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与腹壁外科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普理灵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36例报告
    陈开,戴毅,刘崇清,幸天勇,武国
    2005, 14(11):25-8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1.024
    [摘要](640) [HTML](0) [PDF 683.49 K](606)
    摘要:
    采用普理灵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患者36例,全部治愈。术后出现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1例,伤口积液1例;无伤口感染。随访3个月至2.5年,无1例复发。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人。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乔海泉,佟立权,王毓利,周保国
    2005, 14(12):17-9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5
    [摘要](682) [HTML](0) [PDF 883.47 K](798)
    摘要:
    目的: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收治的127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plugmesh定型产品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全部病例治愈,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住院4.6d,随诊6~24个月,仅1例复发(复发率0.8%)。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完全符合生理解剖的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及适应证宽等优点,适用于老年患者,尤其II型以上疝。
    3  大网膜联合网片修补巨大切口疝
    李基业,邓群,姚胜,李涛,黎沾良
    2005, 14(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1.029
    [摘要](788) [HTML](0) [PDF 715.60 K](692)
    摘要:
    采用大网膜联合聚丙烯网片修补巨大切口疝17例。将大网膜展开铺盖在腹壁缺损处脏器表面,用3-0可吸收线或1号丝线将大网膜缝到缺损边缘,然后行肌后置网法修补腹壁缺损。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无肠梗阻表现,无疝复发。提示大网膜是一种符合解剖生理的保护结构,在巨大疝修补中可做为网片的腹腔脏器间隔离层,防止网片与脏器接触。
    4  腹内疝的诊断和治疗
    曾辉,谢勇
    2005, 14(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5
    [摘要](990) [HTML](0) [PDF 756.05 K](830)
    摘要:
    目的: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II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 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5  疝内容物为子宫圆韧带囊肿1例
    崔志武,徐生耀
    2005, 14(7):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31
    [摘要](487) [HTML](0) [PDF 842.53 K](551)
    摘要:
    6  自体疝囊带蒂补片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刘支刚
    2006, 15(4):28-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4.028
    [摘要](636) [HTML](0) [PDF 703.04 K](573)
    摘要:
    为改进腹股沟疝的修补材料和修补方法,避免传统疝修补手术和人工补片手术后的并发症,减少人工材料的昂贵费用。笔者自2003年以来,通过20例志愿患者手术设制自体疝囊带蒂补片;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手术修补方法;与传统疝修补和人工材料无张力手术的常用临床评估指标及其术后并发症作对比。结果,全部患者7~10d拆线,术后3d检测以下各项指标:体温均低于38℃,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0.7;无伤口疼痛,无腹股沟区麻木或异常肿块;20例均下床活动。术后随访两年,无一例术后复发。自体疝囊带蒂补片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能够有效减少医用材料费用,增加外科医师的技术含量。是更符合人性化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好。
    7  左侧腰疝1例
    沈阳, 徐斌, 宗明
    2008, 17(1):32-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1.030
    [摘要](816) [HTML](0) [PDF 809.28 K](957)
    摘要:
    8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附58例报告
    侯锡斌 欧阳彦成 樊劲 田农庄
    2008, 17(12):28-1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2.028
    [摘要](757) [HTML](0) [PDF 816.70 K](945)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行网片疝修补术(TAPP)的手术方法技巧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对腹股沟疝58例(单侧50例, 双侧3例, 复发疝5例)行TAPP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均治愈, 无手术意外损伤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中转者, 术中出血2.5~8.0 mL, 手术时间单侧30~65 min, 双侧55~96 min, 住院时间3~5 d, 随访1~24个月, 手术初期发生阴囊积液1例, 腹股沟异物感2例, 无疝复发。
    结论:TAPP术式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等优点, 是目前容易掌握和推广的一种微创治疗腹股沟疝的术式。
    9  腹股沟斜疝疝壁囊肿1例
    沙明法, 李海燕
    2008, 17(8):32-7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32
    [摘要](689) [HTML](0) [PDF 737.42 K](782)
    摘要:
    10  腹股沟斜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1例
    申帅,, 阎大益, 李树根
    2009, 18(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3.026
    [摘要](601) [HTML](0) [PDF 832.00 Byte](492)
    摘要:
