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原发性肝癌专题研究
    • 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附408例分析

      2004, 13(3):1-1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1

      摘要 (711) HTML (0) PDF 836.75 K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8例占同期原发性肝癌住院之43.9%,大肝癌占81.9%,伴门静脉癌栓者占8.5%,伴胆管癌栓者4.8%。408例中行左外叶切除118例,左半肝切除97例,右半肝切除112例,右肝肿瘤所在区段切除73例,左、右叶肿瘤同时切除8例。同时行门静脉癌栓(左、右支或主支)取栓术35例,同时行肝内外胆管癌栓取栓术20例;加行全植入或药泵置入(DDS)48例(35例有门静脉癌栓者均经门静脉置入)。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02例次。包括膈下脓肿、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腹水、伤口裂开等。手术死亡率2.7%,残癌率为18.4%,术后复发或转移率为73.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51.3%,35.5%。结论:原发性肝癌接受手术治疗者的病期均较晚,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 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附146例报告

      2004, 13(3):2-1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2

      摘要 (641) HTML (0) PDF 758.04 K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收治的146例原发性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情况。146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不规则肝切除99例,半肝切除28例,右三叶切除4例,包括术前行TACE后获得二期切除19例;6例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另15例仅行活检+DDS,术中行DDS治疗者105例。 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3%, 术后1个月内病死率1.4%, 术后1,3,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6%,30.2%, 14.4% 和2.1%。 结论:巨大肝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疗效满意。结合TACE、门静脉取栓和DDS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 巨大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

      2004, 13(3):3-1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3

      摘要 (1125) HTML (0) PDF 756.40 K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癌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16巨大肝癌(平均直径14.2cm),采用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进行肝肿瘤切除。结果:216例肿瘤均得以顺利切除,肝门阻断时间平均19min,出血量平均743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7例(3.2%)术后死于肝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巨大肝癌切除难度大,但只要方法得当,围手术期处理适宜,仍是安全可行的。

    •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

      2004, 13(3):4-1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4

      摘要 (796) HTML (0) PDF 817.34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术前正确诊断率76.2%,B超,CT,MRI,ERCP和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14.3%,9.5%,14. 3%,71.4%和100%。行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10例,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5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加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3例,胆管癌栓清除加肝动脉灌注(HIA)3例。术后3年生存率44.4%,5年生存率28.6%。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 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附15例报告

      2004, 13(3):5-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5

      摘要 (927) HTML (0) PDF 695.03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联合或不联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效果。 方法:15例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巨块型肝癌,均采用切除原发癌灶并取尽癌栓治疗,其中5例患者留置门静脉化疗泵,术后2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或联合门静脉化疗。 结果:全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12,18个月生存期分别为100%(15/15),80.0%(12/15),60.0%(9/15)。 结论:手术仍是治疗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手术后辅以介入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生存率。

    • 肝动脉、门静脉双栓化疗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2004, 13(3):6-1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6

      摘要 (631) HTML (0) PDF 765.16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栓化疗对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81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进行随机分组:双栓组41例,术中植入皮下埋藏式投药泵(CDDS),通过药泵经肝动脉行栓塞化疗+门静脉局部灌注化疗;术后定期用同法栓塞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40例按Seldinger法进行,用药与术中肝动脉用药量相同。栓塞化疗3次后,记录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肝功能、体重、腹围及生存期,并进行比较。结果:栓塞化疗3次后体重、AFP、肿瘤的缩小双栓组均明显优于TACE组(P<0.01),而肝功能、腹围无明显区别(P>0.05)。双栓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个月及11.1个月;6,9,12,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80%,78.0%,68.29%和31.70%及70.0%,52.5%,30.0%和5.0%。影响生存的因素主要是治疗方法、肝功能及肿瘤大小。结论:皮下埋藏式投药泵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栓塞化疗给药途径简单、方便、并发症少、疗效较TACE好,是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 >实验研究
    • 纳米及微米磁微粒磁性顺铂微球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机理

