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1
摘要:
2005, 14(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2
摘要:
2005, 14(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3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4h检测各组血清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
结果 脾切除+AP组TNFα,IL1β,IL6及IL10值分别为3.06±3.61,16.46±5.52,19.90±6.89,6.94±3.93;AP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9.93±2.38,42.79±4.31,20.19±3.35,39.28±12.69。脾切除+AP组TNFα,IL1β及IL10的值显著低于AP组(P<0.05),脾切除+AP组细菌移位率为40%显著低于AP组93.3%(P<0.05)。脾切除+AP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基本完整,而AP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
结论 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2005, 14(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4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溶血卵磷脂(LPC)对胰腺炎(AP)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后随机分为:(1)实验组,从大鼠的尾静脉注入LPC;(2)对照I组,从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3)对照II组(假手术组),不制备AP模型,仅从尾静脉注入LPC。7~10d后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二氨基联苯氨显色法(HRPDAB法)检测3组大鼠BBB的通透性。
结果 实验组HRP有局部血管外渗出,显示BBB通透性明显升高,对照I,II组BBB升高不明显,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
结论 LPC能增加胰腺炎大鼠BBB的通透性,可能与AP的胰性脑病发生有关。
2005, 14(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5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病死率和中转手术等资料,其中早期手术66例,先非手术治疗后中转手术24例。
结果 治愈174例,治愈率80.2%。手术治疗90例,治愈65例,手术治愈率72.2%;非手术治疗127例,治愈109例,非手术治愈率85.8%。
结论 强调以非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对有早期手术指征和中转手术指征患者,当及时行手术治疗。
2005, 14(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6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的早期治疗方法和合理方案。
方法 对1986 年6月~2004 年6 月收治的123例SAP患者按各个阶段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 组1986年6月~1992年6月以手术治疗为主53 例,B 组1992年7月~2004年6月以早期非手术治疗为主70例。
结果 手术组(A)病死率33.9% (18/53)。并发症发生率:ARDS 28.3%(15/53)、休克16.9%(9/53),肾衰竭20.8%(11/53), 胰腺脓肿16.9%(9/53) , 心功能不全24.5%(13/53)。早期非手术组(B)病死率分别为7.1% (5/70) 。并发症发生率:ARDS14.3%(10/70),休克7.1%(5/70),肾衰竭7.1%(5/70), 胰腺脓肿2.8%(2/70) , 心功能不全4.2%(3/70)。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01)。
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采用早期非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多数重症急性胰腺炎可经非手术治愈。
2005, 14(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7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并发胰性脑病(PE)的诱发因素、预后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99年1月~2004年5月收治的19例AP并发PE临床资料。
结果 PE的发生率为12.0%, PE出现时常伴有高热、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低氧血症等因素。全组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8例;死亡10例,病死率高达52.6%,明显高于同期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病死率(20.7%,P<0.05)。
结论 PE可能是在胰酶对大脑损害作用的基础上多种因素综合致病的结果, 预后差。PE的治疗仍应坚持SAP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其手术指征与其他SAP是一致的 ,手术方式宜简单有效;PE不应作为独立的手术指征。
2005, 14(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8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的远期保护作用。
方法 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0)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30),两组移植前2d,再灌注后3 d和7 d随机各杀死6只大鼠,取血查血糖及淀粉酶,同时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6只大鼠用于观测各种代谢指标。其余6只大鼠用来观察大鼠存活率。
结果 IPC组1个月存活率高于I/R组(5/6∶〖KG-*2〗〖KG(*7〗3/6,P<0.01);再灌注后IPC组各时间点血糖(P<0.01)、血淀粉酶(P<0.01)、进食量(P<0.05)、排尿量(P<0.01)和饮水量(P<0.05)均低于I/R组;I/R组移植胰的损伤程度大于IPC组。〖HT8.5H〗结论〓〖HT8.5SS〗缺血预处理可增加大鼠胰腺移植的存活率,降低血淀粉酶活性,减轻胰腺的再灌注损伤程度,对大鼠胰腺移植具有保护作用。
2005, 14(5):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09
摘要:摘要:
目的 研究受体来源免疫缺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免疫耐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从BALB/C小鼠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免疫缺陷DC,负载Wistar大鼠MHC抗原。将上述DC通过尾静脉回输糖尿病小鼠体内(预处理组),7d后分别将Wistar或SD大鼠胰岛细胞移植于受体鼠肾包膜下。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检测T细胞增殖及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胰岛细胞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而以SD大鼠胰岛细胞作为供体的移植物存活时间无明显改变。免疫缺陷DC预处理受体鼠T细胞增殖反应微弱,且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明显下降。
结论 负载异种MHC抗原的免疫缺陷型DC预处理受体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无能,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的低表达,从而有效地延长异种胰岛细胞存活时间。
2005, 14(5):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0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腺苷(ADO)对大鼠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制备同系大鼠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大鼠移植术前和术后5min 分别静脉注射药物ADO,8PT(1,3二甲基8苯基黄嘌呤)和ADO+8PT,然后将实验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C组);(2)移植对照组;(3)移植+ADO组(ADO);(4)移植+8PT组(8PT);(5)移植+ADO+8PT组(ADO+8PT ); (6)移植+[α32P]ADO(放射自显影组)。移植24h后检测胰腺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和总腺苷核苷酸(TAN)水平,检测血糖、血清脂肪酶、淀粉酶,测定移植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并进行组织学观察;放射自显影组鉴定胰腺细胞内ADO含量。
