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一期LC 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疗效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
  • 扁蒴藤素对肝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 肝内异位脾种植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肿瘤包绕型血管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 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荷瘤门静脉流域分析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
  • 乳腺癌中垂体瘤转化基因1对免疫浸润的影响及其预后价值
  • 侵犯气管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外科诊疗经验
  • 铜死亡相关基因PDHA1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及列线图的构建
  • 免充气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 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 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 结直肠癌细胞中NF-κB活化与TRAF6、CCR5及PTEN/PI3K通路的关系及作用
  • 活血清解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专题出版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2卷第2期
      专题研究
    • 徐健,贺祥昆,孙超,余锋

      2023,32(2):161-1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常用手术方式,但LCBDE术后胆总管缝合方式仍存在较大争议。胆道内支架引流(BDS)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胆总管缝合术式,与传统T管引流术式相比,具有可一期缝合和避免术后长期体外留置T管的优点。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比较LCBDE后BDS和T管引流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BD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比较LCBDE术后行BDS与T管引流疗效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去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胆汁漏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5篇为随机对照研究,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累计样本量为1 140例,BDS组561例和T管引流组5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WMD=-4.60,95% CI=-10.01~0.81,P=0.10)、失血量(WMD=-0.66,95% CI=-2.12~0.79,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S组的术后排气时间(WMD=-8.99,95% CI=-13.60~-4.39,P=0.000 1)、术后胆汁漏(OR=0.37,95% CI=0.17~0.78,P=0.009)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0.41,95% CI=0.23~0.73,P=0.002)、拔除引流管时间(WMD=-1.33,95% CI=-2.47~-0.19,P=0.02)、住院时间(WMD=-3.79,95% CI=-5.24~-2.35,P<0.000 01)方面优于T管引流组。结论 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行BDS可加速术后康复、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且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术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詹峰,张楷,程宝亮,张云,蒋超

      2023,32(2):171-1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2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急性胆囊炎(AC)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被公认为AC的“金标准”术式。东京指南2018(TG18)推荐将AC的严重程度分为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级,手术治疗方案选择因分级而异。临床上对于Ⅰ、Ⅲ级AC治疗方案基本达成共识,然而,针对Ⅱ级AC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更多依赖于术者经验及就诊单位医疗平台决定。Ⅱ级AC患者术中情况最为复杂,不适时宜的LC手术可能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如胆汁漏、腹腔内脓肿,甚至胆管损伤。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能有效缓解胆囊炎症,减轻胆囊壁水肿和胆囊周围粘连,为择期手术创造“时间窗”。因此,本研究探讨评估PTGBD后择期LC手术策略在Ⅱ级A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205例依据TG18分级为Ⅱ级A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PTGBD序贯LC(PTGBD+LC组),163例行一期LC组(LC组)。采用倾向性评分(PSM)方法将两组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间在ICU入住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率、中转开腹率、胆道损伤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42例接受PTGBD患者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仅1例患者出现管道滑脱而接受重新置管;42例患者全部接受带管期间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例(92.8%)患者表示可以耐受。PSM匹配后,两组各38例,基线资料均衡可比。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PTGBD+LC组较LC组手术时间短(64.4 min vs. 84.4 min)、术中出血量少(21.9 mL vs. 47.6 mL)、LC术后住院时间短(3.4 d vs. 5.3 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5.3% vs. 23.7%),但住院总费用增加(29 239元vs. 22 150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中转开腹率(0 vs. 13.2%)、术中胆道损伤率(0 vs. 5.3%)、术中放置引流率(92.1% vs. 100%)及术后ICU入住率(0 vs. 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GBD术后序贯LC治疗TG18 Ⅱ级AC虽然增加了患者医疗总费用,但是却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个体化推广使用。

