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10):1-7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1
摘要:
2005, 14(10):2-7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2
摘要:
2005, 14(10):3-7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3
摘要:目的:运用细胞学及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以探讨这些方法对预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意义。方法:收集38例胃癌和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术中腹腔冲洗液,并同时切除少量大网膜、腹膜作为对照。用RTPCR方法测定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CEAmRNA表达,同时作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C)。结果:腹腔冲洗液和腹膜组织中的CEA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6.8%(14/38)和39.5%(15/38),皆高于腹腔冲洗液PLC的26.3%(10/38)。CEA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侵犯深度有关。结论:CEARTPCR方法对于检测腹腔微量游离癌细胞较PLC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一种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有效方法。
2005, 14(10):4-7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资料。诊断手段包括钡餐、胃镜、B超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大部分辅以化疗。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和腹部肿块多见,手术切除率为90.5%。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综合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2005, 14(10):5-7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5
摘要: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119例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缘均在8cm以内。54例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65例应用TME治疗(TME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和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TME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8min,术中失血量100mL,而传统组则为182min,3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23%和35.18%(P<0.01)。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
2005, 14(10):6-7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骶前神经和下腹下神经的直肠系膜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或不行保留骶前神经和下腹下神经的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结果: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4%和4.7%,差异无显著性(P>0.05);性功能障碍率保留组为13.8%,不保留组为46.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留骶前神经和下腹下神经的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是可行的; 它能既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又不增加局部复发率
2005, 14(10):7-7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7
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ICAM1和COX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2例胃癌中核因子-κB,ICAM1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相应癌旁组织(30例)作对照。 结果:核因子-κB在胃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2.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指标有明显关系(P<0.05)。ICAM1和COX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和6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其在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因子-κB与ICAM1,COX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477,P<0.01;rs=0.380,P<0.01)。 结论:核因子-κB通过对ICAM1和COX2的转录调控,在胃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2005, 14(10):8-7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8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组织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cells,TIDCs)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5例胃癌组织的TIDCs的S100,CD83及CD83mRNA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胃癌组织(42/45)中有S100+DCs不均一表达,CD83表达于癌旁及正常黏膜。原位杂交显示CD83mRNA有少量(7/45)表达。流式细胞术可检测到较低水平CD83表达(4%)。S100和CD83mRNA表达数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著相关性。免疫组化检测CD83表达与TNM呈负相关(r=-0.924, 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 -0.879, P<0.01; r=-0.782, P<0.05)。结论:胃癌TIDCs以未成熟状态为主,S100表达提示其数量,CD83表达提示其功能,且与胃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是更好的临床观测指标。
2005, 14(10):9-7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09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HGF/cMet)拮抗剂对结肠癌细胞的作用及其与MEK/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明确以HGF/cMet为靶点治疗结肠癌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分别将HGF及选择性cMet拮抗剂NK4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LoVo,运用MTT法分别于0,6,12,24h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两者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药物作用前后cMet,pcMet,MEK2和pERK及其靶基因产物Cmyc的表达。结果:NK4组呈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使pcMet及MEK2/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下调,而HGF组则使其表达上调;同时处理24h后,空白组 与NK4组(1μg/mL)中pcMet,MEK2,pERK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分别为2.58,1.89,1.67和2.21(P<0.01),而与HGF(50ng/mL)组相关蛋白比值为0.46,0.71,068和0.58(P<0.01)。结论:选择性HGF拮抗剂NK4抗结肠癌可能通过阻断MEK2/ERK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以HGF/cMet为靶点的结肠癌信号通路阻断治疗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2005, 14(10):10-7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0
