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7, 16(12):1-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行D2式胃底贲门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行腹腔镜辅助下胃底贲门癌根治术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结果: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88(162~270)min。术中平均出血182(100~260)mL。淋巴结清扫18.6(10~32)枚。术后患者平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78(48~140)h。1例肿瘤侵犯食管下段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经留置空肠营养管、抗炎、充分引流等处理后4周痊愈。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随访1~37个月,平均9.2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D2式胃底贲门癌根治术方法可行,效果好,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2007, 16(12):2-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2
摘要:目的:探讨非气腹手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5例手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在非气腹腹腔镜下进行操作。
结果:全组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71.5+15.6)min;手术清除淋巴结(14.1士1.4)个,切除标本长度结肠癌为(23.8士2.3)cm,直肠癌为(19.4士1.5)cm。术后切口感染3例,未发生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结论:非气腹手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可达到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要求。
2007, 16(12):3-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3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和血小板的各参数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1例LS治疗的ITP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随访结果。自身对比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 h,术中出血平均60 mL,所有患者穿刺孔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瘀斑,无创口延期愈合或不愈合。副脾发现率为19%。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术后平均住院5 d(4~7 d),无死亡病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呈现波动性上升,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呈现波动性下降。各项参数存在多点动态平衡呈现波动性调节和协同恢复过程。全部患者随访1.5~5.5年,均无复发,血小板相关抗体均在正常范围,骨髓像正常。
结论:根据血小板各参数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多点动态平衡呈现波动性调节和协同恢复过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LS治疗ITP更加安全、有效。
2007, 16(12):4-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4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106例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均先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鼻胆引流(ENBD)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结果:EST取石成功101例(95.3 %);并发症包括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11例(10.4 %),出血1例,急性胆管炎2例,均经对症处理治愈。全组病例无死亡,均痊愈出院。85例获平均3.1年随访,术后复发胆管结石5例(5.9 %),十二指肠乳突部再狭窄1例;另发生胆管癌2例,其他原因死亡2例。
结论:联合EST和LC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2007, 16(12):5-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25例应用腹腔镜下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长径为12~25 cm,宽9~18 cm,缺损面积108~451 cm2)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1例(84.0 %)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4例(16.0 %)因肠管与腹壁粘连紧密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8~186(平均95)min 。术后住院5~8 d,平均6.5 d。术后疼痛达3个月以上8例(32.0 %),经治疗后缓解;浆液肿9例(36 %)。 无切口感染和肠瘘发生;无手术死亡。全组患者随访6~25(平均11)个月,无切口疝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腹腔粘连重分离困难者应及时中转开腹。
2007, 16(12):6-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6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分析和对比近1年来10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同期施行的15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LA与OA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等方面LA明显优于OA(均P<0.05)。
结论:LA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较OA显示出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2007, 16(12):7-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7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将动物等分为3组。空白组移植血管不给任何处理, F-127多聚凝胶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20 %F-127多聚凝胶0.5 mL,实验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携带雷公藤内酯醇300μg的F-127多聚凝胶0.5 mL。术后2周取标本。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bcl-2和Fas的表达,TUNEL法检测标本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水平。
结果:静脉移植2周后,与空白组和F-127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P<0.05),bcl-2的表达[(18.2±8.4) %]显著减少,而Fas的表达[(21.4±8.9) %]显著增加,凋亡细胞[(28.4±7.6) %]也显著增加(P<0.05)。
