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4(3):528-535.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15
摘要:背景与目的 老年结肠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根治术后常伴有睡眠质量下降,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干预改善术后睡眠问题,但常规药物治疗可能引发谵妄及成瘾等不良反应。为探索更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本研究评估颊针疗法联合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4年2月—8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SGB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颊针疗法。记录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中及术后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24、48 h的VAS评分及术后第1、3、5天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嗜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两组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颊针疗法联合SGB在老年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术后睡眠质量,减轻术后疼痛,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3, 32(5):665-672.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5.005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腔镜甲状腺手术逐渐普及应用,尤其受到年轻女性患者的青睐。对于中老年患者,临床上仍以开放手术为主,较多患者术后会出现皮瓣下垂,吞咽联动,异物感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手术利用颈部肌肉的自然间隙建腔,在颈前带状肌深面显露甲状腺并进行手术操作,对颈部功能影响较小,而且不需要CO2,对心肺影响较小。本研究探讨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在中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其在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56例中老年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接受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观察组),30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疼痛状况、颈部损伤指数、吞咽障碍指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手足麻木、饮水呛咳、皮下血肿等并发症,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颈部皮瓣下垂、粘连,吞咽联动、疼痛麻木、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在中老年甲状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并且术后颈部皮肤下垂、粘连,吞咽联动、疼痛麻木、异物感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 32(10):1476-1482.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0.005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老年患者是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群体。然而,对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目前尚无定论。局麻Lichtenstein术难度低、效果好、术后愈合较快,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因其视野开阔、可发现对侧隐匿疝、可同时处理双侧疝等优势而被越来越多外科医生接受和推荐。本文主要对接受局麻开放疝修补术或全麻腔镜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系统搜集资料,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130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老年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Lichtenstein术67例(开放组),腔镜疝修补术63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开放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腹腔镜组(78.94岁vs. 71.83岁),术前麻醉风险比例、各种合并症比例以及双侧疝发病率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0.05);其余基线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开放组缩短(1.51 d vs. 2.16 d)、术后1 d疼痛评分低于开放组(2.70 vs. 3.58)(均P<0.05);两组间术后各并发症(切口感染、血肿、血清肿、神经感觉异常、尿潴留)发生率、1年复发率、长期疼痛(>3个月)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中,疝侧、麻醉风险分级、术前合并症均是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评估的内容。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后,选择行腔镜手术是安全的。
2022, 31(1):132-138.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5
摘要:背景与目的 尽管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很多外科领域都达成了共识,但因老年群体的特殊性,ERAS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ERAS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65例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常规组)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65例采用ERAS围手术期管理(ERAS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历史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在术后恢复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ERAS组术后第3、7天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而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ERAS组较常规组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ERAS管理模式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应用是合理安全的,且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水平、减小创伤及炎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2020, 29(8):979-986.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8.009
摘要:背景与目的:缺血性结肠炎(IC)是缺血性肠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的一种疾病,早期误诊率高,部分患者发病后病情急剧恶化,病死率较高。本文总结分析IC的临床特点,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9年9月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收治的101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和疾病转归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101例均为初发IC患者,其中女性62例(61.4%);年龄为45~93岁,平均年龄为(63±8.8)岁。包括45~<60岁39例(中年组),≥60岁62例(老年组)。患者主要症状为便血、下腹痛、恶心、腹胀;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糜烂和溃疡;左半结肠受累69例(68.3%)、右半结肠受累7例(6.9%)、广泛结肠受累25例(24.8%)。81例(80.2%)行腹腔血管检查,其中提示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者或血栓形成25例(30.9%),仅动脉硬化者14例(17.3%),无明显异常者42例(51.8%)。大多数行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时间为1~35 d,平均(9.5±4.3)d。老年组与中年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结肠受累部位、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总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脑部血管疾病史比例明显多于中年组,腹腔动脉狭窄、腹腔动脉硬化比例高于中年组(均P<0.05)。结论:IC好发于老年人,且女性易发病,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及血便,好发于左半结肠。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利于IC的确诊。目前IC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老年IC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腹腔血管条件差,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正确诊断、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2019, 28(1):77-83.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1.011