      2004, 13(3):7-1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7

      摘要 (684) HTML (0) PDF 789.26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用纳米及微米氧化铁磁核合成的磁性顺铂微球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在肝癌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04~8μg/ml(按顺铂的含量计)的顺铂(CDDP)及含相应CDDP剂量的纳米磁微粒磁性顺铂微球(nCDDPmm)和微米磁微粒磁性顺铂微球(mCDDPmm),并将0μg/ml CDDP与未包裹CDDP的磁性微球作为对照,采用MTT法、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仪等观察肝癌细胞的活细胞数、杀伤率、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增殖指数以及凋亡。结果:(1)随药物的浓度增加,肝癌细胞的活细胞数下降,杀伤率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r值分别是0.95,0.91,0.89,P<0.01);(2)随药物的浓度增加,时间延长,肝癌细胞的生长曲线变低平,6~24h,≤0.8μg/ml时,nCDDPmm和mCDDPmm的细胞数高于CDDP(P<0.05),nCDDPmm与mCDDPmm无明显差异(P>0.05);(3)随药物的浓度增加,肝癌细胞的凋亡率增加,nCDDPmm组的凋亡率高于mCDDPmm和CDDP组(P<0.01);(4)CDDP,nCDDPmm,mCDDPmm均使肝癌细胞G0/G1期增加,S期及PI降低。结论:纳米及微米磁微粒磁性顺铂微球的抗肝癌细胞增殖作用取决于CDDP的浓度,其机理主要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纳米磁微粒与微米磁微粒均有微弱促肝癌细胞增殖作用,但随作用时间延长,nCDDPmm和mCDDPmm中的CDDP从微球中缓慢释放后就足以消除磁微粒的影响。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2004, 13(3):8-1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8

      摘要 (819) HTML (0) PDF 770.79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HCC、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血PBMC和HCC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活性在HCC患者的血 PBMC和癌组织分别为1.29±0.68和1.40±0.88,取端粒酶活性>0.7 为阳性标准,则HCC肝癌组织阳性表达的28例全部为PBMC阳性表达, 两者有显著一致性(Kappa=1, P<0.001)。血PBMC端粒酶活性在肝脏良性肿瘤组为0.65±0.32,慢性肝病组为0.43±0.23,正常对照组为0.38±0.14,均显著低于HCC组 (分别P<0.01, <0.001, <0.001)。HCC中,在血清AFP高表达(>200μg/L)的18例中PBMC端粒酶活性全部为阳性(100%),在血清AFP低表达(< 200μg/L)的12例中有83.3%(10/12)PBMC端粒酶活性为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AFP(18/30,60%,P<0.01)。 结论:HCC患者的血 PBMC端粒酶活性可准确反映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情况,检测血PBMC 端粒酶活性可能是一种灵敏、微创的早期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

    • 重组生长激素与大鼠模型肝癌增殖关系的研究

      2004, 13(3):9-1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09

      摘要 (700) HTML (0) PDF 769.02 K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生长激素(rGH,思增)对大鼠移植型肝癌模型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了解rGH的使用对治疗肝癌是否有不利影响。方法:用腹腔移植型雄性种鼠的含肿瘤细胞的腹腔液接种于幼鼠的皮下,制成皮下种植实体瘤鼠。接种7d后,将实体瘤切成2 mm×2 mm×3 mm大小瘤组织块,再将瘤组织块植于82只成年雄性大鼠的肝上而成移植型肝癌模型。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3天从尾静脉分别给予rGH 0.5U/(kg·d)和生理盐水,连续5d。手术后8,10,12d3个时段处死。大鼠、肝脏、肿瘤组织称重,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肝细胞及肿瘤细胞数目密度、核分裂数、核分裂指数;术后第8天处死的大鼠同时行3HTdR活体掺入计数。结果: 除术后第8天对照组大鼠体重较术前明显减轻外(P<0.05),两组其他各时段术前术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肝重、肝细胞及肿瘤细胞数目密度、肿瘤重、核分裂数、核分裂指数,同一时段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8天 3HTdR活体掺入计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重量在同一组不同时段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注射rGH与大鼠移植肝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关系。