    11  腹腔镜治疗十二指肠旁疝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陈建华,孙东炜,汪刘华,任俊
    2023, 32(3):470-4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9
    [摘要](735) [HTML](595) [PDF 954.33 K](1101)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腹内疝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可导致0.6%~5.8%的小肠梗阻。腹内疝分为先天性腹内疝和后天性腹内疝,临床上先天性腹内疝少见且术前诊断困难,且梗阻性腹内疝发病急骤,患者短时间内可出现肠管的缺血绞窄、坏死、穿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故对于此类患者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先天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PDH)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并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先天性左侧PDH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临床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为49岁男性,因进大量宿食后出现脐周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全腹部CT平扫结果表现:左上腹局部肠管走行欠规则,肠系膜聚集、增厚伴腹腔渗出,考虑腹内疝。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左上腹小肠聚集成团,疝入Treitz韧带处的Landzert窝,肠管扩张水肿未坏死,疝环口约8 cm×4 cm大小,还纳复位后以倒刺鱼骨缝合线关闭疝环口。术后确诊左侧PDH。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结论 先天性PDH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诊断较为困难,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且此病发病急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故更加需要医师熟知其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一旦怀疑为PDH,应及时行手术探查治疗,解除肠管梗阻,以避免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12  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的影响因素分析
    蒋磊,崔云伟,褚亮,周少波
    2024, 33(6):1023-10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6.019
    [摘要](120) [HTML](72) [PDF 629.29 K](464)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腹股沟疝手术是儿童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单侧腹股沟疝手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MCIH)的概率为2.4%~29.0%,因此一些外科医生建议将对侧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修复,不仅避免嵌顿疝的发生,同时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以及二次住院的费用;但是有学者认为,需要4~21次不必要的手术才能预防1次对侧腹股沟疝的发生,这将存在过度医疗,同时增加术中睾丸和输精管相关副损伤的危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MCIH的影响因素,为单侧腹股沟疝儿童术后MCIH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出现MCIH患者共14例(13.7%)。MCIH组和非MCIH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是否为低体质量儿、是否为早产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IH首发年龄的截断值为3.5岁。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OR=10.382,95% CI=1.591~67.736,P=0.014)及出生时低体质量(OR=16.480,95% CI=2.714~100.056,P=0.002)是发生MCI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是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MCI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手术方式应选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以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鞘状突未闭,对于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的结扎,预防MCIH的发生。
    13  疝修补术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预防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2022, 31(12):1578-15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2.004
    [摘要](774) [HTML](784) [PDF 1.30 M](2113)
    摘要: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由于持续性腹内压增高导致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是临床上最危重的并发症之一。多种原因可导致ACS,其中疝修补术,尤其是巨大腹壁疝或巨大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是ACS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但目前较少有针对性的系统性阐述或共识意见。本共识以疝修补术后ACS为重点,从相关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术中决策、术后监测及ACS的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展开讨论并给出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疝外科医生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以及预防与处理的能力。
    14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腹腔粘连的诊断、分型及分离技巧
    曾兵,李英儒,甘文昌,侯泽辉,马宁,江志鹏,周太成,陈双
    2022, 31(4):457-4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4.007