结果 胰腺组织ATP和TAN水平:ADO组>移植对照组>ADO+8PT组>8PT组(均为P<0.05);移植后24h血糖、血清脂肪酶和胰腺组织中MPO水平:ADO组<移植对照组
杜卫东 ,袁祖荣 ,倪泉兴 ,华鲁纯 ,沈达明 ,唐健雄 ,张群华 ,竺越
2005, 14(5):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1
摘要:摘要: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对荷胰腺癌裸鼠肿瘤细胞及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方法 1)5FU缓释剂的体外释放实验和体外抑瘤实验:测定浸出液药物的浓度,计算释放量;检测其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作用。 (2)将荷胰腺癌细胞株PC3裸鼠60只,随机分成静脉对照组(A组)、5FU静注组(B组)、基质植入组(C组)、大剂量5FU缓释剂植入组(D组)和小剂量5FU缓释剂植入组(E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测肿瘤大小。治疗2周后观察肿瘤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I)。(3)手术探查不能切除之胰腺癌69例随机分成3组。将5FU缓释剂瘤内植入治疗组(治疗组)、术后行5FU静脉化疗组(化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4天采血,测定各组血清中NK细胞,T细胞亚群和CEA,CA50,CA199,CA125,CA242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
结果 (1)5 mg 5FU缓释剂第1天释放量最大,为0.85 mg,第3天为0.45 mg,其后在0.25 mg水平维持稳定的缓慢释放;释放时间长达14 d以上。(2)5FU缓释剂第1天的浸出液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60.27%,第3天为34.25%,以后稳定在25.00%左右。5FU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减慢,bcl2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Bax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肿瘤细胞的AI明显高于其他各组。D组和E组肿瘤组织中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术后治疗组CD4+/ CD8+和 NK细胞水平高于化疗组,而血清中上述5种肿瘤标记物低于对照组和化疗组。
结论 5FU缓释剂能在2周内在体外较稳定地持续释放,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3有持续抑制作用。该剂瘤内注射可明显抑制荷胰腺癌瘤裸鼠瘤体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与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血管内膜增厚等因素有关;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该剂植入患者胰腺癌实体内,能明显降低5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同时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5FU缓释剂可望成为治疗不能切除之胰腺癌的较好的制剂。
刘栋才 ,杨竹林 ,周建平 ,袁联文 ,舒国顺 ,周家鹏 ,李永国
2005, 14(5):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2
摘要:摘要:
目的 目的探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并探讨三者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胰腺癌和10例慢性胰腺炎手术切除标本的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 胰腺癌IL8,MCP1和MIP1α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P<0.01)。高分化腺癌的IL8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0.05);未转移癌三者阳性率及评分明显低于伴转移病例(P<0.05或P<0.01)。
结论 IL8,MCP1,MIP1α三者表达均为反映胰腺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转移发生及其预后的重要化学趋化因子;三者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共同调控的作用途径。
2005, 14(5):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3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微囊系统以体外培养原代肝细胞。
方法 使用新型微囊系统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检测微囊系统各项特性,检测肝细胞的生存率、尿素合成和白蛋白合成功能。
结果 微囊具有良好的通透能力,白蛋白可自由通过,具有一定的机械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能力,分子量在150kD以上的物质不能进入微囊,肝细胞在微囊内保持较高的活性和功能,其尿素合成和白蛋白合成功能比对照组高1~3倍。
结论 此微囊具有良好的生物和机械特性,可以在生物性人工肝和细胞移植中发挥重大作用。
2005, 14(5):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4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药物的应用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方法 19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术中用药如下;以白蛋白(清蛋白)作为主要血管扩容剂,平均用量为1.5~2.0g/kg;电解质溶液输注量为30~50mL/kg;用异搏定(5mg/12h)、前列腺素E1 (100μg/12h)以减少移植器官的保存损伤;用生长抑素(3mg/12h)抑制移植胰腺外分泌功能。
结果 19例受者移植胰腺通血后5~10min分泌含高淀粉酶(平均为20 800U/L)的胰液,供肾血管开放后2~10min,输尿管有尿液流出。术后2~4d肾功恢复,术后1.5h至9d停用胰岛素。
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中合理应用白蛋白、血管扩张剂和生长抑素对移植胰、肾功能有良好作用。
2005, 14(5):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5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胰体尾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近18年来,采用手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45例,其中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2例;行远端胰腺切除17例,联合脏器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4例。
结果 病理类型:胰体尾癌33例,胰岛细胞瘤8例,囊腺瘤2例,上皮样纤维瘤1例,囊性畸胎瘤1例。切除肿瘤最大径:胰体尾癌平均为(8.0±2.6)cm;胰岛细胞瘤平均为(6.5±2.4)cm。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胰瘘2例,膈下脓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上消化道出血 1例,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3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
结论 远端胰腺切除术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前需常规做好联合脏器切除的准备;胰腺残端的处理选用主胰管结扎加褥式缝合法可有效避免胰瘘的发生。
2005, 14(5):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6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与手术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手术病死率。
方法 回顾9年间接受PD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变量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因素、病理诊断和并发症。
