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7, 16(11):1-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1
摘要:甲状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容易发生并发症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可导致病残或死亡。笔者就如何预防和减少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作一述评。
2007, 16(11):2-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2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喉返神经(RLN)损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38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57例甲状腺手术所致RLN损伤的原因、部位、类型及其疗效。
结果:57例中共损伤RLN 61支(其中双侧神经损伤4例)。右侧RLN损伤27支,左侧34支。造成RLN损伤的手术:甲状腺叶全切除26例次(42.6%),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30例次(49.2%),腺瘤或囊肿摘除术5例次(8.2%)。损伤部位位于RLN入喉处下方2cm以内者49支(80.3%),其他部位12支(19.7%)。RLN横断性损伤者23支(37.7%),缝扎或瘢痕压迫者38支(62.3%)。术后51例(89.5%)获1年以上随访,发音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49例,占96.1%;声音好转者2例,占3.9%。42例46支神经接受间(直)接镜喉镜检查,其中声带活动恢复正常的26侧(支)(56.5%),部分恢复活动的8侧(支)(17.4%),未恢复活动的12侧(支)(26.1%)。4例双侧RLN损伤者均于出院前拔除气管导管。全组患者发音及声带活动的恢复与修复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均无明显关系。
结论:绝大部分甲状腺手术所致RLN损伤发生在其入喉处附近,外科手术是RLN损伤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7, 16(11):3-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3
摘要:目的:探讨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因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的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施行甲状腺手术335侧次;甲组101例行甲状腺手术158侧次,术中均未解剖喉返神经,其中57例行双侧甲状腺手术。乙组135例行甲状腺手术同时解剖喉返神经177侧次,其中42例因双侧甲状腺手术而行双侧喉返神经解剖。
结果:喉返神经损伤均发生在切除甲状腺范围包含背侧腺体时。甲组暂时性损伤2例,永久性损伤1例,损伤率为1.9%;乙组暂时性损伤1例,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损伤率为0.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82, P<0.01)。
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能减少喉返神经的损伤,切除背侧腺体时应常规解剖喉返神经。
2007, 16(11):4-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4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时显露喉返神经(RLN)对预防RLN损伤的作用。
方法:分析810例甲状腺手术中252例甲状腺手术中显露RLN(甲组)和558例术中未显露RLN(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虽然甲组甲状腺手术切除范围大于乙组;但甲组RLN损伤发生率(1.19%)明显低于乙组(3.05%)(P<0.01)。
结论:甲状腺手术时有选择地显露喉返神经,可明显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
2007, 16(11):5-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5
摘要:目的:探讨正确选择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的方式,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手术治疗的68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次术后复发者56例,2次术后复发者10例,3次术后复发者2例。
结果:一侧全切或近全切+对侧次全切或大部切12例,一侧次全切+对侧次全切或大部切28例,一侧次全切20例,一侧大部切8例。平均手术时间136.43min,术中出血平均212.33mL。术中有54例显露喉返神经;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带麻痹,其中1例双侧麻痹者行气管切开;3个月后拔除气管导管。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四肢麻木。
结论:再次手术时,首选一侧腺叶的全切除,至少应行次全或近全切除,应当摒弃大部切除术。
陈勇军, 刘谨文, 张林, 李兴睿, 吴高松, 吴毅平, 吴亚群, 易继林
2007, 16(11):6-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6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9年间治疗的DTC 患者429例的临床资料, 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 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2% 和88.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复发和临床病理分期等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而性别、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3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复发、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其中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2007, 16(11):7-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7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13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行再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不同范围的颈部淋巴结清扫。
结果: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腺体和淋巴结内有残余癌的发生率为76.8%。院外首次手术后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的22例及双侧损伤的1例(总发生率为16.7%),经修复后恢复19例。再次手术后新发的喉返神经损伤3例(2.2%),甲状旁腺部分损伤2例(1.4%),喉上神经损伤2例(1.4%);无食管损伤及术后出血。
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癌残留的发生率较高,应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以选择双侧甲状腺全切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为宜。
2007, 16(11):8-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8