    [摘要](836) [HTML](394) [PDF 1.60 M](1302)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患者在经历了腹部手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分离粘连是切口疝修补过程中不可回避且有相对难度的工作。术前人工渐进性气腹是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前期发现,通过对比气腹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可评估切口疝患者腹腔内状态,有利于手术预判,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手术风险。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人工气腹结合腹部CT在伴腹腔粘连切口疝患者的腹腔镜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腹腔粘连的类型和分离粘连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2019年4月—2020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录像。通过术前人工气腹前、后腹部CT对比,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粘连。研究者通过手术录像复盘,观察腹腔粘连的分型,总结粘连分离的技巧,记录术中粘连分离时间和并发症,统计观察孔穿刺时副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与恢复情况。结果 共收集72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病例,其中15例术前未建立人工气腹,7例建立人工气腹后术前未复查腹部CT,15例气腹前或气腹后未行疝囊三维CT重建,均予以排除。最终纳入35例患者,均为II型腹壁缺损;复发疝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63.26±11.11)岁;体质量指数25.04(23.03~27.34)kg/m2;既往手术术后有腹腔内感染伴切口感染者4例,切口感染者7例;最多手术次数5次。通过人工气腹前、后腹部CT对比,诊断存在腹腔内容物与腹壁粘连者33例(94.29%),无粘连者2例(5.71%)。其中主要粘连物为肠管20例(60.61%),主要粘连物为网膜组织13例(39.39%)。根据粘连的形态可分为:点状粘连,线状粘连,片状粘连及混合型粘连。根据粘连的质地可分为:膜性粘连,瘢痕性粘连及复合型粘连。粘连分离采取层面变峰面,面转化线和点,钝锐结合分离膜性粘连,锐性分离瘢痕性粘连的程序化方法。全组均成功松解分离粘连,分离时间32(4.50~46.50)min。其中5例发生小肠壁浆肌层损伤,予3-0可吸收缝线行浆肌层缝合。在行观察孔穿刺时,均未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术后1例出现肺部感染,术后恢复排气时间3(2~4)d。结论 术前人工气腹结合腹部CT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粘连及粘连部位,有利于观察孔布局的选择。根据其形态和性质采取程序化的方法有利于简化腹腔粘连的分离。
    15  “立体缝合”技术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疗效
    侯泽辉,余卓敏,梁志强,周太成,李英儒,曾兵,陈双,江志鹏
    2022, 31(4):465-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4.008
    [摘要](973) [HTML](687) [PDF 1.73 M](1386)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的治疗是疝和腹壁外科领域的难点,尤其是如何缝合关闭筋膜缺损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方法应用于修补巨大切口疝中常面临诸多问题,如张力过大、无法消灭死腔等。基于缝合材料的发展,笔者团队前期开创了一种新的缝合技术—“立体缝合”,将其应用于切口疝修补中,可以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应用“立体缝合”技术和常规缝合技术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立体缝合”技术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的巨大切口疝患者资料,其中43例采用“立体缝合”处理疝囊和缺损(研究组),36例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关闭缺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无中转开放病例,均实现了筋膜缺损的完全关闭,对照组中转开腹7例(19.44%),无法完全关闭缺损5例(13.89%);两组中转开放率与无法完全关闭缺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7)。研究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89.84±15.29)min,平均手术时间(181.51±18.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84±12.67)mL,对照组平均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为(61.28±14.09)min,平均手术时间(157.72±19.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7.25±11.83)mL,两组关闭筋膜缺损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研究组术后手术部位事件(SS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3% vs. 16.77%,P=0.043),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2.8%,P=0.456)。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22.36±4.45)h,术后住院时间(5.23±1.26)d,住院费用为(75 924.21±6 065.61)元,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22.92±5.15)h,术后住院时间(5.46±1.93)d,对照组为(74 185.99±5 476.48)元,两组该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2,P=0.440,P=0.283)。结论 “立体缝合”技术应用于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可减少中转开腹发生率,有效关闭筋膜缺损,减少术后发生手术部位事件的风险。
    16  “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马宁,汤福鑫,黄恩民,马涛,杨伟胜,刘创雄,周太成,陈双
    2022, 31(4):474-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4.009
