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6, 15(9):1-6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1
摘要:
2006, 15(9):2-6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2
摘要:
王昭,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彭俊生,马晋平,陈创奇,陈正煊
2006, 15(9):3-6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3
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和腹膜扩散胃癌发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近远期预后,并探讨姑息性手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查近11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数据库,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4、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全胃癌、未分化癌、Borrmann IV型、女性性别与腹膜扩散有关;全胃癌、Borrmann III型,T2,T3,T4,肝转移及腹膜扩散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腹膜扩散P3组1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P1组和P2组(P<0.05);N2淋巴结转移组(N2组)术后1,3,5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N1组。胃癌腹膜扩散并N2淋巴结转移(PN2)组术后1,3,5年内生存率总体低于N2组。腹膜扩散患者姑息性切除术(PR)组1年内及N2患者PR组术后1,3年内生存率总体上高于旁路手术或喂食性造口术组和剖腹探查组(P<0.05)。结论:PN2患者近远期预后比N2差;P3患者预后比P1,P2差;N2患者预后差于N1;PR可改善腹膜扩散胃癌患者的近期生存率,还可改善N2患者近、远期预后。
2006, 15(9):4-6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4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3年间17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平均年龄48.41岁,常以卵巢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超声检查以混合性肿块或实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腹腔积液,双侧卵巢转移多见(13例)。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术前误诊率64.7%。本组均采用手术治疗,但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时间仅11.6个月。结论:胃癌卵巢转移预后差,对于双侧卵巢肿瘤患者应注意检查胃部情况。根治性切除原发灶的同时一并切除子宫及双附件,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2006, 15(9):5-6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5
摘要:目的:探讨单一华蟾素体外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华蟾素(cino)组;5-FU组和cino+5-FU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MTT比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细胞形态,检测cino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率、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cino对人胃癌细胞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cino+5-FU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cino+5-FU组的凋亡细胞发生率显著高于cino组和5-FU组(P<0.05)。cino+5-FU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且大多数被阻滞于S期。结论:cino对胃癌BGC-82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与5-FU联用可显著提高后者的化疗效果,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2006, 15(9):6-6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6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胃腺癌合并或未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30例胃腺癌患者(胃癌组)和142例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中TNF-α-238G/A,-308G/A和IL-6-597G/A,-174G/C,-572G/C位点多态性。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Hp-IgG/IgM/IgA型抗体浓度。结果:胃癌组Hp的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相对危险度[OR]=2.59)。TNF-α-238G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R=2.44 ; P<0.01,OR=2.13); Hp阳性胃癌组明显高于Hp阴性胃癌(P<0.05,OR=4.53 ;P<0.01,OR=3.52);低分化胃癌组显著高于高分化胃癌组(P<0.05,OR=4.16)。胃癌组IL-6-572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R=0.17)。未见TNF-α和IL-6其他位点的SNP与胃癌组或Hp阳性胃癌组有任何相关性。结论:TNF-238GA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A与胃腺癌或感染Hp的胃腺癌易感性相关,而IL-6-572CC基因型则能降低胃腺癌易感性。
2006, 15(9):7-6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7
摘要:目的:研究Ki-67抗原和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2例胃癌组织中Ki-67抗原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Ki-67抗原和p53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Ki-67抗原和p53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pTNM分期无关。Ki-67抗原、p53蛋白表达阳性其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P=0.006,0.007),且Ki-67-/p53- 组的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其他组(Ki-67-/p53+,Ki-67+/p53-,Ki-67+/p53+)(P=0.011,0.017,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53蛋白水平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2)。 结论:Ki-67抗原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p53蛋白水平是独立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参数;联合检测Ki-67抗原和p53蛋白时,只要任1项阳性即提示不良预后。
牛彦锋,王国斌,卢晓明,汤绍涛,杜寒松,杨鹏,陶凯雄,魏明发
