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7, 16(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1
摘要:目的:探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近5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2例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男女之比1.4∶1。常规手术方法治疗16例(常规手术治疗组),包括手术切除5例(31.3%),其中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切除3例;内或外引流术11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6例(肝移植组)。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组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2.1%,0;肝移植组除1例术后11个月死于慢性排异反应外,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8,19,17,12个月和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4/5),50.0%(1/2)。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1)。
结论: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健;常规手术无法根治切除者是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术后疗效满意。
2007, 16(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2
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狭窄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定位诊断、术式选择、合并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检查:B超诊断准确率为75.6 %,CT准确率87.0 %, PTC准确率90.9 %, ERCP准确率93.5 %,MRCP准确率94.4 %。全组均采取结石所在部位肝叶、段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等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1 %,残石率15.9 %。73例随访1~16年,平均10.6年。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率为6.8 %,优良率90.4%。
结论:(1)MRCP等影像学检查是肝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定位诊断的最佳方法。(2) 肝叶、段切除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3) 重视肝胆管狭窄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田大广, 朱全胜, 黄洁 , 张捷 , 李铁汉 , 魏晓平 , 胡明道 , 李文
2007, 16(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3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仪治疗的6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一次取石成功57例(95.0%), 二次取石成功2例(3.3%),总治愈率为98.3%。未取净结石1例(1.7%)为合并胆管癌者,后改行手术治疗。击碎最大结石为3.0cm×2.5cm×2.0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59例随访6个月~1年,疗效均满意。
结论: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液电碎石安全可行,效果好。
2007, 16(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4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管残株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年间收治的22例胆囊管残株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中18例行ERCP确诊6例,MRCP确诊12例;另4例因胆总管结石进行胆总管探查术时发现残留胆囊管过长且有结石,术中胆道造影证实为胆囊管残株结石。全部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术后随访3年以上,效果满意。
结论:胆囊管残株结石与第1次手术密切有关,MRCP和ERCP是其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再次手术难度大,手术应谨慎。
2007, 16(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5
摘要:目的:探讨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5月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气囊组与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疗效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胆道反流性感染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气囊组低于EST组(P<0.05)。
结论:胆道镜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2007, 16(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6
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病因、分型、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
方法:对37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37例中Ⅰ型31例,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包括:2例行囊肿外引流术,3例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31例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囊肿合并癌变行左肝叶切除术;治愈3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均经非手术方法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
结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应尽早手术治疗,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降低手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合理术式。
2007, 16(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7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胆石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22例小儿胆石症的临床资料,20例行手术治疗,2例行非手术治疗。14例行胆囊切除术(其中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结果:18例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1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后痊愈,1例右肝管内结石残留。18例(81.8%)得到随访,4例失访。随访5个月至7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3例偶有腹痛、腹胀,1例行二次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顺利。行非手术治疗的2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近期症状缓解,其中1例症状反复发作。
结论:对有腹痛者首选B超检查,对有胆总管扩张或黄疸的患儿结合CT检查可提高正确诊断率;症状明显的胆石症应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何贵金, 隋东明, 于发强, 纪大伟, 高沁怡, 戴显伟, 高红, 蒋涛, 戴朝六
2007, 16(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8