    [摘要](441) [HTML](282) [PDF 1.01 M](1402)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的微创修补理念在疝外科界已经形成共识,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腔镜下的补片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新式的切口疝补片固定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IPO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的补片固定方式采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观察组),另60例采用传统疝钉双圈固定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以及疝环最大缺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补片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35.5 min vs. 47.7 min,P<0.05),平均疝钉固定数量少于对照组(36.6枚 vs. 44.2枚,P<0.05),平均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分 vs. 4.6分,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9万元 vs. 4.8万元,P<0.05)。两组患者在血清肿、补片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26.3个月与25.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疝复发率(1.7% vs. 5.0%,P=0.61)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 vs. 8.3%,P=1.00)。结论 “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可缩短补片固定时间,减少疝钉使用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并且可降低切口疝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该方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17  术前渐进性气腹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汤福鑫,马宁,刘创雄,黄恩民,马涛,陈双,王辉,周太成
    2022, 31(4):441-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4.005
    [摘要](495) [HTML](410) [PDF 816.26 K](1451)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修复通常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手术,由于关闭巨大缺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术前渐进性气腹(PPP)可以扩大患者腹腔,促进疝内容物重新回纳,而A型肉毒毒素(BTA)可以可逆性松弛腹壁肌肉,两者联合用于巨大切口疝修复术的术前准备可能起到互补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PPP联合BTA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PPP联合BTA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术前准备,治疗的巨大切口疝患者7例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侧腹壁肌肉BTA注射以及腹腔置管建立PPP,利用CT软件测量患者PPP+BTA处理前后侧腹壁肌肉长度、厚度以及疝囊容积(VIH)和腹腔容积(VAC)变化,记录PPP+BTA处理后的不良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7例中,男4例、女3例,中位年龄59(44~71)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5.6(21.3~31.2)kg/m2;6例患者为初发疝、1例患者为复发疝;合并基础疾病2例。PPP+BTA处理后,患者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长度增加3.5 cm;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厚度减小0.3 cm;VIH平均增加量为829 mL、VAC平均增加量为2 982 mL、VIH/VAC比值降低1.7%;患者的疝内容物均有不同程度自行回纳腹腔。在PPP+BTA准备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腹胀腹痛,1例患者出现肩背部疼痛,1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均自行缓解。患者均顺利完成IPOM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86±11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4±1.1)d。术后患者VAS评分均低于3分,无需使用镇痛药物。术后1例患者出现低位小肠梗阻,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ACS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0.4±8.8)个月,未出现慢性疼痛、复发及补片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PPP+BTA行术前准备能够明显增加巨大切口疝患者的腹腔容积、延长侧腹壁肌肉长度,有利于巨大缺损关闭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8  基于数据分析与计算的模型化布孔法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周俊杰,马宁,汤福鑫,黄恩民,马涛,杨伟胜,刘创雄,陈双,周太成
    2022, 31(4):449-4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4.006
    [摘要](453) [HTML](640) [PDF 886.80 K](1206)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发展,经腹腔镜完成腹壁切口疝手术已成为趋势,但由于腹壁切口疝位置大小不定,暂无成熟的布孔方法供术者参考,使得手术术式的学习难度较大,不合理的布孔还易导致手术难度加大。笔者在此介绍一种基于数据分析与计算的模型化布孔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经验性布孔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的4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研究组(23例),对照组采用术中放置观察孔后以手术经验放置操作孔的布孔方法,研究组采用术前腹部轮廓分析,并按照步骤划定限制条件,根据操作器械尺寸计算合理距离的方法指导穿刺孔放置位置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布孔时间(7.28 min vs. 9.93 min)、平均手术时间(67.62 min vs. 79.10 min)、术中加孔率(17% vs. 48%)均明显减少(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 vs. 19.0%),术后住院时间(5.13 d vs. 5.76 d)及术后复发率(4.3% vs. 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IPOM手术采用模型化布孔法可以缩短布孔时间,合理的操作孔布置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粘连分离、缺损缝合及补片固定的难度,降低手术总时间及术中增加操作孔的几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复发疝的几率。模型化布孔法以客观数据+定量计算代替传统布孔法的经验决策,在方法步骤上更明晰,并可以在使用中不断更新改进,将有助于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手术的规范与推广。
    19  闭孔疝临床诊疗分析:附5例报告
    杨永光,陈伟峰,邓春梅,陈伟策,张艺,陈明,林满洲
