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肝胆胰外科的创新与发展
  • 机器人胰腺手术国际共识指南(2023版)进展与思考
  • 力学原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1管2针3缝”式胰肠吻合术(附视频)
  • 肠内营养联合“升阶梯”引流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瘘的疗效分析
  • 腹腔镜手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
  • 肝圆韧带浆膜面在胆道修补中的应
  • 紫杉醇纳米制剂研发现状及其在胆道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
  • 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X1细胞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 胆石症合并胆囊内瘘21例临床诊治分析
  • 肝实质解剖优先法对比肝蒂优先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
  • 穿刺正染ICG荧光导航腹腔镜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术1例报告(附视频)
  • 瑞戈非尼联合PD-L1 单抗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Castor支架在主动脉弓病变中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裙边型烟囱支架(Longuette™)的PATENCY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 主动脉脱套与TEVAR术中支架源性主动脉脱套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33卷第9期
      述评
    • 王冠宇,张修平,刘荣

      2024,33(9):1357-13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1

      Abstract:

      21世纪,外科学进入4.0时代,即外科学智能化时代。随着技术不断完善与发展,机器人手术已成为微创手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凭借高清三维立体视野,滤除手臂震颤等诸多显著技术优势,机器人手术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逐渐成为该领域主要手术方式。与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在精确度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不仅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还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笔者所在中心是全球最大机器人肝胆胰外科手术中心之一,自2011年起,率先开展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并成功实施近万例,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在此期间,笔者团队建立了完整的机器人肝胆胰外科体系。本文汇总了目前国内外机器人肝胆胰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结合笔者所在中心丰富临床经验,深入回顾机器人在胰腺外科、肝脏外科、胆道外科的研究进展与手术新技术,并对未来机器人肝胆胰外科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1
      • 2
      • 3
      • 4
      • 5
    • 李征,刘文生,卓奇峰,史逸华,吉顺荣,虞先濬,徐晓武

      2024,33(9):1368-1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2

      Abstract:

      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对于该类肿瘤患者,传统的根治性规则切除术式,会损失过多正常胰腺组织,导致患者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研究已证实,微创剜除或局部切除等保留功能手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胰腺功能,并改善远期生活质量。然而,对于一些深入胰腺实质的肿瘤,如何准确定位肿瘤并保护好胰管是个难题。术中超声(IOUS)因其便携性、可提供实时高分辨率信息、不使用电离辐射以及不需要特殊的患者准备等优势,成为理想的术中成像工具,被称为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随着技术的进步,IOUS的应用范围已超出最初有限的诊断作用,扩展到各种手术应用,包括识别不可触及的病灶、指导手术策略和对肿瘤进行分期等。在当前微创和精准手术时代,外科医生能否熟练使用IOUS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回顾IOUS的应用历史,总结机器人IOUS的优点和基本使用方法,并分享IOUS在机器人胰腺肿瘤精准切除中的应用技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李冠群,孙备

      2024,33(9):1377-13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3

      Abstract: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可达30%,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负担。近半数SAP患者可于病程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等局部并发症,其治疗以控制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为主。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创技术为核心的“升阶梯”治疗策略改善了患者预后,外科干预在此治疗过程中极为关键,主要体现在准确掌控外科干预的指征、时机和方式。本文就SAP的外科干预策略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优化SAP患者的整体治疗。

    • 李非,黄铂涵

      2024,33(9):1385-13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4

      Abstract: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约80%的病例为不伴有局部并发症的轻症患者,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程后期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等局部并发症,其中以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最为严重,病死率可达30%。近年来,以微创外科为核心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疗效;最新的几项临床试验亦为IPN的外科诊治提供了实质性的新见解。但值得注意的是,IPN具有个体差异大、治疗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有必要讨论IPN的外科治疗策略,为临床医师在进行相关处理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高堃,童智慧,李维勤

      2024,33(9):1392-13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5

      Abstract:

      腹腔出血是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出血原因包括动脉源性、静脉源性、凝血功能异常相关性及医源性。IPN合并腹腔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导管动脉栓塞。对于反复DSA阴性、保守治疗无效或急性出血、生命体征极不平稳的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手术应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如何预防IPN患者出血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团队诊疗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报道,就IPN合并腹腔出血的诊治与同行交流探讨。