      • 1
      • 2
    • 杨先伟,杨刚,董鼎辉,刘学民,李宇

      2023,32(2):181-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3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规方法,术中胆道支架置入(BSI)可能降低术后胆汁漏风险,但支架可能存在滞留、过早脱落等风险。本研究探讨新型自脱落式BSI在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将行LCBDE联合新型自脱落式BSI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LCBDE联合一期缝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用支架直径5 Fr,长度5 cm,主体上有长度标识,其防滑侧翼采用同向开口,可预防支架过早脱落及长期滞留,螺旋尾部留置于十二指肠乳头外,可在消化道流体带动下牵引支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BSI方法:胆道镜下直视胆总管末端乳头内口,将0.035"导丝插过十二指肠乳头,使用取石网篮外鞘作为推送器将支架沿着导丝推入胆道内,当支架主体1 cm标记处通过乳头内口后,边退镜边推送支架,当支架末端完全脱离镜头后,撤除导丝完成直视下BSI。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液化验指标、胆总管结石数量及最大直径、BSI所需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记录观察组胆道支架脱落率。结果 观察组纳入43例,对照组纳入52例。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血常规、肝功能、胆总管直径及胆管结石大小上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观察组BSI操作耗时中位时间14(10~20)min,但两组总体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125(55~210)min vs. 116(50~200)min,P>0.05]。对照组术后有2例轻度胆汁漏(<50 mL/d),延长带管时间好转,观察组未观察到胆汁漏发生,两组之间胆汁漏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高淀粉酶血症在两组患者中均能观察到,无明显临床表现,保守好转,其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1.6% vs. 3.8%,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3% vs. 9.6%,P>0.05)。观察组中位带管时间及中位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3)d vs. 2(1~5)d;2(2~6)d vs. 3(2~8)d,均P<0.05]。观察组术后2 d复查腹部X片提示支架均在位,2周后支架脱落率88.4%,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支架均脱落。结论 LCBDE术中联合自脱落式BSI安全有效,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 1
      • 2
      • 3
    • 程杨,陈小彬,魏志鸿,陈剑伟,彭翔宇,谢云军,杨芳

      2023,32(2):190-1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4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系统性炎症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相关评分的研究为改善癌症患者风险分层和患者预后提供了有效的预测信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炎症评分与胆囊癌(GB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淋巴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比值(LCR)与胆囊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并建立预测GBC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09年5月—202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LCR预测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最佳临床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GBC患者分为高LCR组和低LC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绘制相应的GBC患者术后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校准曲线及一致性曲线进行验证。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差异。结果 术前LCR预测GBC患者术后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95% CI=0.560~0.802,P<0.05),最佳临界值为0.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T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是否联合肝切除、是否联合胆总管切除、切缘是否阴性、CA19-9、CEA、CA125及LC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分期、CA19-9及LCR是胆囊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综合以上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的C指数为0.736,校准曲线提示,列线图预测的复发概率与实际的复发情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LCR组患者的术后OS和RFS明显优于低LCR组患者(均P<0.001)。结论 LCR可以作为预测GBC患者术后复发的新型指标,术前外周血LCR越高,患者复发风险越低;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GBC患者提供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

      • 1
      • 2
      • 3
    • 高远,李虎城,邵艳玲,严锦,曹李

      2023,32(2):200-2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5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同时性双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sdpHCC-ICC)极为罕见。在此,笔者报告9例sdpHCC-ICC病例的诊治过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sdpHCC-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与病理特征及手术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均合并慢性肝炎,其中8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例有长期饮酒史。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肿瘤标志物均升高2例,术前影像均未能正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均为sdpHCC-ICC,6例患者肝内病灶同时表达CD34。术后随访时间为2~5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与20个月复发,另7例至撰稿日未见复发。结论 sdpHCC-ICC的肿瘤细胞起源不一,可表现为单克隆起源,也可表现为多克隆起源,长期饮酒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成分及其肿瘤分期为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结清扫应纳入手术规划,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细胞癌成份有效。

      • 1
      • 2
      • 3
      • 4
    • 基础研究
    • 侯晓凡,赵占学,武金都,张浩,霍峥,李笑,李晨睿,赵东豫,刘林勋