摘要:目的:通过筛选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以发现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大肠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肠组织,提取组织蛋白,进行二维电泳,选择在癌组织中高表达的30个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所分析的蛋白质类型。结果:正常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760±45和1 098±28;正常肠组织在IEF方向上的平均偏差为(0.542±0.12)mm, 在SDSPAGE方向上的平均偏差为(0.933±0.098)mm;大肠癌组在IEF方向上的平均偏差为(0.745±0.130)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平均偏差为(1.233±0.272)mm。 对选择的30个在大肠癌中高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其中的16个点,包括有Apolipoprotein A1,calreticulin precursor,谷胱苷肽S转移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热休克蛋白27等。结论:大肠癌与正常癌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筛选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方法。
2005, 14(10):11-7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1
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EMMPRIN,MMP1,MMP9,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1例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5例非癌组织(距肿块≥5cm)石蜡切片行ABC免疫组化法检测EMMPRIN,MMP1,MMP9,TIMP1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EMMPRIN,MMP1,MMP9,TIMP1在直肠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24/41),53.6%(22/41),51.2%(21/42),46.3%(19/41);15例非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13.3%(2/15),13.3%(2/15),6.7%(1/15),86.7%(13/15),两者存在显著或高度显著差异(P<0.05~P<0.01)。高中分化、癌细胞仅浸润肌层和肿块最大径≤5cm者的EMMPRIN,MMP1,MMP9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细胞浸润浆膜层和肿块最大径>5cm者,其中EMMPRIN表达在直肠癌的浸润深度,MMP1表达在肿块大小,MMP9表达在分化程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TIMP1则相反,且肿块大小上有显著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EMMPRIN,MMP1,MMP9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有转移者(均P<0.05),但TIMP1则相反(P<0.05)。结论:EMMPRIN,MMP1,MMP9,TIMP1表达可能是反映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2005, 14(10):12-7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6年间收治的8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良性18例,恶性68例。诊断依赖于肠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赖于外科切除术。结果:临床表现包括胃肠道症状、胆道梗阻症状和非特异性的发热贫血及消瘦等。术前确诊率十二指肠镜为91.3%,气钡造影为88.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为84.6%,B超为31.9%,CT为51.9%,磁共振为76.2%,ERCP为100%;联合十二指肠镜、气钡造影检查确诊率可达95.0%。7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1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全部被切除,5年生存率为92.3%;6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3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8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切除率为63.2%;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31.0%;25例行旁路手术,5年生存率为0。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经内镜、气钡造影等联合检查,可提高术前阳性诊断率。对良性肿瘤可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005, 14(10):13-7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3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2次手术者10例,3次及以上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死亡8 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容易误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的病例亦可反复手术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005, 14(10):14-7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4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基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采用腹腔镜方法治疗胃基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1.5~5.5 (平均2.6) cm。手术方式主要为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辅助和手助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结果:32例均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75min,术中平均出血50mL。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34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7.5d。术后病理证实25例为良性基质瘤, 7例为低度恶性基质瘤。随访8~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胃基质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5, 14(10):15-7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肿瘤性结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包括急诊手术80例,其中右半结肠癌25例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手术,左半结肠癌45例中一期切除吻合37例,直肠癌10例,均行急诊手术。择期性手术23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肺部感染2例,盆腔感染1例,死亡1例,余均治愈出院。 结论:对于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除非有急诊手术指征,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1~3d,尽可能转为择期性手术;只要恰当掌握适应证,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比较安全的;对于腹腔污染严重、肠壁穿孔,也应尽可能采用一期切除肿瘤。
2005, 14(10):16-7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6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大肠穿孔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以来收治的9例自发性大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既往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史4例,有习惯性便秘史6例。穿孔位于横结肠1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上段4例。治疗采用穿孔修补、肠管外置4例,穿孔修补加近段结肠造瘘5例。术后1例出现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均经处理后恢复顺利而痊愈出院。结论:自发性大肠穿孔多见于老年患者;好发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前易误诊,应尽早剖腹探查;手术宜简单化,应加强术后管理。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胡红星,钱世鹍,鞠卫强,巫林伟,詹文华
2005, 14(10):17-7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7
摘要: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方法。方法:分析我院5例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成功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移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有排斥反应。结论:围手术期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糖、C肽、血胰岛素和血尿淀粉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以及十二指肠减压管引流液淀粉酶,并结合Doppler彩超检查,可以较好地了解移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2005, 14(10):18-7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8
