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肝癌是全球第六高发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尽管目前肝切除术仍然是根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PHLF的发生与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不足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评估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慢性肝病的进展会引起肝功能储备的变化,肝脏不同区域功能存在差异,给术前准确评估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常见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评分系统、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影像学以及核医学肝胆闪烁显像(HBS)等。其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评分系统是常用的肝功能不全筛查工具,成本低、易获取,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ICG清除试验已纳入国内各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但评估的仍是整体肝功能。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其不仅能够提供肝脏解剖信息,还能够对局部肝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与ICG清除试验相比,Gd-EOB-DTPA增强MRI在预测PHLF方面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然而,由于高昂的成本、长时间的检查过程以及复杂的扫描序列参数调节等因素,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持续推进,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指导手术精细操作、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AI辅助下三维重建能大幅缩短处理时间并且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三维成像技术是基于肝脏容积的整体评估,残肝体积和残肝功能并未完全对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成像因广泛的扫描范围、高空间分辨率和准确的血流测量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肝功能评估工具。然而,由于CT辐射暴露与重复性差等限制,导致该技术无法常规应用。弹性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间接实现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HBS的优势在于可评估整体性及区域性肝功能、可结合SPECT/CT行体积评估,并且考虑到肝段间功能差异性和潜在病理情况。然而,目前国内应用仍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价值。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仍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都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本文就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