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12):1-8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1
摘要:
2005, 14(12):2-8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2
摘要:探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110例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中转开腹24例,腹腔镜下完成结直肠手术86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0例,Dixon术22例,Miles术46例,全大肠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时间120~360(平均225)min,术中出血20~400(平均135)mL。淋巴结切除数1~30(平均8.7)个,阳性淋巴结数0~24(平均2.2)个。术中发生并发症6例: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出血5例,均经及时中转手术解决。术后发生尿瘘2例,大出血2例,肠梗阻2例,均经再手术治愈。术后12~72h均恢复胃肠功能。术后住院7~15(平均8.6)d。随访100例(90.9%),随访时间1~33(平均14.3)个月。1例Miles术后3个月发生会阴部转移;3例术后6~15个月腹腔广泛种植转移。未发现套管针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胃肠干扰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
2005, 14(12):2-8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3
摘要:分析腹腔镜下全系膜切除术(TME)与开腹TME手术治疗直肠癌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别。方法:回顾43例腹腔镜和50例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治疗组较传统开腹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占优势。在术中损伤、吻合口瘘、术后性功能保护、排尿功能障碍、局部复发和切口转移上与传统开腹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腹腔镜下TME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同传统开腹术,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较开腹手术良好
2005, 14(12):3-8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4
摘要:探索腹腔镜下行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年余住院的54例直肠癌患者实施在腹腔镜下行TME保肛手术。54例中5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包括前切除14例 ,低位前切除(吻合口距离齿状线2.0cm以上)19例,超低位前切除(吻合口与齿状线的距离小于2.0cm)16例,结肠-肛管吻合(吻合口位于齿状线)2例。3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因Dukes C期肿瘤已浸润肠管周围,1例因骨盆狭小,肿瘤距肛缘7cm,腹腔镜下操作困难而中转开腹。结果:51例腹腔下TME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210(平均145)min;术中出血30~80(平均50)mL;术后48~36h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7~14(平均9)d。术后应用止痛剂20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控便功能的恢复因吻合口高低而存在差异,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排便功能。51例术后均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均无操作孔种植和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直肠癌TME保肛手术安全可行,其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2005, 14(12):4-8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5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短期辅助放疗联合腹腔镜根治直肠癌手术的应用价值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5年收治的Dukes B和C期直肠癌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35例先行术前短期放疗再行腹腔镜根治手术,30例未放疗行腹腔镜根治手术,43例未放疗行开腹手术。结果:在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肿瘤大小、分期、病理类型及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情况下,放疗腹腔镜组的手术根治切除率、保肛率高于未放疗腹腔镜组和未放疗开腹组(P<0.05);术后随访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低于未放疗腹腔镜组和未放疗开腹组,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结合术前短期放疗,腹腔镜根治直肠癌具有更好的根治率和保肛率。
2005, 14(12):6-8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6
摘要: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以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CK20) 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4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外周血肿瘤细胞增加数量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外周血肿瘤细胞数量增加的程度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而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率有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有增加术后肿瘤血行转移的危险性;PCNA≥50%的患者如果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发生血行转移的危险性更大。
2005, 14(12):7-9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7
摘要:研究移植静脉中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内膜增生(IH)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9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1,2,6,24h,3,7,14,28,42d组,分别在相应时点取材,并设正常对照组。应用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Egr1、PDGFB、TGFβ1的mRNA表达,联合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静脉中Egr1,PDGFB,TGFβ1蛋白表达情况,同时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正常静脉中未检测到Egr1,PDGFB,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移植静脉组Egr1mRNA在移植28d达高峰(45%±6%);PDGFBmRNA在14d达高峰(48%±6%);TGFβ1mRNA在7d达高峰(46%±9%)。Egr1蛋白表达在移植28d达高峰(40%±9%);PDGFB蛋白在28d达高峰(45%±4%);TGFβ1蛋白在14d达高峰(41%±7%)。结论: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与Egr1,PDGFB,TGFβ1的表达关系密切;PDGFB和TGFβ1的激活及表达可能受Egr1的调节,同时也可能通过反馈机制促进Egr1的高表达。
2005, 14(12):8-9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8