      2023,32(2):211-2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6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研究显示,胆道结石(GSD)的产生与胆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关,而Oddi括约肌(SO)作为肠道与胆道之间的屏障,其功能障碍导致胆道微生物群变化情况尚不明了。因此,本研究探讨存在SO功能障碍(SOD)的GS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胆管内微生物菌群与SO功能正常GSD患者菌群差异。方法 前瞻性招募2019—2021年间青海省人民医院行急诊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14例,根据术中所测SO压力值,其中7例存在SOD(SOD组),7例SO功能正常(SO正常组)。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胆汁标本,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提取及扩增子测序,用QIIME 2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学平台分析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数据。结果 SOD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O正常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间其他相关化验指标及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病例中均发现了不同的胆汁微生物群落;丰度等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OD组术后标本的菌群丰度最高,随后依次为SO正常组术后样本、SOD组术前样本、SO正常组术前样本;两组患者的4组胆汁样本中的菌群属分布各不相同,相对于SO功能正常的GSD患者,有SOD的GSD患者的菌群种类更加集中在埃希氏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结论 存在SOD的GSD患者的炎症负荷更高、胆道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较SO功能正常的GSD患者,出现更多与结石相关的菌群,可能更易引起胆道感染与结石复发。

      • 1
      • 2
      • 3
      • 4
      • 5
    • 于彬,于勇,时磊,袁俊建

      2023,32(2):221-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7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研究显示,扁蒴藤素(PT)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血管生成,然而其对肝细胞癌(HCC)的作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PT对体外培养的HCC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对HCC细胞吉西他滨(GEM)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PT、GEM对HCC细胞株Huh7、SMMC-7721及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根据CCK-8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HCC细胞株与药物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分别用GEM(GEM组)、PT(PT组)、GEM联合PT(GEM+PT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FH535(FH535组)处理HCC细胞,以单纯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然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及q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集落形成、迁移、侵袭及细胞c-myc、cyclin D1及survivin mRNA表达情况;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GSK-3β、p-GSK-3β、波形蛋白(Vim)、E-钙黏蛋白(E-cad)及cleaved caspase 3(C-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PT与GEM均能明显抑制Huh7、SMMC-7721及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选择Huh7细胞为研究对象,PT、GEM、FH535的作用浓度分别为2.0 μmol/L、20 μmol/L、2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GEM组、PT组、GEM+PT组及FH535组细胞凋亡率、E-cad及C-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集落形成数、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c-myc、cyclin D1和survivin mRNA及β-catenin、p-GSK-3β和Vim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且GEM组、PT组、GEM+PT组、FH535组对Huh7细胞的上述变化依次逐渐增强(均P<0.05)。结论 PT对HC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增强HCC细胞的GEM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有关。

      • 1
      • 2
      • 3
      • 4
      • 5
    • 王永琦,何冬雷,梁月祥,刘丽杰

      2023,32(2):231-2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8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幽门螺旋杆菌(HP)在人类胃部的定植是引起胃癌发生较明确的危险因素,且研究发现,HP感染后胃癌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有明显改变,但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HP引起胃癌细胞氧化应激的潜在机制和作用。方法HP感染胃癌细胞SNU-1后,分别用DCF-DA荧光法和CCK-8法检测的活性氧(ROS)水平和增殖能力的变化;用高通量测序和siRNA筛选鉴定HP感染后引起SNU-1细胞氧化应激增强的关键基因,随后通过miRDB在线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引起胃癌细胞SNU-1氧化应激的关键上游miRNA,同时结合功能获得与功能缺失实验验证。结果 SNU-1细胞感染HP后,ROS水平升高,增殖能力增强,但同时使用氧化应激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处理,SNU-1细胞的以上变化被取消(均P>0.05)。siRNA筛选结果发现,敲低过氧化氢酶2(PRDX2)时HP感染的SNU-1细胞ROS水平升高,增殖能力增强,而过表达PRDX2后则相反(均P<0.05),同时Western blot验证显示,HP感染后SNU-1细胞中PRDX2的表达下调。HP感染后,SNU-1细胞中PRDX2的启动子活性没有变化(P>0.05),但PRDX2的mRNA水平下降(P<0.05)。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的SNU-1细胞中miR-650的表达水平上升(P<0.05),且miR-650靶向PRDX2 mRNA的3'端非编码区。验证结果显示,SNU-1细胞过表达miR-650后,PRDX2的表达下调、ROS水平升高、增殖能力增强,敲低miR-650后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HP感染的SNU-1细胞同时敲低miR-650或同时过表达PRDX2,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HP感染增加胃癌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机制和作用可能是其上调miR-650的表达,后者靶向PRDX2 mRNA的3'端非编码区抑制PRDX2 mRNA与蛋白表达,导致ROS水平升高,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 1
      • 2
      • 3
    • 临床研究
    • 孙泽芳,赵玉国,曹超,张卓,蒋才建,卢义展,黄成钢,黄劲松,蒋训归,魏源水,莫崖冰,邹斌,周昕,徐大勇,熊国祚,罗鹏飞,谭洪波,刘思宇,唐伍斌,李峰,李涛,张韬,李嘉荣,陈璐,周建平,任峰,朱利勇,黄耿文