    • 孙泽芳,黄耿文

      2024,33(9):1398-14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6

      Abstract: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复杂的消化系统急症,常伴有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内镜和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SAP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临床上,尤其在病程早期,仍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精准的诊疗行为,这是病程后期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SAP 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系统回顾近年高质量文献,并结合笔者团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总结SAP早期精准诊疗方面的进展,为SAP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新的依据,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SAP的总体治疗效果。

    • 指南解读
    • 曹雨,张修平,刘荣

      2024,33(9):1406-14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7

      Abstract:

      随着机器人外科技术和应用的进步,其在胰腺手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愈加宽广。近年来研究表明,在部分方面上,机器人胰腺手术与开腹、腹腔镜手术方式相比存在其独特优势。国际微创外科领域呈现不断发展进步的态势,但机器人胰腺手术在临床上的全方面应用仍需要循证医学指导,笔者团队在2019年的《机器人胰腺手术国际共识声明》的基础上牵头更新并在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机器人胰腺手术国际共识指南(2023版)》,汇聚来自美国、欧洲和大洋洲等国际的众多微创手术专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手册》、GRADE网格法、德尔菲投票法和AGREE-Ⅱ工具,就系统文献评价后纳入的176项研究进行分析,在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机器人远端胰腺切除术、机器人胰腺中段切除术等话题上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专家评估和对证据质量及可信度的综合评判,提出了19个问题和14项建议,有望为我国及国际范围内的综合、专科医院安全、有效开展机器人胰腺手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新版共识还就多个问题指出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这也是促进机器人胰腺手术安全、有效推广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1
      • 2
    • 纪连栋,袁洪涛,魏伟,窦晓琳,陈果,龚学军

      2024,33(9):1414-14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8

      Abstract:

      2024年3月发布的《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急性胰腺炎的管理》(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根据不同的证据质量等级提出了急性胰腺炎(AP)管理的11条推荐意见与23个关键概念。2024版指南对AP的诊断标准、病因学、初始评估、危险程度分层、初始管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抗生素应用、营养支持及外科干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相较于2023版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2024版指南提供了更详细的建议和全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优化AP患者诊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专题论坛
    • 张津鸣,沙洪存,陈鸣宇

      2024,33(9):1422-14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09

      Abstract:

      胰肠吻合是胰腺重建手术中最具挑战性的步骤之一,其影响患者的预后。胰腺具有形态上窄下宽、组织脆弱、富含消化酶以及肠道持续蠕动等特点,这些因素易导致胰肠吻合口的松动和术后胰瘘的发生。通过力学建模分析及临床实践总结,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学原理的胰肠吻合方法。该方法概括为“1管2针3缝”,即1根胰管支撑管、2种和2根不同缝线以及3种不同的缝合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操作方法,并深入解析其技术原理。此外,对笔者中心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 1
      • 2
      • 3
      • 4
      • 5
    • 专题研究
    • 李志强,孙吉春,涂广平,谢双溪,刘云飞,汪东文,贺舜民,余枭

      2024,33(9):1430-1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0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微创外科时代,胰腺肿瘤剜除术(PTE)在胰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达芬奇机器人有着视野放大倍数更高、器械操作更灵活等优势,可为PTE的安全实施提供保障,然而,机器人胰腺肿瘤剜除术(RPTE)是否优于腹腔镜胰腺肿瘤剜除术(LPTE)目前尚未定论,因此,本研究就此方面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20年4月—2024年5月手术治疗的38例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RPTE(RPTE组),20例行LPTE(LPT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并进一步对两组中胰头部肿瘤和胰颈体尾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亚组比较。结果 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5.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7.89 mL,无C级胰瘘发生,B级胰瘘、术后出血和再入院发生率分别为39.5%、21.1%和18.4%,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1.44 d。整体上,RPTE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于LPTE组(均P<0.05)。两组间B级胰瘘、术中出血及再入院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胰头部肿瘤患者中,RPT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均少于LPTE组(均P<0.05),而两组间B级胰瘘发生率、再入院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颈体尾部肿瘤患者中,RPT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LPTE组(均P<0.05),但两组间B级胰瘘发生率、术后出血、再入院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创下PTE治疗胰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是安全的,与LPTE相比,RPTE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胰头部肿瘤患者。然而,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 舒强,徐波,王青海,钟声,刘小玲,向鑫

