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4, 13(4):1-2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1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我院收治的108例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右半结肠癌30例中2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1例行姑息性手术,1例未手术。左半结肠和直肠癌78例中行一期切除(56例)(Ⅰ期或Ⅱ期吻合分别32,24例)或二期切除11例,6例行姑息性手术,5例未手术。结果:伴结肠梗阻的结直肠癌多见于Duke′s C和D期(59例)的中、低分化腺癌(65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7.3%(26例46例次),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35/46),吻合口漏4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7.8%。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8.4%,未手术者5年生存率为0%(P<0.01)。肿瘤I期,II期切除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9.0% (P<0.05)。肿瘤一期切除后行一期,二期吻合手术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伴结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手术应及时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创造条件,要力争一期手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但切除后行I期或II期吻合对预后无影响。
2004, 13(4):2-2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2
摘要: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的术式选择及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低位直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6例中行Miles手术61例,各种保肛手术145例。145例保肛手术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6例(11.0%,16/145),肛门狭窄13例(9.0%,13/145)。无手术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Miles手术为62.3%,保肛手术为67.2%(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保肛手术或Miles手术。在保证根治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保肛术。
2004, 13(4):3-2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3
摘要:目的:评价捆扎法结肠肛管吻合术在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113例中下段直肠癌手术中,在切除癌肿后采用自行制作的支撑管行捆扎法结肠肛管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共15例,占13.3%。无手术死亡。108例随访3个月至8年。术后肛门功能于8个月至1年恢复正常者101例,占93.5%。术后1年局部复发8例,占7.4%;术后5年内局部复发15例,占13.9%。结论:在切除癌肿后行捆扎法结肠肛管吻合治疗中下段直肠癌具有保肛效果好,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各级医院开展。
2004, 13(4):4-2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4
摘要:目的:
了解青年人大肠癌的预后是否受家族遗传背景的影响。方法:将年龄小于40岁、经手术治疗、有病理资料、详细的家系调查、并有随访结果的患者分成有家族遗传背景和无家族遗传背景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4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有家族遗传背景组(A组)12例,无家族遗传背景组(B组)32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0%(10/12)和59.38%(19/32),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4,P<0.05)。A组分化较好和分化较差的癌分别为8例和4例;B组分别为19例和13例。按病理类型计算两组标准化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9%(37/44)和59.09%(26/44)(χ2=6.68,P<0.05)。Dukes分期:A组B期9例,C期3例;B组B期14例,C期18例。按Dukes分期计算两组标准化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4%(39/44)和63.64%(28/44)(χ2=6.58,P<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的预后可能受家族遗传背景的影响。有必要综合国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中的青年人病例,与散发性大肠癌家系中的青年人大肠癌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比较,以对青年人大肠癌的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价。
2004, 13(4):5-2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5
摘要:目的:
探讨EGF,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 对50例大肠癌和10例正常的大肠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EGF,EGFR与PCNA的表达。 结果:大肠癌组织中EGF,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6.07%和84.15%,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P﹤0.05); 大肠癌组织中PCNA表达为(37.22±14.49)%,正常大肠组织为(15.12±3.21)%(P﹤0.05)。三者表达与大肠癌组织类型、临床Dukes分期及转移、复发有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P﹥0.05)。 结论:大肠癌组织EGF,EGFR和PCNA的表达,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估计预后、判断复发及指导患者术后化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04, 13(4):6-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6
摘要:目的:
研究丝裂原激活化蛋白激酶(MAPK)中 MEK2/ERK信号传导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检测5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肠黏膜中MEK2蛋白的表达。(2)用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抑制剂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SW480,然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用Western blot检测MEK2,p-ERK及其靶基因产物C-myc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EK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邻近的肠黏膜(P<0.05),且与肿瘤的分化、Dukes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应用MEK的抑制剂后SW480细胞中MEK2,p-ERK,C-myc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MEK2活性增高与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力有关,阻断MEK2/ERK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2004, 13(4):7-2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7
摘要:目的:
检测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HD)是否有EDNRB基因突变,以探讨EDNRB与HD发生的关系。方法:提取34例中国散发性HD患儿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DNRB基因第3,4,6外显子,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上述外显子是否有突变。结果 :13例短段型HD中,2例有EDNRB基因突变;常见型及长段型未见EDNRB基因突变。结论:中国散发短段型HD有EDNRB基因突变,提示EDNRB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生有关。
江春平 , 朱建伟 , 陈玉泉 , 沈洪薰 , 于秀 , 陈瑞新
2004, 13(4):8-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8
摘要:目的:
观测大肠癌患者血清、癌组织中胃泌素的表达, 观察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旨在探讨血清胃泌素、胃泌素型癌细胞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癌组织中胃泌素的表达。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10例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肠癌组术前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增高,分化良好者增高尤为明显(P<0.05,P<0.01)。大肠癌组织胃泌素免疫组化阳性率为56.6%(30/53),高分化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腺癌。胃泌素阳性胶体金颗粒见于癌细胞内不同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中和微绒毛膜表面。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癌组织胃泌素表达阳性;大肠癌细胞形成胃泌素分泌颗粒释放胃泌素;血清胃泌素、胃泌素型癌细胞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
