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1
摘要:目的:研究中上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同时行脾切除或不切除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79例中上部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79例中,17例(21.5%)行脾切除(切脾组),62例(78.5%)不行脾切除术(保脾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切除的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切脾组中位生存期为(507.5±318.6)d,而保脾组为(849.4±672.9)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46)。切脾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18%,8.23%和0 %,而保脾组分别为 81.56 %,48.28 %和30.6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保脾或切脾是惟一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7)。结论:切脾与否对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无明显影响。脾切除术不能延长中上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和提高其生存率,保脾手术则可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和提高其生存率。脾切除术可能仅适用于胃癌直接侵犯脾脏者。
2005, 14(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2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52例胃癌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184例);对照组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168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3~6年,随访328例,失访24例,随访率93.2%。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78.3%, 46.3%;对照组是86.8%,48.2%,21.4%。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治疗组为9.2%,12.5%,对照组为22.0%,26.8%。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是胃癌术后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全身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
2005, 14(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3
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Tiam1)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 1(Rac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Tiam1和R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1)Tiam1蛋白在癌旁胃黏膜组织中染色均为阴性,在胃癌组织中78.33%染色呈阳性(P< 0.01);(2)Rac1蛋白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71.67%)显著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18.33%)(P< 0.01);(3)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Tiam1和Rac1蛋白的染色阳性率皆升高(P< 0.05)。但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变原发部位及癌灶大小无关(P> 0.05);(4)Tiam1阳性胃癌组织中的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iam1阴性者(P< 0.01)。结论:(1)Tiam1和Rac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2)在胃癌组织中,Tiam1和Rac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3)对Tiam1和Rac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
2005, 14(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4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中PTEN ,VEGF,MMP-9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及37 例远癌胃黏膜中PTEN,VEGF,MMP-9 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 蛋白表达(71.8% )显著低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100% )(P<0. 01) , 且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等无关(均P>0.05) 。VEGF 在胃癌中的表达(62. 0%) 显著高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29.7%)(P<0.01) ,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 01) ,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肿块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69%) 显著高于远癌胃黏膜的表达(40.5%)(P<0.01),且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 , 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PTEN 在胃癌中的表达与VEGF和MMP-9呈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中PTEN蛋白表达降低,其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与VEGF,MMP-9表达呈负相关。联合检测PTEN,VEGF ,MMP-9有助于提高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对胃癌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5, 14(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5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获取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学特点及表面分子表达的特点,为基于DC的胃癌生物学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诱导培养,获取成熟DC。利用光镜、电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分子表达特点。结果:诱导培养7d即可获取成熟DC,细胞表面出现大量典型树枝状突起;细胞表面分子表达随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升高,至培养7d时逐渐趋于稳定。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诱导培养,可获得大量成熟DC。所获取DC具备典型形态学特点及表面分子表达特点。该研究结果可作为胃癌生物学治疗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005, 14(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6
摘要:目的:应用新型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 I检测端粒酶活性,并探讨该酶活性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结合Sybr-Green I技术检测46例结直肠癌及19例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Sybr-Green I能清晰显示端粒酶扩增后的条带。端粒酶活性在结直肠癌中阳性率为89.13%,在癌旁组织中未发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用Sybr-Green I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于诊断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辅助价值。
2005, 1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7