      2024,33(9):1440-14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海德堡三角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TRIANGLE)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STANDARD)哪种治疗方式更有利于胰腺癌患者,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亦无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比较PDTRIANGLE与PDSTANDARD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网络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对比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胰腺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4年5月,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的相关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回顾性研究,共计658例患者,其中PDTRIANGLE组315例,PDSTANDARD组3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DTRIANGLE组手术时间长于PDSTANDARD组(OR=1.52,95% CI=0.42~2.61,P=0.007)、淋巴结清扫率高于PDSTANDARD组(OR=0.70,95% CI=0.4~1.01,P<0.000 01)、R0切除率高于PDSTANDARD组(OR=1.63,95% CI=1.03~2.58,P=0.04);PDTRIANGLE组术后淋巴瘘与腹泻发生率高于PDSTANDARD组(OR=5.60,95% CI=1.81~17.29,P=0.003;OR=0.13,95% CI=0.07~0.20,P<0.000 1);PDTRIANGLE组住院时间长于PDSTANDARD组(OR=0.40;95% CI=0.14~0.65,P=0.003);PDTRIANGLE组1、2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优于PDSTANDARD组(OR=2.19,95% CI=1.27~3.76,P=0.005;OR=1.65,95% CI=1.01~2.67,P=0.04)、1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优于PDSTANDARD组(OR=3.71,95% CI=2.27~6.07,P<0.000 01),但两组的2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63,95% CI=0.91~7.59,P=0.07)。结论 PDTRIANGLE治疗胰腺癌安全、有效。与PDSTANDARD相比,PDTRIANGLE可显著提高R0切除率,从而改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

      • 1
      • 2
      • 3
      • 4
      • 5
      • 6
    • 郭艳,牛河源,李军,孟兴凯

      2024,33(9):1451-14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2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严重和多发并发症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化道重建中吻合方式的改良,以改善术后瘘的发生,而从解剖层面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预后研究较少。本文总结笔者团队在PD术中应用刮吸解剖法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择期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采用刮吸解剖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术中采用传统解剖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使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进行操作,对照组患者术中使用普通电刀和超声刀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并分析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59例,对照组1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的神经浸润情况多于对照组(64.41% vs. 39.09%,P=0.002),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36.0 min vs. 330.0 min,P<0.01),两组在淋巴结转移、出血量、血管浸润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9% vs. 40.0%,P=0.002),两组患者的1个月内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胆汁漏、出血、感染、胃排空延迟、生存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肿瘤的神经浸润、术后胃排空延迟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MOD刮吸解剖法应用于PD是安全可行的。较传统解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的优点。可间接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可靠,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1
      • 2
    • 张业光,赵攀,章慧,黄正红,黄坤

      2024,33(9):1459-14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3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远期预后差,缺乏个体化的预后评价工具。本研究通过SEER数据库中的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DAC患者预后列线图,旨在精准化、个体化评价PDA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SEER数据库2000—2018年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为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分别采用单(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LASSO回归模型和随机生存森林模型筛选影响PDAC预后的独立因素,构建预测6、12、36个月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和总生存期(OS)的列线图模型。随后,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生存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 237例患者,其中训练集2 965例,验证集1 272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8(9~36)个月和18(9~37)个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系统治疗和化疗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和化疗是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LASSO回归模型显示,年龄、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化疗、手术、淋巴清扫范围、放疗和系统治疗与OS相关;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化疗、手术、淋巴清扫范围、放疗和系统治疗与CSS相关。随机生存森林模型显示,影响OS的重要性评分前五位变量分别为:系统治疗、分化程度、N分期、化疗和T分期;而影响CSS的重要性评分前五位变量分别为:系统治疗、分化程度、N分期、化疗和AJCC分期。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LASSO回归模型和随机生存森林模型的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重要性,最终选择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和化疗,共七个临床特征成功构建预测6、12、36个月的OS和CSS的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对于OS,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C指数分别为0.692(95% CI=0.681~0.704)和0.680(95% CI=0.664~0.698);对于CSS,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C指数分别为0.696(95% CI=0.684~0.707)和0.680(95% CI=0.662~0.698)。ROC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校准曲线均靠近理想的45°参考线。结论 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手术和化疗是PDA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些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助于临床医师为PDAC患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张敬柱,李刚,周晶,叶博,柯路,童智慧,李维勤