      2023,32(2):239-2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09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侵袭性纤维瘤病(AF)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深部软组织的克隆性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湖南省内21家医疗中心收治的腹壁AF患者的病例特点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了解腹壁AF的认识现状,探讨影响腹壁AF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内21家医疗中心2010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期间连续收治的148例腹壁AF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治疗方式、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148例腹壁AF患者中,男性15例(10.1%),女性133例(89.9%);年龄3~72岁,中位年龄为31岁;初发患者142例(95.9%),复发患者6例(4.1%);71例(48.0%)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女性患者中,111例(83.5%)有妊娠史,57例(42.9%)有剖宫产史。148例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通过细针穿刺获得病理诊断16例(10.8%),其中8例(50.0%)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100例患者(67.6%)术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中,32例(32.0%)患者Ki-67>5%,56例(56.0%)患者β-catenin(+),42例(42.0%)患者vimentin(+)。148例腹壁AF患者均行腹壁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其中72例切除肿瘤后采取直接缝合修复腹壁,72例采用人工网片加强重建腹壁,4例采用肌皮瓣移植或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移植术重建腹壁。127例(85.8%)通过电话及门诊等方式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长为3.6(0.9~12.3)年。随访期间,11例(8.7%)出现复发,其中3例为二次复发。复发型AF和手术切缘阳性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无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或切口疝发生,无肿瘤转移或死亡发生。结论 腹壁AF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妊娠史的年轻女性,肿瘤根治切除术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外科医生应尽可能确保手术切缘阴性,尤其对复发型AF患者,应建议到有经验的疝和腹壁外科中心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专业治疗。

    • 米星宇,莫蕾,苏文欣,杨瀚睿,肖亮,周乐杜

      2023,32(2):246-2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0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胆汁漏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及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的延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严重的胆汁漏会导致腹腔感染及败血症,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胆汁漏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减少术后胆汁漏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从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期间行肝切除术的2 047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法分析术后胆汁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 845例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59例(3.2%)发生胆汁漏,包括A级36例、B级2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肝脏手术史(χ2=9.337,P=0.002)、恶性肿瘤诊断(χ2=10.849,P=0.001)、解剖性肝切除(χ2=8.015,P=0.005)、手术时间(t=4.613,P<0.001)、出血量(t=4.274,P<0.001)、是否输血(χ2=5.129,P=0.024)及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χ2=10.289,P=0.001)与术后胆汁漏发生有关。Logistic分析提示,既往肝脏手术是术后胆汁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而解剖性肝切除(P=0.006)及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P=0.002)是术后胆汁漏的独立保护性因素。术前转化治疗与原发性肝癌术后胆汁漏有关(χ2=74.594,P<0.001),局部治疗中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为术后胆汁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对于既往有肝切除史及接受了转化治疗,尤其是包含TACE方案的患者,术前规划很重要,且术中要更为谨慎。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及术中应用纤维蛋白胶有利于减少胆汁漏的发生。