摘要:目的:建立人结肠癌SW480耐阿霉素细胞系(SW480/ADM) ,研究其耐药机制及逆转。方法:应用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以递增阿霉素(ADM)浓度的方法,体外连续培养建成一株SW480/ADM。观察该细胞生长规律。用MTT比色法检测该耐药细胞系的多药耐药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耐药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P-g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谷胱甘肽硫转移系统(GSH/GST)的表达;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耐药细胞内阿霉素含量。 结果:SW480/ADM细胞与SW480细胞相比,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长,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改变;SW480/ADM细胞较SW480的阿霉素半数抑制浓度(IC 50)增大13.22倍,并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SW480/ADM细胞表面MDR的表达产物P-gp,MRP和GSH/GST的表达均较SW480细胞显著升高(P<0.01)。SW480/ADM细胞内阿霉素含量明显低于SW480细胞。 结论:SW480/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是获得性的,并呈多药耐药性特征,可用于对人结肠癌耐药、逆转和MDR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2005, 14(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8
摘要:目的:探讨HSP70基因转染对大鼠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制作脓毒症的病理模型并转染HSP70基因,分析HSP70基因转染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的变化。结果:CLP组 血清TNF-α浓度3h开始升高,6h达到峰值(t TNF-α=16.506, P<0.01);IL-1β浓度6h显著增高,24h达到峰值(t IL-1β=22.536, P<0.01); IL-6浓度3 h显著升高,12 h达到峰值(t IL-6=33.977, P<0.01);IL-10浓度24 h显著升高,48 h达到峰值(t IL-10=15.056,P<0.01),72 h恢复到对照组水平。HSP70基因转染组 6h的TNF-α,12h的IL-6,24h的IL-1β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差异(t TNF-α=0.580;t IL-6=1.589;t IL-1β=0.802;P>0.05)。48h 的IL-10的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 IL-10=3.796,0.01<P<0.05)。结论:HSP-70基因转染能下调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不影响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HSP-70基因转染具有抗炎作用,对于防治脓毒症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5, 1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09
摘要: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临床表现:黄疸9例,上腹部痛7例, 消化道出血6例,上腹部包块3例,呕吐1例。结果:诊断手段及确诊率: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15/18);十二指肠X线低张造影检出率为82.3%(14/17);9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显示肿瘤;1例行 MRI检查,显示肿瘤。手术治疗16例,肿瘤切除率68.8%(11/1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及区域肿大淋巴结切除1例,十二指肠球部加部分胃切除术1例,胃肠、胆肠吻合术5例,根治性切除率为62.5%(10/16)。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9/10),40.0%(4/10),30.0%(3/10)。行胃肠、胆肠吻合术后生存期时间6~15个月。结论: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诊断各段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获得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2005, 14(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0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以改进提高远期疗效的措施。 方法:对52例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11例生存5年以上与41例生存5年以内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0.8%和21.2%。影响患者愈后的因素主要有:原发癌病理类型、肝转移病灶数目、手术方式及时机选择,术后治疗(均P<0.05)。结论: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2005, 14(3):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1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肝曲癌15例分别侵犯十二指肠第2或第3段,其中6例为癌性粘连,5例侵犯浆肌层,4例穿通十二指肠形成十二指肠结肠瘘。15例均行手术治疗。黏液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手术并发症手术死亡1例,5年生存率为46.7%(7/15)。结论:十二指肠是结肠肝曲癌肿最易受侵器官,根治性联合脏器的整块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十二指肠创缘的正确处理是术后恢复的关键。
2005, 14(3):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2
摘要:目的:研究顽固性慢传输性便秘(STC)外科治疗方法与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治疗STC 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接受全结肠切除术治疗,6例接受结肠次全切除术,其中14例合并有出口梗阻性便秘(OOC)的患者,术前都给予相关手术矫治,手术治愈率95.8%,术后大便次数平均为(3±1.9)次/d。腹胀由术前的75.0%降为12.5%。1例术后便秘症状复发。结论:结肠切除术是治疗STC的理想手术方式,为保证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对合并有OOC的患者术前应行积极矫治处理。
2005, 14(3):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3
摘要: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表现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初次胃镜检查确诊12例(63.2%),第2次检查确诊4例(21.1%),术中探查确诊3例(15.8%);14例经一次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经二次内镜下止血成功,4例行外科手术止血(包括1例内镜下止血后72h再出血者)。结论:急诊胃镜是诊断Dieulafoy病首选方法;治疗首选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止血不成功者,应立刻手术治疗。
2005, 14(3):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4
摘要:目的:探讨胃扭转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扭转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17例(56.7%),手术中确诊13例(43.3%)。诊断为纵轴型21例(70.0%),横轴型8例(26.7%),混合轴型1例(3.3%)。3例行内镜下复位,27例接受手术治疗。30例均康复出院,全组病例均随访5年,内镜下复位后复发1例,余病例无复发。结论:胃扭转主要由胃周支持韧带松弛引起,发病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或手术探查,治疗首选手术。
2005, 14(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5
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II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 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2005, 14(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6
