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8, 17(10):1-9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1
摘要:编者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比较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从国内发表的资料看来,治疗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对其结直肠外表现还缺乏重视。本刊以前曾介绍过美国肛肠外科学会的建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一些进展。现摘要刊出指南,以供临床和科研参考。
2008, 17(10):2-9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2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和腹膜扩散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手术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癌数据库资料中有同时性肝转移和/或腹膜扩散患者(166例/15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在诸多病理因素中肿瘤分化程度和浆膜浸润与腹膜扩散有关(P<0.01),而肿瘤分化程度,浆膜浸润和Ducks分期等与同时性肝转移有关(P<0.01); 手术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组与伴腹膜扩散组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可切除组中伴腹膜扩散者的长期生存率优于伴肝转移者(P<0.01)。
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较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长期预后好; 手术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腹膜扩散或肝转移才标示着肿瘤的终末期; 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根治切除组较伴同时性肝转移根治切除组预后好,局限的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通过手术可能得到根治。
吴东波, 黄顺荣, 吴鸿根, 罗国强, 周明, 邓洪强, 潘云
2008, 17(10):3-9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行TME+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半笔者采用腹腔镜行TME+保肛改良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5.2±45.6)min,术中出血量(146.7±84.5)mL,术后腹腔引流量(170.1±47.2)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1±0.7)d,术后住院时间(8.7±1.4)d,淋巴结清除数(12.1±3.2)枚。手术后大便次数增加5例,均在1年左右恢复至近正常状态。无输尿管损伤、排尿障碍、大便失禁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结论:腹腔镜行TME+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体现了手术微创的优越性。
2008, 17(10):4-9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4
摘要:目的:从经济角度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笔者于3年半间共施行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454例,其中开腹手术191例,腹腔镜手术263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以及各主要分项费用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开腹手术组平均住院总费用约3.1万元,腹腔镜手术组约3.3万元,两组相差约2 000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西药费、放射费、化验费、检查费以及手术费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中位治疗费9 000元,而腹腔镜组中位治疗费1.1万元,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住院总费用仅略高于开腹手术,而前者具有微创优势,故对结直肠癌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是可取的。
李华 , 路平 , 张静 , 徐惠绵 , 王舒宝 , 陈峻青
2008, 17(10):5-9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5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黏膜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EMR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黏膜下癌的患者制定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分化型黏膜下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管癌栓和癌灶中存在未分化癌细胞成分(危险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两指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危险因素都存在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5.0%, 无危险因素者,淋巴结转移率为0。在11例26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7个淋巴结转移在N1,9个淋巴结转移超过N1。
结论:淋巴管癌栓和癌灶中存在未分化癌细胞成分是分化型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黏膜内癌行EMR术后病理学检查是黏膜下癌的患者,上述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附加手术的简单标准。
2008, 17(10):6-9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6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100,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
结果:218例中,胃间质瘤152例(69.7%),小肠间质瘤27例(12.4%),结直肠间质瘤30例(13.8%),食管间质瘤9例(4.1%); 其中恶性116例(53.2%)。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通过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均明确诊断。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和VIM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和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6.2%,38.1%,4.8%和4.8%,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58例随访6个月至3年,19例(均为恶性)发生复发和转移,因复发再次手术者5例。
结论: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但免疫表型与肿瘤良、恶性无关。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2008, 17(10):7-9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7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空回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8岁,病程10h至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胀不适、发热、乏力、贫血、体重下降等。发生部位:空肠26例,回肠5例,空回肠多原发性1例。B超检查12例提示腹腔肿块,其中4例提示来源于肠道,5例不能提示来源,3例误诊为卵巢肿瘤。4例行消化道造影,均阴性。20例行CT检查,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病灶,阳性发现率100%,其中15例定位于肠道肿瘤(75.0%)。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例提示小肠肿瘤。5例行小肠镜检查,均明确诊断小肠肿瘤。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间质瘤。4例肝转移患者口服格列卫治疗。22例获得0.5~5年的随访,术后复发4例,肝转移2例,死亡2例。
结论:空回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CT和DSA对诊断有帮助,小肠镜诊断率高,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是其有效治疗方式。