    • Cyclin E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4, 13(3):10-1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0

      摘要 (791) HTML (0) PDF 761.12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yclin E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同一组织连续切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yclin E在45例肝细胞癌(HCC)及30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其中门静脉癌栓形成者12例,有转移者11例,肝内肿瘤播散或有卫星结节者12例,肿瘤包膜侵袭者19例,以上4项中有任何1项阳性或1项以上阳性者归入侵袭转移组。 结果:Cyclin E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5.6%(16/45),癌旁肝组织无阳性表达。Cyclin E表达与年龄、性别、乙肝表面抗原、血清甲胎蛋白、肿瘤大小、包膜形成、肝外转移及癌灶数目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癌栓形成有关(P<0.05)。Cyclin E在侵袭转移组较非侵袭转移组表达增高(P<0.05)。.结论:Cyclin E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分化及侵袭转移有关, 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 促血管生成素在原位种植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4, 13(3):11-1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1

      摘要 (661) HTML (0) PDF 758.56 K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促血管生成素基因在大鼠原位种植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alker256癌肉瘤接种40只Wistar大鼠制作原位种植肝癌模型,用微血管计数以标志肿瘤新生血管。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促血管生成素基因的表达。结果:Walker256癌肉瘤接种后1,2,3周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5±4.3)/Hp,(17±3.6)/Hp和(45±7.8)/Hp。接种后3周较前2周有显著性增加(均P<0.05)。无癌肝脏组织和肝癌组织中都有大量促血管生成素-1(ang1)mRNA表达,且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T=3.214, P=0.126)。无癌肝脏组织中无促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而肝癌组织中有大量ang2 mRNA表达且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ang2可能对原位接种肝癌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 一氧化氮/内皮素平衡关系与移植肝功能的相关研究

      2004, 13(3):13-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2

      摘要 (458) HTML (0) PDF 770.74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平衡关系的改变,探讨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观察前列腺素E1(PGE1)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n=8):(1)正常对照组(A组);(2)手术对照组(B组);(3)实验组(C组);(4)PGE1干预组(D组)。采用“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检测和比较受体术后6h血液ALT,AST,NO和ET水平,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6h B,D组全部存活(100%),C组存活5只(62.5%)。与C组比较,D组ALT,AST,ET明显降低(P<0.05),NO明显升高(P<0.05)。NO,ET及NO/ET值与ALT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依次为r=-0.681,0.793和-0.732 )。C组肝脏见明显的组织学损害,B,D组组织结构基本保存完好。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液NO,ET水平及NO/ET比例关系,较好地反映了肝脏内皮细胞的功能状况。PGE1可减轻肝血窦内皮细胞的损害,保护了移植肝功能。

    • >临床研究
    • 肝切除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2004, 13(3):13-2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3

      摘要 (667) HTML (0) PDF 693.80 K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肝切除术治疗肝脏恶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治疗肝脏恶性病变108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切除各种肝恶性肿瘤10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8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肝恶性肿瘤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43.8%。 结论: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 原发性肝癌组织VEGF与外周血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4, 13(3):14-2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4

      摘要 (586) HTML (0) PDF 770.88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与外周血液中甲胎蛋白(AFP) mRNA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 用巢式逆转录PCR法检测20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液中的AFP mRNA,对其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配对分析。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10例VEGF为阳性表达,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2)20例肝癌中13例AFP≥200μg/L ,15例外周血液中AFP mRNA阳性;(3) VEGF阳性的10例病例中有9例在外周血中可检测到AFP mRNA。结论:(1)肝癌组织VEGF和外周血中AFP mRNA检测都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癌有无血行转移倾向的指标,前者较为简单,而后者较为客观准确。(2)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术后随访,应用外周血中AFP mRNA的检测方法较血清AFP水平更加敏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肾血流动力学研究