摘要:目的:探讨103钯(103pd)释放的γ射线治疗胆管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MTT法分析103pd释放的γ射线对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用电镜、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形态和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103pd释放的γ射线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生长。5.333mci剂量的γ射线诱导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如凋亡小体、特征性亚G1峰等。6.645mci以上剂量的γ射线导致细胞坏死。
结论:γ射线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可能是放射治疗胆管癌的重要机制之一,103pd释放的γ射线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与照射剂量有密切关系。
张鸽文 , 汤恢焕 , 王志明 , 冯超 , 魏伟
2007, 16(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09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采用脂质体介导survivin ASODN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FCM检测细胞的凋亡率,观察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urvivin ASODN的体内抑癌作用。
结果:(1)肝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75.8%(25/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2)survivin ASODN体外转染可明显下调HepG2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ASODN组HepG2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P<0.01),ASODN组HepG2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目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P<0.01);(3)ASODN组瘤体生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明显减慢(P<0.01),ASODN组瘤体重量较空白对照组和SODN组明显减轻(P<0.05)。
结论:Survivin在HCC组织中高表达;survivin ASODN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对HepG2细胞生长都有抑制作用。
2007, 16(7):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收治的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部患者在营养支持和胰岛素辅助治疗的基础上,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行断流术39例;断流联合脾肾分流7例。结果显示术后糖代谢改善39例(84.8%)。
结论: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宜针对原发病,以积极改善肝功能为主,辅以糖代谢异常的治疗原则。
贾乾斌 , 彭兵 , 刘自明 , 吴红斌 , 李双庆 , 吴言涛
2007, 16(7):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1
摘要:目的:探讨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对肝切除后肝细胞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2组,A组不切肝,B组切肝65%。于术后第1,3,5天收集血标本5mL测定血糖、GLP-1、胰岛素(In)和胰升血糖素(G1)。同时用酶法分离制备肝细胞悬液。以Fura-2/AM荧光指示剂,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肝切除后肝细胞的荧光强度及GLP-1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结果:B组肝切除术后血糖明显增高(P<0.05),血浆GLP-1也明显高于A组(P<0.001),尤以术后第1天更显著; In则明显下降(P<0.001),而G1手术后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In/GL值明显下降(P<0.05)。所测正常肝细胞[Ca2+]i为(707.46±122.59)nmol/L,肝切除术后第1,3,5天肝细胞[Ca2+]i较正常肝细胞略降低(P>0.05);加入GLP-1后肝细胞[Ca2+]i略有升高(P>0.05)。
结论:大鼠肝切除术后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主要系因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致In/G1值也明显降低的结果;GLP-1的拟胰岛素作用并非通过增加肝细胞[Ca2+]in而实现的。
2007, 16(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2
摘要:目的:建立C57BL/6J小鼠肝癌动物模型,为深入开展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取90只C57BL/6J小鼠,联合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20周,观察其肝癌的发生情况。另取10只同种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RT-PCR法检测病变肝组织中AFP基因表达。
结果:实验组90只小鼠共死亡8只;病理学检查发现,存活的82只小鼠中有71只发生肝癌,诱癌成功率为78.9%(71/90),肝癌小鼠的肝癌组织学类型以中、高分化为主;另11只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中毒性肝炎或肝硬化(12.2%);对照组小鼠肝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成癌组中的肝癌组织RT-PCR检测可见AFP基因表达,非肝癌组织及对照组于组织中无AFP表达。
结论:采用DEN/CCl4/乙醇联合能诱导出C57BL/6J甲胎蛋白分泌型小鼠肝癌,诱导时间相对较短,癌变率高,部分病变肝组织中伴有肝炎、肝硬化病理学改变,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癌的实验动物模型。
2007, 16(7):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3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胆管细胞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82例的临床及CT资料,38例行单螺旋CT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44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其中11例加做延时扫描)。
结果:不同生长方式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各有其特征性改变,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单螺旋CT与多排螺旋CT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分别为82.4%,97.4%;对病灶侵犯范围评估的符合率分别为52.9%,8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胆管细胞癌比单螺旋CT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2007, 16(7):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4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两院2002年6月—2007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总管一期缝合61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2例(引流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手术时间和腹腔引流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缝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补液量少于引流组(P<0.05)。缝合组在术后胆漏(4/61),结石残留(2/61)和结石复发(5/61)等并发症方面与引流组的(分别为2/52,3/52,4/52)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拔T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狭窄。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2007, 16(7):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5
