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6, 15(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1
摘要:
2006, 15(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2
摘要:
鲁建国,马庆久,高德明,董瑞,李鹏超,乔庆,王青,褚延魁,杜锡林
2006, 15(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3
摘要:目的: 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2006, 15(1):4-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4
摘要:目的: 观察Hassab手术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5年间收治的93例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性内窥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Hassab手术)及EVL联合Hassab手术(联合治疗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急性止血率无差异(P>0.05);联合手术组术后近期无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5.7%明显低于EVL组和Hassab手术组(P<0.05);术后EVL组、Hassab手术组、联合手术组的奇静脉血流量分别下降22.7%,30.4%,45.7%。结论:联合手术组同时阻断了胃食管腔内外的异常门奇静脉分流,食管曲张静脉获得根治,且有脾功能亢进消失、奇静脉血流量降低明显、止血效果确切、再出血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合理而可行的术式。
2006, 15(1):5-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5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与改良Sugiura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3年行改良Sugiura手术30例患者与同期行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均无术中、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两组在手术中出血、术后近期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后远期消化道大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改良组食管静脉曲张消失者明显多于断流组(P<0.05)。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后的食管静脉消失率明显好于传统断流术,但两者的远期疗效相似。
2006, 15(1):6-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6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分流与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 方法:对3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加肠腔静脉限制性分流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水平下降8cm H2O,且皆保持门静脉的向肝血流,术后随访6~24个月,39例患者有18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在围手术期有短暂的肝性脑病发作,38例患者腹水消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好转率82.1%,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断流限制性分流联合应用,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肝脏血供,又能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2006, 15(1):7-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7
摘要:目的: 研究硒螺旋藻(Se-SP)对大鼠肝叶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印证其生物利用价值。方法:用Wistar大鼠复制67%肝叶切除动物模型,设Se-SP高剂量(H)和低剂量(L)治疗组,术前以Se-SP灌胃7d;另设生理盐水(C)及假手术对照组(S)。于手术前及其后24h取鼠肝细胞,检测硒(Se)、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表达指数,慧星实验检测过氧化氢诱导的肝细胞DNA损伤。结果:与C,S组相比,H组、L组肝细胞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Se, GPx和SOD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PCNA指数明显升高(P<0.05),过氧化氢诱导的DNA损伤程度较轻。结论:Se-SP对肝切除鼠肝细胞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促再生作用。
2006, 15(1):8-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8
摘要:目的: 探讨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肝部分切除术后非门静脉动脉化组及门静脉动脉化组。动态观察术后2,6,12h血清ALT,AST,以及肝组织中ATP,ADP,AMP含量的变化,并计算EC值;同时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与非动脉化组比较,动脉化组血清AST和ALT在术后2h无差异(P>0.05),术后12h动脉化组血清AST和ALT动脉化组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及P<0.05)。(2)动脉化组较非动脉化组术后各时点肝组织ATP和EC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P<0.01及P<0.05)。(3)非动脉化组肝组织病理变化随着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动脉化组病理变化较轻。结论:门静脉部分动脉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大鼠部分肝切除并肝动脉离断后的肝损害,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
2006, 15(1):9-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09
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 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EGb)组、生理盐水对照(NS)组和假手术组(SO)。分别于供肝再灌注后2,6,24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ALT和AST;肝组织组织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mRNA及Bcl-2mRNA的表达。结果:供肝再灌注2,6,24h,EGb组血清ALT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生NS组(P<0.01)。血清AST水平在供肝再灌注2,6h时明显低于NS组(P<0.01)。供肝再灌注后2,6h时EGb组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低NS组(P<0.05)。供肝再灌注后2,6,24hEGb组Bcl-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S组(P<0.01)。结论:经EGb预处理供可减轻大鼠肝移植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凋亡,影响TNF-αmRNA,Bcl-2mRNA的表达,对供肝有保护作用。
2006, 15(1):10-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0