      2004, 13(3):15-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5

      摘要 (630) HTML (0) PDF 755.10 K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受者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例因肝硬化行OLT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7d,30d,6个月及1年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DFI)测定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测定血清肌酐(Cr)值,并与1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 结果:术后早期OLT受者RI与血清Cr在均升高(P<0.01),至术后1年可逐渐恢复正常(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肾血流动力学大都在1年内恢复正常,术前肾的异常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导致术后肾功能不全,但术后长期的肾功能改变则主要与环孢菌素(CsA)等的作用有关。

    •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右半肝移植物切取的临床分析

      2004, 13(3):16-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6

      摘要 (821) HTML (0) PDF 770.98 K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取的技术。方法:8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行供体右半肝切取,供肝切取范围:右半肝5例、扩大右半肝3例。供肝保留直径0.8cm以上的副右肝静脉。右半肝切除线在中肝静脉的右侧0.5~1.0cm处,扩大右半肝切除线在中肝静脉左侧0.5~1.0cm处。行术中胆道造影,在切取过程中不阻断入肝血流。结果: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448(353~510)min。供体手术平均失血量为384 (170 ~900 )ml。切取的移植物平均重669.4(445~900)g,其中右半肝移植物平均重667.0g,扩大右半肝移植物平均重673.3g。移植物与受体体重之比平均为1.16%(0.76%~1.50%)。供体术后发生胆漏、肝肾功能不全各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全组无手术死亡,均于3周内恢复出院。8例移植物和8例受体的1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熟练掌握精良的供肝切取技术,成人活体肝移植中右半肝和扩大右半肝的切取对供体来说是安全的。

    • 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感染分析

      2004, 13(3):17-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7

      摘要 (774) HTML (0) PDF 769.01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诊断、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 全组18例患者出现29例次感染,感染率为47.4%(18/38)。所有感染均出现在术后3d以后,感染部位肺部占37.9%(11/29),腹腔24.1%(7/29),血液17.2%(5/29),胆道13.8%(4/29),泌尿系统3.4%(1/29),肝脏3.4%(1/29)。感染菌株中阴沟肠杆菌占27.6%(8/29),大肠埃希菌24.1%(7/29),金黄色葡萄球菌20.7%(6/29),表皮葡萄球菌10.3%(3/29),肺炎克雷伯菌6.9%(2/29),白色念株菌6.9%(2/29),粪肠球菌3.4%(1/29)。感染病死率38.9%(7/18)。上腹部手术史、手术持续时间、输血量、胆道重建方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持续高血糖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 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及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综述
    • IGF-1R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4, 13(3):18-2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8

      摘要 (472) HTML (0) PDF 778.07 K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报道IGF-1R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资料表明, IGF-1R介导IGF-1的活性,促进细胞增殖、细胞转化、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提示 IGF-1R作为分子靶位点将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课题。

    • >简要论著
    • 药物性肝衰大鼠脾内移植异种肝细胞治疗前后的CD4,CD8的变化及意义

      2004, 13(3):19-2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19

      摘要 (542) HTML (0) PDF 762.06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意义,观察大鼠肝功能、存活率及CD4,CD8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笔者以豚鼠肝细胞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19.5ml/㎏)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制作肝衰模型。48h后将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移植于大鼠脾脏内。以豚鼠裸肝细胞移植及生理盐水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14d测定存活率和肝功能,检查病理切片及CD4,CD8的变化。结果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80.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5.0%)和裸肝细胞移植组(70.0%)(分别为P<0.01和P<0.05)。微囊肝细胞移植组14d总胆红素和ALT,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裸肝细胞组。移植后72h和14d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CD8淋巴细胞,移植后72h,14d微囊化肝细胞组、裸肝细胞组CD4,CD8均呈阳性。提示: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可维持受体存活14d,体液和细胞免疫均参与排斥反应。肝细胞微囊化处理可延迟细胞免疫的发生时间。

    • 肝移植后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研究

      2004, 13(3):20-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0

      摘要 (616) HTML (0) PDF 756.95 K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肝移植后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基因的突变情况。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PCR-SSCP)的分析方法,对湖南,湖北30例肝移植后2型糖尿病患者GCK基因12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在30例肝移植后2型糖尿病患者GCK基因的12个外显子中均没有发现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可能不是中国湖南,湖北汉族人肝移植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GCK突变无关。