结论: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2007, 16(12):8-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8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前后血液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差异,从分子和蛋白质水平探讨HSP70与急性胆囊炎的关系。
方法:以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的住院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手术前后的静脉血中HSP70的量;随机抽取其中4例,提取其血液中的总RNA和蛋白质,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验HSP70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并用Bio-rad公司的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分析。
结果:ELISA结果显示,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前HSP70为181.42±13.58,手术后为63.74±9.03,差异有显著性(P<0.05)。RT-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患者腹腔镜手术后HSP70水平较手术前显著降低。
结论:HSP70与急性胆囊炎关系密切,可能系因急性炎症刺激机体的HSP70表达增高,而腹腔镜手术清除炎症病灶后HSP70的表达迅速降低。
2007, 16(12):9-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09
摘要:目的:观察RhoC基因对肝癌HepG2细胞表达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bFGF)的影响。
方法:将pcDNA3.1-RhoC重组质粒和空载体pcDNA3.1转染HepG2细胞,用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HepG2细胞的RhoC mRNA及RhoC蛋白表达情况;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HepG2细胞VEGF和bFGFmRNA及蛋白的表达。将转染pcDNA3.1-RhoC重组质粒和空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的成瘤率。
结果:与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相比,转染pcDNA3.1-RhoC重组质粒的细胞表达RhoC mRNA及RhoC 蛋白增强,其表达VEGF和bFGFmRNA及蛋白明显增强(P<0.01);重组质粒转染组成瘤率高于空载体组。
结论:RhoC表达可促进HepG2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成因子。RhoC可促进肝癌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可能是促进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之一。
2007, 16(12):10-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0
摘要:目的:探讨三磷酸肌醇( IP3) 和bax基因表达变化在五羟黄酮(Quercetin)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以肝癌HepG2 细胞培养72 h为对照,以20,40,60,80μmol/L Quercetin作用于 HepG2 细胞72 h 时和60μmol/L Quercetin 作用于 HepG2 细胞 6,12,24,48,72 h,应用同位素试剂盒检测细胞IP3含量,RT-PCR分析bax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 分析细胞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各浓度的Quercetin作用于肝癌HepG2 细胞72 h,IP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ax mRNA和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60 μmol/L Quercetin 作用于肝癌HepG2 细胞6,12,24,48,72 h,各时相IP3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2 h后bax mRNA和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24 h后各时相细胞凋亡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Quercetin能减少IP3生成,上调bax基因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2007, 16(12):11-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1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损伤的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9年间收治的125例结直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结肠和腹膜内直肠破裂69例中,初期缝合或切除吻合56例(81.16 %),行造口术11例,“损伤控制外科”术式2例。腹膜外直肠破裂18例中,14例行乙状结肠近端造口并骶前引流,4例一期修补未造口;其余38例非全层损伤患者,均做简单修补。全组死亡8例(6.40 %),6例术中、1例术后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术后5 d死于胸腔感染。术后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6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均治愈。
结论:多数结肠和腹膜内直肠损伤可一期手术,应配合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抗生素尤其甲硝唑。腹膜外直肠伤应分期手术,为阻断远端污染,应行乙状结肠近端造口而不选择襻式造口。
2007, 16(12):12-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2
摘要:目的:探讨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闭合性肝损伤96例和开放性肝损伤64例。
结果:160例肝外伤中1例Ⅳ级伤因合并严重胸廓挤压伤入院后30 min内死亡,其余159例中Ⅰ~Ⅲ级损伤45例(Ⅰ级9例,Ⅱ级31例,Ⅲ级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并发症4例(8.9 %),均治愈,治愈率100 %;手术治疗114例,其中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20例,Ⅴ级8例,Ⅵ级12例,治愈112例(98.2 %),发生各类并发症共7例(6.1 %):术后并发ARDS死亡1例,术后再出血2例(1例死亡,1例痊愈);另肝脓肿2例,胆瘘2例,经治疗痊愈。死亡2例(1.8 %)。
结论:对肝外伤诊断的检查应以腹腔穿刺加B超为首选,条件允许时可行腹部CT检查。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I和II级、部分III级损伤可在严密监测下行保守治疗;部分II级损伤、大部分III级损伤、所有Ⅳ~VI级损伤以行手术治疗为宜。
2007, 16(12):13-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3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余收治的109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情况。
