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4, 13(2):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1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近12年来对23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根据结石的部位和肝胆系统的病理改变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果(1)行肝段(叶)切除+胆管空肠Y型吻合103例,优良91.8%;(2)行肝胆管切开取石、解除狭窄后与空肠Y型吻合45例,优良81.2%;(3)行单纯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72例,优良69.3%;(4)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4例及右肝段切除+T管引流6例。结论对肝胆管结石患者应采用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或高位胆管切开取石肝胆管空肠Y型吻合手术,并配合术中、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有利于提高疗效。
2004, 13(2):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2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7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术前检查,术前改善肝功能(将肝功能C级转变为A级或B级)、纠正凝血机制障碍、降低门静脉压力,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失血,术后加强监护,继续保肝、支持治疗,手术后69例恢复良好,15例残留结石,5例发生慢性肝衰竭,2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均经保守治愈恢复。无死亡病例。 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尽早手术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2004, 13(2):4-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3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微小切口胆囊取石术(EMC)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采用内镜辅助下经微小切口胆囊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86例的临床资料,并对63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 结果8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对63例患者随访1~3年,结石总复发率为3.2%(2/63),其中46例单发结石均无复发,17例多发结石者2例复发,复发率为11.8%(2/17)。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EMC是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创伤小、并能保留胆囊功能的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但不能取代胆囊切除术。
2004, 13(2):4-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4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男性患者胆石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年龄、体重、脊髓损伤程度、损伤平面和持续时间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方法随访100名脊髓损伤1年以上的男性成年患者,其中ASIA A,B 级者58例, C,D级者42例。年龄为20~65(平均46.5)岁。对照组由100名没有脊髓损伤和胆道疾病史的男性志愿者组成,年龄20~68(平均42.6)岁。两组均行B超检查,了解胆囊和胆道情况。结果两组结石的患病率分别是26.0%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的年龄、体重、损伤程度、损伤平面和损伤持续时间其胆石病的发生率近似; 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损伤是胆石病高发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体重、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和持续时间与结石的形成无明显的关系。
2004, 13(2):5-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5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术中诊断治疗肝外胆管疾病的价值,以及其在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LC)后胆管残留结石率中的作用。方法 LC术中对有胆总管探查指征者同时行胆道镜检查,操作中采用自制的胆道镜导入器和胆道探头。结果近4年来,笔者行LC手术10 396例,其中术中行胆道镜检查385例,占3.7%;有阳性发现102例,占26.49%(占同期LC手术的0.98%)。其中发现胆道结石67例,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26例,Mirizzi综合征5例,壶腹部癌2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结论LC术中联合胆道镜检查成功率高,显像清晰,可观察到术前常规检查不易发现的胆道系统疾病;同时可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并可有效地预防L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04, 13(2):6-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6
摘要: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ag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bag1基因在ICC组织(n=48)及肝细胞肝癌癌旁胆管上皮(对照组,n=25)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ICC组的bag1基因表达强于对照组(P<0.01)。在ICC组内,27例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中bag1基因的表达强于21例高分化胆管细胞癌(P<0.01)。结论 bag1的表达在分化越低的胆管细胞癌中越强,提示bag1基因可能与其肿瘤的分化相关。
2004, 13(2):7-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7
摘要:目的研究p16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及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3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p16基因的突变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8例在p16基因第2外显子部分存在纯合性缺失,13例存在点突变,缺失及突变共占58.3%(21/36)。8例缺失标本呈现p16蛋白表达阴性,10例出现p16蛋白表达下降,共占50%(18/36)。结论 p16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异常,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浸润转移临床分期有明显的关系,且有助于判断胆管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2004, 13(2):8-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8