      2024,33(9):1473-1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4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后期出现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并发十二指肠瘘,容易出现肠内营养实施困难、水电解质紊乱、腹腔出血、感染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难题。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升阶梯”引流治疗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的疗效,并分享单中心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行肠内营养联合“升阶梯”引流治疗的66例IPN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患者从发病至并发十二指肠瘘的中位时间为53(32~75)d,有46例(69.7%)从引流管或双套管中引流出可疑消化液样液体;49例(74.2%)通过窦道造影明确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和位置,其余通过术中探查或内镜确诊;十二指肠瘘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肠水平部(33.3%)或降部(50.0%)。61例(92.4%)通过鼻肠管置入安全建立肠内营养通路,5例(7.6%)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方式建立肠内营养通路;20例(30.3%)继发腹腔出血,14例(21.2%)死亡。在52例治愈患者中,49例(94.2%)通过“升阶梯”引流治愈,3例(5.8%)因长期未愈行手术治疗。49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经引流管引流十二指肠瘘治愈10例(20.4%),经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十二指肠瘘治愈39例(79.6%)。非手术治疗患十二指肠瘘治愈的中位时间为41(29~80)d。结论 IPN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病情危重,肠内营养联合“升阶梯”引流是该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 1
    • 刘柏岐,李嘉荣,洪晓悦,林嘉晏,宁彩虹,孙泽芳,朱帅,陈璐,申鼎成,余艳,黄耿文

      2024,33(9):1481-14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早期病原学精准诊断是改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预后的突破口之一,但目前临床上缺乏早期精准识别IPN的高效方法。本研究探讨基于宏基因捕获法(MetaCAP)的二代测序技术在IPN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4年1月—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9例疑似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血MetaCAP检测和常规病原学培养。将胰周积液病原学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由于3例未获胰周积液培养结果,纳入最终分析的病例总数为26例。全组病死率为23.1%(6/26)。住院期间,确诊IPN的病例为9例(34.6%)。MetaCAP诊断IPN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常规病原学培养(77.8% vs. 11.1%,P=0.031;86.7% vs. 65.2%,P=0.032),而两种方法的特异度(76.5% vs. 88.2%,P=0.689)和阳性预测值(63.6% vs. 33.3%,P=0.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taCAP的平均检测耗时33(20~49)h,微生物培养耗时125(45~14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MetaCAP检测的平均费用为2 500元/例,但MetaCAP检测仅占平均住院费用的1.19%。结论 MetaCAP在IPN的早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耗时较短,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和卫生经济学价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1
      • 2
      • 3
    • 基础研究
    • 张功铭,刘毅,胡伟,杜生旺

      2024,33(9):1488-14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6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1(MTHFD1)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THFD1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样本验证,探讨MTHF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同时对MTHFD1在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使用GEPIA2在线平台对TCGA胰腺癌数据进行MTHFD1的差异表达分析、生存分析以及病理分期分析,分析MTHFD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TCGA数据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通过GO、KEGG和GSEA分析预测MTHFD1在胰腺癌中可能的机制。用免疫组化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80例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MTHFD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组织中的MTHFD1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MTHFD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患者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07);TCGA数据显示MTHFD1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P<0.05);MTHFD1的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77,P=0.01)。GO分析、KEGG分析和GSEA分析显示MTHFD1与细胞周期有关,相关性热图表明,MTHFD1基因与细胞周期具有高度相关性。TIMER数据库中,MTHFD1表达水平与B细胞、CD8+ T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GDSC数据库显示,MTHFD1低表达组患者与高表达组患者相比对多种治疗药物更敏感。临床胰腺癌标本中,胰腺癌组织中MTHFD1的阳性表达率、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MTHFD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神经浸润有关(均P<0.05);MTHFD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MTHFD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在胰腺癌中MTHFD1可能通过细胞周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过程相关。