结果:109例中3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愈33例(94.3 %),其中有3例(3/33,9.1 %)出现并发症;平均输血量、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分别为(2.5±0.8)U,(13.2±1.3)d和(5 250±335)元。74例行手术治疗,治愈68例(91.2 %),在治愈的68例中,有14例(14/68,20.6%)出现并发症,平均输血量、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分别为(8.4±1.10)U,(15.4±0.9)d和(13 550±805)元。非手术治疗组的平均输血量及住院费用均较手术组低(P<0.05)。
结论:通过早期诊断、加强血液动力学监测,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密切观察伤情变化,非手术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Ⅰ~Ⅲ级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
2007, 16(12):14-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4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对婴幼儿腹部闭合性损伤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腹部闭合性实质脏器损伤60例(肝损伤32例, 脾损伤28例),小肠穿孔10例,腹壁软组织挫伤14例。非手术治疗肝损伤27例,脾损伤22例。手术治疗肝损伤5例,脾损伤6例;其他类型损伤手术10例。8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结论:婴幼儿闭合性腹部损伤诊治过程中,应用合理腹穿,B超,CT检查迅速明确有无内脏损伤及程度;严格掌握手术治疗适应证;实质脏器损伤非手术治疗安全可行,治愈率高。
黄忠诚, 刘祺, 罗维珍, 苏冀, 唐佳新, 王爱民, 刘清安
2007, 16(12):15-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5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行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资料。
结果:44例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中,35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3例无效。2例终止治疗后失访。总有效率为93.2 %。
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具有无创、费用低、无需住院等特点。
王兴祥, 陆文佐, 吴胜英, 王谊生, 丁玉珠, 章璞, 王勇, 郭杰, 陈冶, 励雄年, 俞晓村, 王亚瑛
2007, 16(12):16-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6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中、手术后短时间高浓度氧疗对腹部清洁-污染(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
方法:将4年半内行腹部Ⅱ类手术425例,随机分组:(1) 观察组,213例,手术开始至术后2h内用防漏面罩供氧,氧浓度(FiO2)60 %; 对照组,212例。上述时间内采用鼻导管供氧,FiO2 28 %。除阑尾手术外,术后2h抽股动脉血测定氧分压(PaO2),并均测定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记录有无氧中毒表现。观察切口至术后15 d,切口丙级愈合为切口感染。
结果:两组均无氧中毒表现。术后2h动脉血PaO2,观察组为(167.1±78.0)mmHg,对照组为(119.4±44.1)mmHg,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术后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两组均正常。观察组切口感染7例(3.29 %),对照组18例(8.49 %),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手术中、手术后短时间高浓度氧疗可减少腹部Ⅱ类手术切口感染。
2007, 16(12):17-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7
摘要: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安全、并发症少,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国内、外有关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2007, 16(12):18-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8
摘要:为探讨腹腔外加压在闭合性腹部创伤大出血现场急救中应用的可能性,笔者手术制作闭合性腹部创伤肝破裂大出血的兔动物疾病模型,用医用血压计给实验兔腹部加压,使压力达到7.5 mmHg。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及死亡时间。 结果示,腹腔外加压处理(P)组实验兔平均存活时间(3.27±0.49)h,明显大于单纯创伤(T)组实验兔平均存活时间(2.66±0.60)h(P<0.05)。提示:应用适度的腹腔外加压能有效地延长闭合性腹部创伤实验兔的生存时间。
2007, 16(12):19-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19
摘要:为探讨雌激素和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Akt表达的影响。作者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两种药物作用下Akt的表达。结果示,三苯氧胺作用后Ak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雌激素组,以后者的表达为最低。 提示: Akt 的激活状态可能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产生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有可能作为治疗的新靶点。
2007, 16(12):20-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0
摘要:为对比腹腔镜下与开腹修补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疗效,笔者将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5例, 对比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使用镇痛剂例次、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结果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剂用次、切口感染、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提示:溃疡病穿孔的修补采用腹腔镜修补术较开腹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腹壁瘢痕少、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顾思平 , 周晓明 , 王清茂 , 肖宏胜 , 向永东 , 王金亮 , 张裕芳
2007, 16(12):21-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1
摘要:为探讨腹腔镜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价值。笔者采用腹腔镜微小三戳孔丝线缝扎法以及腔镜下冲洗、放置腹腔引流管治疗23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结果示,22例用三孔法完成,1例于右中下腹另行0.5 cm戳孔作为助手操作孔协助分离粘连后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提示:腹腔镜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具有缝扎可靠、创伤轻微、冲洗彻底、引流通畅、腹腔干扰少、恢复快等优点,可替代传统开腹穿孔修补术。