    • 彭静,肖亮,屈英俊,李兰,刘鑫,谢艳会

      2023,32(2):254-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1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肝癌患者在接受局麻下射频消融(RAF)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使得患者对疼痛更加敏感,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耐受能力下降,甚至迫使治疗中止。因此,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减轻疼痛是肝癌患者局麻下RAF成功实施的保证,临床通常使用降压及止痛药物缓解上述症状,但药物有其固有的副作用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正念减压(MBSR)治疗已被证实在多种不良情绪和慢性疼痛控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其在肝癌治疗领域的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短时正念身体扫描(BMBS)在肝癌患者局麻下RAF治疗术中控制高血压和疼痛的疗效,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接受局麻下RAF治疗的67例肝癌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RAF治疗全程仅接受BMBS,不用降压药(BMBS组),另35例采用舌下含服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左右(对照组)。所有患者在RAF前后测量血压4次(BMBS或口服降压药前10 min、即将给予BMBS或口服降压药前、RAF开始时、RAF结束时)。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以及RAF过程中血压变化、止痛药使用次数和疼痛评分等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显示,BMBS组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经各自处理后均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发现,BMBS组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BS组患者的止痛药需求量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4、P=0.003)。结论 BMBS作为一种简单的MBSR方法,对肝癌患者行局麻下RAF治疗术中的高血压及疼痛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唯因其实施有赖于医护人员接受心理干预方面的专业训练,将来有必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培训,以使得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 1
    • 文献综述
    • 赵泽坤,魏丰贤,王建雄,周志明,马尚贤,徐小东

      2023,32(2):261-2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2

      Abstract: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刘苏来,刘培,宋颖辉,余张涛,彭创

      2023,32(2):269-2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3

      Abstract: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常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时常处于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随着ICC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其疾病控制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提升,但是其预后仍差。在目前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应该关注患者的中长期获益,并将其作为最终目标贯穿治疗全过程。鉴于ICC治疗选择的多样性及疾病复杂性,任何治疗策略均建议通过多学科讨论得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建议在高度专业化的肝胆胰中心进行诊疗或者由其指导进行诊疗。此文中,笔者重点阐述ICC的多学科诊疗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 刘珂良,王晓慧,李思柔,李靖华

      2023,32(2):279-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4

      Abstract: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肠道微生物群与肝细胞癌、胆管癌、胰腺癌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相关治疗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在临床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 游俊琦,夏浩明,黄子越,陈佳丽,徐艺,崔云甫

      2023,32(2):287-2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5

      Abstract:

      胆管癌(CCA)是起源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虽然手术治疗是CCA公认的根治手段,但由于胆道系统的特殊解剖特点及CCA的高侵袭性使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药物治疗成为晚期CCA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选择,主要分为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目前研究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两个重要的治疗靶点,由此衍生出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普遍展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CCA普遍表达PD-1/PD-L1,但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敏感,通过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与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比,传统化学治疗在CCA治疗效果最为稳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顺铂+吉西他滨为晚期不可切除或有转移症状的CCA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这些药物的最新进展将会显著改善CCA患者的生存获益。

    • 吴黎雳,乐金全,刘志恒,艾润垚,彭成江,钟兴伟

      2023,32(2):296-3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6

      Abstract:

      良性胆道狭窄(BBS)是肝胆胰疾病及外科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采用何种适当的诊断方法和策略明确病因,既不漏诊具有良性表现的恶性胆道狭窄,又避免良性疾病中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已成为胆道狭窄诊治的关键一环。在众多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中,如何选择和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也是肝胆胰外科医生面临的问题。BBS的病因主要为医源性、感染性、炎症性、梗阻性、缺血性和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在诊断方面,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胆道狭窄并初步判断良恶性的首选技术手段。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肝胆外科学与影像学、病理学等多学科联合综合评估,可对BBS做出病因诊断。在治疗方面,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仍是BBS的一线治疗手段;对于解剖结构改变或各种原因导致内镜无法通过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胆道的病例,可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BD)进行治疗;对于难治性BBS,外科手术可作为最终的保底治疗手段;磁压缩吻合、胆管内射频消融和可降解生物支架等新兴技术手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 1
      • 2
      • 3
    • 简要论著
    • 任庆旗,林泽伟,熊沛,尹耀新,刘吉奎

