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5, 14(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1
摘要:
2005, 14(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2
摘要: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分析9年间实施的8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重建采用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部吻合16例(18.82%),与受者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61例( 71.76%),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8例(9.42%)。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1例术中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立即行血栓切除,重新吻合动脉,现已随访13个月,肝动脉保持通畅。其余84例随访2~54个月,未见HAT发生。全组HAT发生率为1.2%。结论:正确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HA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HA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2005, 1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3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并观察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方法:将“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行SD→SD,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各30例,观察术后排斥情况。结果:全组肝移植手术无肝期约为15min。大鼠无手术死亡。SD→SD大鼠肝移植后3周内存活率为97%; 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8~15d死亡,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结论:采用该改良大鼠肝移植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大鼠的术后生存率。SD→Wistar大鼠的肝移植可作为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2005, 14(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4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一个能灌注更彻底、更易操作、热缺血时间容易控制的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 两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供体经升主动脉进行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胆管内支架端端吻合的方法。建立无心跳供体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40例移植后1 d 大鼠存活率为95.0% (38/40),1周存活率为85.5% (35/40)。 结论:经升主动脉灌注的供肝灌注更彻底、均匀,更易操作,热缺血时间控制更精准,行肝移植后1周存活率较文献报道高。
2005, 14(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5
摘要:目的:探讨增加肝糖原贮备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组:(1)H组,于缺血前24h尾静脉注射25%葡萄糖(2mL/只,1次/6h);(2)L组,缺血前禁食24 h,饮水不限;(3)缺血再灌注对照组(C组),建模前不注射葡萄糖,亦不禁食;(4)假手术对照组(N组)。H,L,C组动物于缺血45min,再灌注1/4h,1/2h和1h后取样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吲哚氰绿代谢试验(ICGR15)、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GLT),同时取肝组织行光镜形态学观察。结果:(1)肝储备功能(HFR):ICGR15在各个时点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N组<H组<C组<L组(P<0.05或P<0.01);GLT,负荷后cAMP浓度及应答比(CAR)在各个时点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N组>H组>C组>L组(P<0.01)。 H,C,L组的ICGR15 和GLT在组内各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2)肝酶学指标各时点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N组<H组<C组<L组;各组内1/2h与1/4h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H组明显轻于C组及L组,并接近N组,L组最严重。结论:〖KG(*8〗(1)预防性增加肝糖原贮备能拮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储备功能的损害。(2) ICGR15,GLT较常规肝功能酶学指标能更早期、灵敏反映肝热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储备功能的变化。
2005, 1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6
摘要:目的:比较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兔肝脏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各时点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HE和TUNEL染色观察和比较两种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癌组织中的SOD浓度下降显著,于再灌注1 h即达最低水平(64.59±4.97NU/mgprot),其后逐渐恢复,但至再灌注7 d仍低于再灌注前(121.12±6.88NU/mgprot)。与正常肝组织比,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MDA的浓度下降,变化与SOD相似;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至1 d时达最高水平;至再灌注7 d时阳性细胞仍多于缺血再灌注前,其凋亡细胞数量多于正常肝组织。结论:癌组织对缺血再灌注的影响和损伤较正常肝组织更为敏感。
许贤林 , , 叶启发,何小舟,张晓膺,罗光华, 朱江,Ning Xu,巢志复,张懋祖,张毅
2005, 14(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7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肝内载脂蛋白MmRNA(apoMmRNA)及血浆apoM的表达。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对照组);IR1组(灌注0.5h); IR2组(灌注1.0h); IR3组(灌注2.0h); IR4组(灌注3.0h)。缺血再灌注组的缺血时间统一为1.0h。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水平(ALT)、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浆apoM蛋白及肝组织apoMmRNA。结果:血浆ALT的水平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组织损伤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肝组织apoMmRNA的表达则先有一过性下降(灌注0.5h组),此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明显增强。血浆apoM蛋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其表达在灌注2.0h才有上升。结论: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肝脏apoMmRNA的表达和血浆蛋白水平有迅速、明显的变化,提示apoM可能具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特性。
何劲松,王成友,王先明,郭良峰,梁浩晖,詹勇强,周汝明,邱水波,钱文璟,陈积圣
2005, 14(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8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选择性肝脏隔离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隔离效果。 方法:将12只猪随机分为两组:HAI组6头,进行常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PSIHP组6头,利用介入放射学方法进行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结合血液灌流。化疗药物选用5FU。分别检测肝静脉及外周血液中的血药浓度,并对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HAI组右肝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浓度峰值分别为(4 082.530±415.213)mg/L,(1 682.230±216.834)mg/L;PSIHP组右肝静脉血、外周静脉血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5 321.711±517.318)mg/L,(510.834±52.518)mg/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SIHP组过滤后肝静脉血血药浓度峰值为(1 192.063±114.864)mg/L,碳肾率过滤达到(77.6±0.9)%。PSIHP组灌注区域肝脏组织损害程度比HAI组大。结论:PSIH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肝脏隔离灌注化疗技术,与常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相比,不仅可以增加局部血药浓度,更可以降低外周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