2007, 16(12):22-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2
摘要:为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笔者对8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中采用非手术治疗30例,脾切除术24例,其中16例加行脾片大网膜移植术,脾缝合修补术10例,部分脾切除术18例。治愈82例,治愈率100 %。笔者认为,根据脾损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治疗方法,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脾脏功能,又能安全有效地抢救生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俞荣漳 , 杨顺俊 , 付兰民 , 方兴中 , 撖硕年 , 俞涛源
2007, 16(12):23-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3
摘要:为了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指征及LC中转手术指征,以降低腹腔镜胆管损伤率。笔者回顾性分析14年间收治的LC 12 350例中48例严重胆管及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48例中38例立即中转开腹手术,32例治愈,6例死亡;另10例术后2~3个月出现梗阻性黄疸,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为胆管狭窄,再次手术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例术后仍有上腹痛及间断发热。提示:完善腹腔镜操作规程,对完成LC有困难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以降低胆管损伤率。
2007, 16(12):25-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5
摘要:笔者采用明胶海绵或不锈钢圈栓塞双侧髂内动脉治疗骨盆骨折合并盆腔血肿7例,其中6例患者术前处于休克前期或休克期,血压低,出血明显,栓塞成功后,出血停止,血压回升,栓塞后2d血压恢复正常基础水平。提示: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对治疗骨盆骨折合并盆腔血肿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2007, 16(12):26-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6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近8年间收治的非外伤性乙状结肠穿孔18例的临床资料。全组18例均急诊行剖腹探查,其中自发性穿孔8例,结肠癌性穿孔5例,乙状结肠扭转坏死穿孔2例,乙状结肠憩室穿孔和甲鱼骨致乙状结肠穿孔及炎性肠病穿孔各1例;行病灶Ⅰ期吻合10例,Hartmann术6例,穿孔修补、乙状结肠襻式造瘘2例。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6例,死亡3例。自发性结肠穿孔和癌性穿孔是乙状结肠穿孔的重要原因,手术方式应根据不同病因、穿孔时间、腹腔污染情况及全身情况而定,早期诊断和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2007, 16(12):27-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7
摘要:为探讨晚期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远期手术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单一手术(动-静脉转流术)与联合手术(转流术联合腰交感神经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术后3,5年的临床疗效。 结果示,联合手术组术后3,5年并发症发生率5.5 %(1/18),16.7 %(3/18)明显少于单一手术组的17.6 %(3/17),47.1 %(8/17)(P<0.01,P<0.05);术后3,5年患肢血流量前者多于后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提示: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手术。
2007, 16(12):28-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8
摘要:为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笔者将56例确诊为ADVT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等量的尿激酶。结果示,用药1周后研究组的治愈率(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 %)(P<0.05)。提示:经患肢深静脉给药溶栓治疗ADVT简单、安全、迅速而有效。
2007, 16(12):29-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29
摘要:为预防胆囊切除手术后切口的脂肪液化,笔者采用如下方法:常规缝合腹膜层后,用无菌手术刀, 片状垂直切除切口内边缘皮下脂肪组织,厚度约0.5~1.0 cm。切脂组30例中,术后5~7 d脂肪液化3例,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30例中,术后5~7 d脂肪液化7 例,发生率为 23 %,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片状垂直切除切口内边缘皮下脂肪组织,能明显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2007, 16(12):30-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30
摘要:为探讨超声刀在重大开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笔者总结3年间收治的49例重大开腹手术中应用超声刀分离、止血和切割的效果,并与同期采用高频电刀的50例手术进行比较。结果示,超声刀组在重要脏器部位、血管神经丰富部位及毗邻器官复杂部位进行分离、止血、切割离断时,手术操作精确、安全、损伤小;平均手术时间(168±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5±45)mL, 均少于使用高频电刀组的(212±75)min和(289±185)mL。超声刀组患者术后均无再出血,无重要脏器损伤。 提示:在重大开腹手术中应用超声刀部位精确、安全、损伤小、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2007, 16(12):31-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31
摘要:为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后出现的持续性腹胀的原因,笔者对收治的1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时无休克和腹膜刺激症且腹腔穿刺均阴性,但在保守观察过程中均出现不能缓解的持续性腹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最终被分别确诊为迟发性脾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2例,胰腺破裂2例,肠系膜损伤1例,结肠破裂3例,输尿管破裂2例;T12胸椎骨折1例。均行手术治疗。10例治愈,4例死亡,病死率28.57 %。提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如观察过程中出现持续性腹胀时,虽生命体征平稳且无腹膜炎表现,但仍应积极寻找病因以免漏诊而延误治疗,必要时应考虑手术探查。
2007, 16(12):32-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12.032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