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8, 17(2):1-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1
摘要:笔者明确了外科梗阻性黄疸的概念,指出梗阻性黄疸与胆道梗阻并非同一概念,并强调梗阻性黄疸诊断时,必须辨明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确定是否为梗阻性黄疸;(2)进一步确定是肝内梗阻还是肝外梗阻;(3)最后确定梗阻的部位和病因。检查一般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创到有创,由廉价到昂贵的原则来选择。
2008, 17(2):2-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2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78例中:T管引流术107例(其中并肝左叶或肝方叶切除7例);胆肠吻合手术71例(其中并肝左外叶或肝方叶切除11例)。
结果: 术后胆管炎复发率分别为49.5 %和24 %,再手术率分别为28.7 %和8 %。
结论: 解除胆道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是预防胆管炎复发,减少再手术率的关键。
2008, 17(2):3-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3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56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LCTD);64 例行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切口感染、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开腹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2.5 %,平均住院(14.9±3.1) 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6.1±8.6)h; LCTD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平均住院(5.8±1.4) 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0.6±3.4)h;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开腹组术后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经胆道镜取出。随访1个月至3年,开腹手术组2 例复发胆总管结石,LCTD组无结石复发。
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LCTD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安全有效。可根据条件选择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
2008, 17(2):4-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4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6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85例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即LCH-TD)与开腹手术组(84例常规胆总管探查,即OCH-T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胆漏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两组手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残余结石。
结论:LCH-TD术式微创,临床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2008, 17(2):5-1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5
摘要:目的:评价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PCS的116例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治疗性ERCP指征的80例(68.97 %)进行内镜治疗。
结果:全组116例胆管显影率为100 %,胰管显影97例(83.62 %)。PCS原因为胆总管结石56例(48.28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及憩室内乳头19例(16.37 %)、胆囊管残留过长并胆囊管结石15例(12.93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13例(11.20 %)、Oddi′s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4例(3.45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3例(2.59 %),胆总管损伤狭窄2例(1.73 %),硬化性胆管炎1例(0.86 %),胆管癌1例(0.86 %),残留胆囊伴结石1例(0.86 %)及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1例(0.86 %)。行EST取石57例次,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20例次,内镜下胆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23例次,内镜下胆管内自膨性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1例次,胰管括约肌切开取石1例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内镜治疗的80例中,75例获得随访3~12个月,74例(98.67 %)症状缓解。
结论:ERCP是PCS病因诊断的金标准,PCS是ERCP治疗的适应证,对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患者,治疗性ERCP是首选的方法。
杨建青, 潘光栋, 王晓源, 褚光平, 刘强, 蔡敬铭, 肖亿, 袁林
2008, 17(2):6-1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6
摘要: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男性1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3岁。术前确诊为Mirizzi综合征14例(40.0 %),术中确诊21例(60.0 %)。Ⅰ型9例,Ⅱ型18例,Ⅲ型7例和Ⅳ型1例。13例行腹腔镜手术,成功9例,另4例(30 %)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7例,胆囊部分切除、术中胆道造影和经瘘管胆总管T管置入2例。开放手术的26例中,9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7例行胆囊部分切除,其中15例胆总管内置入T管引流,2例行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14.2 %),包括胆瘘3例,切口和肺部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医源性胆管损伤和死亡。33例获随访1~5年,情况良好。
结论:重视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和术中辨认,尤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困难时更应警惕,及时中转可减少甚至避免胆管损伤。术中胆道造影有助于了解病理改变,胆囊部分切除可以降低胆管损伤的风险,术后胆总管内应常规置入T管。如遇胆管壁毁损严重,适宜行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
2008, 17(2):7-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7
摘要:目的: 探讨胆石性胰腺炎(GP)早期手术适应证及相应术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G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梗阻性重型GP患者10例中8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全部治愈。(2)梗阻性轻型GP患者70例中57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全部治愈。(3)非梗阻性重型GP患者47例中13例采用单纯早期手术治疗,4例死于早期多脏器衰竭:另3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联合早期手术治愈。(4)非梗阻性轻型GP患者146例中采用早期手术55例,全部治愈。
结论:(1)梗阻性GP是早期手术的绝对适应证,胆道解压和胰周引流是其基本术式;(2)非梗阻性重型GP原则上不采用早期手术;(3)非梗阻性轻型GP可采用早期手术治疗。
2008, 17(2):8-1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8
摘要:目的:探讨E2F1蛋白信号的转导通路对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中的作用。