摘要:目的:探索胆肠吻合术中肠袢长度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2002年5月—2004年8月收治的需行胆肠吻合的102例良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袢长度为60cm组(长袢组)和肠袢长度为40cm组(短袢组),术后通过稀钡肠袢反流高度观察和随访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在肠袢反流高度、临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40cm的肠袢与60cm的肠袢有同样的抗反流作用,短肠袢可以增加吸收营养的小肠,减少肠袢臃肿而引起的结石复发。
2007, 16(7):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6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的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月采用肝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门静脉癌栓63例,肝左静脉癌栓1例,肝中静脉癌栓合并门静脉左支癌栓1例,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合并门静脉右支癌栓1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6例术后行门静脉化疗。
结果:6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20.8%,4.1%。
结论:肝切除并癌栓取出术是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2007, 16(7):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7
摘要:目的:探讨多级射频消融(RF) 联合化疗粒子对肝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肝癌采用B超引导下RF联合化疗粒子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结果:全组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50例(96.2%)随访24~48个月,84.7%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7.7%的AFP值下降。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78%,56%,34%。
结论:RF联合化疗粒子是治疗肝癌新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2007, 16(7):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8
摘要:目的:比较局麻无张力疝修补Lichtenstein手术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ntioneal repair, TEP)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252例成人腹股沟疝分别进行TEP56例和局麻Lichtenstein196例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和半年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术后3d内应用止痛药频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半年内手术区域慢性疼痛等方面,TEP组均优于Lichtenstein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复发率,TEP组与Lichtenstein组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Lichtenstein组优于TEP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TEP具有伤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但费用高。局麻Lichtenstein手术操作简单、费用低、适应证广,适合老年病人。
2007, 16(7):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19
摘要:胆管上皮细胞衬复着从赫令(Hering)管到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开口的所有胆管。胆管上皮细胞具有从形态到功能上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胆管上皮细胞不仅在水、电解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分泌和表达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另外胆管上皮细胞在一些与免疫调节有关的胆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仅就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及其与胆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2007, 16(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0
摘要:光动力疗法(PDT )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治疗消化道肿瘤,或对无法手术的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治疗。因PDT致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并未达100%,肿瘤细胞耐受PDT的原因目前还不明了,据相关文献报道可能与血红素加氧酶1、热休克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Bcl2蛋白家族等许多因素相关。现就已知的造成肿瘤细胞耐受光动力疗法的各种分子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2007, 16(7):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1
摘要:CD44与细胞的运动、肿瘤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与胃肠道肿瘤关系的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笔者综述近年关于CD44在大肠癌中的异常表达的有关文献,阐明其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在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陈中 , 倪家连 , 刘鲁岳 , 晏建军 , 黄亮 , 严以群
2007, 16(7):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2
摘要:笔者对52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4和CD25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标记Treg和CD4+T细胞,对2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8EnVision法染色标记CD8+T细胞,光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对癌组织中Treg细胞和CD4+T,CD8+T及CD4+T/CD8+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正常肝组织作对照。结果示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发现Treg细胞。52例肝癌、癌旁组织中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7.6308±2.8368和5.1654±1.6718(P=0.000);肝癌中Treg细胞数目与肿瘤大小、有无子灶、有无癌栓及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有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术前AFP浓度、肿瘤有无包膜及肿瘤Edmondson分级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癌中Treg细胞数量与其浸润性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CD4+T/CD8+T值呈显著负相关(r=-0.539,P=0.014;r=-0.545,P=0.000),而与浸润性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无关(r=-0.403 P=0.078)。提示肝癌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可能通过抑制肿瘤局部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的进展以及侵袭或转移;肝癌组织中的Treg细胞数量可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汪斐,莫烨, 周世权, 陈森林, 宁文锋, 姚茂金, 王永俊, 施小六