      • 1
      • 2
      • 3
      • 4
      • 5
      • 6
      • 7
    • 谭义炫,王艳良,张振胜,张月馨,王超焌

      2024,33(9):1499-15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7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胆管癌作为罕见的恶性肿瘤,难以诊断,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只能选择姑息疗法,但是常规的化疗药物对胆管癌治疗效果较差,急需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探讨槐耳菌质对人胆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TGF-β/Smad通路的关系,旨在为槐耳菌质治疗胆管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不同浓度槐耳菌质孵育人正常肝细胞L-02和人胆管癌细胞HuCCT1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HuCCT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无干预)、阳性对照组(15 mg/L顺铂)和不同浓度槐耳菌质干预组(根据浓度与时间为预实验结果选择1/5 IC50、2/5 IC50和IC50),用划痕试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HuCCT1细胞中TGF-β/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只有较高浓度的槐耳菌质(>312.5 mg/L)对L-02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浓度超过5 mg/L时,槐耳菌质能明显抑制HuCCT1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IC50分别为24 h:138.52 mg/L、48 h:99.41 mg/L、72 h:113.52 mg/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与三种浓度(20、40、100 mg/L)的槐耳菌质干预组HuCCT1细胞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减少,TGF-β1、Smad2、Smad3、Smad4、N-cadherin、Snail和Slug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增加(均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三个槐耳菌质干预组的上述变化更弱,但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 槐耳菌质可以抑制HuCCT1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通路活性有关。

      • 1
      • 2
      • 3
      • 4
      • 5
      • 6
    • 临床研究
    • 林昌伟,陈顺楷,胡桂,李小荣,郭一航

      2024,33(9):1507-15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8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是结直肠癌(CRC)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许多中医古籍记载,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穴四穴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但目前尚无多穴位针刺治疗促进CRC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多穴位针刺治疗促进CRC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在CRC患者中开展ERAS提供新的选择。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CRC根治性手术的10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予以相同ERAS方案处理并进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术后接受穴位针刺治疗,从手术当天至术后第3天,1次/d;对照组不施加穴位针刺。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腹痛评分、腹胀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钾浓度、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有96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每组各48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术后第2、3天腹痛评分,术后第1、2天腹胀的发生率,术后第3天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均P<0.05)。两组间剩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穴位针刺治疗可以促进CRC微创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推荐纳入ERAS常规操作。

      • 1
      • 2
    • 吴嘉兴,姚红兵,蒋建晖,赵东康,陆才进,孔娟,王泽文

      2024,33(9):1517-15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19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术后腹腔感染(PIAI)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也是处理棘手的世界性难题,治疗失败率为68.3%,住院病死率高达40.8%。处理该病的关键在于尽早控制感染源,清创与充分引流;感染源延迟控制是预测其治疗失败的独立风险因素。由于不少PIAI病灶位于腹腔内,没有较好的穿刺引流路径;而且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极大,因此控制PIAI的感染源并非易事。笔者报告4例经窦道肾镜清创并置管冲洗引流治疗PIAI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20年10月—2022年9月收治的4例经窦道肾镜清创并置管冲洗引流治疗PIA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经窦道肾镜处理PIAI的要点。结果 4例PIAI患者分别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穿刺置管引流后右侧腹膜后脓肿,右半肝切除术后肝创面脓肿,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胆汁漏及继发性十二指肠瘘,以及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后胰腺创面脓肿,上述患者经窦道肾镜清创并置管冲洗引流处理:经引流管窦道插入导丝,并在其引导下插入微创扩张引流套件及肾镜,经肾镜冲洗排出脓液和经异物钳夹出脓苔,之后在导丝引导下置入冲洗引流管,术后继续冲洗引流。4例PIAI患者共接受了5次经窦道肾镜清创并置管冲洗引流术,其中1例患者接受了2次;术前置管时间14~58 d,平均38.4 d;其中1例患者同期进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胆道引流;手术操作时间为30~115 min,平均67.4 min;除1例术中出现少量出血,经鞘管注入稀释去甲肾上腺素液并阻塞鞘管出血停止,其余3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置管时间7~30 d,平均20.75 d;经治疗后所有患者PIAI病灶消失,术后随访16~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经窦道肾镜清创并置管冲洗引流治疗PIAI简单易行,直视下操作避免损伤脏器,安全可靠;不仅能清除脓液及脓苔,更换引流管,而且还可反复操作,效率高,效果显著;特别适合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不畅且合并包裹性腹腔积液的患者。

