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6, 15(7):1-4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1
摘要:
2006, 15(7):2-4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2
摘要:
2006, 15(7):3-4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3
摘要: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技巧。方法:总结近4年多来24例行再次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6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18例未转流。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应用附加腔静脉成形-改良背驮式。门静脉重建均为端端吻合。肝动脉的重建:7例为肝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术,余均为肝动脉端端吻合术。胆道的重建:6例为胆管、胆管端端吻合术,余均为胆管、空肠吻合术(Roux-en-Y或Warren术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住院期间病死率为41.6%(10/24)。死亡原因:脓毒症7例;手术出血性休克2例;脑血管意外1例。痊愈率为58.4%(14/24)。痊愈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14),包括胆道并发症2例,伤口裂开1例。结论:再次肝移植与初次肝移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显著差异。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难点在于下腔静脉的显露与游离。肝动脉搭桥及胆肠吻合机率高于初次肝移植。
李杰群,齐海智,贺志军,苗雄鹰,胡伟,司中州,李一宁,钟德忤
2006, 15(7):4-4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治疗急性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急诊肝移植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8例患者均于术后12~72h苏醒,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因肺部感染、ARDS于术后第7天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因拒绝服用药物出现慢性排斥发应死亡。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胆管狭窄及胆泥淤积,存活18个月。余5例患者中,4例随访17个月,1例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其中有3例已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有效方法,术前的重症监护和有效治疗是保证急诊肝移植(EOLT)成功的前提条件。
2006, 15(7):5-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5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施行的肝移植病例中,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的4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A组)无远期胆道并发症,12例(B组)有远期胆道并发症。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肝功能等)、供体脑死亡到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开始的时间(一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1)、冷保存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二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等。结果:平均年龄,A组为(46.9±10.5)岁,B组为(53.7±7.4)岁。二次热缺血时间,A组为(63.38±22.97)min,B组为(81.25±30.87)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3 817.2±1 402.3)mL,B组为(5 579.2±1 801.4)mL。以上3项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供肝第一次热缺血时间超过5min,同时冷缺血时间超过8h的病例数,A组为12例(12/29),B组为6例(6/1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次热缺血时间及冷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移植肝第二次热缺血时间延长可以增加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胆道并发症。
2006, 15(7):6-4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62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27例, 死亡7例。病原菌分析:痰培养有细菌、念珠菌阳性结果者27例, 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1.9%,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9.6%;真菌感染占18.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EB病毒感染1例,病原菌不明5例。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术后第1周是肺部感染的高危时段。重视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防治的关键。
2006, 15(7):7-5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7
摘要:摘要:目的:采用供肝快速切取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其稳定性及成功率。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供肝快速切取法原位肝移植,对照组采用传统肝移植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供肝冷、热缺血时间,术后受体肝功能变化及手术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供体手术时间(33.8±4.2)min,供肝热缺血时间(3.5±1.2)min,冷缺血时间(62.0±4.2)min,手术成功率80%。实验组供肝切取时间为(13.1±2.2)min,供肝热缺血时间0min,冷缺血时间(38.0±3.1)min,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手术成功率94%(P<0.05)。结论:新的建模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供肝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法为肝移植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模型。
2006, 15(7):8-5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对肝硬化大鼠脾功能及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观测肝移植前后大鼠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 PVP)以及脾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检测肝移植前后大鼠血清中促吞噬肽(tuftsin)含量的变化。结果:肝移植前,肝硬化大鼠PVP从6.28mmHg(1mmHg=0.133kPa)升至14.03mmHg(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从23.47%缩小至7.70%(P<0.01);脾小梁面积从1.75%扩大至4.46%(P<0.01)。血清tuftsin含量自466.7ng/mL减少至321.8ng/mL(P<0.01)。肝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PVP从14.03mmHg明显降至6.33mmHg(P<0.01)。脾脏病理切片示白髓面积从7.70%扩大至15.07%(P<0.01);脾小梁面积从4.46%缩小至3.11%(P<0.05)。血清tuftsin含量从321.8ng/mL升至432.5ng/mL(P<0.01)。结论: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后门静脉高压症可明显缓解,异常的脾功能逐渐得到改善。
