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7, 16(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1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腹腔微转移情况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方法:手术中切除肿瘤前收集腹腔冲洗液,采用磁激活细胞分离术(MACS)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癌细胞进行富集并检测。分别标记带磁珠的细胞角蛋白(CK)抗体,经磁柱富集CK+上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含量,并比较胃癌组与胃平滑肌瘤组(对照组)以及胃癌不同分期之间、磁富集前后CK+上皮细胞含量的差异。
结果:在未经MACS富集的标本中较少发现CK+CD45-细胞;在富集后的标本中其含量在胃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41/50,1/10,P<0.001);pTNM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0.67% , 3.42%, 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MACS能有效地富集上皮来源细胞,提高上皮源细胞的检出率,并能反映腹腔游离癌细胞数量;上皮细胞数量与胃癌的存在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其有利于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并指导治疗。
2007, 16(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2
摘要:目的:探讨Ⅲb,Ⅳ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其术后腹膜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对比研究胃癌单纯手术(对照组,31例)和手术加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化疗组,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组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腹腔2年及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胃癌术中、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防治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2007, 16(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3
摘要: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III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
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III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III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
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III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2007, 16(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4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
方法: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2007, 16(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5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式,即支撑捆扎法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采用支撑捆扎法进行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保肛组)31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肿瘤距离肛缘的平均距离为(4.7±1.2)cm。TNM分期:Ⅰ期40例,Ⅱ期130例,Ⅲ期109例,Ⅳ期31例。吻合口距肛缘平均距离为2cm(1~4cm)。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3%,肛门括约肌控制力优良率为82.25%。中位随访时间为84个月(12~186个月),310例患者中5年内有18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5.8%。全组中位生存时间(57.8±2.7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 (67.494±1.738)个月。
结论:支撑捆扎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技术,可以完成从肛提肌内口到括约肌间沟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原则、远期效果良好。
2007, 16(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6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器保肛手术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应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直肠闭合及吻合均成功, 术后切缘病理均未见癌细胞浸润, 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73例(93.6%)随访9~65个月,盆腔复发2例(2.7%),腹腔广泛转移1例(1.4%),肝脏转移7例(9.6%),吻合口局部复发1例(1.4%, 术后11个月再行Miles术)。
结论: 双吻合技术可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保肛机会,使用得当可有效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阎玉矿, Helmut Friess ,Jrg Kleeff
2007, 16(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7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组(A)45例和未实施组(B)53例两组间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A组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2.2%);B组 11例发生吻合口瘘(20.8%)(P﹤0.05)。
结论:有选择的预防性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2007, 16(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116例老年(≥60岁)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右半结肠癌并梗阻39例,左半结肠癌并梗阻64例,直肠癌并梗阻13例。采用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治疗39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62例,Hartmann手术9例,Dixon手术4例,肿瘤近端肠管造瘘2例。
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14.7%)21例次,包括切口感染14例次,腹腔感染5例次和吻合口瘘2例次,死亡1例(0.9%)。115例(99.1%)痊愈出院。
结论:一定条件下,一期切除吻合治疗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是方便可行而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7, 16(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09
摘要:目的:筛选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相关的蛋白,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方法: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选择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筛选结果。
结果: 建立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其中Ⅰ,Ⅱ,Ⅲ,Ⅳ大肠癌组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70±41,980±32,1010±43,1240±34;以Ⅰ期大肠癌为参照,Ⅱ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有52.00±12,Ⅲ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42.00±11,Ⅳ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72.00±15,通过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查询,鉴定3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Ⅱ,Ⅲ,Ⅳ均上调的有3种蛋白:AnnexinⅡ,AnnexinⅣ,热休克蛋白27(HSP27)。而仅在Ⅳ期中上调蛋白有1种蛋白,即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AnnexinⅡ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筛选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可能作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的标志物。
