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7, 16(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1
摘要:目的:探讨肝尾叶切除治疗尾叶肝癌的安全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癌行尾叶成功切除的临床资料,并提出肝脏尾叶切除的4个安全方法:(1)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使手术野有良好暴露;(2)充分游离肝脏,使肝脏可向上、左或右侧翻动;(3)备全肝血流阻断带,根据需要,以备随时阻断全肝血流;(4)根据肿瘤情况决定理想的切肝手术入路;必要时采取多叶联合切除。11例中单纯阻断第一肝门切除尾叶6例,其余病例在多次阻断或全肝血流阻断下切除尾叶。联合右肝部分切除2例,联合左外叶切除3例,尾叶单独切除6例。
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
结论:采用上述措施,可安全行肝尾叶肝癌切除。
2007, 16(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2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肿瘤复发率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行TACE治疗22例(手术+TACE组)、仅行手术切除而不行TACE治疗患者20例(单纯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
结果:手术+TACE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前者肿瘤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但两组2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TACE组1年及2年生存率(76.1%,48.2%)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52.8%,23.6%)(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结合TACE治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近期复发率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2007, 16(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组织和外周血液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7例(TACE+手术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30例(单纯手术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的DCs含量。另选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7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7,15天采集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DCs的含量。
结果:TACE+手术组肝癌组织中DCs数量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P<0.05);经TACE治疗后第7,15天,患者外周血DCs数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均为P<0.05)。
结论:TACE治疗后,患者肝癌组织和血液中DCs数量的减少可能是TACE后肝癌易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 16(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表达CD147的影响。
方法:30只接种VX2肿瘤系的荷瘤兔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对照组;超液化碘油组;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组。通过超选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只),超液化碘油(0.3mL/kg),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0.3mL/kg)。术后3d CT检查确认插管成功。2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和western blot方法,来检测3组肿瘤组织CD147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D147在3组的肿瘤组织细胞膜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33±5.88)%,(75.63±4.44)%,(80.03±5.59)%,对照组与碘油组,纳米碘油组在CD14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碘油组和纳米碘油组CD147的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超液化碘油,或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后,肿瘤组织表达CD147有上升趋势,可能是造成栓塞治疗后肿瘤复发率高的因素之一。
2007, 16(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5
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诱导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奥曲肽对TGF-α诱导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奥曲肽对肝癌细胞TGF-α分泌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奥曲肽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ERK)的影响。
结果:奥曲肽明显抑制细胞核内TGF-α诱导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使肝癌细胞TGF-αmRNA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TGF-α诱导的EGFRmRNA指数的增加具有明显抑制作用。Western-blot显示,奥曲肽明显抑制TGF-α诱导的ER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显示,TGF-α作用后,胞核染色明显加深,奥曲肽与TGF-α同时作用后胞核染色明显减弱。
结论:奥曲肽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分泌TGF-α,抑制EGFR表达和阻断EGFR信号传导,从而抑制TGF-α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
2007, 16(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6
摘要:目的:探讨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实验模型,观察该模型大鼠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变化。
结果: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1个月动物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血管铸型标本显示肝窦略变粗,较正常充盈,肝窦无明显变形,仍呈放射状分布于中央静脉的周围。墨汁灌注标本显示肝窦内墨汁灌注规整,略显增宽,颜色均匀并加深。
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后在近期内不影响肝脏的微血管及组织学结构。
2007, 16(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7
摘要: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经肝动脉灌注对兔正常肝脏组织的影响。
方法:14只4~5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5±0.2)kg,按注入生理盐水或PLE的量分为假手术组、实验A组(低剂量组)和实验B组(高剂量组)。各组兔均开腹穿刺肝动脉,按分组剂量注入PLE。术后1,2,4,6周取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链(PDGF-B),并行图象分析。
