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1
摘要:
2005, 14(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2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间经肝移植治疗的5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移植后生存率;观察保留脾脏肝移植术后血小板的变化和彩色Doppler超声监测肝血流的变化。
结果 56例患者中6例(10.7%)同时行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4%,住院期间病死率12.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46%,85.19%和81.58%。保脾肝移植患者术后3d血小板处于最低值。
结论 肝移植是目前能从根本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对手术成功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2005, 14(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3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的手术方法。
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脾动脉结扎、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4例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
结果 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36cmH2O(31~45cmH2O,1cmH2O=0.0098kPa),分流后门静脉压力26cmH2O(21~33 cmH2O),平均下降10 cmH2O。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例发生乳糜漏,分别于术后7d至3.5个月自行消失。39例(88.6%),随访0.5~7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腹水消失31例,明显减少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39例人造血管均通畅。
结论 此手术方式是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简单而有效的术式。
2005, 14(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4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BCS)适应证及其失误后的外科治疗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行下腔静脉放置支架失误的BCS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21例失误中适应证选择不当6例,支架堵塞主肝静脉1例,堵塞扩张的副肝静脉10例,支架移位3例,支架未展开1例。19例改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分流术,1例行下腔静脉隔膜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治疗的19例均获成功。18例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明显下降(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有效率86.7%(13/15),复发率6.7%(1/15)。1例患者于术后2年死于肝性脑病。
结论 介入治疗BCS时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介入治疗失误和复发病例可选用不同的分流手术。
2005, 14(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5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近40年来各类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在8 240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9.66%,病死率为15.31%。主要死亡原因为MDOS、腹腔内大出血、肝肾综合征、复发上消化道出血等。
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近期是否发生并发症与产生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是否有过腹水、手术时机与术式的选择、肝功能级别(Child分级)等因素有关。
2005, 14(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6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恢复的不同效果。
方法 将13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行EN,PN营养支持和常规补液治疗,观察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以判断两种不同营养方式的治疗效果。
结果 EN,PN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均获改善,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 但对肝功能的影响及腹腔感染发生率, EN组均明显低于PN组(P<0.05)。
结论 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更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2005, 14(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7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年余收治的96例AAA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82例肾动脉水平以下型AAA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2例肾下型行涤纶片动脉瘤体包裹术,2例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側壁瘤体切除修补术。
结果 主动脉造影、MRA或EBT可确定动脉瘤上界与肾动脉间的距离。93例获得临床治愈。手术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3.1%(3/96);其中急诊手术病死率50.0%(2/4),限期手术病死率1.1%(1/92),两者差异显著(P<0.05)。6例术后出现乙状结肠缺血症状,2例肢体远端有缺血症状,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3%。8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5年。术后5年生存率为81.7%。
结论 AAA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是治疗AAA的基本方法。
2005, 14(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8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15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腹痛和/或腰背痛, 血压下降或休克,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8例行DSA和/或sCTA检查确诊,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破裂前明确有腹主动脉瘤病史,3例剖腹探查发现。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3例成功钳夹腹主动脉瘤颈上端的主动脉(4例在膈肌下方阻断,9例在肾动脉下阻断)控制出血,行人工血管重建。
结果 术中和术后死亡7例(46.67%):2例破入游离腹腔,打开腹腔后失血过多死于术中;1例术后5d死于心肌梗死;2例分别于术后3d和7d死于呼吸衰竭;2例术后4d及8d死于急性肾衰竭。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同时有突发性腹痛和/或腰背痛、血压下降或休克、腹部搏动性肿块三联征的患者可明确诊断;CT、多普勒超声等检查适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疑似病例。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选择不同的阻断破裂口近端腹主动脉以控制出血是手术的关键。破入游离腹腔或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和肺部并发症者,预后不佳。
2005, 14(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09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毒品注射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方法 共治疗1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患者因动脉瘤破裂急诊经股部切口直接行瘤体动脉结扎术,7例择期手术,先经下腹部切口(腹膜外)暴露骼动脉控制出血再经股部切口行瘤体动脉结扎术。
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肢体坏死。
结论 动脉结扎术治疗毒品注射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术中观察远端动脉血回流情况、动脉测压、术中造影能提高其安全性。
2005, 14(6):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0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
方法 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两组均行手术取栓治疗。
结果 老年组伴有CS者25例,发生率为58.1%;中青年组伴有CS者37例,发生率8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CS是DVT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DVT伴CS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低,而老年人因卧床、外伤骨折、肿瘤、高凝等因素所致的DVT患病率增高。
2005, 14(6):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1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诊治经验。4例行非手术治疗,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5例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 导管取栓术(7例同时行血管成型术),3例取栓后行截肢术。
结果 非手术组死亡1例,手术组无死亡病例。3例截肢,28例肢体得以保存。
结论 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方法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截肢率。
2005, 14(6):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2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受体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和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8例肝细胞癌(HCC)、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标本。观察血管生成素及受体、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的关系。
结果 Ang/Tie2,VEGF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Ang2和VEGF,Tie2蛋白在肝癌表达增强。Ang2/Ang1mRNA比值、VEGFmRNA与肿瘤血管侵犯及CD34染色的微血管密度相关。
结论 Ang/Tie2,VEGF在HCC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5, 14(6):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3
摘要: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与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s2O3或/和ADM干预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不同时间,以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HepG2细胞中survivin表达的改变。结果:(1)未加药物干预之前,HepG2细胞中可见survivin强烈表达;(2)不同浓度的As2O3或ADM均可降低HepG2细胞survivin表达程度,并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相的延长,降低程度更明显;浓度与时相之间存在交互作用;(3)ADM降低HepG2细胞survivin表达的作用比As2O3更明显,两者联用后,作用进一步增强。结论:(1)单用As2O3或ADM均可降低HepG2细胞中survivin表达,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相同浓度下,ADM对HepG2细胞中survivin表达的减弱作用较As2O3更强,但两者的联用较单用者能更显著降低survivin表达;(3)As2O3和ADM可能通过下调survivin表达而参与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两者联用有叠加抗癌作用,从而可降低各自的临床使用剂量。