2007, 16(7):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3
摘要:为研究COX2和HER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3例结直肠腺癌及其中的25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12例远癌肠黏膜组织、15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COX2和HER2的表达情况。结果示,COX2在远癌组织、腺瘤性息肉、腺癌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0%,33.3%,81.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腺癌中COX2的高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层次有关;HER2的高表达在腺癌(67.5%)与腺瘤性息肉(80.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远癌肠黏膜(33.3%)(P<0.05);HER2的胞膜高表达与浸润层次有关;在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和HER2具有相关性(χ2=3.949,P<0.05,c=0.3693)。提示 COX2在正常组织、腺瘤性息肉及腺癌中的表达逐步上调;COX2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COX2的高表达及HER2胞膜的高表达均与肿瘤侵袭性增高有关。
2007, 16(7):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4
摘要:为探讨大肠癌组织中EphA2,VEGF和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及30例远癌肠黏膜中EphA2,VEGF,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示,大肠癌组织中EphA2蛋白(100%)表达显著高于远癌肠黏膜(80.0%)(P<0.01),且与Dukes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肉眼类型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VEGF蛋白及MMP9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远癌肠黏膜(均P<0.01),与Dukes分期有关(P<0.05),但与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肉眼类型等无关(均P>0.05)。EphA2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VEGF,MMP9呈正相关(r1=0.404,P1=0.000;r2=0.282,P2=0.000)。提示联合检测EphA2,VEGF和MMP9有助于对大肠癌侵袭及转移能力的评估,对大肠癌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钱立元 , 马丰年 , 张翼 , 吴君辉 , 李小荣 , 陈道瑾
2007, 16(7):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5
摘要:为探讨p27kip1和Skp2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正常大肠黏膜、15例大肠腺瘤、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情况。结果示,(1)p27kip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0.05),在各病理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DukesC,D期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DukesA,B期大肠癌组织(P< 0.05);(2)Sk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 0.05),在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大肠癌组织(P< 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中,在DukesA,B期及C,D期大肠癌组织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0.05);(3)在大肠癌中p27kip1与Skp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1)。 提示 (1) p27kip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27kip1低表达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或高Dukes分期。 (2) 在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的表达呈负相关。
2007, 16(7):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6
摘要:回顾性分析从1993年1月—2005年1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43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81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型管引流患者中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11.1%(9/81),41例胆总管空肠吻合中有4例复发,〖JP3〗复发率为9.8%(4/41);两者均显者高于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者(4.8%,1/21)(P<0.05)。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胆总管直径平均值(16.2±3.5) mm显著大于无复发性胆总管结石者(10.9±2.7) mm( P<0.05)。提示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可降低术后结石的再复发率。
2007, 16(7):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7
摘要:笔者对2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施行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切开、扩张,置入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并用网篮套取结石。 患者均于术后约1周痊愈出院。无胆瘘、黄疸及胆管内残留结石等并发症。17例随访6~8个月,无结石残留或复者。提示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切开行胆总管取石手术简单、易掌握,是安全、有效的胆管结石取出方法,特别是对于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减少T型管引流的并发症。
2007, 16(7):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8
摘要:笔者1990年4月—2005年12月间采用十二指肠后低位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结合中医治疗胆管结石11例。 11例中2例为首次胆道手术,5例为2次胆道手术,3例为3次胆道手术,1例为4次胆道手术。1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成功,全部痊愈出院。随访病例没有再次因胆管结石、胆道感染需再手术治疗者。 提示十二指肠后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是一种能防止“盲端综合征”、减少术后胆道感染、操作比较简单的改良术式;结合术后规范口服利胆方剂,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胆管结石的再发。