结果:A组HE染色肝细胞呈一过性水样变,变性在2周时最重,至6周已明显减轻。B组HE染色2周时肝细胞明显水样变,4周时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6周时部分肝组织出现明显假小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DGF-B在肝细胞胞膜及纤维间隔中有明显表达。
结论:经肝动脉灌注PLE可导致正常肝脏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PDGF-B参与了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2007, 16(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8
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appa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mRNA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的方法检测正常肝组织、肝血管瘤、肝癌癌灶及癌旁肝组织NF-κB的活性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NF-α mRNA的表达。
结果:正常肝组织、肝血管瘤TNF-α mRNA分别为0.24±0.12和0.21±0.10,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癌灶的0.36±0.16和0.68±0.21(P<0.05);正常肝组织、肝血管瘤NF-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而癌旁肝组织、肝癌癌灶NF-κB表达与正常肝组织及肝血管瘤组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癌旁肝组织、肝癌癌灶TNF-α 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73,P<0.05; r=0.838,P<0.05)。
结论: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异常激活及TNF-α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7, 16(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09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7, 16(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0
摘要:目的:探讨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缺血期为120 min,受体无肝期16~20min。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获取供肝前仅作肝脏周围韧带的解剖;肝移植组,获取供肝前不作肝门阻断;缺血预处理(IPC)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5min,再灌注5min。术后2,4,24,72h检测血清ALT、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及细胞因子TNF-α。
结果:肝移植组及IPC组术后ALT及过氧化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IPC组低于肝移植组(P﹤0.05),其抗氧化酶活力较移植组明显升高(P﹤0.05); NO水平在IPC术后2,4,24,72h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2h时肝移植组明显高于IPC组及假手术组(P﹤0.05),而IPC组高于假手术组;肝移植组血清中TNF-α释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IPC组TNF-α的释放显著低于肝移植组(P﹤0.05)。
结论: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IPC快速提高并稳定了血清中NO水平,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TNF-a的产生,从而减少移植肝细胞的损害。
2007, 16(3):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1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保护效应中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改变及细胞内信号可能的转导机制。
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模型,应用PKC抑制剂、激动剂,检测PKC和P44/42MAPKs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光镜下细胞形态学损害。
结果:与缺血再灌注(IR)组比较,预处理(IP)组和PKC激动剂组的PKC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P<0 01), P44/42MAPKs磷酸化水平、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肝细胞结构改变较小。与IP组相比,PKC抑制剂组相应指标呈相反变化,PKC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 01),肝组织细胞结构出现较明显的改变。
结论:体内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中,PKC的激活对P44/42MAPKs通路激活起重要作用,PKC对P44/42MAPKs起正性调控作用,HSP70表达受P44/42MAPKs的调控。
2007, 16(3):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2
摘要:目的:探讨二氮嗪(DE)预处理模拟缺血预处理(IP)抑制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延迟保护(DP)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IP组以肝缺血5min作I/R预处理;DE组静脉注射DE 作I/R预处理;DE+5-HD组在DE组基础上再予静脉注射5-HD作预处理;对照组(C组)仅以等量生理盐水作预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行2次开腹手术,不作其他处理。4个预处理组均在24h后行肝缺血1h再灌注3h。切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及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并观察显微结构变化。
结果: C组肝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S组(P<0.01),光镜与电镜下肝脏结构损伤明显;IP组与DE组Bcl-2蛋白表达指数(BI)高于C组(P<0.01),AI明显低于C组(P<0.05),组织损伤也轻于C组;而DE+5-HD组BI低于DE组(P<0.01),AI则高于DE组(P<0.05)。
结论:使用DE预处理能模拟IP抗大鼠I/R损伤所致肝细胞凋亡的DP作用,可能系通过诱导肝细胞Bcl-2蛋白表达上调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2007, 16(3):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3
摘要: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中的调控作用。方法:(1) 体外实验: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后,用iNOS抑制剂SMT作用于肝细胞,50μmol/L 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 作用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2)体内实验:结扎大鼠胆总管, 结扎后3,7,14,21d, 分别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1) 随SMT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2)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升高,结扎14d后AI达高峰。iNOS蛋白表达越强, 则AI越高。结论:iNOS参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7, 16(3):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4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内使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肝再生功能的影响。