2008, 17(10):8-9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5年以上的97例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Gleevec治疗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2008, 17(10):9-9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09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RASSF1A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
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0-RASSF1A质粒和空载体pcDNA3.0质粒分别导入SGC7901细胞,经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检测RASSF1A基因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裸鼠成瘤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结果〖HT8.5SS〗经脂质体转染和筛选,建立了高表达RASSF1A基因的SGC7901细胞系。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白载体组比较,转染RASSF1A基因的SGC7901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细胞周期中G1/G0期比例明显增加,而S期比例减少; 克隆形成率明显减少; 裸鼠成瘤抑制率为57.1%。
结论:RASSF1A基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
2008, 17(10):10-9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0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VEGF-ASODN)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方法:人工合成硫代磷酸化VEGF-ASODN。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错义组,实验1组(转染浓度为100 ng∕mL),实验2组(转染浓度为400 ng∕mL)及实验3组(转染浓度为700 ng∕mL)。转染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RNA起始拷贝数; ELESA法检测细胞及培养上清液VEGF 蛋白含量; 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生存素蛋白表达量;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细胞生长曲线检测转染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3个实验组VEGF mRNA水平和VEGF蛋白表达量及培养上清液VEGF 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随转染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转染VEGF-ASODN能使胃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生长减缓。
结论:VEGF-ASODN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能显著抑制细胞VEGF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王宽松, 文继舫, 李景和, 周建华, 肖德胜, 胡忠良, 刘英
2008, 17(10):11-9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1
摘要:目的:探讨TGFβ与胃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以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BGC823为对象,应用transwell迁移浸润、matrigel fibronectin基质黏附、内皮细胞黏附、明胶酶谱及裸鼠成瘤等实验分别检测0 ng/mL或10 ng/mL TGFβ1处理前后胃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结果:经TGFβ1处理成瘤裸鼠4周后肝转移数量远高于未处理组(P<0.05); SGC7901和BGC823细胞经TGFβ1处理后,瘤细胞浸润基质胶的能力增强; 瘤细胞的迁移、黏附能力亦明显增加。
结论:TGFβ1促进胃癌浸润、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瘤细胞运动、黏附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有关。
2008, 17(10):12-9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2
摘要:目的:研究β-七叶皂苷钠 ( β-aescin,β-A)对大鼠缺血再灌注 (I/R) 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88只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2组:I/R对照组和I/Rβ-A预处理组,每组按I/R不同时点(0,1,2 h),观察组织病理损害,Haglund评分,肠含水率,肠毛细血管通透性,肠黏膜上皮细胞调亡率,血清TNF-α,IL-6含量变化及生存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预处理组的肠黏膜组织病理损害,肠含水率,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清 TNF- α, IL-6水平( P <0.01 )及肠黏膜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P<0.05),而且生存率明显提高( P<0.05 )。
结论:β-A对肠I/ R 后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降低I/ R 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及降低肠黏膜细胞调亡率有关。
2008, 17(10):13-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3
摘要:目的:探讨galectin-3在小鼠结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MCP对其抑制的作用。
方法:7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浓度MCP组,中浓度MCP组,高浓度MCP组。阳性对照组和各MCP治疗组小鼠经脾脏下极包膜注入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MCP加入饮用水中,各处理组的浓度分别为0 mg/mL, 0.01 mg/mL,0.025 mg/mL和0.05 mg/mL。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galectin-3浓度; 制作肝转移瘤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
结果:(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脾脏原发瘤体积中位数分别为1.51cm3,0.93 cm3,0.77 cm3和0.70 cm3。高浓度MCP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率依次为100%,80%,73.3%和60%。高浓度MCP组肝转移灶数目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3)阳性对照组和各治疗组血清galectin-3浓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均为P<0.01); 阳性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表达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galectin-3在结肠癌肝转移中呈高水平表达; MCP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
2008, 17(10):14-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4
摘要:目的:观察胃转流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余行胃转流术治疗的胃癌伴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糖尿病转归情况。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BMI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 而从术后1周开始空腹血糖水平即出现持续而稳定下降的趋势(P<0.05); 伴随着术后血糖水平的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亦出现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糖尿病总治愈率为79.6%; 而不同的胃转流术式(食管-空肠Roux-en-Y术和莫氏法胃空肠吻合术)对糖尿病的控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胃转流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对2型糖尿病的控制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