2005, 14(6):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4
摘要: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并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SD→SD);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SD+CsA)。术后第1,3,5,7天分别用TUNEL法检查移植肠上皮凋亡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结果:TUNEL法显示:Wistar→S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其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SD→SD组(P<0.01)。Wistar→SD+CsA组细胞凋亡数亦有显著增加(P<0.01)。SD→SD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法显示:在SD-SD组血清IL-1β无明显变化(P>0.05),Wistar-SD组和Wister→SD+CsAz组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血清IL-1β亦增高(P<0.01)。IL-1β增加与细胞凋亡指数增加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IL-1β在细胞凋亡发生中起促进作用。
2005, 14(6):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5
摘要:门静脉动脉化是一种为防止肝动脉血流阻断后的肝损害而将动脉血流导入门静脉的方法。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体分流术、肝移植、进展期肝胆恶性肿瘤等手术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情况做一综述,并初步总结了这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05, 14(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6
摘要:细胞外基质合成与代谢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是腹主动脉瘤(AAA)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对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代谢,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平衡,以及对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某些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节在AAA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上述信息作一综述。
2005, 14(6):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7
摘要: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畸形组织中TGFβR II和Smad4的表达,以探讨血管瘤组织中两者的关系及其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结果示TGFβRII和Smad4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低~中度表达,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中~高度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提示TGFβ信号通过Smad4依赖型信号转导通路在退化期血管瘤中发挥作用,可抑制血管增生和促进内皮细胞调亡。
2005, 14(6):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8
摘要:检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显示手术后D-二聚体值(0.541±0.103)mg/L明显大于术前(0.366±0.134)mg/L(P=0.003)。术后纤维蛋白原值(4.338 0±6.700)g/L明显大于术前(3.475 ±0.817)g/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37.90± 4.578)s与术前(35.67 ±1.917)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64)。提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和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D-二聚体的检测可及时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
2005, 14(6):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19
摘要:为探讨胰腺癌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以VEGF-C单克隆抗体标记34例胰腺癌组织,检测其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示,VEGF-C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1.76%,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0.0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胰腺癌组织中,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其表达与Flt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VEGF-C表达阳性组的生存时间较阴性组缩短。提示VEGF-C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且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2005, 14(6):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0
摘要:为探讨经胸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笔者回顾性分析采用该术式治疗26例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17例,女9例。择期手术14例;急症手术12例,其中1例5d后死于肝昏迷(肝功能C级)。急诊病死率8.3%(1/12),全组总病死率为3.8%(1/26)。无近期出血,近期止血率100%;远期出血者2例,远期出血率9.5%(2/21)。提示经胸联合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出血较好的方法。
2005, 14(6):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1
摘要:为提高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近13年来用门奇断流术治疗5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示,全组无手术死亡;除急症手术组有2例分别在术后16个月和28个月出现再出血外,其余均治愈,生存质量提高。笔者的体会是:门奇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简便而合理的术式。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对患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争取在出血前期及时手术;同时规范手术操作,以实现门奇静脉的完全断流。
2005, 14(6):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2
摘要:总结6年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合并急腹症48例的临床资料。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15例,C级5例。合并急性胆囊炎14例,胆总管结石并感染10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2例,急性胰腺炎4例,急性阑尾炎8例,急性肠梗阻2例,急性胃溃疡穿孔3例,急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2例,脾破裂3例。急诊手术17例,择期手术12例,非手术治疗19例。按个体化方案处理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48例患者均治愈。随访3个月至5年,无1例死亡。提示对于此类病例宜强调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
2005, 14(6):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3
摘要:对2004年1~10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随机分成传统手术组和腔内激光治疗组,每组30例。传统手术组和腔内激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4±18.4)min和(46.5±15.5)min;手术失血量分别为(110.1±40.7)mL和(10.7±12.5)mL;住院时间分别为(5.8±2.4)d和(3.8±1.3)d;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激光腔内治疗组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两组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提示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褚延魁,马庆久,高德明,鲁建国,赵华洲,王青,包国强,杜锡林,董瑞,王楠
2005, 14(6):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4
摘要:对比研究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和激光治疗的疗效。研究组32例采用血管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及小腿曲张血管;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程度亦明显轻于对照组。提示大隐静脉曲张血管腔内激光治疗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无疤,无痛等优点。
2005, 14(6):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5
摘要:笔者对经静脉造影确诊为单纯下肢浅静脉曲张100例(104条患肢)行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分段结扎抽剥,小腿部曲张浅静脉分段切除及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手术后并发症。术后88例获随访,随访3个月至7年,除1例术后复发外,其余均疗效满意。提示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分段结扎、抽剥,小腿部曲张浅静脉分段切除(包括小隐静脉),加交通静脉结扎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效果良好等优点,有推广应用价值。
2005, 14(6):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6
摘要:为观察结直肠手术后联用西沙比利和法莫替丁免留置胃管的临床效果。笔者将6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就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示两组间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上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鼻咽肿痛,肺部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腹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提示结直肠术后联用西沙比利和法莫替丁免留置胃管临床上是可行的,且优越性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5, 14(6):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7
摘要:
2005, 14(6):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6.02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