    • >临床报道
    • 超声引导自动肝穿刺活检对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2004, 13(3):21-2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1

      摘要 (628) HTML (0) PDF 688.95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应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枪肝穿刺活检对血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笔者近3年来应用彩色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刺对23例HBsAg及AFP均为阴性的肝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23例患者均为B超、CT检查发现占位病变,无临床典型表现。肿瘤大小2~4cm,13例为单发结节,10例为多发结节。其中既往有肿瘤手术病史的11例,均无肝炎病史。经超声引导自动肝穿活检获得明确诊断。无腹壁针道肿瘤种植。提示彩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对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血AFP阴性、临床诊断有疑问的患者有确诊意义。

    •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2004, 13(3):22-2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2

      摘要 (595) HTML (0) PDF 709.40 K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应用多电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8个病灶)。其中26个病灶应用经皮经肝射频消融技术治疗;22个病灶开腹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结果示治疗后病灶完全坏死的有32个(66.7%),90%~99%坏死的有10个(20.8%), 50%~89%坏死的有6个(12.5%)。病灶直径<3cm和3~5cm者其治疗效果优于直径>5cm者。开腹射频消融治疗组较之经皮经肝治疗组完全坏死者明显增多。治疗中4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肝脓肿、自限性出血、胆囊炎和轻度皮肤烧伤,无与本技术相关的死亡。严重的并发症肝脓肿似乎不完全由射频消融治疗引起,主要可能与无菌操作不严有关。提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来说,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高效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 肝包虫囊肿126例临床分析

      2004, 13(3):23-2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3

      摘要 (471) HTML (0) PDF 696.95 K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126例肝包虫囊肿的临床资料。 126例中27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中3例转行手术治疗。102例行手术治疗(包括3例中转手术者),其中2例出现胆瘘、3例出现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27例非手术治疗(服用抗包虫药物)者,随访19例,15例治疗有效,3例中转手术,1例因合并心功能衰竭死亡。提示手术是肝包虫囊肿的主要治疗手段,应根据肝包虫囊肿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抗包虫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囊肿小且有严重合并症。

    •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7例报告

      2004, 13(3):24-2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4

      摘要 (487) HTML (0) PDF 692.57 K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告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其中误诊6例,仅1例经肝穿刺确诊;手术治疗6例,行左外叶切除1例,右肝第V段切除1例,局部切除4例;非手术治疗1例,均治愈。随访1~13年,无复发。提示该病少见,病因尚不清楚,诊断需依靠肝穿刺活检或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术前已经病理确诊,可行非手术治疗。

    • 择期腹部手术术后脑血管意外5例报告

      2004, 13(3):25-2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5

      摘要 (471) HTML (0) PDF 748.94 K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5例择期腹部手术术后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及诊治方法。5例患者于术后4h至2d发生脑血管意外,均经CT证实。患者接受保守治疗2~127d。最终3例死亡,2例病情稳定后出院。

    • 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的诊治体会

      2004, 13(3):26-2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6

      摘要 (579) HTML (0) PDF 686.55 K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5例外伤性胆汁性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有右上腹腹胀不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发热、胸闷等;B超、CT检查均显示肝内囊性肿块,ERCP提示囊肿与胆管相通。5例均行经皮经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均治愈。提示B超、CT和ERCP是诊断胆汁性肝囊肿的重要手段;经皮经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胆汁性肝囊肿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病例报告
    • Mirizzi综合征伴发自发性肝破裂1例

      2004, 13(3):27-2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7

      摘要 (374) HTML (0) PDF 682.67 K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胰腺结核1例

      2004, 13(3):29-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8

      摘要 (372) HTML (0) PDF 736.33 K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食管、胃同时多源性癌1例

      2004, 13(3):30-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3.029

      摘要 (375) HTML (0) PDF 684.23 K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