2007, 16(4):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0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脂质化的多烯紫杉醇在LoVo细胞放射增敏过程中, 对其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制备偶联癌胚抗原(CEA)抗体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作用于LoVo细胞后再经2Gy照射,然后再进行相关检测: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 计算凋亡指数(AI);检测p53和Bax和Bcl-2,Fas,FasL及survivin 的表达。
结果:多烯紫杉醇免疫脂质体联合放射组(A组)LoVo的AI为(43.6±5.2)% ,均显著高于多烯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放射组(B组) (17.7±3.9)%及单纯放射组(C组) (16.8±3.5)% (P< 0. 01)。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的Bax,Fas和FasL的表达显著高于B组;而A组的survivin的表达显著低于B组(P<0.01),但两组对p53和Bcl-2表达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多烯紫杉醇经多种通路调节细胞凋亡,并能增加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2007, 16(4):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1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结果 结论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K的表达。
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阳性表达率为60.0%,与正常人(2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外周血淋巴细胞FAK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
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K异常表达与荷瘤状况有关,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淋巴转移的预测等可能有一定帮助。
2007, 16(4):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2
摘要: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IL-6基因启动子-174G→C位点的多态性。
方法:采用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判断46例结直肠患者IL-6启动子-174G→C多态性。
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均为GG型。
结论:本组结直肠癌患者中未发现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多态性。
2007, 16(4):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3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大蒜素对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分别及联合应用两药后以MTT法测定MGC-803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RT-PCR法观察基因bax和bcl-2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观察其蛋白表达。
结果:15~60μg/mL大蒜素和4~32μg /mL紫杉醇单用24h对MGC-803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大蒜素(9μg /mL)联合紫杉醇(1~16μg/mL)比单用紫杉醇作用更强(P<0.05)。15μg/mL大蒜素,12μg /mL紫杉醇和两药联用24h凋亡率分别为10.7%,30.4%和84.7%(P<0.01 )。单用大蒜素和紫杉醇对胃癌细胞bax和bcl-2表达无明显影响,两药联用bax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而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
结论:大蒜素可增强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两药联用可减少紫杉醇的剂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MGC-803细胞的凋亡,后者与bax和bcl-2基因表达有关。
2007, 16(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4
摘要: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 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食管癌Eca-109细胞的HSP 70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SP 70反义寡核苷酸(10μmol/L)转染Eca-109细胞后, 其HSP 70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及转染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
结果:HSP 70反义寡核苷酸可阻断Eca-109细胞HSP 70 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后48h和72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5%和35.4%;HSP 70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SP 70正义寡核苷酸组和未转染组(P<0.05)。
结论: HSP 70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Eca-109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2007, 16(4):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5
摘要:目的: 探讨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合并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内囊出血大鼠dbcAMP-Ca治疗前后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含量的变化。
结果:内囊出血时血浆PAC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用dbcAMP-Ca治疗后血浆PACAP明显低于内囊出血组(出血组)(P<0.01),胃组织匀浆中PACAP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血浆及胃组织匀浆中PACAP可能是参与内囊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dbcAMP-Ca对大鼠内囊出血并应激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
2007, 16(4):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6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分流术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再次行分流手术,其中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49例,包括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45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5例,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分流术4例。
结果:54例手术治疗者术后出现乳糜漏13例,均治愈;肝性脑病5例,治疗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3d,死于肝衰竭1例。另非手术治疗2例中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随访5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随访期间无上消化道再出血病例;死亡7例,其中2死于原发性肝癌,3例死于肝衰竭、肝性脑病,2例死于非相关性疾病。
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首先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然后行择期手术;积极非手术治疗48h无效者,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首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尤其对伴有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
2007, 16(4):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7
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食管横断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
方法:将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史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联合断流组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对照组仅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对比手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结果。
结果:(1)联合断流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1.7%,对照组为30.0%(P>0.05);(2)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联合断流组优于对照组(P﹤0.01);(3)术后再出血率联合断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联合断流组长期(4~7年)生存率(98.3%)高于对照组(90.0% )(P﹤0.05)。
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吻合器食管横断吻合术能更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降低再出血率,进一步提高了断流术的疗效。