    2021, 30(10):1197-1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9
    [摘要](1377) [HTML](436) [PDF 889.75 K](1503)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闭孔疝是临床罕见的腹外疝,具有术前诊断率低,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本文通过回顾收治的闭孔疝病例,分析总结闭孔疝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例闭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例闭孔疝病例中(4例患者,1例女性患者半年内先后被诊断为左、右侧闭孔疝),男1例,女4例;年龄61~87岁;除1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同侧隐匿闭孔疝外,其余均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首诊;左侧闭孔疝例3例、右侧闭孔疝2例;3例术前行盆腔CT检查并诊断闭孔疝,2例术中明确。1例择期手术外,其余4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合并小肠嵌顿4例,1例因嵌顿缺血坏死予以小肠切除,其余3例肠管麻醉状态下自行回纳或腹腔镜下协助回纳。修补方式方面,2例用3-0 Prolene行闭孔管口直接缝合关闭,1例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其余2例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补片无张力修补。1例患者因并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2天ICU死亡,其余4例病例(3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出院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中位数(3.0±2.2)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时应考虑闭孔疝可能,盆腹腔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患者条件允许建议腹腔镜探查并修补。
    20  心理干预对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影响
    欧阳剑波,黄耿文,何文,阳建怡,肖广发,杨柳
    2015, 24(7):1060-1064.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5.07.028
    [摘要](141) [HTML](0) [PDF 1.14 M](829)
    摘要:
    目的:将心理干预用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围手术期,了解其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方法: 将39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00例)和对照组(196例)。干预组入院后至术后1个月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手术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4~6 h)、术后1、2、7 d及1个月患侧腹股沟区疼痛及不适感(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血清肿、尿潴留)发生率及恢复正常活动(如厕)时间等具体情况;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组患侧腹股沟疼痛评分及不适感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1个月时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或0.01)。 结论:心理干预对PATT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及不适感有明显缓解作用;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1个月时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P<0.05或0.01)。
    21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日间手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宁彩虹,黄耿文,林嘉晏,申鼎成,曹昕彤,李嘉荣
    2021, 30(4):399-4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4
    [摘要](178) [HTML](1165) [PDF 1.07 M](1102)
    摘要:
    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日间病房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腹股沟疝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腹股沟疝手术可以在日间病房完成。然而,对于日间腹股沟疝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舒适度高、复发率低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TAPP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最终78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由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评估决定行住院手术或日间手术,其中普通住院手术585例(74.5%),日间手术200例(25.5%)。对其中200例TAPP日间手术病例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住院手术患者,同时,合并症、复发疝和双侧疝的比例均低于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TAPP手术。日间手术患者平均总住院时间0.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 h,平均住院总费用(含门诊检查费用)16 185元,均明显低于同期普通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3(2~62)个月,随访期间,日间手术患者中1例(0.5%)复发,住院手术患者中2例(0.3%)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慢性疼痛、再入院及死亡病例。
    结论: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较普通住院手术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例如在大多数年轻、合并症少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级及以下)以及单纯性腹股沟疝患者(如初发、无嵌顿、较窄、无下腹部手术史等)中,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可以安全实施。
    22  预防性补片置入在预防造口旁疝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
    许彬彬,周林秋,段建春,陈志红,傅宇,徐群
    2021, 30(4):386-3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3