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的先后, A, B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两组大鼠用等热量肠内营养剂喂养8d 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 4和8d 取相应亚组大鼠肝组织标本,检测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
结果:两组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表现出一定的再生能力。B组肝细胞MI和PCNA阳性细胞计数在术后4d 和8d 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较之标准肠内营养支持更能增强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残肝再生能力,使肝再生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
2007, 16(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5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修整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血管变异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结果:修整的64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13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其中5例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5)、胃十二指肠动脉(2/5)吻合。无因供肝修整而出现的手术并发症。
结论:供肝血管及胆道的正确修整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是供肝修整成败的关键。
2007, 16(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6
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对重度肝破裂创面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重度肝破裂患者以入院先后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片和明胶海绵片对肝创面进行止血和填塞。
结果: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为(19.65±1.28)min,术中出血量为(301.57±56.18)mL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34.3±1.2)min及(642.3±61.8)mL](均P<0.05)。治疗组术后腹腔引流量为(380.45±12.34)mL,并发胆瘘(1.5%)及再出血(3.0%)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693.2±219.4)mL,6.3%及9.5%](均P<0.05);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24.01±4.89)d短于对照组(35.8±5.9)d(P<0.05)。术后CT复查显示治疗组创面肝组织修复时间(30.30+6.42)d短于对照组(62.1±7.2)d(P<0.05)。
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对肝创面止血效力强于明胶海绵,与创面的黏附力强,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是一种治疗肝破裂的有效、安全而可靠的生物材料。
2007, 16(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7
摘要:由于肝干细胞具有多源性、增殖能力强等特性,使得肝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各种难治性肝病的一种高效手段;近年来,关于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存在众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对肝干细胞治疗难治性肝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2007, 16(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8
摘要:RFA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肝肿瘤技术而被接受,病死率为0%~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9%~17%。重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胆管损伤、胸腔积液、肝功能不全及血栓形成等;轻微并发症包括皮肤烧伤、胆汁瘤、胆道出血等。轻微并发症和副反应发生率多于严重并发症且大多具有自限性。笔者综述Medline文摘,Ovid全文,EBESCO,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于2003年1月—2006年3月有关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肿瘤并发症的报道文献,分析RFA治疗肝肿瘤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其预防策略。
2007, 16(3):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19
摘要:霉酚酸酯(MMF)可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多种器官移植中得以广泛应用,笔者就肝移植中在治疗急慢性排斥反应、撤除皮质类固醇和减轻钙神经蛋白抑制剂不良反应等方面对MMF的应用及其副作用作一综述。
2007, 16(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0
摘要:为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c-myc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 用及两者表达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hTERT和c-myc的表达,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示: 肝癌组织中hTERT与c-my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及癌旁组织(均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hTERT及c-myc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hTERT与c-myc表达一致率为85.00%(34/40),c-myc在hTERT阳性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TERT阴性组(P<0.01)。提示hTERT及c-myc的过度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 c-myc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TERT的表达,进而激活端粒酶,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2007, 16(3):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1