摘要: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p16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胆管癌组织和10例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组织的PTEN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并综合分析它们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在胆管癌组织中,PTEN和p1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5%和44.2%。PTEN和p16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密切相关(P<0.05)。PTEN表达与p16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05)。结论检测PTEN和p16抑癌基因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2004, 13(2):9-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09
摘要: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I/R)的作用。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对照)组,部分肝脏缺血90min再灌注3,9,24 h组。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MIP2的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浆中MIP2蛋白表达,萘酚ASD氯醋酸盐酯酶特染技术检测肝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缺血再灌注肝组织中MIP2 mRNA表达高于非缺血肝组织(P<0.01),9 h组高于3 h组(P<0.01),24 h组高于9 h组(P<0.01);MIP2血浆蛋白表达、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ALT也与MIP2 mRNA呈一致性的变化。MIP2 mRNA表达、血浆MIP2蛋白水平与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0.88和0.83,P<0.01)。结论MIP2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之一起着重要的上调作用。
孙英刚,,范西红,徐良,张小化, 贺青卿, 孙力勇, 黄宗海
2004, 13(2):10-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0
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及L-精氨酸(LArg)对创伤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处理组、氨基胍(AG)处理组及L-精氨酸(LArg)处理组,分别于复苏后1,4,7h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复苏后1h检测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AME可显著降低血清NO浓度,而对组织氧分压及12,24h存活率无显著影响;AG仅在休克后期使NO浓度明显降低,而对早期NO的合成与释放无显著作用,AG可提高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提高休克模型12h存活率;应用LArg可显著提高血清NO浓度,并可明显改善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显著提高12,24h存活率。 结论选择性NOS抑制剂AG及LArg更能改善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的预后。
2004, 13(2):11-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1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对手术切除和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29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肿瘤性息肉中80.1%的直径小于10mm,71.6%的表现为多发;而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单发,且直径多大于10mm。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1) 肿瘤性息肉;(2) 年龄大于50岁,病灶直径大于10mm,病灶位于胆囊颈部,或伴有胆囊结石者;(3)伴有症状或继发结石者;(4) 经追踪观察,病灶增大。但对非肿瘤性息肉,尤其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2004, 13(2):12-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2
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手术治疗反流性胆管炎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发性反流性胆管炎42例,医源性反流性胆管炎18例。结果1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外瘘6例,切口感染3例,粘连性肠梗阻和膈下感染各2例。2例膈下感染分别经穿刺引流和手术引流治愈,另1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55例(91.7%)随访3~12年。疗效优42例,良9例,差2例;另2例在随访期间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结论根据胆道基本病变和胆管壁缺损范围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反流性胆管炎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004, 13(2):13-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3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胆囊炎的病变程度及其与并存症的关系。方法对442例慢性胆囊炎采用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分类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观察105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慢性胆囊炎轻度217例,合并存在的结石、息肉、腺瘤者分别为141例(65.0%),37例(17.1%),1例(0.5%);中度134例,合并存在的结石、息肉、腺瘤、恶性肿瘤者分别为94例(70.1%),26例(19.4%),5例(3.7%),3例(2.2%);重度91例,合并存在的结石、息肉、腺瘤、恶性肿瘤者分别为81例(89.0%),24例(26.4%),22例(24.2%),10例(11.0%)。PCNA表达在慢性胆囊炎轻、中、重度中分别为12.3%,17.5%,38.7%。结果显示慢性胆囊炎的分级与胆囊结石、息肉、腺瘤和恶性肿瘤的并存病有密切关系。结论重度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手术切除。
2004, 13(2):14-1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4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方法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4例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34例中1例未予治疗,6例行PTCD, 27例开腹手术。开腹手术术后30d死亡率为22.2%(6/27), 并发症发生率为55.6%(15/27)。16例行肝切除术、胆管取癌栓及胆道引流术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1个月~2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5个月。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栓的预后差,但对其早期诊断和扩大手术治疗,是改善此病预后的关键。
2004, 13(2):15-1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5