摘要: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老年患者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择期行开腹肝切除老年患者(≥6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术中分别行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CLCVP组)和SVV指导的GDFT(GDFT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5 min(T0)、进腹时(T1)、第二次肝血流阻断时(T2)、开始关腹(T3)、手术完成时(T4)5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与血气指标,以及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肝血流阻断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各自T0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下降,心率(HR)在T1时间点明显下降(均P<0.05),CLCVP组心脏指数(CI)在T2、T3、T4时间点明显升高(均P<0.05),而GDFT组CI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间MAP、HR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GDFT组CVP在T3时间点明显高于CLCVP组、CI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LCVP组(均P<0.05)。与各自的T0时间点血气指标比较,两组血pH值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降低,CLCVP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GDFT组SCVO2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血乳酸(Lac)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间血pH值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GDFT组SCVO2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LCVP组、Lac在T3、T4时间点明显低于CLCVP组(均P<0.05)。两组晶体液、胶体液、总液体量、尿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GDFT组出血量少于CLCVP组、肝血流阻断时间短于CLCVP组(均P<0.05)。结论:SVV指导的GDFT能稳定老年肝切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气指标,减少术中出血及肝血流阻断时间。
2019, 28(4):512-518.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4.019
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围手术处理方法不同分为非ERAS组和ERAS组,每组49例。比较两组康复效果(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QoR-40总分)、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和炎性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ERAS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较非ERAS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10.2%)低于非ERAS组(30.6%)(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QoR-40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7天,ERAS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非ERAS组(P<0.05);术后第3、7天,ERAS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优于非ERAS组(P<0.05)。结论: ERAS策略可有效促进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维护细胞免疫稳态。
2019, 28(8):1012-1017.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9.08.016
摘要:目的:比较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接受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day-surge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DS)的治疗效果,分析老年患者延迟出院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C/DS的3 455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接受LC/DS的治疗效果差异,分析老年患者接受LC/DS延迟出院的原因并进行延迟出院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均P<0.05);出院30 d再入院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5例老年患者延迟出院,总延迟出院率为20.39%;435例非老年患者延迟出院,总延迟出院率为14.8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因素组与一日出院组的吸烟史、心率失常、慢性炎症及胆囊壁厚度≥3 mm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并发症组与一日出院组的上腹部手术史、息肉样病变、胆囊壁厚度≥3 mm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留置腹腔引流管组与一日出院组的冠心病、II型糖尿病、胆石症、急性炎症、胆囊壁厚度≥3 mm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中转开腹组与一日出院组的吸烟史、冠心病、II型糖尿病、胆石症、胆石症伴息肉样病变、急性炎症、胆囊壁厚度≥3 mm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失常、胆囊慢性炎症与心理因素延迟出院有关,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壁厚度≥3 mm与留置腹腔引流管延迟出院有关。结论:老年患者接受LC/DS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并不会导致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心率失常、胆囊慢性/急性炎症及胆囊壁厚度≥3 mm与老年患者LC/DS延迟出院有关。
2018, 27(4):414-419.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4.005
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在高龄直肠癌患者(≥70岁)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专业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的226例直肠癌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和非高龄组(<70岁),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中分别抽取46例患者,对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6.3与59.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术前合并症、ASA分级等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大小、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病理分期、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病例;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 vs. 15%)、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 vs. 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且与非高龄患者相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8, 27(8):968-975.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8.08.004
摘要:目的:详细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IOERCP)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老年患者(≥60岁)共82例,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LC联合IOERCP(LC+IOERCP组,42例)与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LC+LCBDE组,4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C+IOERCP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LC+LCBDE组(0 vs. 15.4%,P<0.05)。两组总并发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IOERCP组住院费用高于LC+LCBDE组,住院时间短于LC+LCBDE组(均P<0.05)。结论:LC联合IOERCP同期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结石残余率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