2006, 15(9):8-6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8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湖北汉族人群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的多态性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104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病例组)及其中42例(子代组)的双亲(双亲组)血样, 12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对照组)。 PCR-SSCP与DNA测序确定并比较EDNRB基因外显子4的突变与多态性位点(SNPs)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差异,分析sHD表型与SNPs的关联,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分析3样本家系SNPs的传递不平衡。结果:EDNRB基因外显子4,检测到c831 G→A(L277L)多态性位点,未发现突变;病例组c831 G→A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68%∶53%)和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49%∶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等位基因A频率明显高于双亲组(68%∶54%,P<0.01);短段型(SSA)患者等位基因A频率明显高于长段型(LSA)患者(76%∶63%,P<0.05);TDT检验未发现亲子代间在c831 G→A(L277L)位点存在传递不平衡。结论: 中国湖北汉族人群EDNRB多态性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关系密切,尤其与短段型表型 关系密切。
2006, 15(9):9-6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09
摘要:目的:探讨雷公藤内脂醇对脓毒症大鼠血清促炎与抗炎介质的调节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A组),脓毒症模型组(B组)和雷公藤内脂醇治疗组(C组)。A组除不结扎也不刺穿盲肠外,余操作同B组。B组开腹后显露盲肠,根部结扎并刺穿肠壁2次,然后关腹,B组成功后不做任何处理。C组在盲肠结扎和穿孔后立即用雷公藤内脂醇(0.05mg/mL)腹腔注射0.2mg/kg,每隔8h追加1次。各组大鼠在术后6,12,24h分批处死,每批10只。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TNF-α,IL-1,IL-10和TGF-β的水平,并取肝、肾组织行HE及电镜检查。 结果:A组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各时点无明显差异,肝肾功能与形态的变化不明显。B,C组炎症介质水平和抗炎介质水平均显著升高,肝肾功能与形态出现损伤性变化;C组较B组血中两者水平明显降低, 肝肾功能与形态损伤减轻。 结论:雷公藤内脂醇能降低脓毒症大鼠炎症介质水平,即对免疫平衡有调节作用,并减轻肝肾损伤。
2006, 15(9):10-6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0
摘要:目的:探讨改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5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球部6例(11.1%)、降部44例(81.5%),其中乳头部38例(占降部的86.4%,总数的70.4%),水平部2例(3.7%),升部2例(3.7%)。腺癌50例(92.6%)。主要症状有黄疸、上腹部痛、体重下降伴纳差、腹胀、消化道梗阻等。上腹部压痛72.0%,无阳性体征20.0%,腹块8.0%。术前合并胆囊病变率37.0%。术前经十二指肠镜、ERCP确诊率为94.4%及77.8%。术前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5例(27.8%),胰十二指肠切除38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1例,姑息性手术9例,失去手术时机6例。手术切除率88.9%,根治性切除率72.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0.6%和21.9%;姑息性手术3~24个月死亡,未行手术者半年内死亡。结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降部乳头最多见,以腺癌为主,进展期症状复杂,腹部体症特异性表现低,易合并胆囊病变,术前确诊率低。十二指肠镜和ERCP是诊断的首选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可延长生存期。
2006, 15(9):11-6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1
摘要:目的:探讨腹内疝的发生因素,以期预防及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均发生在Billroth-II式术后(Eiselsberg术后26例及Moynihan吻合术后8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个月内至21年,1年以内发病者28例(82.4%)。突发上腹部疼痛伴腰背放射痛是其主要表现。本组术前误诊率为82.3%。全组均经手术治疗,病死率为29.4%。结论:腹内疝是一种严重并发症。Billroth-II术后凡出现肠梗阻临床表现的患者均应考虑此病,早期手术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2006, 15(9):12-6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2
摘要:目的:探讨胃切除后急性胆囊炎的微创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胃切除术后近期(<4周)并发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明确诊断后先行常规非手术治疗,经24h治疗后症状体征无缓解的病例加行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结果:5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23例加行PTGH,穿刺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抽吸胆汁后症状体征即明显减轻,3~7d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急性胆囊炎效果确切,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006, 15(9):13-6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3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的形成原因和各种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妇科手术后22例(42.3%),产伤(接生处理不当)后14例(26.9%),结直肠手术后13例(25.0%),其他原因所致3例(5.8%)。瘘口位于低位直肠27例(51.9%),中位直肠10例(19.2%),高位直肠15例(28.9%)。仅予非手术治疗9例(17.3%),接受永久性转流性肠造口(袢式横结肠造口)8例(15.4%),经各种途径手术修补35例(67.3%)。9例非手术治疗无效。接受永久性肠造口的8例术后症状减轻但瘘口未愈。35例手术修补的总治愈率为77.1%(27/35);其中经肛门括约肌途径(Mason术)、经肛门、经腹、经会阴和经阴道途径修补术的治愈率分别为100%(8/8),100%(2/2),83.3%(5/6),0%(0/1)和66.7%(12/18)。在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手术修补中,Mason术的治愈率高于经阴道修补术(100%∶〖KG-*2〗〖KG(*7〗66.7%)。结论:医源性直肠阴道瘘系因产伤或手术处理不当损伤直肠阴道隔所致。手术修补是直肠阴道瘘惟一的治愈手段。Mason术是治疗中、低位(尤其是中位)直肠阴道瘘的理想术式。
2006, 15(9):14-6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4