2007, 16(4):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8
摘要:目的:利用乳腺癌传统临床病理因素建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报模型,实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低危组”和“高危组”分类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方法: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早期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报模型,并观察其效果。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12个危险因素中筛选出3个建模因子: 腋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和C-erb-B2表达,由此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回顾性与前瞻性预报的正确率分别为79.3%,69.2%。
结论:可以通过预测模型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两个亚型,以预测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性,该预测模型为乳腺癌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2007, 16(4):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19
摘要:对于末段(距肛缘4.0~5.0cm)直肠癌仍几乎无法保留肛门或同时达到保肛及根治两个目标。内括约肌切除(ISR)保肛手术用于部分符合要求的末段直肠癌患者,既可达到保留肛门功能的目的,又同时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有希望成为末段直肠癌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然而尚有部分问题没有明确。笔者仅就ISR技术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ISR在直肠癌治疗中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技术以及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病死率、并发症等诸方面作一文献综述。
2007, 16(4):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0
摘要: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就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手术的操作要点及适应证、PANP术后对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PANP与肿瘤根治性等复习有关文献,以评价PANP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综合要点如下:(1)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和因素是多方面的。(2)PANP手术指征及对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评价标准尚有不同意见。(3)PANP术后排尿和性功能的保存明显优于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和TME。(4)合理选择患者前提下,PANP同样达到直肠癌根治性效果。
2007, 16(4):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1
摘要:吻合口狭窄是Dixon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吻合口缺血、吻合口肠管厚度的影响、盆底肌群、及吻合器型号的选择等因素对吻合口的影响。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对Dixon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有关问题作综述。
2007, 16(4):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2
摘要: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对腹茧症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2007, 16(4):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3
摘要: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22例良性疾病胃组织(对照组)中β-Cat和NF-кB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示,β-Cat和NF-кB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分别为69.64%和66.07%。β-Cat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NF-к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 。β-Cat,NF-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S=0.541, P<0.01) 。β-Cat和NF-kB的过表达与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关。它们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β-Cat和NF-кB有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 16(4):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4
摘要:为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R)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结肠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结肠癌组织及13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PO-R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肿瘤分化、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O-R表达阳性组织中,MVD计数显著高于EPO-R表达阴性者(P<0.05)。提示EPO-R表达及MVD值与结肠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的标靶和预后指标。
2007, 16(4):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5
摘要: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笔者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示CD44v6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surviv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65.0%。它们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P<0.05)。提示分别检测CD44v6和surviv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2007, 16(4):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6
摘要:为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示,44.6%(25/56)的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其中T3的阴性率为63.0%,明显高于T2和T1的26.1%和33.3%(P=0.028)。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率为62.1%,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5.9%(P=0.007)。MMP-2表达阳性率为75.0%(42/56);其中T3,T2阳性率分别为88.9%,69.6%,明显高于T1期的33.3%(P=0.013)。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的40.0%(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2表达率为86.2%,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3.0%(P=0.045)。VEGF表达率为57.1%(32/56);其中T3 VEGF表达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期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者VEGF表达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提示中下段直肠癌E-cadherin表达阴性和MMP-2,VEGF表达阳性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2007, 16(4):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7
摘要:建立不同类型肠梗阻动物模型后,观察肠梗阻不同时段内毒素移位情况。取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单纯性肠梗阻组(C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D组)和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E组)。各组均在腹腔麻醉下无菌手术,制模后不同时段取下腔静脉血后放血处死。用基质偶氮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结果示单纯性肠梗阻组6h后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 P<0.05);D,E组血运障碍后0.5h时血浆内毒素显著升高,尔后6h内各时段继续升高(P<0.05)。 提示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早期即有肠道内毒素移位。
2007, 16(4):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8
