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6, 15(6):1-4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1
摘要:目的: 探讨胰头癌侵犯肠膜上静脉及/或门静脉时手术切除的方法,以及胰头癌姑息性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3年间手术治疗的71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血管侵犯者,采取直接切断胰腺的方法切除肿瘤,配合局部放疗、化疗。结果:手术切除率57.7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2.54%;死亡1例(肺炎并发多器官衰竭)。术后6个月生存率100%,1年81.69%,2年40.85%。结论:直接切断胰腺的方法简单、安全,可以显著提高进展期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06, 15(6):2-4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2
摘要: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的肠胰吻合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月施行的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行套入捆绑式肠胰吻合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3.5~4.5h。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胰瘘发生;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第8天发生胆瘘经引流自愈;切口裂开2例,经行切口减张缝合后愈合;2例术后发生胃瘫,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套入捆绑式肠胰吻合手术方式能够较好的预防胰瘘,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2006, 15(6):3-4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3
摘要: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的原因及机制,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以笔者近1年半内收治的1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为对象,分析术后腹泻发生的原因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全组有7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发生率为44.7%。其中22例为肠道细菌感染,4例出现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占腹泻患者的36.6%。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治疗后,64例腹泻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效率为90.1%;7例出现慢性腹泻,经一般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加用口服胰酶片治疗,2周后腹泻较用药前有明显缓解。 结论:腹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较多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多能治愈。
2006, 15(6):4-4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4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10例,死亡4例;12例急诊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死亡2例;169例延期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治愈;56例择期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以胆道梗阻为主的ABP应急诊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胆道无梗阻先采用非手术治疗,胰腺炎控制后,再处理胆道病变。
2006, 15(6):5-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5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和皮硝联合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价值。方法:83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皮硝、大黄治疗组(A组,45例)和对照组(B组,3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采用胃管注入生大黄汁加外敷皮硝,其余治疗均与对照组相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开放饮食早,出现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均P<0.05),但病死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黄、皮硝联合应用治疗SAP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2006, 15(6):6-4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6
摘要:目的: 研究组抑胚胎发育相关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 (Shh)对人胰腺癌细胞系SUIT-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四唑蓝(MTT)比色试验检测Sh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cyclopamine对胰腺癌细胞系SUIT-2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用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cyclopamine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cyclopamine对SUIT-2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cyclopamine作用后使胰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细胞凋亡增加;SUIT-2的AI为14.3±0.35, PI为36.1±0.44,对照组分别为1.3±0.24和52.3±0.28(均P<0.05)。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cyclopamine同时给药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延期给药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结论:shh信号分子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起维持作用;通过特异性阻断该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2006, 15(6):7-4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7