2005, 14(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09
摘要:探讨阿霉素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关系。方法: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检测阿霉素对HCC9204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以及细胞凋亡,并检测HCC9204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阿霉素能够显著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染色显示有典型的凋亡特征。在药物处理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出显著的“亚二倍体峰”。阿霉素作用HCC9204细胞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Bax蛋白的表达虽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霉素能诱导癌细胞凋亡,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这可能与其下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2005, 14(7):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0
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对急性胰腺炎并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胰腺炎组(AP组,n=40)及假手术组(S组,n=20),分别检测成模前(0h)及成模后12,24及48h时血浆CRP及IL6水平和48h时腹水细菌培养。结果:(1)AP组存活36例,均制模成功。16例发生腹水感染(AP1组),而20例未见腹水感染(AP2组)。(2)AP1及AP2组血浆CRP及IL6水平在成模后均显著高于S组(P均<0.01)。AP1与AP2组比较,仅CRP在48h时有显著升高(P<0.01)。(3)AP1组在成模后IL6及CRP逐渐上升,各时点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均<0.05);而AP2组IL6及CRP仅在成模后24h内显著升高(P均<0.05),而术后48h和24h时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CRP对急性胰腺炎早期发生感染诊断具预测价值,而IL6则对急性胰腺炎并继发的细菌感染并不敏感。
2005, 14(7):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1
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肝细胞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切除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止血成功率为100%,手术后病死率为4.1%(1/24),并发症发生率16.7%(4/24),术后肝功能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平均住院(14.75±6.25)d。21例获随访;其中8例术后10个月内复发死亡,10例生存1年以上,2例生存2年以上,1例生存3年,1年生存率为54.2%(13/24)。结论:肝切除术在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时可有效止血并同时切除肿瘤,部分患者可达根治切除,如患者的病情允许应作为首选。
2005, 14(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2
摘要:目的:探讨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对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剖腹直视下行肝海绵状血管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结果:全组无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该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显效率为76.19%,有效率达100%。22例获随访3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缝扎加瘤内药物注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2005, 14(7):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3
摘要:目的:量化分析肝脏常见病变磁共振显像(MRI)T1值、T2值和磁共振弥散显像(DWI)表面扩散系数(ADC)的变化规律,以提高MRI诊断肝脏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肝脏常见病变行MRI及DWI,计算病变的T1、T2、ADC,以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的比值。结果:病变的T1,T2、ADC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肝细胞癌为(843.92±167.75)ms,(73.90±14.21)ms和(0.99±0.26)×10-3mm2/s;肝转移瘤为(946.89±186.13)ms,(76.39±19.76)ms和(1.17±0.32)×10-3mm2/s;肝血管瘤为(1102.33±213.12)ms, (142.32±28.51)ms和(1.81±0.42)×10-3mm2/s;肝囊肿为(1516.32±617.84)ms,(247.33±112.52)ms和(3.11±0.38)×10-3mm2/s。瘤/肝ADC之比值:肝细胞癌为0.89±0.17,肝转移瘤为1.27±0.2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综合量化分析病变T2和ADC及瘤/肝ADC比值的变化规律,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能使MRI对肝脏病变做出准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005, 14(7):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4
摘要:目的:探讨在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中脾破裂患者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瓦努阿图共和国维拉中心医院8年间住院的317例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超诊断的出血情况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B超诊断被膜下出血者30例,真性脾破裂者287例。参考B超结果对29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288例采用手术治疗。结论:B超诊断脾破裂阳性率高,诊断出血量与手术结果较符合;参考B超结果选择符合脾切除术指征的病例进行手术是治疗脾破裂确切有效的手段。
2005, 14(7):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5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分期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严重多发伤(ISS>20分)所致的MODS 13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MODS分期诊断标准(庐山会议),死亡的27例(24.7%)中,I期1例(3.9%),II期7例(15.6%),III期9例(45%),IV期10例(90.9%)。其分期不同预后不同。MODS的发生率随着高分值伤情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功能衰竭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MODS的分期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对MODS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依据。
2005, 14(7):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6
摘要:笔者通过复习文献就脂肪肝供体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脂肪肝作为边缘供体其使用对移植物和受体的存活来讲存在一定风险,但并非全部舍弃,应结合肝脏脂肪变性的病理分类及供受体具体情况作出取舍,改善和提高脂肪肝移植效果。
2005, 14(7):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7
摘要:为了解决肝移植中的诸多问题,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患者病情,笔者提出肝脾联合移植的设想,以期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和术后生活质量。如证实肝脾联合移植存在互惠作用,则大大丰富了肝脾外科的内容。全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肝脾联合移植可能的优势和问题,认为开展肝脾联合移植研究是有意义的
2005, 14(7):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8
