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6, 15(12):1-8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1
摘要:
2006, 15(12):2-8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2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4%(10/126),围手术病死率1.60%(2/126)。对86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8±1.2)(9个月~18年)年。总有效率83.7%(72/86),其中22例经彩色超声检查随访, 16例行经皮脾穿刺脾门造影(造影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16年),均显示脾-肺间有不同口径和数量不等的侧支循环形成。无效或复发8例(9.30%)。死亡6例(7.00%),其中2例术后第2和第3年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于术后2年内再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于术后并发肝癌死亡。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或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值得推广的手术。
2006, 15(12):3-8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3
摘要: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折11例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表现为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合并胰腺疾病,但肝脏正常行单纯脾切除术9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术1例,其它手术1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均未再出血。结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术前、术中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根治的疾病。
2006, 15(12):4-8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4
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脾肾分流加胰脾断流术(DSRS +SPD)后和在此基础上加断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插管分别连续测量犬的术前、DSRS+SPD术后、加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脏侧闭塞压及平均动脉压,并计算肝外门体分流率。结果:DSRS+SPD术后,自由门静脉压下降(0.07±2.41)mmHg(P>0.05),脏侧闭塞压下降(19.10±10.45)mmHg (P<0.01),平均动脉压下降(31.35±22.18)mmHg(P<0.01),门体分流率增加(4.53±4.09)% (P<0.01)。加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下降(1.82±1.38)mmHg (P>0.05),脏侧闭塞压增加(11.14±8.85)mmHg (P<0.01),平均动脉压下降(9.83±7.59)mmHg (P>0.05),门体分流率下降(6.72±4.55)%(P<0.01)。结论:在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区与胃脾区两个功能区之间存在功能屏障,DSRS+SPD加断流术可增强这一屏障。
2006, 15(12):5-8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5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FS)在晚期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年内收治的92例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相同手术方式后分成2组:断流术加纤维蛋白封闭剂组(FS组,64例);单纯性断流术未用FS组 (NSF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后4周内发热、脾窝渗液和手术4周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胃黏膜损伤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FS组手术近期脾窝渗液和发热率明显低于NFS组(P<0.05);FS组和NFS组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1.6%和14.3%(P<0.05),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9 7%和64.3%(P<0.01);但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 FS可有效地降低手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晚期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手术疗效。
2006, 15(12):6-9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6
摘要:目的: 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2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25例患者年龄31-76岁, 平均52.6岁。2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2006, 15(12):7-9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7
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骑跨栓塞(abdominal aorta saddle embolism,ASE)的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采用双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等方法,治疗的腹主动脉骑跨栓塞21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流再通后早期死亡4例,主要原因为高血钾引起的心搏骤停;迟发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为首发器官衰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治愈11例,其中,5例保存了双侧肢体,6例截去单侧或双侧下肢。随访10例,存活肢体血运良好。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取栓治疗是降低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病死率和截肢率的关键。术中预防高钾血症引起的心搏骤停、术后预防和及早治疗ARF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2006, 15(12):8-9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8
摘要: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 例,均为急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7.7%,急诊手术病死率40.0%。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75%。死亡原因均与腹主动脉瘤和手术无关。 结论:CTA检查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可靠方法。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瘤体直径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指征。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
2006, 15(12):9-9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09
摘要: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重建后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和手术中的情况。结果: 6例均在全身麻醉下剖腹探查,术中见均为腹主动脉-小肠瘘所致肠出血。在瘘口上下方阻断主动脉,控制出血后行动脉瘘口修复、肠瘘口周围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术后11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获得临床治愈。随访1~10年,1例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1例肿瘤复发再次术后1年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3例随访5年以上均健康存活。结论: 主动脉重建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均为主动脉-肠瘘,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手术修复主动脉和肠道瘘口是治疗该病可靠的治疗方法。