      2023,32(2):309-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2.017

      Abstract:

      背景与目的 肝包膜下血肿(SHH)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罕见并发症之一,总体病死率可达7.5%,临床医师需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报告1例ERCP术后SHH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既往文献分析病例特点,以期为SHH病因探索及后续SHH术中及术后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例ERCP术后SH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前期文献资料进行复习和总结。结果 患者为32岁女性,肝功能检查提示总胆红素(TBIL)133.1 μmol/L、结合胆红素(DBIL)75.0 μmol/L,MRI检查提示胆总管近壶腹部结石伴以上肝内外胆管扩张,予以行ERCP+Oddi括约肌扩张+胆道取石+鼻胆管外引流术,术后15 h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有肩痛,予以止痛处理后缓解,术后18 h出现心率增快,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急诊CT检查提示肝脏包膜下弧形高密度影,考虑血肿可能;ERCP术后腹腔、盆腔积血积液。予急诊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经皮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血红蛋白逐步升高至正常,于动脉栓塞术后2周出院。出院后3 d患者再发右上腹疼痛,急诊CT提示SHH较前范围增大,再次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经皮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血红蛋白逐步升高至正常,于再次手术后16 d出院。术后随访患者无不适,影像学复查见血肿进行性缩小,予继续随访。结论 ERCP术中导丝损伤致SHH临床罕见,文献报道对其病因有广泛共识,但缺乏直接证据。该病例术中透视片可见沿导丝、导管走行对应肝脏包膜下术中显影,可视为导丝损伤胆管、肝实质致SHH的直接证据。ERCP患者术中应留意透视图片有无造影剂外渗及异常积聚,对于术后腹痛患者,要高度警惕SHH的可能,以期早期识别及干预。

      • 1
      • 2
      • 3
      • 4
      • 5
      • 6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2卷第2期
      AME科研时间专栏
    • 结直肠肿瘤专题研究
    • 罗威|宋彦伟|邓小强|李红伟

      2013,22(4):434-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4.010

      Abstract: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文献综述
    • 王颖 综述 李亚明 审校

      2015,24(3):408-41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3.020

      Abstract: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采取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及控制疾病。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不断发展,治疗策略的不断更新,其在胰腺癌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胡鹏,王卫星,李晨,余佳

      2015,24(8):1187-1190,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8.026

      Abstract:

      目的:了解内脏反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探讨内脏反位患者手术技巧及合并胆系结石的术中注意事项。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例全内脏反位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内脏反位患者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手术治疗的相关技巧及注意事项。 结果:该患者经上腹部B超及磁共振(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为全内脏反位胆囊及胆道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手术时间约110 min,术后7 d拔除温氏孔引流管,13 d后痊愈出院,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恢复良好。 结论:全内脏反位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行 B 超、上腹部 CT 平扫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明确诊断,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避免手术并发症。

    • 胆石症专题研究
    • 李越华,魏东,王琨,黄松泉,朱红,李晓,张小文,邹浩

      2015,24(8):1070-107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8.003

      Abstract: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5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胆道镜取石术(腹腔镜组)、22例行开腹肝外叶切除+胆道镜取石术(开腹组)。 结果:腹腔镜组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等方面优于开腹组(均P<0.05);而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肝功能指标、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均无结石残余;腹腔镜组发生胆汁漏1例,开腹组发生肝断面积液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43例,无结石复发及腹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结论: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与开腹途径相比疗效相当,但腹腔镜组术后恢复快,可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 文献综述
    • 舒常发1,刘锐1 综述 李清龙2 审校

      2015,24(7):1022-1026,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7.019

      Abstract: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目前,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HCC的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HCC的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抗肿瘤疫苗、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疗法、DC免疫治疗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光动力疗法等以DC为基础的方式已成为HCC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笔者将对近几年基于树突状细胞的HCC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肿瘤专题研究
    • 王志明,胡宽,陶一明