2004, 13(4):9-2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09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对胃癌裸鼠瘤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只胃癌荷瘤裸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瘤周注射生理盐水0.1ml ,实验组瘤周注射rhES 2mg/kg,1次/d,连用10d。自用药开始,每5d测量肿瘤体积,直至用药结束后5d,检测肿瘤组织VEGF, bFGF, PDGF, VEGF-c, VEGFR-3,F VIII Ag,PCNA和bcl-2及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计算抑瘤率,肿瘤缩小率;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AI,肿瘤体积及微血管密度以及实验组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差异的显著性。结果:用药前实验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实验组肿瘤体积迅速减小;用药后5d肿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001)。实验组肿瘤用药后较用药前明显缩小(P=0.0015)。抑瘤率为91.2%,肿瘤缩小率为53.5%。实验组VEGF,bFGF,VEGF-c,VEGFR-3,bcl-2及PDGF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I高于对照组相(P=0.0000);MVD低于对照组相(P=0.0022);HE染色坏死区多于对照组。结论:rhES可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增加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2004, 13(4):10-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0
摘要: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120例各类胃黏膜病变的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的表达。 结果:120例各类胃黏膜病变中HIF-1α阳性率为28.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型胃癌中HIF-1α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0%,40.0%和63.3%。肠型胃癌和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HIF-1α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P<0.05)。 结论:HIF-1α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胃癌前病变标志物。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2004, 13(4):11-2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1
摘要:目的:
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 回顾性分析近14年多来收治的28例大肠FA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28例中20例有家族史,6例已发生癌变。结果: 2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造袋肛门吻合术25例(89.3%),其他术式3例。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他莫西酚治疗。28例均得到随访2~14年,4例死亡(14.3%)。余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排便功能良好。未发现回肠粪袋息肉形成。结论 :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主要方法,它可预防肠息肉癌变。术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他莫西酚治疗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复发有预防作用。
2004, 13(4):12-2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2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腺瘤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间276例大肠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左半结肠腺瘤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P<0.05);大于2cm腺瘤癌变率高于小于2cm者(P<0.01);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于管状和混合性腺瘤(P<0.01);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的癌变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P<0.01);多发腺瘤癌变率高于单发(P<0.05);腺瘤表面炎症重、糜烂、分叶、无蒂者癌变率高于表面光滑,长蒂者(P<0.01)。结论:腺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以及肿瘤大小、数目、部位、年龄等诸多因素是腺瘤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
2004, 13(4):13-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3
摘要: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对19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镜和钡餐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观察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率为78.9%,钡餐为47.4%。手术切除的8例中根治性残胃切除5例均存活≥3年;姑息性切除的3例,术后存活2年2例,18个月1例。行胃空肠吻合6例中4例于6个月内死亡,2例分别存活12.5个月和14个月。5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者仅行肿块活检术。结论: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王仰坤 , 蔡丰波 , 闫辉 , 李华信 , 王秀丽 , 于涵 , 陈松涛 , 李顺飞
2004, 13(4):14-2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4
摘要:目的:
探讨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随访等方法对87例含黏液腺癌的胃癌进行观察。结果: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性质和量,以及癌的原有病理类型不同,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单纯黏液癌的肉眼类型多为Borrmann I型,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多为II型、印戒细胞黏液癌多为IV型,混合细胞黏液癌多为III型,4型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D检测有助于了解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2004, 13(4):15-2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5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特征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总结近20年来收治的58例60岁以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56例行手术治疗,治愈46例,死亡12例。死于心肺功能衰竭5例,感染性休克4例,肾衰竭3例。结论: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宜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方法以穿孔修补加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修补加简化迷走神经切断术为较好选择。
2004, 13(4):16-2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6
摘要:直肠内超声检查对直肠癌的术前分期、外科治疗策略选择、辅助治疗选择和术后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对直肠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应用直肠内超声检查还有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生存率。
2004, 13(4):17-2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7
摘要:温习近十年来有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文献,结合笔者在临床上对此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对该病的遗传、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增加对此病的认识,有助于正确处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2004, 13(4):18-2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8