摘要: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的操作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痔核大小、痔核性质、合并症、齿状线状况等具体情况采用PPH个体化治疗重度痔患者153例,分析其手术操作技巧与疗效、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切除组织宽度为2.1~4.6cm,平均3.5cm。脱出痔组织立即全部回缩。吻合口渗血49例,搏动性出血12例,均在直视下缝合止血。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腹胀不适、疼痛、肛内坠胀便意感和灼热感是患者手术当天的主要症状,随访1~40个月无吻合口狭窄、肛门失禁及脱出复发。对效果感到非常满意者87例,满意者63例,基本满意者3例。结论:PPH处理重度痔宜个体化,术中注意操作技巧,方可取得回缩好、避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理想效果。
朱晓峰,何晓顺,钱世鹍,胡红星,王东平,马毅,鞠卫强,巫林伟,计勇,黄洁夫
2006, 15(9):15-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5
摘要: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2006, 15(9):16-7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6
摘要:
2006, 15(9):17-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7
摘要:
2006, 15(9):18-7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8
摘要:淋巴道转移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是其难以根治,影响外科治疗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是一类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其控制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较为透彻,但它们对淋巴道生发中的作用研究尚少。本文主要就VEGF对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和结直肠微环境对该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以此为作用靶点的一些抗淋巴生成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2006, 15(9):19-7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19
摘要:结直肠癌的总体治愈率近10年来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其原因在于15%~35%的患者在原发肿瘤被发现时已出现肝转移。虽然结直肠肝转移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已接近40%,但是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由于肝转移灶过大、与大血管关系密切及肝内多发转移灶等原因,只有20%左右的肝转移患者适合于手术治疗。可见,单纯靠改进手术技巧和应用传统的化疗药物很难提高治疗效果。而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6, 15(9):20-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0
摘要:为总结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笔者对3年间收治的6例AFP阳性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病理证实胃窦癌3例,贲门癌1例,直肠癌1例,结肠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中分化3例,中-高分化及高分化各1例,均合并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并肝转移。随访5~20个月,4例肝转移患者于术后1年内死亡,1例存在全身多处转移,1例现无复发及转移。提示AFP阳性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以胃中-低分化腺癌为多见。它具有血清AFP高、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手术仍是该胃肠道恶性肿瘤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2006, 15(9):21-7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1
摘要:将行择期全胃切除术的47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即间置横结肠代胃组21例,Roux-en-Y消化道重建组(RYP)26例。随访两组术后1年无肿瘤复发者的营养状况,包括消化道症状、体重变化及其他营养指标,对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示,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横结肠代胃组较RYP组改善更为明显,且无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1)。提示全胃切除术后行间置横结肠代胃重建,术后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低,可明显改善术后早期营养状况,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2006, 15(9):22-7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2
摘要:回顾性分析9年间收治的12例胃术后排空延迟的临床资料。10例经非手术治愈;2例因排空延迟持续4周以上,疑有网膜团块粘连压迫或输出端扭转等因素存在而再次手术。该2例术中未发现异常,仅行空肠造瘘置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后恢复正常。 提示对该症的治疗主要应采取非手术综合措施治疗,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2006, 15(9):23-7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3
摘要: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小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规检查包括钡餐、纤维内窥镜、B超、CT等的诊断价值不大,对疑为小肠肿瘤出血者,需进一步行DSA、X线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辅助检查。在定位小肠出血后,应积极果断地择期或急诊手术处理,勿将时间耗费在过多过久的术前检查诊断上。
2006, 15(9):24-7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4
摘要:为探讨老年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的38例老年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I期切除吻合术31例,II期切除吻合术5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术2例。治愈37例(97.4%),死亡1例(2.6%)。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心衰竭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提示老年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并存病多,病情重,易延误诊治,应尽早手术治疗。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2006, 15(9):25-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6.09.025
摘要:报告4例猫抓病(CS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有动物(猫或狗)接触史;均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理特点是淋巴结内坏死性肉芽肿微脓肿形成;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提示猫抓病是一种由汉塞巴尔通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淋巴结活检及特殊染色有助于确诊;治疗以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效果好,必要时可手术清除病灶。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