      • 1
      • 2
      • 3
      • 4
      • 5
    • 多学科诊疗研究
    • 吴嘉文,孔瑞,胡继盛,罗岩,时嘉晨,韩云程,孙备

      2024,33(9):1529-15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20

      Abstract: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普通外科急危重症,病死率高,预后不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于2024年2月28日收治1例36岁男性患者,患者因“上腹痛伴发热3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体查:患者共携带11枚穿刺管路,上腹部可触及3 cm×5 cm大小肿块。增强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诊断为“SAP,感染性胰腺坏死,胆道狭窄”,其腹腔感染严重,术后并发症复杂,救治过程艰难。遂启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诊疗会诊程序,经3次MDT诊疗处理后,患者最终顺利康复出院。本文通过回顾该患者MDT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 1
      • 2
      • 3
      • 4
      • 5
      • 6
    • 简要论著
    • 贺舜民,严安,汪东文,樊巍巍,罗东,李志强,涂广平,余枭

      2024,33(9):1536-15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2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FC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相似,容易导致诊断混淆,其治疗决策也十分棘手,致使患者延误准确、有效治疗。鉴于此,本文对该病临床特点和治疗决策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此类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典型胰头MFCP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因长期反复腹痛、腹胀后加重入院,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胰头肿块。经多学科团队会诊后,2例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均为胰腺良性病变。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期间未再出现腹痛发作,均可进行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CT和MRI等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在MFCP与PDAC鉴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外科治疗在MFCP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病理学未明确排除PDAC之前,高度怀疑恶性肿块情况下,手术治疗既能治疗早期肿瘤,又能防止胰腺功能进一步退化。因此,对于胰头MFCP,应综合患者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减少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品质的关键。

      • 1
      • 2
    • 刘雍容,贺全勇,颜姗珊,普诗倩,龚丽英,赵尚平

      2024,33(9):1542-15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9.022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早期降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SAP)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其中血浆置换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方法。然而,传统血浆置换疗法受限于血浆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广泛临床需求。本研究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在HSAP患者降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行DFPP治疗的HSAP患者病历资料,比较DFPP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共纳入37例HSAP患者,共计完成46次DFPP治疗,平均治疗时间(4.2±1.6)h,平均血浆置换量为(1 330±305)mL;DFPP治疗后72 h腹痛、腹胀的缓解率为81.1%(30/37)。单次DFPP治疗后甘油三酯较治疗前平均降低(11.7±3.7)mmol/L(P<0.05),下降幅度达(67.1±10.3)%;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5.8±2.3)mmol/L(P<0.05),下降幅度达(54.5±14.6)%。单次治疗后患者血清总淀粉酶、胰淀粉酶、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的水分别下降(331.7±242.0)mmol/L、(266.7±192.4)mmol/L、(2.08±1.40)×109/L、(51.44±44.4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内未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 DFPP应用于HSAP患者降脂治疗安全有效,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临床效果满意,与普通血浆置换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 全娇, 刘小凤, 胡可, 侯茜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术后乳糜漏(CA)是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治疗棘手。营养干预是促进CA愈合的关键措施,但缺乏规范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价CA患者专用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对腹部外科手术CA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腹部外科手术后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含中链脂肪酸组件的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进行营养干预(观察组),另外25例采用无脂饮食,未使用该营养制剂(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3 d CA的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37.16 mL vs. 455.59 mL,P=0.018),且观察组CA首次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7.32 d vs. 9.31 d,P=0.037)。对照组1例(4.0%)CA首次缓解后复发。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出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前白蛋白下降,而观察组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上升,仅有39.1%(9/23)及30.4%(7/23)的患者出现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4.39 d vs. 16.76 d,P=0.047),对照组有1例(4.0%)带管出院,观察组患者均拔除腹腔引流装置后出院。 结论:CA患者专用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可减少CA漏出,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检索项
    检索词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风雨同舟二十载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