摘要:探讨褪黑素(MEL)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在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MEL(10mg/kg),缺血4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并于灌注2h, 24h后心腔取血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同时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注组(IR组)AST,ALT,AKP及肝细胞凋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组)(P<0.01),褪黑素预处理组(MEL组)则明显低于IR组(P<0.05),而高于N组(P<0.01或0.05)。MEL组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IR组,重于N组。提示MEL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05, 14(7):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19
摘要:为观察内皮素、cmyc在自体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中的相互作用,探讨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内皮素、cmyc在自体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移植静脉术后早期,内皮素1(ET1)在平滑肌细胞出现阳性表达,术后1周开始增多,到术后2周达高峰,4周开始减少,而cmyc亦在同时期表达,1周后逐渐呈高表达,在移植静脉术后2周后表达逐渐减少,二者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呈一致性改变。ET1,cmyc术后1~2周表达与早期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ET1与cmyc呈正相关(r=0.36)。提示在血管移植术后ET1与cmyc之间存在调控作用,即ET1可以激活cmyc,使静止期SMC进入增殖期,产生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过度增殖,同时表明ET1可能是cmyc等早期应答基因持续增殖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为今后应用ET1抑制剂加反义cmyc抑制内膜增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05, 14(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0
摘要:为探讨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临床表现是诊断ACS的有用依据,早期剖腹减压是治疗ACS惟一有效途径,本组早期剖腹减压治疗的病死率为40%。
安东均 , 杨兴武 , 王超峰 , 张成 , 王旗 , 马富平
2005, 14(7):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1
摘要: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采用经皮微波固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治疗后3个月58例患者经B超或CT复查,肿瘤缩小者占79.3%,肿瘤缩小直径中位值3.5cm。术后3个月监测45例甲胎蛋白(AFP)阳性患者中27例(60.0%)降至正常,11例(24.4%)AFP有不同幅度下降。术后半年、1年及2年存活率分别为78.8%,60.0%和33.3%。提示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疗效确切,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
2005, 14(7):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2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72例肝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肝外伤中属I,II级者65例,III级7例。非手术治愈69例(95.8%)。I,II级65例患者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100%);III级7例中非手术疗法治愈4例(57.1%),并发大出血中转手术3例,其中1例死于合并重度脑外伤。并发肝脓肿5例(6.9%),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提示非手术治疗适用于I,II级及少部分III级肝外伤。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B超监测有重要意义。非手术治疗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并发大出血者要及时中转手术。
2005, 14(7):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3
摘要:对比研究包虫病快速诊断试验试剂盒的诊断价值。将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病例中随机抽样60例包虫病行快速诊断试剂盒诊断的包虫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样抽样60例包虫囊液皮内过敏试验诊断的包虫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示实验组的敏感性为95.0%,对照组为56.6%(P<0.01)。提示包虫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高于包虫囊液皮内过敏试验及影像学诊断,而且具有快速、经济、无创及确诊率高等优点。
2005, 14(7):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4
摘要: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脾脏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14例中良性病变6例,包括:单纯性囊肿3例、脾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例、脾梗塞后血管瘤样增生1例。恶性病变8例,包括:恶性淋巴瘤3例、结肠脾曲癌脾转移2例(其中1例合并脾脓肿)、脾肉瘤2例,另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脾脏恶性肿瘤,CT检查发现脾脏实质性占位,肝左右叶及后腹膜多发性转移,未手术。手术方式:单纯脾脏切除10例、脾脏切除加胰尾切除1例、脾脏切除加左半结肠切除2例,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例结肠癌脾转移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对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随访,生存5年以上1例、2年以上2例、1年以上1例、不足1年3例、1例失访。提示:凡不能明确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应当尽早手术探查。
2005, 14(7):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5
摘要:为探讨自身储血回输对肿瘤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笔者对72例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在术前采取自身储血,B组输同种异体血,每例各400mL,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示两组在术前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及出院时比较,A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B组(P<0.01);但出院时A组血细胞容积高于B组(P<0.01);而术中寒颤发生率、术后感染率、术后肿瘤复发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3年生存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提示采取自身储血回输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对肿瘤手术患者具有安全,经济实用,疗效好的价值,而且可以节约血源,值得推广。
2005, 14(7):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6
摘要:报告1例韩国专程来华求治双手发潮的病人,以动脉造影观察了病发动脉及其对罂栗碱和冷刺激的反应,明确了原发性雷诺综合征的诊断,并以药物和精神疗法缓解病情后满意回国。血管造影发现该例病人的血流自远侧肱动脉和近侧桡尺动脉已明显减缓为一新发现。
2005, 14(7):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7
摘要:回顾分析5例基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示3例发生于胃肠道的肠壁,1例发生于直肠系膜,1例发生于神经纤维的神经外膜;全组3例肿瘤<5cm,未见核转移,属良性,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复发;另2例肿瘤>5cm,每个高倍镜视野核分裂细胞>5个,为恶性,术后均复发,且复发的基质瘤快速成长,常发生种植转移,预后差。提示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基质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2005, 14(7):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8
摘要:为探讨清醒镇静在外科监护病房(SICU)患者中应用的意义,笔者对80例SICU患者采用清醒镇静镇痛治疗(以下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心率、呼吸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但意外事件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ICU收治的危重患者采用清醒镇静的方法,可使各项监护治疗顺利完成。清醒镇静在外科监护病房中是可行的有效方法。
2005, 14(7):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29
摘要:
2005, 14(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30
摘要:
2005, 14(7):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5.07.031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