摘要:目的: 研究5脂氧合酶(5-LO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环氧合酶2(COX-2)的关系。方法:用 RT-PCR检测5-LOXmRNA和COX-2mRNA基因在35例胰腺癌新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LOXmRNA和 COX-2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4.3%及80.0%。两者无协同作用(P>0.05)。5-LOXmRNA与胰腺癌的TNM分期有关,III,IV期5-LOXmRNA表达明显高于I,II期(P<0.05)。结论:5-LOXmRNA和COX-2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有关。两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
2006, 15(6):8-4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8
摘要:目的: 观察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胰腺癌细胞BxPC-3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1)缺氧条件下(0.5% O2)体外培养4h,未转染反义HIF-1α质粒的BxPC-3细胞设为缺氧对照组;(2)常氧条件下体外培养,未转染反义HIF-1α质粒的BxPC-3 细胞设为常氧对照组;(3)缺氧条件下(0.5% O2)体外培养4h,稳定转染反义HIF-1α质粒的BxPC-3细胞设为实验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的HIF-1α和survivin表达情况。 流式细胞术和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阿霉素、吉西他宾)对各组的凋亡率和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HIF-1α和survivin的表达明显降低 (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凋亡率、抑制率与剂量成正比,高剂量引起高抑制(P<0.05)。 结论:反义HIF-1α可能通过阻断survivin的表达而增强胰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据此可望通过阻断HIF-1α的表达为胰腺癌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2006, 15(6):9-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09
摘要: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 (NF-κB,p65)在胰腺癌(PC)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45例PC(淋巴结转移30例,非转移15例)和9例正常胰腺组织(NP)中p65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MMP-2mRNA的表达。 结果:p65,MMP-2在45例 P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0/45)和57.8%(26/45),在30例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25/30)和73.3%(22/30),在非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15)和26.7%(4/15), p65与MMP-2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43,P<0.05)。结论:NF-κB异常表达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MMP-2正相关,NF-κB 可能通过对下游基因表达的调控,参与了胰腺癌的转移过程。
2006, 15(6):10-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0
摘要:目的: 探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SAP组和甘遂治疗组(K组),每组40只。检测各组手术后2,6,12,24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组织TXB2和6-Keto-PGF1α含量、COX-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以及术后72h死亡率。结果:(1)胰腺组织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PGF1α比值:SAP组在各时间点均较S组显著升高(P<0.01);K组TXB2及TXB2/PGF1α比值在6,12,24h点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S组(P<0.01)。(2)COX-2mRNA和蛋白表达:S组COX-2mRNA和COX-2蛋白表达均极弱;SAP组表达均明显;K组COX-2mRNA表达6,12h明显弱于SAP组(P<0.05),COX-2蛋白表达6,12,24h均显著低于SAP组(P<0.01)。(3)胰腺组织TXB2/PGF1α比值与COX-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1)。(4)光镜和电镜观察:S组胰腺组织结构正常;SAP组胰腺组织有出血坏死,微血管内大量血栓形成;K组胰腺组织损害较SAP组减轻,微血管内血栓明显减少。(5)72h死亡率:S组为0%,K组为12.5%,两者均明显低于SAP组(62.5%)(均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有COX-2 的高表达和TXA2/PGI2之间的失衡,甘遂可以下调COX-2的表达,纠正TXA2/PGI2之间的失衡,而改善胰腺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大鼠SAP的作用机理之一。
2006, 15(6):11-4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1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肝损伤中Toll-样受体(TLR)2/4mRNA表达的变化及氯喹的干预效应。 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牛磺胆酸钠(TAC)注射造成大鼠AHNP肝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组)、胰腺炎组和氯喹(CQ)治疗组。后2组于术后3,6,12 h分批剖杀,S组于术后6 h剖杀。观察血清淀粉酶、ALT和AST及肝组织NO和TNF-α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各组不同时点肝组织TLR2和TLR4mRNA的表达。 结果:相对于S组,胰腺炎组大鼠3 h肝组织TLR2和TLR4mRNA表达开始增高,术后6~12 h肝组织TLR2和TLR4mRNA表达迅速达到峰值(P<0.05),肝损伤加重,血清淀粉酶升高,肝组织TNF-α浓度升高,NO浓度逐渐降低(P<0.05);相对胰腺炎组,CQ治疗组TLR2/4mRNA表达降低(P<0.05),肝损伤程度减轻,血清淀粉酶降低,肝组织TNF-α浓度降低,NO浓度显著升高(P<0.05)。 结论:AHNP大鼠肝组织内TLR2和TLR4的基因表达上调;其表达增高可能在AHNP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氯喹对大鼠AHNP过程中肝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2006, 15(6):12-4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2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实验性治疗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血内毒素、sCD14及血浆灭活内毒素能力 (EIC) 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ANP+HBO (治疗)组。ANP模型建立30min后, 治疗组给予HBO治疗2h。 测定各组建模3,6,10 h后的血内毒素水平,sCD14,EIC,TXB2和6-K-PGF1a水平。 结果:建模3h和6h后, 治疗组的内毒素水平、sCD14和TXB2水平明显低于ANP组(P<0.05), 而EIC明显高于ANP组(P<0.05)。 结论:高压氧对大鼠ANP的治疗可能系通过改善胰腺微循环,增强EIC,降低血内毒素和sCD14水平而实现。