摘要:对近5年来外科施行的全胃切除术20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腹手术191例;经胸腹联合切口15例。根治性切除术170例;姑息性切除术36例。经腹组共发生并发症53例次,占27.7%;死亡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经胸腹组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26.7%,均治愈出院。提示全胃切除术应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吻合器的使用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2007, 16(4):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29
摘要:为探讨胃癌手术后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胃癌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5例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1例胰头部肿物,2例肝内转移瘤压迫肝内胆管。8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死亡3例,另5例的生存期为5~14个月。资料显示胃癌术后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导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治疗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有望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2007, 16(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0
摘要:为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对策 , 笔者回顾性分析218例直肠癌手术后29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复发时间为3.6个月~7年,中位数为19个月。包括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时间4个月;Miles术11例,Dixon术17例,复发时间分别为21,19.5个月。复发病例中管状腺癌19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2例,未分化癌1例,混合型1例;属DukesA期1例, B期15例, C期13例。复发部位主要在吻合口、盆腔会阴部及远处转移。 提示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与根治不彻底,以及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围手术期处理不当等多种因数有关。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07, 16(4):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1
摘要:为探讨X线电视(TV)透视下空气灌肠对拟诊为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笔者选取无腹部手术及腹膜炎病史、肛查为阴性、腹部立位片提示急性结肠梗阻的患者48例。在X线TV透视下经Foley双腔导尿管注入压力为60~80mmHg的空气,然后观察空气影像。结果示42例空气影像在结肠不同部位受阻,手术均证实为结直肠癌梗阻;其中38例(90.5%)肿瘤位置与空气灌肠梗阻部位一致。3例为小肠梗阻。2例横结肠癌并发肠套叠。1例乙状结肠扭转。提示空气灌肠X线TV透视有利于急性结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对结肠套叠及扭转有相对的定性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2007, 16(4):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2
摘要:为探讨施他宁在急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将入选的急性肠梗阻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施他宁,观察其胃肠减压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明显改善时间等指标。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胃肠积液量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腹部平片改善时间、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提示施他宁可明显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肠道压力,有效地控制肠梗阻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07, 16(4):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3
摘要:摘要 回顾性分析35例成人小肠套叠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腹痛(100%),31例有早期而频繁的呕吐(88.5%),25例有腹部肿物(71.5%)。引起小肠套叠的原因:良性病变26例(74.3%),恶性病变6例(17.1%);无原发病变3例(8.6%)。3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提示成人小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诊断主要依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CT显像。成人小肠套叠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应根据肠套叠的部位、类型、病因、肠管的病变情况和患者的情况以及术者的临床经验来决定其最佳的外科治疗方案。
2007, 16(4):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4
摘要: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40例,并与60例行传统内痔手术切除者作比较,术后随访均在2个月以上。结果示,自动胶圈套扎组有36例1次治愈,另4例经2次套扎后亦治愈。手术组共有58例1次治愈,另有2例术后仍有便血,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但未再行手术治疗。提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采用自动胶圈套扎法治疗Ⅲ期内痔,近期疗效确切,并具有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无需麻醉和住院,经济方便等优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内痔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2007, 16(4):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5
摘要: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收治的64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均手术治疗,肝叶(段)切除术19例,胆管空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21例,2种方法联合使用24例;其中行T 管和U管引流分别为11 例和8 例,肝门部肝胆管狭窄整形9例。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死亡;随访0.5 ~12 年,术后残留结石7例,残石率10.9%。术后用胆道镜取石4例,取净3例;体外震波碎石3例,结合冲洗及中药治疗,排净2例,最终残石率3.12%。提示肝段(叶) 切除联合其他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2007, 16(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6
摘要:笔者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44.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血供丰富,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关系密切。肿瘤最大直径20cm,最小3cm。5例手术完全切除,1例手术部分切除,2例手术活检。6例随访患者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者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5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者均无瘤生存。提示该病一期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2007, 16(4):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7
摘要: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48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车祸伤16例,刀刺伤10例,击打伤8例,坠落伤6例,挤压伤5例,枪击伤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16例。合并有血、气胸者38例,休克20例,创伤性湿肺11例。术前确诊41例,误诊7例,误诊率14.6%。4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经左胸切口24例,经右胸切口7例,经腹、胸分别切口5例,经胸腹联合切口2例,经腹部切口4例,经双侧胸切口3例。治愈4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10.4%。失血性休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胸腹联合伤病情复杂严重,易误诊,病死率高,临床应根据病史、体检、X线检查及穿刺引流等做出综合判断,对确诊及高度可疑病例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2007, 16(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8
摘要:
2007, 16(4):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4.039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