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12):1569-1577.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2.003
摘要:单克隆抗体由抗原结合区域(Fab)和可结晶区域(Fc)组成。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调节抗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疗效。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具有高靶向性、低毒副作用等特征,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中,单克隆抗体的Fc段改造是重要的改造方法,Fc段可识别并结合表达Fc受体的免疫细胞以及与血液中的补体结合。相比于传统单克隆抗体,Fc段改造的单克隆抗体可增强或减弱对受体的亲和力,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影响抗体半衰期等机制,影响抗体的生物活性。临床上应用于肿瘤治疗的Fc段改造的单克隆抗体中,更多的是通过影响单克隆抗体与其结合的Fcγ受体(FcγR)的亲和力,影响Fc段效应功能,增强或减弱ADCC效应,从而展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潜力。大多数情况下,单克隆抗体通过ADCC效应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增强ADCC效应可提高单克隆抗体肿瘤治疗疗效。然而,在以阻断细胞表面受体或细胞因子为目标的单克隆抗体中,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FcγR和补体参与的免疫应答反而影响其疗效,因此需要减弱ADCC效应。目前,广泛应用的Fc段工程化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方向:针对抗体蛋白序列的改造,如基于氨基酸取代的蛋白工程技术;针对抗体蛋白翻译后修饰部分的改造,这部分以糖基化改造技术为主;另外,针对IgG亚型框架的改造,选用新的IgG亚型(如IgG4)框架替代传统IgG1,也通过影响Fc段与FcγR的亲和力发挥作用。许多研究数据表明,相较于传统单克隆抗体,Fc段改造的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及基础数据具有一定优势,在乳腺癌、血液肿瘤、肺癌等肿瘤中都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笔者就单克隆抗体经典结构、作用机制,以及Fc段改造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主要策略、临床应用情况、发展前景进行系统介绍。
2017, 26(5):597-606.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05.011
摘要:目的:探讨载阿帕替尼(apatinib)纳米胶束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抑制作用及其释放规律与安全性。方法:分别用紫外-吸收法和溶血实验检测载apatinib纳米胶束的释放率与使用安全性,然后分别用CCK-8实验、迁移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的抑制作用。结果:载apatinib纳米胶束有短暂的突释效应(2 h达20.5%),随后呈缓慢释放(72 h达62.9%),其溶血实验阴性。载apatinib纳米胶束与单纯apatinib均能明显抑制HUVECs的增殖,并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均P<0.05);48 h内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的抑制率小于单纯apatinib组(48 h IC50:1.385 μmol/L vs. 0.768 μmol/L,P=0.012),但随着时间延长至72 h,载apatinib纳米胶束的抑制率超过单纯apatinib(63.34% vs. 59.70%,P=0.005)。载apatinib纳米胶束与单纯apatinib均能明显抑制HUVECs的迁移及小管形成,并呈浓度与释放时间依赖性,且体外释放3 d的载apatinib纳米胶束对HUVECs迁移及成管的抑制超过单纯apatinib(均P<0.05)。结论:载apatinib纳米胶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及缓释性,对apatinib进行纳米包载可增强apatinib对HUVECs的抑制作用并延长apatinib的作用时间窗。
2014, 23(4):488-493.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4.04.017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选择低分化的MGC-803和高分化的AGS两种胃癌细胞系,以及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多西他赛(DXT)、顺铂(DDP)、伊立替康(CPT-11)作用48 h后,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计算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IC50的5-FU、DDP、L-OHP作用于MGC-803和AGS细胞48 h后,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5种化疗药物对MGC-803、AGS细胞以及GES-1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5),其中5-FU、DDP、CPT-11对AGS细胞的作用较强;L-OHP、DXT对MGC-803细胞作用较强;DDP对GES-1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5-FU、DDP、L-OHP均明显诱导两种胃癌细胞凋亡,其中5-FU组与L-OHP组凋亡率高于DDP组(均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L-OHP增加两种细胞的S期阻滞,DDP增加MGC-803细胞的S期阻滞,5-FU与DDP增加AGS细胞的G1阻滞(均P<0.05),但5-FU对MGC-803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其病理类型有关,且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均不同。
2006, 15(10):2-727.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0.002
摘要:目的:探讨以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对III期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手术前确诊的III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化疗1~4个周期,观察临床疗效、保乳手术率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75.4%(104/138);其中完全病理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1例(0.7%),部分缓解102例(73.9%),无变化32例(23.2%),进展2例(1.4%)。实施保乳手术7例(5.1%)。施行化疗3+4周期的疗效和保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1+2周期者(均P<0.05)。该方案的脱发反应轻,I度脱发28例(20.3%);心脏毒性较小,室性期外收缩发生率1.4%(2/138),无充血性心衰病例。但骨髓抑制较明显,总发生率55.8%(77/138),其中II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7.5%(38/138),III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1.0%(29/138),IV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2%(10/138)。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心脏毒性小,近期疗效较满意;但骨髓抑制发生率高,治疗期间应予支持治疗。
2006, 15(11):8-830.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1.008
摘要:目的 : 观察生长抑素二型受体(SSTR2)基因体内转染后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对5-氟尿嘧啶(5-FU)的反应,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种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形成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I组为对照组;II组为腹腔注射5-FU治疗组;III组为瘤内注射pCMV-6C-SSTR2-脂质体转染SSTR2基因治疗组;IV组为基因治疗+5-FU治疗组。观察肿瘤生长速度,测量瘤体大小及重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转染效率;用凋亡原位检测方法(Tunel)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体内转染后SSTR2可重新表达。5-FU和SSTR2基因联合治疗(IV)组肿瘤生长速度显著慢于单独基因治疗(III)组及单独5-FU治疗(II)组和空白对照(I)组( P <0.01);最终肿瘤大小,重量也显著小于其他3组(均 P <0.01),而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 P <0.01)。结论 :SSTR2重新表达后可增强胰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联合5-FU 和SSTR2基因治疗可望成为治疗胰腺癌新的途径。
2005, 14(4):4.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4.004
摘要:摘要:目的 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人乳腺癌细胞 Bcap37以VES联合化疗药物刺激24h和36h,VES浓度为10μg/mL和20μg/mL ,化疗药5FU和MMC及环磷酰胺的浓度分别为16.9μg/mL,33.8μg/mL;1μg/mL,3.3μg/mL及100μg/mL,300μg/mL,以MTT法测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表面Fas表达。结果 VES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Bcap37细胞的自然凋亡率为 0.7%,20μg/mL VES作用24h后凋亡率为19.2%,5FU和丝裂霉素及环磷酰胺3种化疗药物作用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6.2%,16.7%,12.3%。VES与3种化疗药物合用后的凋亡率分别为40.3%,44.8%,39.6%。VES联合化疗药物作用后乳腺癌细胞表面Fas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VES联合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有关。
2005, 14(4):24.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4.024
摘要:摘要:报告乳腺癌术后首次行CMF方案化疗引起IV度骨髓抑制2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提示乳腺癌患者即使使用CMF方案,亦应定期检测血象,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