摘要:顽固性慢性传输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因不明,常规检查手段众多,但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以往的治疗均为单纯的内科保守治疗,对重症者治疗较为棘手且效果不佳。而近年来,对内科处理失效后的病人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效果明显,也越来越受到肯定。笔者着重对该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2005, 14(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7
摘要:荧光光谱和图像技术随着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而飞速发展,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笔者综述了荧光光谱和图像技术在肿瘤学应用中的发展过程,并分别总结了荧光光谱和图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
2005, 14(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8
摘要:摘要:应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结构和相关抗原表达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全组GIST均为成人。发生于胃12例,小肠6例,结肠1例,直肠1例。其中良性7例,交界性3例,恶性10例。常见的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GIST肿瘤组织学形态复杂多变,特点是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地组成肿瘤的实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波形蛋白阳性率为100%,CD11795.0%,CD3490.0%,SMA20.0%,S-10025.0%。 除侵犯临近组织和发生转移外,肿瘤性坏死、病理性核分裂、核分裂象大于5个/50HPF等为提示恶性GIST的指标,肿瘤大小、细胞密集程度及细胞的多形性亦可作为良恶性判断的参考指标。
2005, 14(3):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19
摘要:摘要:为研究胃癌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胃癌标本(胃癌组)和11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中MGMT蛋白的表达。 结果示在胃癌标本中MGM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5.26%(21/38),对照组中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91%(10/11),组间差别显著(P=0.038)。胃癌组中MGMT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P=0.015)、淋巴结转移(P=0.012)、远处器官转移(P=0.005)、临床病理分期(P=0.048)有显著相关。 提示MGMT蛋白表达可作为判定胃癌预后的指标。
2005, 14(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0
摘要:回顾性分析笔者近7年来386例结肠癌病例资料,并与同时期相匹配的422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以探讨结肠癌发生与胆囊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后伴发结肠癌与对照组相比,其相对危险性(RR)无明显差异,从性别和结肠癌分布部位来看亦未发现胆囊切除与近侧结肠癌发生相关的证据。全组资料未显示出胆囊切除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笔者认为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病例统计和随访制度,并从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探索,以期探寻出结肠癌与胆囊切除术之间究竟有无关系以及相关程度等
2005, 14(3):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1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2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20例术前经X线或胃镜检查及活检均误诊。手术切除20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5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1例,食道空肠吻合口瘘1例。虽然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率较高,但其预后比胃癌好,所以治疗时,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辅以化疗或放疗。
郭继雄 , 邓维成 , 肖翠兰 , 丁国剑 , 朱金华 , 孔国庆
2005, 14(3):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2
摘要:摘要:为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原则。笔者回顾性分析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56例临床资料。结果示,全组Duckes A期4例,B期28例,C期14例,D期10例。行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32例,右半结肠切除吻合术21例。 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中并发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各2例,均治愈;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治愈20例,死亡1例,并发吻合口瘘1例, 切口感染4例和腹腔感染2例,均治愈。提示充分术前准备,有效的肠道减压,合理围术期处理,无论右半结肠癌还是左半结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绝大部份患者选择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2005, 14(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3
摘要:为探讨急诊手术治疗不同病因致结肠穿孔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法。笔者对18例不同原因的结肠穿孔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8例中2例自发性升结肠穿孔,全身情况差,全腹弥漫性腹膜炎,腹腔污染严重,行冲洗腹腔,修补穿孔,穿孔近端造瘘。术后均出现不可逆性休克,治疗无效死亡。2例纤维结肠镜检致乙状结肠穿孔,行肠破裂修补术;13例癌性结肠穿孔,1例乙状结肠扭转肠坏死穿孔,腹腔污染严重,病情严重,分期手术,治愈出院。 提示结肠穿孔的手术方式是决定预后的关健,治疗应当个体化,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腹腔污染程度,致穿孔病因来决定手术方式:纤维肠镜检查所致结肠穿孔,可实施一期修补手术。癌性溃疡致结肠穿孔宜采取分期手术的方式;自发性结肠穿孔应根据情况采用一期或分期手术。手术治疗应与综合治疗并重。
2005, 14(3):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4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8年间22例急腹症早期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手术原因包括首次手术漏诊误诊5例,首次手术失误7例,手术并发症10例。再手术病死率13.6%(3/22)。死亡原因主要是继发性多器官衰竭。提示提高外科急腹症的救治水平和手术技巧,增强责任心,是降低再手术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2005, 14(3):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5
摘要:将38例高位肛瘘采用瘘管切除,保留括约肌,内口黏膜下移,创面开放引流进行治疗;结果示38例全部临床治愈,无肛门变形、失禁等并发症,随访0.5~1年无复发;提示用改良开放术治疗高位肛瘘是安全可行的,实用的
2005, 14(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6
摘要:对收治的13例阑尾炎术后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术前及术中漏诊结肠癌4例,阑尾恶性肿瘤4例;阑尾残株炎2例;因术后炎性肠梗阻盲目再手术1例;因术中引流不当致肠漏1例,未置引流致回盲部脓肿1例。提示应重视阑尾炎术前及术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减少或避免再手术的机会。
2005, 14(3):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7
摘要:
2005, 14(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8
摘要:
2005, 14(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29
摘要:
2005, 14(3):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3.030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