摘要:为研究survivin 与肝细胞肝癌(HCC)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survivin在39例HCC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和8例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HCC及不同病理学特征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示, HCC组织、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1.3%,0%和0%;HCC组织与后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HCC分化程度的降低, 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0.05)。提示survivin的表达水平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而应用于临床。
2007, 16(3):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2
摘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TG,p27及SKP2蛋白在50例HCC和1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示: ⑴PTTG,p27及SKP2 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6%和56.0%,在正常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3%,93.8%和12.5%;三者的表达在两种组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⑵PTTG表达与大体形态、有无转移有关(P<0.01或P<0.05)。p27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肿块大小、术前SHCSP阳性、肝内外转移、门静脉癌栓有关(P<0.01或P<0.05)。 SKP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肿块大小、大体形态及肝内外转移有关(P<0.01或P<0.05)。三者表达与年龄、肿瘤病理类型、AFP、有无乙肝或肝硬化无关(P>0.05)。⑶PTTG及SKP2与p27表达呈负相关(r=-0.218和-0.659,P<0.05)。提示,⑴PTTG蛋白在HCC中的高频率过度表达表明其基因激活可能是人肝组织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⑵SKP2表达上调可促进HCC的发生发展。⑶PTTG和SKP2与p27的低表达有关;p27的低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
2007, 16(3):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3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14年间手术治疗的13例原发性肝癌伴有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术前均有黄疸,总胆红素水平在54~574 mol/L,平均251 mol/L。B超术前确诊肝癌伴有胆管癌栓7例,CT术前确诊肝癌伴有胆管癌栓9例。 1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肝切除+胆管癌栓取除,包括右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不规则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2例,肝方叶切除1例,肝中叶切除1例;2例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癌栓,T管引流。术后1年内死亡2例。行肝切除者,术后生存时间为6个月~5年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未切肝者2例,分别生存11个月和17个月。提示对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007, 16(3):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4
摘要:回顾性分析14年间收治的21例肝癌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手术治疗的14例全部达到止血目的;介入治疗3例中止血2例,另1例转为手术治疗止血;非手术治疗组5例中2例达到止血目的,3例止血效果不佳,自动出院。提示手术对肝癌破裂出血仍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范瑞芳,柴福录,贺冠宪,万维喜,白明东,朱万坤,雍召生,柴凡 , 李红梅,闫素芝
2007, 16(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5
摘要:为探讨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笔者对9例多发性H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个主病灶及17个次病灶的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16.7 ± 4.3) cm及(5.6 ± 1.2) cm。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主病灶切除及次病灶RFA治疗。其中5例8个次病灶缝扎后行RFA(缝扎组),4例9个次病灶未缝扎直接行RFA(未缝扎组)。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单病灶平均RFA时间分别为(14.0 ± 5.2) min及(32.8 ± 10.8) min (P<0.001),单病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7.5 ± 19.8) mL及(106.7 ± 50.0) mL (P<0.05)。RFA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病灶直径分别缩小57.6%及47.2%(P<0.01)。术后1个月螺旋CT证实,外科切除边缘无残余肿瘤组织,RFA病灶均完全坏死。提示外科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HCH安全可行,效果肯定。缝扎后RFA可缩短射频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射频疗效。
2007, 16(3):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6
摘要:回顾性总结采用经右胸后外侧切口修补肝脏膈面损伤5例的临床资料,5例均无术后并发症,全部治愈。笔者认为经胸手术处理肝膈面损伤术前诊断。定位明确十分重要;该手术方法视野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
2007, 16(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7
摘要:对1例原发性肝癌性布加综合征合并支气管哮喘并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行经典式肝脏移植术。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实施化疗,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移植术后1 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至2006年11月已存活23个月,未发生排斥反应,未见肿瘤复发迹象,支气管哮喘控制良好,一般情况好。
朱建平, 张宗明, 李刚, 宿砚明 , 蒋艺, 钟华, 郭金星, 姜楠
2007, 16(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8
摘要:利用特制的直型肝针对13例患者采用肝脏预切区域外的交锁缝扎方法行肝切除,包括肝段或联合肝段切除8例,左或右半肝切除3例,中肝叶切除2例;择期性手术10例,急诊手术3例(2例肝癌破裂腹腔大出血患者急诊手术)。手术出血少,平均241mL,无需输血;急诊手术也相当方便,无需阻断入肝血流,术后均恢复良好。提示该方法为一种简易、快捷的区域无血肝切除方法,容易掌握,费用低廉,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 16(3):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29
摘要:
2007, 16(3):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30
摘要:
2007, 16(3):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31
摘要:
2007, 16(3):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3.032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