摘要:目的:总结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辅以内分泌治疗,11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88例(80.0%),滤泡状腺癌22例(20.0%);淋巴结转移者22例(20.0%)。手术方式包括单侧病变行患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切除60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12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29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7例);双侧病变行一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分切除18例(其中功能性颈清扫5例),甲状腺全切除术+双侧颈清扫2例;1例肺转移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行131I内放射治疗。98例术后随访,10年生存率91.8%。
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治疗关键是正确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2007, 16(11):9-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09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Mammotome( 麦默通) 系统对乳腺病灶进行微创切除及其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在超声图像监控下, 利用Mammotome 系统对115 例患者152 个乳腺病灶进行切除或活检, 并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及所有乳腺病灶被准确完全切除并进行活检;其中86 个病灶病理检查为纤维腺瘤, 34 个为乳腺腺病,2个为脂肪坏死,3个为男性乳房发育症, 1 个为导管炎症, 26个为乳腺癌。活检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00%。术后3 例出现局部血肿, 4 例皮下瘀血,1例出现皮肤破损,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Mammotome 技术是一项切除准确、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乳腺微创技术, 可对乳腺良性病灶进行切除, 并可用于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前活检。
2007, 16(11):10-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0
摘要:目的: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在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53例。乳房上取适当隐蔽小切口;超声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抽吸脓汁,切除脓肿壁,留置引流管冲洗;乳头内陷行二期矫形术。
结果:53例乳腺脓肿均得到临床治愈。穿刺切口0.3cm;平均手术时间47.3mim。手术损伤小,病程短,乳腺外形满意。常规病理检查符合临床诊断。Ⅰ期愈合48例,5例乳头部分表层结痂,经保守治疗于2周后痊愈。随访1~22个月,临床及B超复查均未发现复发。
结论: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脓肿特点明显,手术安全、可靠,乳房无瘢痕、不变形,为二期乳头矫形提供条件,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2007, 16(11):12-1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2
摘要: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
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2007, 16(11):14-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4
摘要:目的: 探讨他莫昔芬(TAM)与 γ-干扰素(γ-IFN)联合抗乳腺癌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分别或联合应用γ-IFN,TAM或雌二醇(E2)作用于ER阳性的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凋亡率及用药前后Bcl-2,Bax,Fas,FasL及Caspase-8蛋白的变化;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Caspase-3活性。
结果:TAM能抑制E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同时,TAM能拮抗外源性雌激素对MCF-7细胞的促生长作用。γ-IFN预处理细胞24h后,TAM抗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增强。联用γ-IFN与TAM后,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8表达上调;但药物处理前后,细胞Bax,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及Caspase-3活性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体外条件下,TAM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而发挥抗ER阳性乳腺癌细胞作用;γ-IFN能加强TAM的抗乳腺癌作用。两者作用机制可能系通过下调Bcl-2表达和上调Caspase-8的表达。
2007, 16(11):15-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5
摘要:目的:检测细胞色素C在氟尿嘧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和胞浆中的分布及其与caspase-9活化的关系。
方法:用1×10-2mol/L的5-FU处理HepG2细胞,分别作用2,4,8,16,24h,用荧光检测试剂盒检测HepG2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色素C分布变化;Western-blot检测caspase-9的活化和细胞色素C在胞浆及线粒体中的分布。
结果:氟尿嘧啶处理肝癌细胞4h后,caspase-9活性开始升高,于16h后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Western-blot分析发现caspase-9被蛋白酶水解切断后形成10kD片段;细胞色素C在胞浆中的分布从4h后逐渐增加,16h最明显,而其在线粒体中的分布却正相反;细胞色素C的分布改变和caspase-9的活化基本同步。
结论:在氟尿嘧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9被活化,并伴有细胞色素C自线粒体中释放到胞浆,提示细胞色素C可能在Caspase-9的活化和肝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2007, 16(11):16-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6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保乳术临床效果。
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DCIS行保乳手术加放疗患者62例与同期行保乳手术加放疗临床I,II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结果:DCIS患者复发率6.4%(4/62),其中3例病理证实为粉刺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复发率19.3%(11/62)。
结论:DCIS的保乳治疗总体预后优于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粉刺型DCIS具有较高的复发危险性。
2007, 16(11):17-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7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6岁。其中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7例,Ⅳ期2例。以典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乳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2.4 %和72.5 %。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内分泌治疗和(或)化疗。其中1例失访,2例术后8个月~3年死于其它疾病,余14例术后已生存1~12年。