摘要:目的总结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膜后肿瘤切除经验。方法对1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患者均采用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肿瘤切除术。血管重建方式:人工血管移植16例次,下腔静脉部分切除及修补3例次;其中动静脉联合重建6例次,合并其它脏器切除重建5例次。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14例,随访期3~71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12个月内死亡3例, 64个月内死亡1例,71个月死亡1例;随访期无血管阻塞。结论合并重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对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2004, 13(2):16-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6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对近7年来196例施行PD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并发症。胰腺残端硬度接近正常或中等者,或有肺部感染者,其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胰腺质地较硬者及无肺部感染者(均为P<0.01)。结论腹腔感染与胰腺残端质地、有无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应重视术中残胰质地的判断,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以尽量避免腹腔感染的发生。
2004, 13(2):17-1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7
摘要: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是否易引起胆管癌及胆囊癌?治疗上是否需要切除胆管、重建胆道的分流术?目前无统一的观点。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就胆管非扩张型胰胆管合流异常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
2004, 13(2):18-1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8
摘要:回顾性分析单纯手术(A组)与多种治疗方法联合(B组)两种治疗模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B组患者在术后恢复、残余结石方面均优于A组。提示多种治疗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取石率高,残余结石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
2004, 13(2):19-1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19
摘要:为分析海南地区相隔近8年的两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胆汁细菌培养结果的变化。笔者对1989年10月~1994年3月246例(甲组)和1998年10月~2001年3月135例(乙组)两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结石部位、胆汁细菌培养结果等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甲组平均年龄44.3岁,乙组平均年龄51.6岁。甲组单纯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分别占8.5%,91.5%,乙组分别占48.1%,51.9%。两组分别有20.7%和14.1%合并胆道化脓性感染。甲组92.7%胆汁培养阳性,其中G-杆菌占92.2%,G+球菌占7.8%;乙组48.0%胆汁培养阳性,其中G-杆菌占75.9%,G+球菌占24.1%。提示海南地区近8年来胆结石患者平均年龄增高,胆囊结石住院构成比呈增高趋势。胆道化脓性感染呈下降趋势,胆汁培养G-杆菌下降,而G+球菌则有升高趋势。
2004, 13(2):20-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0
摘要:为探讨Cyclin D1基因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胆管癌和8例慢性炎症胆管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示:(1)胆管癌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58.3%,而慢性炎症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2.5%;(2)Cyclin D1的表达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远处或淋巴结转移有相关,而与其它病理学指标无关。提示Cyclin D1参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可作为胆管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2004, 13(2):21-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1
摘要:分析小切口胆总管探查1 060例的资料。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30~85(平均41.6)min。无输血,10~16h均可下床活动,使用止痛剂349例(32.92%)。提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胆管结石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联合胆道镜可减少结石残留。
2004, 13(2):22-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2
摘要:笔者在1 250例胆管手术中应用胆道镜检查,检出胆道下端疾病102例,并取石取活检获明确诊断及治疗。102例中,胆道下端癌24例,良性狭窄33例,下端结石嵌顿33例,下端囊状扩张例5例,胰头癌致下端狭窄7例。提示术中胆道镜可明确诊断胆道下端疾病,同时可协助术者取出难以取出的结石及选择手术方式。
2004, 13(2):23-1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3
摘要:为论证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cholecystectomy, MC)的临床应用可行性,笔者回顾性分析5年间3 000例MC的临床资料。全组MC手术成功2 988例(99.6%),延长切口12例(0.4%)。胆道损伤6例(0.2%),胆漏2例(0.06%),胆总管残留结石2例(0.06%),术中大出血1例(0.03%)。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基础上开展MC是安全可行的。
2004, 13(2):24-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4
摘要:回顾分析7年余545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超声的应用情况,并与术前B超检查对比。结果显示术前545例胆总管阳性结果在术中超声提示胆总管内结石300例(55.1%),胆总管探查确定胆总管内结石289例,符合率96.3%。阴性探查11例(3.7%)。术中超声检查胆总管结石较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前检查其准确性更高。
2004, 13(2):25-1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5
摘要:分析10年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误扎胆管7例(0.56%),5例术中发现及时松解,其中4例痊愈,1例出现胆管坏死纤维化,经3次手术治愈;2例术后发现经二次手术治愈。随访1~3年均情况良好。笔者认为术中发现肝外胆管被误扎,应即时剪除扎线;如结扎过紧、过久,应置T 管引流,以防坏死与炎性狭窄、闭塞。术后发现,应立即解除结扎线、置T管引流;若诊断较晚,则在 1个月左右再次手术,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2004, 13(2):26-1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6