2006, 15(7):9-5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09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然后分为三七预处理组(P组)、对照组(N组)和假手术组(S组)3组,取血检查ALT,AST;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和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鼠肝移植模型N组的血ALT,AST数值、肝细胞中caspase-3和TNF-α的表达及肝细胞的凋亡均明显高于P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凋亡加重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2006, 15(7):10-5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0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牛磺酸对大鼠小肠I/R后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I/R组)和牛磺酸保护组(T组)。T组术前30min经鼠阴茎背静脉注射2%的牛磺酸200mg/kg。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阻断1h后复流行再灌注的方法制作肠I/R模型。除S组外,其余2组分别于再灌注1.5,3,6,12h抽血测定ALT,AST,BUN及Cr值,评定肝、肾功能。肝、肾切片行HE染色,比较组织病理学差异。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肝、肾细胞凋亡百分率,评定平均光密度值。结果:I/R组与S组相比,血清ALT,AST,BUN及Cr值均明显升高(P<0.05 ),3h最高,以后开始下降,12h仍高于S组;肝、肾病理损伤I/R组也相应严重,肝、肾细胞TUNEL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 (P<0.05)。T组与I/R组相比,前者血清ALT,AST,BUN及Cr水平明显减低 (P<0.05),病理损伤也相应较轻;肝、肾细胞TUNEL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结论:牛磺酸对大鼠小肠I/R后肝、肾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06, 15(7):11-5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凋亡对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意义。方法:54例肝切除手术患者,包括(1)对照组:肝血管瘤10例;(2)肝病组:肝癌32例和肝内胆管结石12例,肝病组中肝硬化24例(肝硬化组),无肝硬化20例(非肝硬化组)。术中取肝组织检测肝硬化和细胞凋亡。依据细胞凋亡指数(AI)在肝硬化组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下限值分2组: AI<0.0381组和AI≥0.0381组。分析AI与肝硬化和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结果:肝病组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肝病组中肝硬化组AI(0.046±0.022)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0.026±0.021)(P<0.05)。AI预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的符合率(准确度)为79.55%,Child分级的符合率为59.09%,差异有显著性(P=0.0194及P=0.0285)。结论:肝细胞AI可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较可靠地反映肝功能变化和储备能力。
2006, 15(7):12-5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2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反义HIF-1α基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使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约0.4cm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质粒PcDNA3和HIF-1α/PcDNA3B,质粒用脂质体DOTAP介导转染细胞。观察各组动物的肿瘤生长曲线;取肿瘤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ABC法)及蛋白质印迹检查,检测各组肿瘤的VEGF和HIF-1α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结果:HIF-1α/PcDNA3B治疗组各时点的肿瘤体积,以及肿瘤组织中HIF-1α蛋白、MVD,VEGF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阻断癌细胞的缺氧适应途径,反义HIF-1α基因治疗肝癌有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袁玉峰 ,刘志苏,何跃明,钱群,汪必成,江从庆,吴云华,艾中立
2006, 15(7):13-5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3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肝细胞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肝癌组织中Ang2,HIF-1α及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共表达的肝癌组织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RT-PCR 显示,52例肝癌组织中有38例共表达Ang2mRNA,HIF-1αmRNA 和VEGF mRNA,且两两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783,P<0.01;r=0.427,P<0.05;r=0.433,P<0.05);免疫组化发现,52例肝癌组织36例共表达Ang2,HIF-1α和VEGF蛋白。共表达Ang2 mRNA,HIF-αmRNA 和VEGF蛋白的38例肝癌组织中,平均微血管数[(45.4±8.90) 个/HP],明显高于非共表达组[(13.6±3.30)个/HP](P<0.05)。结论:Ang2,HIF-1α和VEGF与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肿瘤组织缺氧可能是其始动因素。
2006, 15(7):14-5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射频与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对活体猪肝脏的消融毁损情况。方法:将健康家猪12头分为2组:A组为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组(RFA+EI组), B组为单纯射频消融组。分别记录每次射频消融达到最高阻抗时的时间及相应功率值,消融完成后均即刻将猪处死,取出肝脏,沿射频针道方向切开毁损灶,观察并测量其毁损范围大小,在每个毁损灶的中心、边缘及距边缘旁1cm处取材送检,观察其病理学变化。 结果:病理检查显示,消融毁损灶中央组织均呈完全性坏死,边缘组织可见变性、坏死、充血、出血、血管腔堵塞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距边缘旁1cm处少量细胞变性和大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有组织坏死。RFA+EI组标本中组织炭化现象普遍较RFA组轻。RFA+EI组毁损灶平均最长直径为(4.7±0.4)cm,RFA组为(4.1±0.2)cm(P<0.05)。RFA+EI组平均射频毁损时间为(9.8±0.9)min,RFA组为(14.7±1.3)min(P<0.05)。结论:射频联合多齿针无水酒精注射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大肝组织消融毁损范围,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2006, 15(7):15-5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5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缺血对犬肝细胞的损害。方法:对20只犬进行肝动脉阻断,不阻断门静脉,分别于阻断前、阻断后20,40,60min取肝组织进行活检,用常规HE染色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灰度测定。结果:肝动脉阻断20min,肝细胞已有明显损害,阻断60min有不可逆性严重损害,BCL-2免疫组化灰度测定,阻断前与阻断后各时点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01),其中20min和40min与60min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肝动脉阻断20min,肝细胞有明显损害,肝动脉阻断60 min,肝细胞有不可逆性损害。