      2015,24(7):928-932,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7.003

      Abstract:

      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手术治疗的指征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伴PVTT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其中273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规则性或非规则性肝切除术(HR)+PVTT清除术(HR组),62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结果:HR组及TACE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46个月和5.6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7%,38.7%与12.1%、1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癌合并PVTT不是手术禁忌证,实施HR安全可行,但预后改善不明显,故要遵循个体化标准,慎重选择手术治疗。随着肝癌多学科协作(MDT)治疗及未来精准医学治疗模式的发展,以期能提高其整体治疗水平。

    • 指南与共识
    •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

      2019,28(10):1171-11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10.001

      Abstract:

      随着国家医改层面促进日间手术的发展,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逐步提高。由于日间手术住院时间短、病种多、周转快,病历书写工作量较大,普通病历模板很难适用于日间手术发展的临床需要。目前国家层面尚缺乏统一的日间手术病历书写规范和标准。为促进和规范日间手术的发展,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组织专家,依据原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日间手术管理导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日间手术病历书写规范(2018)》的基础上制订《日间手术病历书写规范专家共识》。

    • 基础研究
    • 张克兢|唐利立|孙维佳

      2013,22(5):618-6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3.05.018

      Abstract:

      目的:探讨开发以核酸适体KMF2-1a为基础的乳腺癌细胞靶向阿霉素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乳腺癌MCF-10AT1细胞对核酸适体KMF2-1a及其修饰物(药物载体)的内吞作用;将阿霉素与药物载体相互作用后,用分光光度计检测阿霉素嵌入药物载体的情况。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示,核酸适体KMF2-1a及其修饰物均能被MCF-10AT1细胞特异内吞;分光光度仪检测示,阿霉素可成功嵌入至药物载体中。 结论:核酸适体KMF2-1a能被MCF-10AT1细胞特异内吞,经修饰后有可能作为阿霉素的载体用于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 匡志鹏, 谢裕安, 杨帆, 梁安民, 罗小玲, 吴继宁

      2007,16(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2

      Abstract:

      目的:建立C57BL/6J小鼠肝癌动物模型,为深入开展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取90只C57BL/6J小鼠,联合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20周,观察其肝癌的发生情况。另取10只同种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RT-PCR法检测病变肝组织中AFP基因表达。
      结果:实验组90只小鼠共死亡8只;病理学检查发现,存活的82只小鼠中有71只发生肝癌,诱癌成功率为78.9%(71/90),肝癌小鼠的肝癌组织学类型以中、高分化为主;另11只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中毒性肝炎或肝硬化(12.2%);对照组小鼠肝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成癌组中的肝癌组织RT-PCR检测可见AFP基因表达,非肝癌组织及对照组于组织中无AFP表达。
      结论:采用DEN/CCl4/乙醇联合能诱导出C57BL/6J甲胎蛋白分泌型小鼠肝癌,诱导时间相对较短,癌变率高,部分病变肝组织中伴有肝炎、肝硬化病理学改变,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癌的实验动物模型。

    • 文献综述
    • 董华英1| 陈元文2|吴诚义1

      2010,19(11):1234-12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1.019

      Abstract:

      乳腺癌干细胞(BCSCs)的主要分选方法包括利用肿瘤干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物及肿瘤干细胞的功能特性进行分选,培养方法主要为无血清悬浮培养法。目前BCSCs的分选方法和培养方法尚不能满足BCSCs研究的需要。本文就BCSCs的各种分选和培养方法作一综述。

    • 病案报告
    • 恽蓓, 孙健

      2010,19(2):225-2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5

      Abstract:

    • 临床报道
    • 唐晓军1, 刘海燕2

      2008,17(10):28-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8

      Abstract: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TF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收治的DTFT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腹壁和盆腔4例,腹腔内2例,腹部以外5例。病程平均为5.7年(1个月至41年)。术前均误诊。2例行局部切除,其余9例均行扩大切除术; 3例术后行放射治疗。
      结果:1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DTFT,其中波形蛋白阳性10例,阴性1例。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2年),复发4例,平均复发时间2.2年(8个月至5年)。11例均健康生存,未见有远处转移。
      结论:DTFT在临床上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 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报告; 治疗DTFT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的手术切除。该病预后较好,复发者可再次手术。单独使用放疗可以作为无法切除肿块的治疗方式。

    • 简要论著
    • 海健1|田焕2|毛杰1

      2010,19(7):826-8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8

      Abstract:

      目的:检测Her-2基因拷贝量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化疗药物对预后因子表达的调控。
      方法: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28例乳腺癌初治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拷贝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Her-2基因拷贝量明显高于化疗后,但其Her-2基因拷贝量的改变与病例临床分期和化疗周期数目无关。
      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乳腺癌Her-2基因拷贝量减少,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提示新辅助化疗也可能通过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而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 基础研究
    • 张树华, 王春友, 熊炯炘

      2008,17(9):6-8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9.006

      Abstract:

      目的:探讨草氨酸盐(oxamate)对人胰腺癌细胞内钙含量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细胞panc-1,用oxamate干预癌细胞后48h,行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AM染色,激光共聚焦下观察不同浓度oxamate作用下细胞内钙含量的变化。
      结果:oxamate干预48h后,细胞内钙含量随着oxamate浓度的升高而致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oxamate能增加panc-1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影响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进而干涉细胞病理生理过程。

    • 文献综述
    • 刘宁|冯子毅|韦伟|胡慧

      2010,19(5):556-5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5.024

      Abstract:

      利用基因芯片及组织微阵列等技术,通过对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检测分析,最近提出了乳腺癌的5个基因亚型,即Luminal A,Luminal B,ERBB2+,Basal-like和normal breast-like亚型。笔者对乳腺癌各基因亚型的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特点、临床特征、预后分析以及靶向治疗等作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杨波

      2011,20(5):516-5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5.022

      Abstract:

      目的:探讨使瘢痕减小和乳房外形不受影响的乳腺良性肿物手术方法。 方法:采用肿物表面的弧行切口, 肿物距乳晕较近的采用乳晕旁弧行切口, 不缝合乳腺残腔, 4-0可吸收线间断内翻缝合皮下, 皮肤用4-0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然后行加压包扎。所有患者不放置引流, 不需拆线。 结果:全组共行乳腺良性肿物切除术542例, 613个病灶, 术后切口瘢痕呈线状, 无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生血肿26例(4.24%), 经保守治疗治愈, 3例(0.49%)因切除范围较大, 出现皮肤与胸肌粘连后皮肤有凹陷, 其余患者均无乳房变形或乳头移位发生。 结论:该术式简化了手术步骤, 缩短了手术时间, 保证了乳房外形的美观。

    • 文献综述
    • 李振华1综述王湘英2审校

      2011,20(3):286-2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9

      Abstract: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IBD可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是SAP肠源性感染的来源。目前研究认为,S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释放、肠黏膜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全胃肠外营养、肠运动障碍等诸因素相关。早期预测和评估IBD有利于及时采取肠黏膜屏障保护措施,减少SAP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学者笔谈
    • 李树元| 万劲松| 白雪峰| 周艳

      2010,19(5):550-5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5.022

      Abstract:

      为探讨如何提高甲状腺结节诊断水平,以便更好地规范化手术治疗,分析总结临床医生,尤其基层医院医生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上常发生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笔者认为,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只有做到完备的术前检查,仔细的术中探查,配合术中冷冻检查,以及遵循肿瘤学原则选择术式,才能更好地规范化手术治疗。

    • 文献综述
    • 韩明利, 吴诚义

      2009,18(11):1180-1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8

      Abstract:

      笔者收集国内外近10年有关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包括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建立、各分子亚型的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特点、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意义、预后分析、靶向治疗及其与肿瘤干细胞(CSC)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检索项
    检索词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风雨同舟二十载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