摘要:探讨血红蛋白浓度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高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近1年半内接受断流或联合手术治疗的55例PHT患者的资料。按血红蛋白是否低于110g/L分为贫血和非贫血组,检测相关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为排除不同肝功能对研究的影响,按Child分级对数据分层后研究血红蛋白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相比,心排量[(7.4±1.7)L/min vs (6.3±1.9)L/min, P=0.028]和自由门静脉压[(29.1±3.1)mmHg vs (26.8±3.3)mmHg, P=0.012](1mmHg=0.133kPa)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84±10.7)mmHg vs (97.1±12)mmHg, P<0.01]和全身血管阻力[(866±215)dyn/(s·cm5 )vs (1207±317) dyn/(s·cm5) , P<0.01]显著下降。按Child A 和Child BC分层后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似的结果。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浓度和白(清)蛋白浓度是影响PHT患者全身血管阻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贫血会进一步恶化PHT患者的高血流动力状态。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PHT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2005, 14(12):9-9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09
摘要:目的:
探讨反义MB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MBD1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反义MB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以G418进行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用PCR鉴定外源性neoR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以确定转染成功。半定量RTPCR观察转染前后MBD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MBD1蛋白的变化。 结果: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MBD1基因的mRNA水平从0.912±0.022降低至0.215±0.017,转染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MBD1蛋白水平从(80.19±5.05)%降低到(35.11±4.05)%,转染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反义MBD1基因转染能降低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MBD1基因的表达水平,提示MBD1基因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反义MBD1基因转染有可能成为胆管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2005, 14(12):10-9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0
摘要:目的:
探讨EphA2和Ecadherin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6例胰腺癌及23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EphA2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RTPCR方法检测EphA2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PC3及PANC1中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EphA2阳性和Ecadherin阴性的表达率分别为66.07%和57.14%,均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P<0.05);EphA2表达与胰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cadherin表达与胰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有关。在胰腺癌组织中,EphA2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EphA2在胰腺癌高侵袭力细胞株BXPC3和PANC1呈高表达,在低侵袭力细胞PC3呈低表达。结论:EphA2与Ecadherin的表达和/或功能异常可能共同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对于胰腺癌转移潜能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 14(12):12-9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1
摘要: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裸鼠荷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裸鼠皮下接种MCF7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以150mg/kg(体重)剂量的VES治疗模型鼠共5周。处死动物后测量肿瘤大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表面Fas和FasL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并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VES对荷乳腺癌裸鼠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析显示,VES治疗后肿瘤细胞表现为G0/G1期阻滞,肿瘤组织和细胞表面的Fas和FasL均出现上调,同时细胞的凋亡指数升高。结论:VES对于MCF7乳腺癌荷瘤裸鼠具有强效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上调肿瘤细胞Fas/FasL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2005, 14(12):13-9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2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4年间136例行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检查方法为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结果:136例中并发术后胃排空障碍28例,发生率为20.6%。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与胆红素水平、血糖、十二指肠梗阻、胰瘘及腹腔感染相关。所有病例均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恢复胃动力时间为14~42d,平均28d。结论:术前高胆红素血症、糖尿病、合并十二指肠梗阻及术后并发胰瘘、腹腔感染者易发生胃排空障碍。
2005, 14(12):15-9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2005, 14(12):16-9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4
摘要: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和多平面重建(MPR)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判断。方法:通过系统地采用CTVE和MPR与普通CT对比,对45例直肠癌患者的分期进行了评估。结果:CTVE和 MPR术前分期的准确率为86.7%(39/45),普通盆腔CT为66.7%(30/4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准确判断敏感性CTVE和 MPR为76.9%(20/26),普通盆腔CT为50.0%(13/26),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TVE和 MPR对直肠癌进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较普通CT高,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005, 14(12):17-9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5
摘要:目的: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收治的127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plugmesh定型产品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全部病例治愈,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住院4.6d,随诊6~24个月,仅1例复发(复发率0.8%)。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完全符合生理解剖的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及适应证宽等优点,适用于老年患者,尤其II型以上疝。