摘要: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60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urvivin ASODN 50μg组,200μg组,正义对照组,lipoectin+pluronic组。分别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后1,2周取材。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比较内膜增生程度;用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 结果:静脉移植1~2周内膜增生明显,局部转染50μg survivin ASODN后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5),200μg组受抑制程度较50μg组更为显著(P<0.05)。静脉移植后,对照组survivin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而survivin ASODN组却显著减少(P<0.05),VSMC中PCNA表达也同时减少,而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结论:survivin ASODNs可显著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survivin的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2006, 15(1):1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1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肝内分流(IHSF)和功能性肝血流(FHBF)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作右侧颈动脉、颈静脉插管;开腹后,经回结肠静脉作门静脉插管,分别用以输血、输液、给药、留样、检测等。大鼠经部分肝I/R制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1)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作肝门阻断及再灌注。(2)缺血再灌注组(I/R组,实验组),进行45 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然后两组均经门静脉输注D-山梨醇(10mmol/L,0.2mL/min),2min后同时取颈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各1mL。测定门静脉血流量(PVF)、肝动脉血流量(HAF)。计算肝脏山梨醇摄取率、FHBF和IHSF。结果:两组PVF,〖KG(*8〗HAF及总肝血流量(THB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I/R组肝脏山梨醇摄取率和FHBF减少,IHSF增加(P<0.01)。结论:肝I/R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肝内门-体分流开放,功能性肝血流减少。
2006, 15(1):12-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2
摘要: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表达上调与人肝细胞癌(HCC)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80例肝癌组织中COX-2,VEGF,bFGF,Ang-2和CD34的表达情况;用Weidner分析法计算CD34标记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COX-2,VEGF,bFGF和Ang-2在HCC中表达率分别为75.0%,62.50%,60.0%和61.25%。VEGF,bFGF和Ang-2在COX-2强阳性组的免疫染色积分分别是5.98±1.16,4.57±0.26和5.87±0.12;而在COX-2中弱阳性组的积分分别是3.30±0.22,2.61±0.16和2.63±0.13;VEGF,bFGF和Ang-2在COX-2强阳性组的表达率分别是100.0%(95/95),94.29%(33/35)和97.14%(34/35),而在中弱阳性组分别是60.0%(15/25),60.0%(15/25)和60.0%(15/25)。两组的新生血管生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2与VEGF,bFGF和Ang-2表达呈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857,0.706,0.901;P分别<0.01)。MVD在COX-2强阳性组和中弱阳性组分别为73.18±12.43和33.42±7.52(P<0.01),COX-2与MVD呈正相关(r=0.812,P<0.01)。结论:COX-2高表达与HCC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2006, 15(1):13-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3
摘要:目的: 研究skp2和C-myc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skp2和C-myc蛋白在48例肝细胞肝癌、20例肝硬化患者和1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skp2的阳性表达率(33.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均为阴性表达)(P=0.008)和正常肝组织(均为阴性表达)(P=0.020)。sk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转移有关(P<0.001及P=0.017),但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8),skp2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中无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C-myc 蛋白的的阳性表达率为58.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的15%(P=0.001)和正常肝组织(阴性表达)(P<0.001)。C-myc 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组间差异依次为P<0.001,=0.023及=0.007。肝细胞癌中skp2蛋白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8,P<0.001)。 结论:C-myc可能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kp2的表达提示预后不良。C-myc可能对skp2的表达起正性调节作用。
2006, 15(1):14-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4
摘要:目的: 探讨供肝动脉解剖特点,掌握供肝修整技术尤其动脉解剖变异之供肝修整方法及技巧。方法:对64例人肝(含24例无脑胎肝和40例成人肝脏)动脉实施解剖及修整,其中31例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结果:64例中肝动脉解剖变异者共12例(18.75%)。其中24例胎儿供肝中5例(20.83%)肝动脉解剖变异,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替代肝右动脉型1例;起源于SMA副肝右动脉型3例;肝动脉起自SMA型1例。成人供肝动脉变异7例 (17.5%),来源于SMA替代肝右动脉型2例;来自胃左动脉替代肝左动脉型2例;来自SMA副肝右动脉型3例。应用于临床原位肝移植的31例供肝中,4例存在肝右动脉解剖变异。肝移植时对变异之供肝动脉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变异血管结扎、就近与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吻合、应用供体髂总动脉搭桥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等方法进行修整。结论:肝动脉的修整在供肝修整中占重要地位,供肝切取时避免损伤变异之肝动脉是保障修整成功的关键,对过细的副肝动脉修整时,术中观察侧支反流后可考虑是否予以结扎。
2006, 15(1):15-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5
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是否促进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源性转移。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AFPmRNA的表达。结果: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外周血AFPmRNA表达阳性18例(56.3%),阴性14例(43.7%);治疗后阳性12例(37.5%),阴性20例(62.5%)。RFA治疗前后PHC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RFA治疗肝癌不会促进肿瘤的血源性转移。
2006, 15(1):16-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6