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偏大,易误诊;内分泌治疗首选他莫昔芬;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诊断时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受累情况。
2007, 16(11):18-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8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作用。
方法:选择100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进行观察并随访。
结果:91例术后无上肢感觉异常,9例出现上臂内侧感觉异常。
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2007, 16(11):19-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19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方法:对15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皮瓣厚度、皮瓣张力和皮瓣坏死之间的关系。
结果:15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中,32例(20.25%)发生皮瓣坏死。高张力皮瓣组皮瓣坏死率明显高于低张力皮瓣组(30.0%∶10.26%)(P<0.05);薄皮瓣组的坏死率高于厚皮瓣组(28.95%∶10.87%,P<0.05);在厚皮瓣组中,高张力皮瓣坏死率高于低张力皮瓣(21.43%∶2.00%,P<0.05);在薄皮瓣组,不同张力组之间,皮瓣坏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是导致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重要原因,合理的皮瓣厚度、无张力皮瓣缝合、防止淋巴管漏及术后单管多孔引流是预防皮瓣坏死的重要方法。
2007, 16(11):20-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1年间收治的89例乳腺结核的临床资料。
结果:乳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边远山区农民及进城打工族是高发群体,误诊率高达62.9%。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选择恰当时机,能减少手术切除范围,满足年轻女性生活质量的要求。
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乳腺结核的认识,提高确诊率,以防漏诊误诊,特别是误诊为乳癌,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负担。
2007, 16(11):21-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1
摘要:乳腺癌的手术治疗由Halsted根治术、扩大根治术、以及“三切”(切乳房、清扫腋窝淋巴结、切卵巢)向着既治疗癌肿又保持人体美,减少生理、心理创伤,更加人性化的“三保”(保乳腺、保腋窝、保卵巢)方向发展。笔者从宣传乳腺自查常识和定期检查高危人群、改变乳癌的治疗观念等方面,就目前乳腺癌诊治发展的趋势作一综述。
2007, 16(11):22-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2
摘要:为了提高对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认识,调整传统观念,笔者回顾性阅读研究了综合文献资料,所得结论要点为: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最近年才提出的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肿瘤的降期和局部控制,且副反应较轻,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007, 16(11):22-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3
摘要: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是调节蛋白质翻译的关键因素,作为mRNA帽结合磷蛋白,过度表达能使一些肿瘤相关恶性基因的蛋白质表达量发生变化,引起致癌性改变。笔者就eIF4E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作用以及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7, 16(11):24-1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4
摘要:乳腺叶状肿瘤是指乳腺上皮成分良性病变,间质成分良性或恶性病变的特殊类型乳腺肿瘤,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组织学分类较为复杂。笔者对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综述。
2007, 16(11):25-1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5
摘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1例乳腺癌患者和36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前及12例健康人血浆中VEGF-C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组织中c-erbB-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示,乳腺癌组血浆VEGF-C(P-VEGF-C)阳性表达率为63.93%,其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月经状况、雌孕激素受体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乳腺癌组VEGF-C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VEGF-C的表达水平在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EGF-C与乳腺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1)。提示乳腺癌患者血浆中VEGF-C表达可能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2007, 16(11):26-1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6
摘要:为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组织学特征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笔者应用专利蓝或锝99m标记的大分子右旋糖苷(99mTc-DX)为示踪剂成功显示20例乳腺癌患者的SLN。术中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常规病理(HE)、免疫组化(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结果示,20例患者共找到腋窝淋巴结254个,其中SLN48个,NSLN206个。常规病理证实3例患者7个前哨淋巴结有癌转移,NSLN206个均无癌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到7例患者11个SLN CK-19表达阳性,2个NSLN表达阳性。RT-PCR检测CK-19mRNA14例患者30个SLN和22个NSLN表达阳性。提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准确预测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2007, 16(11):27-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7
摘要: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 PR, c-erbB-2, p53和nm23蛋白的表达,以Cox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指标。结果示ER, PR, c-erbB-2, p53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9%, 39.7%, 67.9%, 51.3%和69.2%。ER表达与年龄、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有关;PR和c-erbB-2表达仅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53表达仅与年龄有关;nm23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3年生存率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龄、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危险度分别为3.574, 31.661和2.019。提示:患病年龄、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学指标能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情况;同时参考上述5种生物学指标,有助于评估预后。