2008, 17(10):15-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5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ing,FDGE)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28例腹部非胃手术后FDGE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FDGE发生于腹部非胃手术后4~16 d。均表现为上腹饱胀伴呕吐,检查胃振水音明显,鼻胃管引流出胃液1 000~2 500mL/d。经胃镜诊断21例(75.0%),上消化道造影诊断7例(25.0%)。 100%经非手术治疗痊愈,且均于术后6~38(平均7.6 )d恢复胃动力。
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FDGE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检查既可明确诊断,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可治愈。
2008, 17(10):16-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6
摘要:LI-cad在结构和功能上不同于其它经典钙黏着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选择性地表达于小肠与大肠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基底外侧区表面,鼠类还表达于肝细胞膜。它是对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经典钙黏蛋白和桥粒钙黏蛋白功能的补充。笔者就其结构、功能及其与胃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2008, 17(10):17-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7
摘要:肠道干细胞是肠道隐窝内的一类具有干细胞活性的未分化细胞。当前相关研究中的一个最大障碍是缺乏特异性的肠道干细胞标记物,从而制约了肠道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Musashi-1,端粒酶逆转录酶,CD133和ID14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肠道干细胞的候补标记物,笔者就其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8, 17(10):18-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8
摘要:TGF-β作为一种有效地负性调控人体多种上皮细胞的因子,通过抑制TβRⅡ与TβRⅠ,TGF-β的结合,阻断了TGF-β1/Smads信号转导,使细胞生长失控,恶变机率增加; 同时,转化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低下,使肿瘤细胞逃避TGF-β1介导的生长抑制效应,从而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发展。笔者就TGF-βR与肿瘤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张多强 , 李玉民 , 赵新潮 , 周文策 , 李汛 , 张著杰 , 高鹏程 , 曾峰 , 杨兰生
2008, 17(10):19-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19
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与β7免疫细胞对胃癌的影响。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行胃癌根治术中收集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adCAM-1与β7免疫细胞的表达。
结果:MadCAM-1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8.0%(39/50),64.0%(32/50),40.0%(20/50)。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 (P<0.01)和正常组织 (P<0.01); 正常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adCAM-1阳性组中β7的免疫细胞数量高于阴性组(P<0.01); MadCAM-1阳性表达的各组织中β7细胞数量存在统计量差异,癌组织中BT细胞明显少于癌旁及正常组织(P<0.01)。
结论:MadCAM-1参与肿瘤局部免疫过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其表达降低可能使β7免疫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局部免疫力下降而致癌。
2008, 17(10):20-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KAI1和β-cateni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4例胃腺癌中KAI1和β-caten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两基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低表达; β-catenin异常表达,且异常表达率与胃癌的淋巴转移、远隔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多个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6,P<0.05)。
结论:胃癌组织中KAI1和β-catenin的表达与某些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两种表达存在相关性。检测两者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8, 17(10):21-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年来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20例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LAP组); 20例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OP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天外周静脉血血糖(BG),胰岛素(Ins),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SH),皮质醇(CS)的变化。
结果: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均具可比性(P>0.05)。两种术式术后第1天BG及CS均升高,至术后第2天LAP组BG及CS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OP组至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OP组术后第2天BG及CS水平明显高于LAP组(P<0.05)。两种术式术后第1天Ins,T3及T4均降低,LAP组该3指标至术后第2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OP组至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OP组术后第2天Ins,T3及T4水平明显低于LAP组(P<0.05)。LAP组与OP组手术前后TSH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根治术比较,前者机体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反应强度较轻。
2008, 17(10):22-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2
摘要:目的:研究大肠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外周血VEGF-C活性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大肠癌患者术前、化疗前及化疗后3个不同时相血清VEGF-C活性。
结果:样品的VEGF-C吸光度(OD):术前为0.537±0.026,手术后化疗前为0.441±0.023,化疗后为0.387±0.016,手术前后降低幅度为0.096±0.007,化疗前后降低幅度为0.057±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大肠癌根治术及术后辅助化疗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VEGF-C的活性。
2008, 17(10):23-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3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 mRNA的检测对肝脏微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1例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CK20 mRNA。