2006, 15(12):10-9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0
摘要:目的:观察反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逆转录病毒载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包装细胞后构建mTOR的反义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N-AmTOR)感染VSMC,检测mTOR及其下游底物包括真核细胞启动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的表达变化,以及VSMC细胞增殖周期和增殖活性的改变。 结果:反义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T67细胞后感染VSMC,能显著抑制mTOR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mTOR通路下游p70S6k表达相应减少,而4E-BP1的表达却显著增强;感染后的VSMC的分裂、增殖过程受阻,更多细胞停滞在G1期。 结论:成功构建反义mTOR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VSMC后能明显抑制VSMC的分裂、分化和增殖。
2006, 15(12):11-9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1
摘要:目的: 探讨含有人血栓调节蛋白(hTM)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TM转染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抗凝效应。方法:由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hTM质粒转入内皮细胞中,以RT-PCR法检测hTM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hTM分子的表达。结果:转染重组质粒的HUVECs表达的hTMmRNA约为载体质粒组及未转染组的1.7倍。免疫组化显示有平均10%的HUVECs获得转染,阳性细胞较阴性细胞hTM的表达强度有明显提高。结论:pcDNA3.1/hTM质粒能被导入 HUVECs中表达,而且外源性hTM分子具有完全的抗凝生物学活性。
2006, 15(12):12-9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2
摘要:目的:探讨肺泡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TLR2)的激活机制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HIR)中肺损伤的意义。方法:用野生型小鼠C3h/Heouj和TLR4缺失小鼠C3h/Hej建立HIR动物模型。于再灌注1,6,12h后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获取肺泡巨噬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4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浓度,并进行肺组织学评分。结果:C3h/Heouj组HIR缺血再灌后各时点肺泡巨噬细胞TLR2/4mRNA表达升高,TLR2mRNA表达持续升高,TLR4mRNA6h达到最高值。同时C3h/Heouj组HIR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水平明显升高,肺损伤加重,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持续升高,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持续增加(P<0.05)。C3h/Hej组HIR后TLR2mRNA表达仅轻度升高,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水平低于C3h/Heouj组(P<0.05),肺损伤轻于C3h/Heouj组(P<0.05)。结论:HIR可致肺泡巨噬细胞表面TLR4的激活,可上调TLR2的表达,从而可加重HIR时的肺损伤。
2006, 15(12):13-9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3
摘要:目的:探讨X基因对肝癌细胞表达RhoC基因的影响。方法:用定向克隆的方法构建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潮霉素选择培养稳定表达X基因的HEPG2-X细胞;免疫组化鉴定HEPG2-X细胞RhoC蛋白表达。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HEPG2-X细胞表达RhoC蛋白增强。结论:体外条件下,X基因可促进肝癌HEPG2细胞RhoC表达增强。这可能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2006, 15(12):14-9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4
摘要:目的: 探讨survivin短发夹RNA(shRNA)的表达质粒对胆囊癌细胞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pshRNA-survivin重组质粒,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胆囊癌细胞株GBC-SD。RT-PCR分析surviv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PCR和DNA测序证实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能明显地抑制GBC-SD/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论:构建的pshRNA-survivin表达质粒能有效地抑制转染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从而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材料。
2006, 15(12):15-9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5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肢体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的慢性肢体缺血经外科治疗的75例(78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肢7条,下肢71条。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外科手术65例、介入手术4例及干细胞移植术6例。结果:术后63例(66条肢体)获随访2~56个月,1年内8例患者9条下肢(13.6%)截肢;55条肢体(83.3%)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肢体溃疡愈合或截肢平面降低2条(3.0%),总有效率86.3%。结论: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肢体缺血,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2006, 15(12):16-9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6
摘要:目的:探讨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525条肢体)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24例(422条肢体),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6例(103条肢体)。采用单纯激光治疗263条肢体,激光加小切口静脉团点状剥脱159条肢体,激光治疗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25条肢体和激光加小切口静脉团点状剥脱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78条肢体。 结果:有331条肢体(占63.1%)术后出现与激光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包括:皮下淤斑268条肢体(占51.1%), 隐神经损伤198条(占37.7%),腿部皮下血栓性静脉炎33条(占6.3%),小腿轻度皮肤灼伤26条(占5.0%)。全组无切口感染发生,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术后380例(90.5%)获随访3~40个月,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术后有27条肢体复发(复发率6.4%),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术后有8条肢体复发(复发率7.8%)。结论:在应用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疾病过程中应重视对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以充分体现激光治疗安全和微创的特点。
2006, 15(12):17-9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7