摘要:回顾性分析92例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法及结果。随访结果显示,胆道再手术治愈率为85.87%。作者认为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术中仔细探查及使用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是提高胆道再次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2004, 13(2):27-1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7
摘要: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大出血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办法。回顾分析5例胆囊切除术中大出血病例,发现出血原因主要有:危险的病理生理状况、危险的解剖变异、危险的操作。预防处理办法是:术前充分评估胆囊切除难度、选择合理的麻醉及术式,针对不同出血原因分别采取相应方法处理。
2004, 13(2):28-1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8
摘要:总结18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8~72岁,65岁以上者11例(61.1%)。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得以诊断。其中6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胆囊炎症、坏疽穿孔。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2例痊愈。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其发病多有一定的诱因。在严密观察下,部分病例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
2004, 13(2):29-1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29
摘要:为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SE)与脾切除术加自体脾组织移植(A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观察了64例SE和42例AS的术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与血清免疫物质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 SE的感染率为78.13%, AS为61.90%,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SE的IgG和IgA高于AS(P<0.05),AS高于对照组(P<0.05),SE的IgM低于AS(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3的水平三者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自体脾片移植能保留脾切除术后的部分免疫功能。
2004, 13(2):30-1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0
摘要:11例盲肠壁内阑尾炎中,右下腹痛明显8例,右上腹、脐周疼痛3例。有转移性腹痛史3例。腹肌紧张呈“板状腹”者4例。术前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例,穿孔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2例,肠梗阻并弥漫性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1例。11例中,完全性盲肠后壁肌层内阑尾炎5例(45.4%),不完全性盲肠肌层内阑尾炎3例(27.3%),完全性盲肠浆膜下阑尾炎3例(27.3%)。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无1例并发症发生。提示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为排除其他疾病,据病情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腹部立位X线拍片,B超,腹腔穿刺及CT,以助鉴别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2004, 13(2):31-1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1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病变部位4例在胃体,3例在胃窦,1例发生在胃贲门;其中5例高度恶性,3例低度恶性。1例因广泛转移仅行活检,1例姑息切除术,6例行根治术。仅行活检1例术后4个 月死亡;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复发;行根治术6例均生存,最长者达5年。提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胃恶性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手术应争取行根治性手术,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2004, 13(2):32-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2
摘要:为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并发出血时手术方式的选择。 回顾性分析不同术式治疗35例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并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式包括Nissen法14例,BrancroftPlenk法8例,Graham法13例。观察各种术式的止血效果,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3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示Nissen法术后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2例(2/14),手术时间(180±60)min;Graham法术后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3例(3/13),手术时间(190±70)min;BrancroftPlenk法术后再出血2例(2/8),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3例(3/8), 手术时间(175±50)min。提示对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并发出血的治疗,采用 Nissen法和Graham法止血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但手术操作复杂;BrancroftPlenk法止血效果较差,并发症较严重,不宜采用。
2004, 13(2):33-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3
摘要: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三角分离困难因素及其对策。笔者根据胆囊三角解剖困难的不同因素,对27例患者分别采用胆囊壶腹部下缘显露法、胆囊壶腹部下缘切开法和胆囊管结石挤出法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7例均按计划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住院天数4d,手术并发症1例为脐下穿刺孔继发感染,经换药后痊愈。无胆管损伤。笔者认为对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患者,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安全、有效,有利于降低中转开腹手术率,预防并发症发生。
2004, 13(2):34-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4
摘要:
2004, 13(2):36-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6
摘要:
2004, 13(2):37-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7
摘要:
2004, 13(2):38-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2.03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