摘要:90%以上的类癌发生于胃肠道,占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小肠类癌占全部消化道类癌的44.7%,患病率居于胃肠道类癌之首。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2005, 14(10):19-7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19
摘要:Lemmel综合征又称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因为该病只有少数出现临床症状,不易与胰头占位性病变、胆囊炎等相鉴别,常致误诊、漏诊或治疗失败,故正确地诊治Lemmel综合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一类是直接针对憩室的手术方法,包括憩室切除术和憩室内翻缝合术;另一类是不直接处理憩室而采用各种转流术。
2005, 14(10):20-7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0
摘要:复习相关文献,就端粒酶在肿瘤诊断与辅助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加以综述。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肿瘤性质的鉴别及部分肿瘤的早期发现和预后判断;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构建端粒酶肿瘤疫苗及将端粒酶抑制剂与常规化疗药协同应用等方法可以发挥其辅助抗肿瘤效应。端粒酶在肿瘤的诊断与辅助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2005, 14(10):21-7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1
摘要:1 100多名医生参加了今年5月初在费城召开的美国结、直肠外科医生学会年会。会议报告了相关疾病诊、治的最新进展。笔者根据会议资料归纳总结成文,以飨同道。
2005, 14(10):22-7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2
摘要:为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F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示FAK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低分化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较无淋巴转移组织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FAK阳性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9%,46.4%,阴性患者术3,5年生存率分别83.3%和50.0%,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40.0%,无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78.6%和57.1%,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FAK的表达量可作为胃癌发展过程中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指标,但是否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尚无法肯定。
2005, 14(10):23-7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3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胃癌、14例胃平滑肌瘤和10例良性胃病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基(TRAIL)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示:TRAIL在胃癌、胃平滑肌瘤和良性胃病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为35.0%,71.4%,80.0%;TRAIL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与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P<0.05);TRAIL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其表达高者预后较好。提示TRAIL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2005, 14(10):24-7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4
摘要: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效果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收治的26例残胃癌病例资料。结果示本组病例中I期3例、II期10例、III期7例、IV期6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2例(46.2%),姑息性切除8例(30.8%),因肿瘤广泛转移仅作探查术和未行手术者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50.0%(6/12),33.3%(4/12)。姑息性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5/8),0,0。提示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和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外科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手术切除的适应证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预防残胃癌发生的重要措施。
2005, 14(10):25-7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5
摘要:笔者回顾性总结4年间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PGS)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10例胃瘫综合征,均发生于术后6~8d,肛门已排气,并已进流质饮食之后。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频繁,体查上腹有时可见胃形,胃有振水音,肠鸣音减弱。胃镜、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发现无胃肠道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同时进行肠外营养(TPN),并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后,患者均于术后4~6周内得到恢复。笔者经验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X线胃肠道造影或胃镜检查可确诊PGS;采用非手术治疗可痊愈,而无需再次手术。
2005, 14(10):26-7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6
摘要:为提高对急性结肠梗阻诊治的认识。笔者回顾分析5年间收治的97例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全性结肠梗阻67例,不完全性30例。85例行肠镜检查,75例明确诊断,1例检查时穿孔导致死亡。32例患者非手术治疗治愈;51例行择期手术,1例发生吻合口漏,无死亡病例;14例行急诊手术,1例死亡。提示结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对结肠梗阻有诊疗价值。择期结肠梗阻手术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结肠癌根治性切除率。
2005, 14(10):27-7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7
摘要:回顾性分析15年间治疗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1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肠粘连松解、肠系膜排列术,48例行纤维板剥脱、肠粘连松解、肠系膜排列术,19例同时行肠部分切除。平均术后12h肠蠕动恢复,无切口感染、肠瘘及再粘连梗阻等并发症。治愈114例,死亡2例。提示采用肠粘连松解、肠系膜排列、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2005, 14(10):28-7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8
摘要:为探讨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效果,对27例胃癌穿孔患者的治疗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5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2例在穿孔修补术后3周早期施以二期根治性手术,3例行穿孔修补和胃空肠吻合术,12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4例行胃癌根治术,1例行胃造口术。结果示,本组围手术期死亡5例。胃穿孔修补、姑息性胃大部切除和根治性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8,10~13和18~27.2个月。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其不同的术式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2005, 14(10):29-7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29
摘要:
2005, 14(10):30-7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0.030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