2006, 15(6):13-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3
摘要:目的: 探讨洛沙坦(losartan)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Losartan组,每组24只。采用钳闭大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15,30,60min,再灌注6h,制成胰腺I/R损伤模型。losartan组给予losartan(40mg/kg)灌胃预处理;假手术组和I/R给予等容积的无菌蒸馏水。3组均于术后6h断颈处死动物。用TUNEL法检测I/R区胰腺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 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losartan可逆转胰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腺泡萎缩等异常改变。缺血15,30min时段,losartan组胰腺细胞凋亡率为(6.5±2.9)%和(10.5±4.3)%显著低于I/R组的(10.2±3.2)%和(18.4±3.1)%(P<0.05);丙二醛水平为(17.9±2.1)nmol/g(湿重)和(25.2±3.3)nmol/g(湿重)显著低于I/R组的(20.1±1.2)nmol/g(湿重)和(34.9±2.6)nmol/g(湿重)(P<0.05);Bcl-2阳性细胞为(11.3±2.2)%和(16.2±2.7)%显著高于I/R组的(6.1±1.7)%和(10.3±2.1)%(P<0.05)。结论: losartan可减轻I/R对大鼠胰腺病理改变、抑制细胞凋亡。
2006, 15(6):14-4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4
摘要: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肿瘤直径≤5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从1999年9月-2005年5月期间,采用RFA治疗肿瘤直径≤5cm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共130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86例,转移性肝癌44例。18例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20例同时行RFA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结果:1,3年总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1.3%,77.7%。治疗中7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少量胆瘘、肠瘘、轻度皮肤灼伤,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RFA对肿瘤直径≤5cm的小肝癌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有可能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
2006, 15(6):15-4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5
摘要:目的: 评估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肠道吻合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吻合环组92例,手工缝合组94例,共186例。术后分别记录与吻合口有关的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127例结肠肿瘤患者(吻合环组62例,手工缝合组65例)术后随访时观察吻合口炎症发生的情况。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分布均衡。结果:2例(2.17%)患者术中出现使用吻合环困难。两组各死亡1例,但均与手术操作无关。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吻合环组(61.4±8.6)h,手工缝合组(68.3±9.7)h,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吻合环组发生术后吻合瘘1例(1.1%),手工缝合组发生2例(2.1%)(P>0.05);吻合环组发生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2.2%),手工组缝合组发生1例(1.1%)(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梗阻;吻合环组发生吻合口炎症2例(3.2%),手工缝合组发生13例(20.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吻合装置。
2006, 15(6):16-4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6
摘要: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摘录5篇RCT文献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AP早期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前者病死率(RR=3.42,95%CI为1.81~6.47,P=0.0002)及并发症发生率高(RR=3.16,95%CI为2.15~4.64,P<0.00001),而治愈率低(RR=0.83,95%CI为0.75~0.92,P=0.0005)。结论:对SAP早期患者应首选非手术作为常规治疗,而不支持手术治疗。
2006, 15(6):17-4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7
摘要:综述国内外有关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时机选择的文献。结果显示SAP手术时机选择的发展与演变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开创了以早期手术为手段治疗SAP的先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以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后期手术综合治疗体系为手段治疗SAP,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进一步确立暴发性胰腺炎(FAP)的诊断,并根据FAP病理生理变化的特殊性明确提出FAP的有效治疗措施是早期手术。这3个阶段SAP手术时机选择的发展与演变反映出对SAP的研究不断深入,疗效不断提高。
2006, 15(6):18-4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8
摘要:为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对位于胰腺颈部和/或体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13年间我院为4例胰腺颈部和体部良性肿瘤患者施行了中段胰腺切除术,包括2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1例胰岛素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术后3例患者无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胰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提示对位于胰腺颈部和体部的良性肿瘤,如果单纯摘除术有困难,行中段胰腺切除术也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06, 15(6):19-4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19