2006, 15(7):16-5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及阿霉素(ADM)对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2肝癌细胞株,将其分成对照组、FK506组、ADM及FK506加ADM组,分别处理24~48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在FK506作用48h后明显受到抑制;FK506对肝癌细胞有促进凋亡作用,在5~100μg/L浓度范围内,凋亡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超过100μg/L时,凋亡率减低。FK506及ADM均使G2期显著延长;FK506联合ADM对G2/M期的阻滞有协同作用。FK506与ADM有协同促凋亡作用。结论:FK506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G2期阻滞,促凋亡。FK506与ADM体外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有协同抑制作用。
2006, 15(7):17-5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单发及多发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5年间收治的14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单发及多发性肝脓肿分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胆源性在多发性肝脓肿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单发组(P=0.018),平均年龄、就诊时间及住院天数多发性肝脓肿组也明显高于单发组(P=0.023,0.043,0.015)。多发性肝脓肿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较高(P=0.021), 血清白(清)蛋白水平较低(P=0.039)。单发肝脓肿最常见部位在肝右叶(P=0.002),而多发性肝脓肿更易累及左右两叶(P<0.001)。大肠杆菌是两种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单纯抗生素治疗多用于多发脓肿的患者(P=0.022),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则多用于单发性肝脓肿(P=0.021)。多发性肝脓肿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比例较高(P=0.03)。肝脓肿相关的病死率在多发性肝脓肿患者中明显为高(P=0.025)。结论:与单发性肝脓肿相比,多发性肝脓肿病例具有年龄较大、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常合并胆道疾病、脓肿多侵及肝脏两叶、容易发生ARDS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治疗多采用手术和/或单纯抗生素治疗。
2006, 15(7):18-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胆石病合并肝硬化患者外科治疗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年间外科治疗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术后3d内静脉滴注乌司他丁。分别检测术前1天与术后第 1,3,5天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胆石病合并肝硬化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以保护肝功能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6, 15(7):19-5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19
摘要:探讨老年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1995—2005年手术治疗64例65岁以上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64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10例,内引流术14例,外引流14例。手术切除术后1年生存率62.5%,2年生存率37.5%。结论:老年肝门胆管癌预后不良,手术切除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2006, 15(7):20-5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0
摘要:报道1例成功采用半离体肝切除,余肝自体移植治疗紧贴第一肝门和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癌患者。由于手术难度极大,并极具风险,且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手术方法目前尚未完全规范,因此要使该手术更进一步推广,围绕该手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肝外科的重大课题。
2006, 15(7):21-5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1
摘要:笔者对18例平均长径13(6~18)cm的巨大肝肿瘤在入肝血流阻断下行肿瘤切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血管外皮瘤1例。全部病例均成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900mL,第一肝门阻断平均阻断时间24(15~50)min,手术平均时间150(120~180)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1年生存率为83%。提示对于巨大肝肿瘤,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切肝技术,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2006, 15(7):22-5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2
摘要:回顾性研究2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3例(15%) 。1例为术后1周内T管致胆管梗阻;1 例为术后3个月拔除T 管后胆漏,均经及时介入、置管引流而愈;1例为术后4个月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狭窄经再次肝移植治愈。提示胆道并发症与留置T管、吻合等技术因素有关,而再灌注损伤、缺血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2006, 15(7):23-5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3
摘要:为探讨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穿孔的诊治方法与预后因素。笔者回顾性总结17年间收治的26例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预后情况。 2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例。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裂开6例。术后死亡8例,均为Child C级患者。18例痊愈出院。5例腹腔镜穿孔修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在穿孔发生后12h内进行手术的10例中,无1例术后死亡;超过12h的16例中,有8例术后死亡。肝硬化并消化性溃疡穿孔的预后与肝功能状况及手术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治疗应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2006, 15(7):24-5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4
摘要:回顾性分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8例的临床资料。1例因介入穿刺引起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局部压迫治疗,15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术,2例行股动脉结扎术。结果示1例股动脉结扎术患者术后出现肢体坏死,行膝上截肢后康复出院,另17例痊愈出院。提示对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动脉瘤切除、股动脉端端吻合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2006, 15(7):25-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5
摘要:
2006, 15(7):26-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6
摘要:
2006, 15(7):27-5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7.027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