2007, 16(11):28-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8
摘要:回顾分析近4年多来101例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3例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术后24h出现声音嘶哑,间接喉镜检查证实单侧声带运动较弱。损伤原因:超声刀热灼伤2例,局部组织水肿压迫伤1例,均为喉返神经暂时性麻痹。所有病例未经特殊治疗,均于术后20d至3个月恢复。提示腔镜下喉返神经的损伤与超声刀使用不当等手术操作有关,提高术者手术技巧能减少此并发症发生,术中正确使用超声刀行甲状腺分离切除可有效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2007, 16(11):29-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29
摘要:回顾性分析7例Grave病(甲亢)多次手术后复发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7例中2次术后复发6例,3次术后复发1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无手术死亡,无神经损伤,仅1例术后出现甲低,其余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提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亢多次手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
2007, 16(11):30-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0
摘要:笔者报告3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3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1例术后0.5年死于肺部转移;1例1年后出现骨、胸膜转移后失访;1例生存3年,情况良好。提示:该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予重视。
刘新梅 , 符国珍 , 李婷 , 赵国栋 , 王续磷 , 冯远德
2007, 16(11):3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1
摘要:笔者对17例乳腺恶性肿瘤(Ⅰ期4例,Ⅱa期7例,Ⅱb期6例)和5例良性癌前病变施行了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肤的乳房腺体皮下部分或全乳腺切除手术,同时行自体组织再造10例,其中腋下淋巴结清扫6例;硅凝胶假体一期乳房再造12例,其中腋下淋巴结清扫4例。术后给予CAF,CEF,CAT方案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随访2~72个月,平均42个月。结果示,全组患者均存活,恶性肿瘤患者无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硅凝胶假体植入者无包膜挛缩、感染等并发症。全组再造乳房外形优良。良恶性乳房疾病需行乳腺切除,可根据个体化需要保留乳头乳晕、乳房皮肤或部分腺体进行一期的乳房再造。自体组织或假体乳房再造各有优缺点。只要行规范的综合治疗,不会增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该术式可使患者在肿瘤治疗安全的同时有一个理想的乳房外形,提高了患者长期生存的生活质量。
2007, 16(11):32-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2
摘要:笔者对收治的3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3例术前均未能确认,术中冷冻切片也不能确诊, 而依靠术后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才能确诊和分型。治疗采用联合化疗为主加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手术以乳腺肿物局部切除为主,肿物较大者行单乳切除。化疗选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2例分别于术后5,2年死亡;1例现已存活7年。提示:PBL临床诊断困难预后较乳腺癌差。
2007, 16(11):33-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3
摘要:为探讨乳腺导管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年间收治的40例乳腺导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病理检查。治疗采用完整切除瘘管和受累乳导管,去除炎性组织,并充分引流的方法,通过肉芽组织生长使乳管瘘痊愈。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治愈,随访其中37例住院治疗的患者2.5年,无1例复发。提示:在治疗上完整切除瘘管和受累乳导管,修复乳头畸形,是防止导管瘘复发的关键。
2007, 16(11):34-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4
摘要:回顾分析10年间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9例的临床资料。全组术前仅1例确诊,其余均误诊。9例均手术治疗,行肿块局部切除2例,局部扩大切除2例,单纯乳房切除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9例均获2~10年随访,其中行局部切除1例,术后1年复发,再行乳房单纯切除术,今已6年,未再复发,1例4年死于脑出血;其余7例无复发,无转移。提示:乳腺肿块是该病的首发常见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手术治疗,多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术,预后良好。
2007, 16(11):35-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5
摘要:为探讨结直肠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笔者回顾性分析3年间行手术治疗的63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术后发生并发症67例(10.6 %)72次,包括吻合口漏7例次(1.3 %),骶前出血11例次(2.4 %),造口坏死1例次(1.5 %),造口旁疝2例次(2.9 %),肠梗阻7例次(1.1 %),应激性溃疡16例次(2.5 %),切口感染28例次(4.4 %)。全组无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者。提示:结直肠癌切除术应专业化和规范化,针对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形成一套常规防治方案,以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7, 16(11):36-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6
摘要:为探讨甲状腺术中引发突然窒息的原因及抢救措施。 笔者回顾性分析1 258例因行甲状腺手术术中突发窒息9例患者(0.72%)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游离皮瓣时发生窒息1例,一侧叶切除后2例,分离峡部时3例,两侧叶均切除后3例。经积极抢救治愈,无死亡。 笔者认为,了解甲状腺术中窒息发生的原因与积极救治至关重要。
2007, 16(11):37-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7
摘要:
2007, 16(11):38-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8
摘要:
2007, 16(11):39-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1.039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