摘要:为探讨乙酰肝素酶2(Hpa2)蛋白与胰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6例胰腺癌组织中Hpa2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示Hpa2蛋白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不表达,而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23%(18/26),在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7/2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MVD为19.47±5.14,癌旁组织MVD为14.17±5.84,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Hpa2蛋白的表达和MVD分别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包膜是否完整、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pa2表达阳性组的MVD[(20.84±4.99)/HP]高于Hpa2表达阴性组MVD[(16.39±4.26)/HP](P<0.05)。提示Hpa2蛋白可能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判断胰腺癌的浸润、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6, 15(6):20-4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0
摘要:为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比值的变化及川芎嗪(TMP)对该比值的影响及其意义。笔者通过十二指肠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大鼠AP模型,动态测定AP大鼠血浆血栓素与前列腺环的比值(T/P)、淀粉酶(AMY)、腹水量及胰腺病理改变等的变化及TMP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示AP时,T/P值增高,其增高程度与AP病变程度有关;经TMP治疗后,大鼠T/P值明显降低(P<0.05),且与AP病理改变的减轻、血清淀粉酶的下降基本同步(P<0.05)。提示TMP通过降低T/P值,减轻胰腺微循环障碍,对AP有治疗作用。
2006, 15(6):21-4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1
摘要:应用ELISA 法检测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 及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示(1)入院时SAP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MAP组和对照组, MAP组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但IL-6和IL-8水平SAP组和MAP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2)SAP组IL-6和IL-8水平在入院的第7天升高最明显,分别高于MAP组和对照组,MAP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3)在入院第14天SAP组血清TNF-α,IL-6,IL-8仍然高于MAP组和对照组,而MAP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提示联合检测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6, 15(6):22-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2
摘要:为探讨急性胰腺炎(AP)恢复期患者进食时机和饮食的选择。 笔者将临床症状、体征已消失,血、尿淀粉酶值已基本恢复正常的 116 例AP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57 例)和观察组 (59 例)。对照组仅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尿淀粉酶值以及自我感觉决定进食时间和饮食种类;观察组除上述条件外,主要依据胰腺的CT 或B 超影像学变化决定进食时间和种类。 结果示:(1)腹痛再发率对照组为24 .6%,观察组 为5.1 % (P<0.05 );对照组出现的腹痛再发和AP 反跳绝大多数(96%)处于进食后2 周内。(2)AP反跳率对照组为 17.5 %,观察组为0 (P<0.01 )。(3)胰腺及胰周影像学变化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尿淀粉酶变化不尽一致 。(4)对照组重症胰腺炎(SAP)的腹痛再发率和AP 反跳率均高于轻症胰腺炎(MAP)(均P<0.05)。 提示胰腺影像学的变化可作为 AP 患者选择最佳进食时机的依据。
2006, 15(6):23-4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3
摘要:对5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再手术中因本身病变因素32例,占55.2%;因技术经验设备等因素造成再手术者26例,占44.8%。再手术58例中因术后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随访45例,35例恢复,占77.7%;7例良好,占15.6%。3例仍有症状,占6.7%。笔者经验,术前全面了解病情,仔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确认,并结合术中B超、造影、胆道镜以及术者的经验,采用多种灵活的手术方法,是降低残石率及再手术率的有效方法。
2006, 15(6):24-4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4
摘要:近8年来,笔者选择18例脾破裂行非手术治疗,成功16例(保守成功率88.9%),2例因出现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全组无死亡。提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KG(*8〗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液动力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2006, 15(6):25-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5
摘要:对近5年来手术治疗的24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组麻醉采用穴位注射加局麻。247例无手术死亡及永久性副损伤;甲状腺功能暂时性减退2例,短时抽搐4例;手术时发生呼吸困难1例;无甲亢危象发生。提示治疗甲亢手术疗效确切。穴位注射加局麻安全可靠,无针麻不适,无颈丛阻滞副作用,术中病人清醒,配合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6, 15(6):26-4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6
摘要:
2006, 15(6):27-4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7
摘要:
2006, 15(6):28-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6.028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