摘要:目的:比较微波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与优缺点。方法:治疗组采用微波血管腔内凝固封闭大隐静脉结合属支曲张静脉穿刺凝固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静脉剥脱手术方法。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患肢美观、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微波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美观、疗效好、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捷等优点。
2006, 15(12):18-9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8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转归和外科治疗时机。方法: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10年B超检查的随访观察及治疗措施进行总结评价。结果:10年间2例(1.0%)因其他疾病死亡;134(67.0%)例无症状,4例预防性胆囊切除, 130例非手术治疗;64(32.0%)例出现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49例行胆囊切除术(占有症状的76.6%),15例非手术治疗。结论:对部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应有选择地施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以减少并发症。
2006, 15(12):19-9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19
摘要:目的: 比较胆管空肠一层外翻吻合与后壁一层内翻吻合前壁单层外翻吻合两种手术的优缺点和对吻合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需要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胆管空肠一层外翻吻合术(观察组,95例)与后壁一层内翻吻合前壁单层外翻吻合术(对照组,92例)。比较和分析两种的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吻合时间及术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胆管空肠一层外翻吻合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且安全可靠,实为一种理想的吻合手术方式。
2006, 15(12):20-9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0
摘要:目的:评价以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技术实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方法:1997年12月—2005年12月利用直肠拖出和双吻合器保肛技术,对4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癌肿切除术。肿瘤下缘距肛缘4~7 cm,平均5.5 cm。Dukes分期:A期26例,B期16例,C期4例。结果:46例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2.2%),吻合口狭窄4例(8.7%)。全组平均随访54个月,其中有2例(4.3%)局部复发。5年生存率为81.3%;无发生排尿功能障碍者;82.4%的男性患者和83.3%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良好。结论: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是安全可行的,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新的保肛术式选择。
2006, 15(12):21-9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1
摘要:下肢慢性缺血是临床较常见疾病,危害严重,常规保守治疗疗效不理想。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下肢慢性缺血治疗手段随之不断涌现,为了达到最合理治疗这一临床最终目标,要求临床医生对于各种技术应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对下肢慢性缺血治疗方法进展及疗效评价做一综述。
2006, 15(12):22-9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2
摘要:单独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尚无满意疗效。目前已证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可定向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并能形成新生血管,其中VEGF在EPC定向分化、体内动员、体外扩增及转染EPC后定向移植治疗周围缺血性疾病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对VEGF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转染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06, 15(12):23-9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3
摘要: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采用电凝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标出静脉曲张部位,常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继之电凝大隐静脉主干,点式抽剥法剥脱曲张静脉团,术后抬高患肢30°,穿循环驱动压力袜3个月。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腿部外观无明显手术瘢痕及静脉残留,1例术后1年后复发。提示 电凝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低﹑术后静脉残留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2006, 15(12):24-9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4
摘要:为探讨点状切口筋膜下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笔者对28例(30条肢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先常规膝上段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患肢驱血后在溃疡后内侧作点状切口,以神经剥离子作筋膜下离断穿通支静脉,再作点状切口抽剥患肢曲张静脉。术后全组患肢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溃疡均在术后8~35d(平均17.8d)愈合。提示点状切口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简便安全,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
2006, 15(12):25-9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5
摘要:为探讨肝门部胆管成形空肠袢皮下埋置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采用肝门部胆管成形空肠袢皮下埋置术治疗23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对2例结石复发患者利用纤维胆道镜通过皮下埋置的空肠袢取石后治愈。本组结果提示本术式系一种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方法,能为手术后结石复发的治疗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
王建中,刘鸿章,刘力,段文都,刘岩,薛聪龙,焦征,张颖,王蒸
2006, 15(12):26-9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6
摘要:笔者自1999年起采用“分束结扎脾蒂法”行脾切除33例(A组),术后监测体温变化情况、脾蒂有无胰腺组织以及血、尿、腹腔引流液淀粉酶(AYM)等指标,并与同期26例行传统的集束脾蒂结扎脾切除(B组)者作对比较。结果示两组术后3d内发热率无差异,3d后A组体温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血、尿及腹腔引流液AYM均明显低于B组。提示采用“分束结扎脾蒂法”可减少对胰尾损伤,使脾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可减轻脾切除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
2006, 15(12):27-9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7
摘要:
2006, 15(12):28-9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12.02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