“膨胀水分离法”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
作者:
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

1.蚌埠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甲乳外科,安徽 淮南 232000

作者简介:

程丹清,蚌埠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甲状腺乳腺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省卫生健康科研基金资助项目(AHWJ2023A10015);安徽理工大学2023年度医学专项培育基金资助项目(YZ2023H2A006);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科学类)重大基金资助项目(2023AH040405);安徽省教育厅202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410361123)。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音频文件
  • |
  • 视频文件
    摘要:

    背景与目的 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针对不同乳房外型手术操作难度各有不同。为此,本研究采用“膨胀水分离法”更改乳房形态降低手术难度,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8月—2023年8月行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100例应用传统微创旋切术(对照组),100例应用“膨胀水分离法”行微创旋切术(观察组),分析对照组内不同乳房形态的术中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不同乳房类型的围手术期指标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中下垂型操作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麻醉时间最长、术中疼痛评分最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操作时间缩短、术中疼痛评分降低,但麻醉时间延长(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针对不同乳房类型应用“膨胀水分离法”可降低操作难度,尤对下垂型乳房效果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表 5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100,n(%)]Table 5
    表 1 乳房主要形态分型Table 1
    表 4 对照组和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n=100,M(IQR)]Table 4
    表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100)Table 2
    图1 超声图像 A:肿块原始状态;B:液体注射在乳房后间隙肿块状态;C:皮下脂肪层注射后肿块整体状态;D:超声引导下置入旋切针;E:超声引导下肿块旋切结束;F:术后检查残腔“雪花状”图像Fig.1
    图1 超声图像 A:肿块原始状态;B:液体注射在乳房后间隙肿块状态;C:皮下脂肪层注射后肿块整体状态;D:超声引导下置入旋切针;E:超声引导下肿块旋切结束;F:术后检查残腔“雪花状”图像Fig.1
    表 3 对照组内不同乳腺类型围手术期指标比较[n=100,M(IQR)]Table 3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程丹清,赵沨,李咏恬,王儒娟,王文平,田崇越,杨雅文.“膨胀水分离法”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4,33(11):1904-1910.
DOI:10.7659/j. issn.1005-6947.2024.11.018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4-10-15
  • 最后修改日期:2024-11-12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