结果:全组检出CK20 mRNA阳性率为25.81%,随访时间平均(18.5±10.6)个月(6~32个月)。1例术中发现肝转移且门静脉血CK20为阳性; 术时未见肝脏转移而门静脉血CK20阳性的7例中3例术后(6~15个月)出现肝转移(42.85%); 术时未见肝转移且门静脉血CK20阴性的23例,2例出现肝转移(8.69%)。
结论:结肠癌术中门静脉血CK20 mRNA的检测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谭蔚锋 , 罗祥基 , 张柏和 , 刘辰 , 易滨 , 吴孟超 , 姜小清
2008, 17(10):24-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4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9年间收治的22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资料。其中获随访184例(82.5%)。按不同疗法分成6组:肿瘤根治性切除或肿瘤所在肝叶/段规则性切除+胆管癌栓取出治疗组(A组)48例,肿瘤姑息性切除+癌栓取出组(B组)13例,肿瘤姑息性切除+癌栓取出+患侧肝动脉结扎/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组(C组)34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D组)27例,微创胆管引流组(E组)50例以及内科非手术治疗组(F组)12例。比较各组生存期。
结果:A,B,C,D,E,F各组累积1年生存率分别为93.2%,9.0%,80.5%,52.3%,0和0; 累积3年生存率分别为56.0%,0,15.3%,6.0%,0和0; 累积5年生存率A组为24.0%,C组为为5.0%,其余各组均为0。各组生存时间总体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01 ); 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A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与其余各组(P<0.0001 ), C,D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B,E,F组(P<0.001 ); C,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B, E,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结论:肿瘤根治性切除或肿瘤所在肝叶/段规则性切除+胆管癌栓取出可视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最佳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具备实施根治性治疗条件者,阻断胆管癌栓血供并进行胆管引流是延长生命及获得二期治疗可能性的关键。
2008, 17(10):25-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及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收治并证实为小肠疾病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5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阳性发现87例(91.58%); 20例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阳性发现11例(55.00 %); 18例行核素扫描,阳性发现9例(50.00%); 16例行小肠CT检查,阳性发现7例(43.75%); 105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发现18例(17.14%)。128例患者中肿瘤56例(43.75%),其中恶性肿瘤31例(24.22 %),良性肿瘤25例(19.53%); 血管病变27例 (21.09%); 小肠憩室17例(13.28%); 克罗恩病14例(10. 94%)。
结论 :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价值较高的检查手段。小肠疾病病因中,肿瘤居首位,血管病变不可忽视。
2008, 17(10):26-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6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及诊治方法。
方法:对2年余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瘘5例,回肠瘘3例,结肠瘘13例,直肠瘘7例。术后4~9d发生肠外瘘22例(78.6%)。
结果:肠外瘘的原因:肠管感染性伤口缝合后愈合不良9例,缝合操作不当7例,吻合口血运障碍6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例,营养不良2例,吻合口远端梗阻1例。 非手术治疗22例(78.6%),21例(95.5% )治愈; 手术治疗6例(21.4%),3例(50%)治愈,其中2例(1例瘘口远端肠梗阻,1例末端回肠瘘口外置)后期(肠瘘3~6个月)行确定性手术。本组共4例(14.3%)死亡。
结论: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原因既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既有疾病本身客观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大部分肠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只要正确掌握肠外瘘手术指征和时机,后期确定性手术效果较好。
2008, 17(10):27-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7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对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观察,并随机抽取50例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 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糖尿病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7.88±3.97)h,(77.20±4.52)h; 对照组分别为(35.10±2.18)h,(59.94±3.00)h; 两组排便、拔胃管、进食时间及食欲状况、腹胀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长,且多有胃肠道症状,临床治疗应予重视。
2008, 17(10):28-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8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TF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收治的DTFT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腹壁和盆腔4例,腹腔内2例,腹部以外5例。病程平均为5.7年(1个月至41年)。术前均误诊。2例行局部切除,其余9例均行扩大切除术; 3例术后行放射治疗。
结果:1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DTFT,其中波形蛋白阳性10例,阴性1例。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2年),复发4例,平均复发时间2.2年(8个月至5年)。11例均健康生存,未见有远处转移。
结论:DTFT在临床上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 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报告; 治疗DTFT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的手术切除。该病预后较好,复发者可再次手术。单独使用放疗可以作为无法切除肿块的治疗方式。
2008, 17(10):29-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10.029
摘要:目的:探讨尘肺患者合并急腹症的处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尘肺患者合并急腹症4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46例中Ⅱ期尘肺30例,Ⅲ期尘肺16例。肺功能轻度损伤Ⅰ级15例,中度Ⅱ级22例,重度Ⅲ级9例。合并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嵌顿25例,重症胆管炎3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6例,结、直肠癌急性梗阻2例,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9例,肠扭转肠坏死1例。46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开取石胆囊造瘘1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6例,结、直肠癌切除、结肠造瘘2例,阑尾切除、置管引流9例,肠切除肠造瘘1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
结论:尘肺患者合并急腹症需手术治疗时,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根据肺功能损伤程度,因人而异,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