2005, 14(12):18-9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6
摘要:该文就大隐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治疗、缝扎法治疗、点式剥脱法、瓣膜成形术、硬化剂注射治疗、电凝法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进行综述,指出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电凝、硬化剂、激光等新的治疗方法则更倾向于微创和经济。
2005, 14(12):19-9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7
摘要:为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与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关系,笔者选取患有单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0例,用量角器分别测量患肢及健肢踝关节的活动幅度;用彩超仪分别测量双下肢在休息及足部运动状态下腘静脉血流量,结果示患肢踝关节的活动度显著小于健肢,差异有显著性(t=12.728,P<0.001);患肢在休息及活动状态下腘静脉血流量也显著低于健肢,差异有显著性(t=3.244,P=0.010/ t=4.58,P=0.001);提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与踝关节活动度缩小及腘静脉血流量减少有明显关系。
2005, 14(12):20-9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8
摘要: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心电图的改变,以防因心功能受损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笔者对98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实施心电监护。结果显示术中发生心电图异常者389例,发生率为39.53%,中老年组(52.05%)高于青年组(14.15%),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有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可能。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术中进行心电监护是必要的。
2005, 14(12):21-9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19
摘要:为探讨氩气刀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胆囊床止血的效果及其优点,笔者在LC手术中,分别用氩气刀(argon beam coagulator, ABC)或高频电刀(electrical surgical unit, ESU)对渗血严重的胆囊床进行止血,对两组的止血时间、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手术后体温和肝脏功能的变化等进行对比性研究。 结果示氩气刀可有效的对胆囊床进行止血,且较电刀止血快,出血少,肝脏功能损害轻,恢复快。提示氩气刀可快速、安全、有效的对胆囊床进行止血,是LC手术中对渗血严重的胆囊床进行止血的理想工具。
2005, 14(12):22-9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0
摘要:近4年来,笔者应用腹腔镜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11例,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3个月胃镜复查,11例中10例溃疡已愈合。笔者认为该术式创伤小,疗效好,体现了微创外科的优点,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良好方法。
2005, 14(12):23-9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1
摘要:笔者对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其中15例在腹腔镜下行修补术,3例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修补术。1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28.3±8.4)min;术后均于24h内下床活动,48h内拔除胃管;平均住院时间4~8d,预后良好。结果表明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同时进行治疗,且具有视野开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2005, 14(12):24-9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2
摘要:为探讨手助腹腔镜(HALS)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笔者对20例结肠癌患者采用HALS行结肠癌根治术。其中升结肠癌8例,横结肠癌1例,降结肠癌11例。结果示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min。出血量平均60mL。术后疼痛轻,仅1例需使用镇痛药。肠道恢复通气平均时间3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1d。1例术后发生胰瘘。随访6~20个月,无操作孔种植,除1例术后4个月复发外,其余病例无复发和转移。提示HALS结肠癌根治术是治疗结肠恶性肿瘤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其短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2005, 14(12):25-9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3
摘要: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及其远端肢体主干动脉急性阻塞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示术后8例痊愈,2例分别死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栓塞肠坏死及肾衰竭。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简便而有效的筛选诊断方法,DSA是直接的诊断指标;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和血管重建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
2005, 14(12):26-9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4
摘要:笔者对9例上肢动脉广泛闭塞症患者,采用肱动脉、肱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症状消失。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随访3年,患肢恢复良好、血供良好,彩色多普勒检查,吻合口通畅。提示:肱动脉-肱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上肢广泛动脉闭塞症效果良好。
2005, 14(12):27-9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5
摘要:笔者9年间手术治疗体表巨大血管畸形62例,对其中14例蔓状血管瘤患者术前在DSA下行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栓塞后48h手术切除。经上述方法栓塞后,瘤体体积和血流量明显减少,病变边界清楚,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术中未发生大出血,完整地切除了巨大蔓状血管瘤。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至9年,无复发,生活工作均正常。提示沿病灶周围“安全平面”进行手术是保证巨大蔓状血管畸形根治性切除的前提。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是治疗巨大蔓状血管畸形的有效方法。
2005, 14(12):28-9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6
摘要:对经腹肝动脉门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穿出血管外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例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胃壁坏死穿孔,导管均进入胃腔内;1例导管进入胃腔,局部形成脓肿,脓腔与胃腔相连;1例发生腹腔内大出血,血管破损处活动性出血;1例导管穿出肝切断面,形成包裹;1例术后造影时发现导管进入十二指肠腔内。本文总结造成导管穿出血管外的原因及提出预防措施。
2005, 14(12):29-9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7
摘要:
2005, 14(12):30-9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12.02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