董擂, 李克军, 程雷, 罗海峰, 王洪江, 巩鹏, 赵作伟, 王忠裕
2007, 16(7):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29
摘要:回顾性分析1996 年7月—2007年2月实施的26例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6例均未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黄疸及肝外胆管损伤发生。随访3~36个月,全组均未后遗 “小胆囊”,未见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笔者认为,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可降低手术风险及中转开腹率,但要警惕“小胆囊”的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认清胆囊三角区解剖关系,是预防“小胆囊”的关键。
2007, 16(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0
摘要:为探讨胆道手术时一期缝合总胆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笔者对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残余胆囊管及其汇入部切开2~3mm,然后经此切开处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和治疗。探查完成后,不放置T管,一期缝合总胆管,常规放置腹腔引流。56例中发现肝外胆管结石48例,术中结石取净率为100%;阴性探查8例。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时间为(5~25)min,平均14min,术后1例发生胆瘘。术后住院时间6~10d,平均为7d。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经B超和MRCP证实,未发现有肝外胆管狭窄、黄疸或结石复发。提示胆道术中联合胆道镜检查治疗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
2007, 16(7):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1
摘要:为探讨胆道再次手术中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笔者回顾性分析15年间治疗的13例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资料。2例系在Baker′s探条探查胆道时致十二指肠后壁损伤;9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胆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例因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肠广泛粘连而损伤十二指肠降部前壁。分别用损伤修补、十二指肠腔内外引流和胃造瘘术处理。全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提示胆道再次手术时,急诊手术者易于发生十二指肠损伤;责任心与细致地操作是减少损伤的关键,恰当的处理方法乃治疗成功的决定因素。
2007, 16(7):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2
摘要:为探讨胆囊切除术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的利弊。笔者回顾分析10年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7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I组)380例,非常规肠胃减压、留置导尿(Ⅱ组)346例。结果示I组痛苦和不适明显增加,胃肠功能恢复未见明显改善,有2例因插胃管致环杓关节脱位,55例拔除胃管后有咽喉部疼痛或吞咽不适感,35例出现尿路感染。Ⅱ组术后12例出现腹胀,对症治疗后5例仍需胃肠减压;有23例因尿潴而留置导尿,出现尿路感染2例。提示术前常规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弊多利少。但有少数患者术前或术后需胃肠减压或留置导尿。
2007, 16(7):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3
摘要:为探讨B超在肝脾外伤性破裂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28例肝破裂和41例脾破裂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示,28例肝脏外伤性破裂患者中,B超诊断正确者25例,诊断符合率89.3%;41例脾破裂患者,B超正确诊断37例,诊断符合率90.2%。B超提示肝脾破裂口共95处,占手术所见112处的84.8%。提示B超检查方法简单,符合率高,为肝脾外伤性破裂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特别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2007, 16(7):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4
摘要:对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外科近5年间收治的98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腹痛范围、有无肠麻痹、腹腔穿刺是否有不凝血等因素对肝破裂预后无影响;而血压、脉率、失血量、受伤至手术时间和损伤分级是影响肝破裂预后的重要因素。
2007, 16(7):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5
摘要: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比分析6年间所行各种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方法。A组28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B组23例,采用贝复济喷洒切口治疗;C组31例,采用切口内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结果示B组和C组的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贝复济切口内喷洒及切口内负压引流对治疗切口脂肪液化较传统方法为优,可缩短愈合时间。
2007, 16(7):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6
摘要:回顾性分析笔者收治的11例柿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8例>60岁;均有进食生柿子史,病程1d至3个月,均有肠梗阻表现;11例均经手术治愈。提示柿石性肠梗阻多见于老年人,一般表现为单纯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24~78h无效时应果断手术,手术方法为切开肠管取粪石,术中应行从胃到回盲部全面探查。
曾宏, 何春水, 刘勇, 钟武, 杨辉, 何延政
2007, 16(7):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7
摘要:为探讨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方法,笔者对26例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6例中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重建13例,自体肱静脉间置重建1例,人工血管重建5例,破口直接修补1例,4例行动脉取栓,1例取栓24h后行动脉重建,1例行保守治疗。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23.1%)截肢,其余20例(76.9%)均获成功救治。截肢原因包括:缺血时间长、组织严重损伤及不适当的手术方式。提示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具有较高截肢率,正确和及时的诊断与处理是降低截肢率的关键。
2007, 16(7):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8
摘要:
2007, 16(7):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39
摘要:
2007, 16(7):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40
摘要:
2007, 16(7):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41
摘要:
2007, 16(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7.07.042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