摘要: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以来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破裂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8岁。8例行急症肝切除,2例手术止血后40d行二期手术,5例保守治疗40d行择期手术。右肝叶部分切除术8例,中肝切除术1例,左肝外叶切除术2例,左肝内叶切除术2例,左半肝切除术1例,右肝肿瘤切除1例、左肝肿瘤术后综合治疗1例。肝功能Child B级中1例术后5d死于肝衰竭,手术死亡率6.7%,14例生存者12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8.3%,25.0%,16.7%。其中1例无瘤生存6年2个月。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癌破裂的最好方法,当有可能时应争取施行。肝切除治疗肝癌破裂可能使患者获得长时间生存。
2006, 15(1):17-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7
摘要:测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远端脾肾分流手术围手术期一氧化氮水平(NO),以探讨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中的意义。笔者收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门静脉高压组(20例)和肝硬化组(20例),另以健康成年人15例作为对照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空腹采血4mL,门静脉高压组在脾切除加远端脾肾分流术前48h、术后24,72h和7d分别空腹采肘静脉血4mL,用Griess法测定NO代谢产物NO3-和NO2-浓度,并测术中及术后各相应时段的门静脉压力。结果示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组患者外周血N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门静脉高压组手术前与肝硬化组外周血NO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门静脉高压组NO水平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NO水平下降与门静脉压下降可能呈正相关(r=0.422,P=0.063)。提示NO水平的增高可能对门静脉血管阻力的增加有关,远端脾肾分流手术可降低NO水平;NO可能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中有意义。
2006, 15(1):18-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8
摘要:为研究KAI-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笔者对48例HCC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经常规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以KAI-1单克隆抗体对切片进行染色。检测KAI-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 KAI-1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8.33%,明显低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0.05),KAI-1在有转移与无转移HCC中的评分分别是1.76±1.51和2.90±1.82,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系。提示KAI-1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且转移者明显低于不伴转移者。提示KAI-1可能抑制了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2006, 15(1):19-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19
摘要: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再感染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拉米夫定的应用已使乙肝相关性肝病成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但是,HBIG及拉米夫定用于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存在不少缺点。同时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的受者也可以通过输血、供肝及其他途径感染乙肝。因此,寻找更经济、有效、安全可靠、更具潜力的预防策略,减少或停用HBIG及拉米夫定,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目标,而乙肝疫苗即是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对就近年来乙肝疫苗用于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2006, 15(1):2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0
摘要:回顾性分析32例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所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急症止血率100%,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为3.1%,术后痊愈率96.9%。提示本方法的疗效是确切的,且易在基层推广。
2006, 15(1):22-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1
摘要:回顾性分析2年间6例急性腹主动脉末端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1例治愈;2例死亡,与术前、术中处理不当有关;1例高位截肢为就诊较晚所致;另2例下肢缺血改变或坏死。提示诊治及时与否,围手术期的处理恰当与否,与急性腹主动脉栓塞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2006, 15(1):23-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2
摘要: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均经积极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手术治疗痊愈;提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导致肺栓塞。及时正确诊断与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崔彦,吉敏,李晓鸥,周立艳,董满库,王平,刘子沛,张宏文,李成林
2006, 15(1):24-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3
摘要:笔者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施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7 ~ 56岁)39个病灶(1.7~11.0cm)。大于3.0cm者予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30例病人均成功实施PRFA。反应期2~7d,包括局部疼痛不适、发热、ALT升高等,未遇胆漏、出血等并发症。获随访27例,随访期1~5年。肿瘤病灶直径平均缩小68.3%(41.2%~81.5%)。临床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1例,缓解率(CR + PR)达100%。提示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技巧的前提下,PRFA能发挥微创、安全、有效之优势,可作为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理想选择方法。
2006, 15(1):25-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4
摘要:2005年11月16日,匹兹堡大学的Thomas Starzl被授予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以表彰他40多年来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和杰出成就。《医学图景新闻》的Laurie Barclay 采访了Starzl 博士,以下是访谈内容。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创新和不断探索精神的今天,Starzl谈到的经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本刊特译载以供参考。
2006, 15(1):26-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5
摘要:
2006, 15(1):27-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1.026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