    [摘要](743) [HTML](1106) [PDF 1.34 M](1031)
    摘要:
    背景与目的:造口旁疝(PSH)是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存在发生率高及修复困难等特点。为此,有研究提出在造口术时应用预防性补片加强腹壁的方法来减少这一并发症。然而,最近的几项研究对预防性补片效果提出了挑战。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应用预防性补片对预防造口术后PSH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应用补片在预防PSH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a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评估偏倚风险。
    结果:最终纳入12项中等及以上质量RCT,共计963例患者,其中479例接受预防性补片置入(补片组),484例未置补片(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示,在预防PSH发生方面,补片组优于对照组(RR=0.44,95% CI=0.29~0.65,P<000 1);在造口相关并发症方面,补片组与对照组在造口相关性感染(RR=0.92,95% CI=0.46~1.81,P=0.80)、造口脱垂(RR=0.29,95% CI=0.08~1.07,P=0.06)、造口坏死(RR=0.72,95% CI=0.32~1.61,P=0.42)、造口狭窄(RR=2.31,95% CI=0.79~6.81,P=0.13)及造口需重新修复(RR=0.88,95% CI=0.48~1.61,P=0.68)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示,手术方式、诊断方式、补片位置、随访时间均非研究间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均P>0.05)。
    结论:现有研究表明常规造口时应用预防性补片可显著降低PSH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与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结果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3  成人Amyand疝患者临床特征的系统评价
    徐朝辉,曲慧,任延英,龚泽众,李赫柱,张帆,陈鑫
    2021, 30(10):1184-11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8
    [摘要](1274) [HTML](721) [PDF 927.82 K](1356)
    摘要:
    背景与目的 Amyand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目前并无统一的处理规范。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其临床特征及相关手术决策,为降低该病的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自2000年1月1日至今公开发表的成人Amyand疝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评估偏倚并交叉核对后行系统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41篇文献,共计184例成人Amyand疝患者。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而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Hernia。在临床特征方面,男性占91.8%,其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而女性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89.1%的Amyand疝发生于右侧,8.9%的患者是复发疝;75例患者未报告相关信息,余109例患者中有104例斜疝,4例直疝,1例马鞍疝;25.7%(45/175)的患者于术前诊断,其中超声准确率为23.1%(6/26),CT准确率为75.0%(33/44),超声联合CT的准确率为62.5%(5/8),1例通过灌肠诊断。治疗方面,4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122例行急诊手术,20例未获得相关信息;45.6%的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50%的患者行传统疝修补术,4.4%的患者未做修补或择期手术修补;80.9%的患者切除阑尾,其余患者均保留阑尾;140例术中表现为Losanoff和Basson 1、2型,35例为3、4型,其中12例合并阑尾肿瘤。结局方面,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4 d,125例患者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17例出现并发症(肺部感染或栓塞性疾病6例,手术部位感染5例,血清肿3例,复发3例,尿潴留1例),均为急诊手术患者。结论 成人Amyand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与嵌顿性或绞窄性疝难以鉴别,常需急诊手术,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以不引起植入的补片感染为基本原则。应鼓励更多Amyand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提高Amyand疝的诊疗水平及改善患者预后。
    24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现状和展望
    李健文,乐飞
    2021, 30(4):375-3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1
    [摘要](251) [HTML](1329) [PDF 1.07 M](1150)
    摘要:
    开放腹膜前修补术(sublay)和腹腔镜腹腔内修补术(IPOM)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主要术式,各类腔镜非腹腔内修补术(MINIM)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有较大的进展空间。IPOM和MINIM术式具有不同的修补理念、技术特点和适应人群,严格把握手术指证,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各自的优势。现代疝外科更注重“微创”和“腹壁功能重建”,在修复腹壁缺损、恢复腹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腹壁的过度分离。随着新材料的研发、新技术的探索和腔镜平台的升级换代,基于微创理念的腹腔切口疝修补术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25  谈腹股沟疝腔镜的腹膜外修补操作技术
    陈双|李英儒
    2017, 26(10):1227-1229. DOI: 10.3978/j.issn.1005-6947.2017.10.001
    [摘要](177) [HTML](1203) [PDF 1.23 M](1008)
    摘要:

    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修补技术(TAPP)不同于常规的开放手术,有着独特的视野与解剖层面。笔者结合自身上千例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经验,总结出TAPP方法的七大要素,简称“七步法”。“七步法”通过固定手术场景,将手术简单化,有利于缩短手术学习曲线,推荐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