结果 术后30d内病死率为7.3%。腹腔出血(OR=17.954)、糖尿病(OR=7.097)、消化道出血(OR=7.789)、术前血清白(清)蛋白(OR=10.689)和手术失血量(OR=5.473)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结论 PD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白(清)蛋白过低、糖尿病、手术失血量大、术后消化道出血及腹腔出血。因此,围手术期应注意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处理。
2005, 14(5):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7
摘要: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探索,在介入内镜和影像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一些有着较大的前景,在本学科面前展现出全新的视角。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2005, 14(5):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8
摘要:摘要: 为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手术的效果,对6年间收治的20例SAP患者,在非手术治疗24~48h仍无好转的情况下因符合手术指征而行早期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吸净腹腔积液;如胰腺坏死较轻不剪开胰腺被膜,如胰腺坏死较重则剪开胰腺被膜充分松动胰床,但不作过多的胰腺及腹膜后坏死组织清除。胆源性胰腺炎加行胆囊切除加T管引流。术后保持引流通畅。结果示,本组早期手术治愈率85.0%(17/20),死亡3例,病死率15.0%,均死于术后多脏器衰竭。手术至死亡时间分别为21,31,36d。提示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SAP的治疗效果。
2005, 14(5):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19
摘要:摘要:
为研究X染色体连锁的调亡抑制蛋白(XIA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之间的关系。收集近两年来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XIAP在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示XIA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7.0%(20/23),在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3.3%(4/12),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XIAP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比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增强(P<0.01),且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提示XIAP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可望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2005, 14(5):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0
摘要:摘要:为观察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cfos和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P对I/R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笔者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成I/R组及IP组,于复灌后0,0.5,1,2,4,8,12,24h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再灌注后各时间点cfos和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示 I/R 损伤早期可使损伤区肝实质细胞核内大量表达cfos和cjun蛋白。与I/R组相比,IP组中损伤早期(0.5,1,2h)cfos和cjun蛋白表达均低于I/R 组(P<0.05)。提示 IP可以减轻再灌注对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有关。
2005, 14(5):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1
摘要:摘要:
探讨暴发性胰腺炎(FAP)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收治的(FAP)并发腹腔高压综合征38例的临床资料。38例均采用早期蝶式引流。治愈29例,治愈率76.3%;死亡9例,病死率23.7%。笔者体会应用早期蝶式引流是治疗FAP并发腹腔高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2005, 14(5):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2
摘要:摘要:
为探讨适宜的营养支持方式对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笔者报告90例AP患者所进行的营养支持方式;先施行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为肠内营养(EN)。结果示,由PN过渡到EN时限为2~14d,出现并发症18例,死亡6例。提示适宜的营养支持方式对AP可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效果显著。
2005, 14(5):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3
摘要:摘要:
回顾性分析7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资料。经B超、血
淀粉酶、血脂检查各6例, 其中3例合并胆道结石,6例有高脂血症,4例血淀粉酶增高。及时诊断6例,延误诊断1例。非手术治疗5例并继续妊娠,母婴均存活。手术治疗2例,同时终止妊娠,2例患者及1例胎儿存活,1例胎儿死亡。提示胆道结石和高脂血症是妊娠合并AP的重要诱因。酶学及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2005, 14(5):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4
摘要:摘要:
为比较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笔者将79例腹股沟斜疝或直疝患者随机分成2组,I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II组行传统疝修补术。结果示I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II组患者。提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疝修补术效果优越,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5, 14(5):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5
摘要:摘要:
为了探讨在腹部损伤患者手术中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对1996年以来收治腹部损伤患者238例中腹膜后血肿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手术32例(13.4%),未手术9例(3.8%)。结果显示:32例腹膜后血肿手术患者死亡2例(6.3%),其余均痊愈,9例未手术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提示稳定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腹膜后挫伤,可密切观察;扩张型、搏动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血管损伤,进展快、范围大,多发性腹膜后血肿应及时切开血肿进行探查、止血。
2005, 14(5):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6
摘要:
王洪江 ,邵本深 ,赵作伟 ,巩 鹏 ,谭 广 ,李冰 ,王忠裕
2005, 14(5):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7
摘要:摘要:
为探讨术中Trucut型针活检对胰腺肿块的诊断价值。笔者于术中采用Trucut型针活检12例胰腺肿块,立即冷冻切片并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示用Trucut型针活检确诊为胰腺肿瘤的10例中经冷冻病理学检查诊断胰腺癌9例、胰岛细胞瘤1例,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另2例确诊为慢性炎症,经1年随诊均未见恶性征象。提示术中Trucut型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可作为决定手术治疗的依据,诊断率高,且方法简单,安全可靠。
2005, 14(5):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5.02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