摘要:对近10年来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7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71例中行根治性全胃切除59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2例。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为70.3%,40.6%,12.5%,1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仅1例生存超过2年。术后3个月平均体重下降7.1kg,仅7.8%患者能恢复普食。2例间置空肠代胃术患者术后无反流及倾倒综合征。提示姑息性全胃切除术手术效果差,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均影响预后。
2004, 13(4):19-3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19
摘要:为探讨PCNA,C-erbB-2,Cyclin D1及MMP2等标志物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1例胃癌组织中PCNA,C-erbB-2,Cyclin D1和MMP2的表达,并将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淋巴结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示PCNA,C-erbB-2,Cyclin D1及MMP2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CNA和Cyclin D1的表达还分别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而C-erbB-2及MMP2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提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胃癌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胃癌愈到晚期,PCNA,C-erbB-2,Cyclin D1及MMP2等肿瘤标志物表达愈强,从而加速了胃癌的生长与转移。
2004, 13(4):20-3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0
摘要:为探讨CD44v6和E-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ED)蛋白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笔者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17例早期胃癌、21例中期胃癌和57例晚期胃癌组织的CD44v6 和ED蛋白,并结合肿瘤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示胃癌中CD44v6和ED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2%和50.5%。晚期胃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早、中期胃癌(P<0.05),而ED表达阳性率则明显低于早、中期胃癌(P<0.05);两者均与胃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CD44v6表达与ED表达呈负相关(r=-0.44, P<0.001)。提示CD44v6和ED可以作为估计胃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2004, 13(4):21-3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1
摘要:为探讨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保护作用。笔者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组,ANP组和NAC组,每组15只。建立ANP模型后观察术后1,3,5h时腹腔内组织大体情况,胰腺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浆IL-2和TNF-α浓度以及胰腺组织IL-2Ra和TNFR1原位杂交表达。结果示: (1)胰腺病理学评分ANP组明显高于NAC组(P<0.05),NAC值明显高于S组(P<0.05);(2)血浆IL-2浓度ANP,NAC组均明显高于S组 (P<0.05),NAC组明显高于ANP组(P<0.05);(3)血浆TNF-α浓度ANP和NAC组均明显高于S组(P<0.05),NAC组明显低于ANP组(P<0.05);(4)IL-2Ra评分S组3h及5h点比ANP和NAC组明显降低(P<0.05),ANP组1h点明显高于NAC组(P<0.05);(5)TNFR1评分ANP组各点、NAC组5h点均明显高于S组(P<0.05),NAC组除5h点外均明显低于ANP组(P<0.05)。提示使用NAC可使主要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失衡趋于好转,降低胰腺炎严重性,故值得进一步探讨。
2004, 13(4):22-3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2
摘要:为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问题。对近10年来收治的53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示53例中,23例为吻合口复发,13例为盆腔复发,17例为会阴部复发。37例再次行根治性手术,术后2,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37.8%;姑息性切除11例,术后2年生存率32.4%。提示直肠癌局部复发应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2004, 13(4):23-3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3
摘要:对48例急性左半结肠癌梗阻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示:48例中行一期切除吻合40例(83.3%);Hartmann手术1例;先行结肠造口,二期手术4例;肠捷径手术2例;永久性结肠造口1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无1例死亡。提示:急性左半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术中彻底的结肠减压及灌洗是保证一期切除吻合安全的前提,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2004, 13(4):24-3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4
摘要:为探讨双吻合器技术(DST)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对18例直肠癌患者在TME完成后使用DST行保肛手术。结果示1例术后少许粪瘘经短期引流治愈,1例切口感染,余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9~54个月,无复发病例。故认为TME有助于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率,DST是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关键,两者联合应用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首选术式,该术式有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04, 13(4):25-3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5
摘要:为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生高位肠瘘8例,低位肠瘘13例;高流量肠瘘9例,低流量肠瘘12 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4例;手术17例 ,治愈14例,死亡3例。结果提示采用控制感染、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肠外瘘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非手术疗法不能治愈肠外瘘的最后选择,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2004, 13(4):26-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6
摘要:通过在545例肛门直肠疾病手术中选取腰俞穴作骶管阻滞麻醉发现:麻醉显效476例(87.3%),有效50例(9.2%),无效19例(3.5%)。笔者认为要提高麻醉的成功率,准确取穴是前提,掌握穿刺要领为关键,出现麻醉反应应当重视,若有镇痛不全需积极处理。
2004, 13(4):27-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7
摘要:将近17年来应用复方泛影葡胺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排空延迟征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首次注入2~4h后,8例(80.0%)残胃功能恢复;二次注入后2例恢复(20.0%),总治愈率100%。提示复方泛影葡胺对治疗残胃功能性排空延迟征疗效显著、确切,且无副作用。
2004, 13(4):28-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8
摘要:为探讨减轻低位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新方法,对13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患者采用一种新的结肠贮粪袋手术用以替代原先的J型结肠贮粪袋,并观察其疗效。与同期结直肠或结肠肛管直接吻合组比较,术后患者近期排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J型结肠贮粪袋比较,该型贮粪袋具有方法简单实用、省时经济、术后并发症少、适应范围更广等优点。
2004, 13(4):29-2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29
摘要:
2004, 13(4):30-2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30
摘要:
2004, 13(4):31-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31
摘要:
2004, 13(4):32-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32
摘要:
2004, 13(4):33-2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4.04.033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