方法:根据E2F1基因cDNA序列,设计针对目的基因的4个siRNA靶序列,将其插入U6启动子下游,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sensil中,通过酶切鉴定和DNA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构建好的4个siRNA表达载体分别转染于QBC939细胞中;以RT-PCR检测E2F1基因在转染前后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重组质粒酶切后呈线性化,酶切鉴定及DNA测序结果显示插入片断正确。转染48h后,4个siRNA表达载体均抑制了E2F1 mRNA的表达,沉默E2F1基因后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
结论:E2F1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QBC939细胞后,该表达载体具有抑制E2F1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可以用于后续胆管癌的实验研究。
2008, 17(2):9-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09
摘要: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Oct-4在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人胆管癌QBC939亚克隆细胞系中的表达。
方法:运用体外侵袭实验筛选出1个高侵袭转移潜力和1个低侵袭转移潜力的细胞亚系,并对两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定。运用RT-PCR,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干细胞因子Oct-4在两个亚克隆细胞系的差异表达。
结果:分离得到高和低转移能力的人胆管癌QBC939亚克隆细胞系QBC-H和QBC-L,体外侵袭指数分别为263±5.9和154±6.6(P<0.05)。干细胞因子Oct-4 mRNA和蛋白在QBC-H的表达均高于QBC-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干细胞因子Oct-4的表达强度与胆管癌QBC939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它可能是调控胆管癌侵袭转移能力的重要基因。
2008, 17(2):10-1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0
摘要: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
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动物模型,分别于胆管结扎10 d和20 d后,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的紧密连接蛋白成员ZO-1和Occludin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分布和表达。
结果:正常回肠黏膜层ZO-1和Occludin的分布相似,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的边缘,细胞膜顶端,沿绒毛下方均匀连续分布;MLCK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梗阻性黄疸时ZO-1和Occludin分布不均, 染色变淡,线条模糊,边缘粗糙有毛刺状突起;MLCK分布散乱,染色稀疏。与对照组相比20 d组和10 d组的ZO-1,Occludin,MLCK数量明显减少,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70.0 %,80.0 %,70.0 %降至10 d组的28.6 %,28.6 %,28.6 % (均P<0.05)和20 d组的ZO-1从10 d 组的28.6 %降至14.3 %, 35.7 %, 21.4 % (均P<0.05)。20 d 组的ZO-1下降较10 d组更为明显(P<0.05), 而Occludin和MLCK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的结果与之相似。
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小肠黏膜上皮ZO-1,Occludin,MLCK分布紊乱,表达下降,小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破坏。
2008, 17(2):11-1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1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血浆内毒素(PE)的动态变化,应用呼气氢试验(HBT)判断小肠细菌的移位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38例可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试验组(A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A组患者术前、术后PE的变化及HBT的结果,并与B组进行比较。
结果:入院时A组PE水平为(0.69±0.22)EU/mL(Endotoxin Unit per mL),与B组(0.17±0.05)EU/ 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术前1d PE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下降显著(P<0.05)。A组入院时,术前1 d,术后3, 7,14 d HBT阳性率分别为86.8 %,73.7 %,39.5 %,21.1 %和7.9 %;B组阳性率为6.7 %。A组入院时与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术后3,7 d与术前1d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移位,合并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呼气氢试验是判断恶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小肠细菌移位的较好指标。
2008, 17(2):12-1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2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的小片段发夹RNA对人肿瘤细胞(HeLa)端粒酶基因的干扰及对肿瘤端粒酶的抑制作用。
方法:体外合成制备shRNA,并用磷酸钙转染法转染HeLa细胞,分别用TRAP-银染法和PCR-EI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结果:将制备的46个碱基的小片段发夹RNA转染HeLa细胞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结论:shRNA对肿瘤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可望为临床开展对其他肿瘤端粒酶基因干扰抑制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2008, 17(2):13-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3
摘要:目的:探讨体内转染arresten基因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血管吻合术前,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SecTag2-AT(Ⅰ组),空载体pSecTag2转染(Ⅱ组)移植血管,等体积脂质体溶液处理移植血管(空白对照组,Ⅲ组)。各组动物均于4周后切取移植血管,RT-PCR检测移植血管中arresten mRNA的表达;常规HE,Verhoeff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及中膜面积、厚度;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血管内膜α-SMA及PC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蛋白的表达。
结果:Ⅰ组转染的移植静脉中有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而Ⅱ、Ⅲ组无Ⅰ组内膜、中膜面积小均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内膜面积/中膜面积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内膜厚度小于Ⅱ组和Ⅲ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α-SMA染色表明增生内膜中的细胞是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阳性细胞数及表达指数Ⅰ组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Ⅰ组TGF-β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
结论:移植血管转染arresten基因,可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在防治血管移植术后再狭窄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008, 17(2):14-1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4
摘要:目的:检验载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NP)对人肝细胞株L-02细胞的毒性。
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L-02,检测各组不同纳米粒浓度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用噻唑蓝(MTT)法检测L-02在与ADM-PBCA-NP,阿霉素(ADM)和空白纳米粒(PBCA-NP)共同培养的条件下对肝细胞的毒性,通过对不同浓度PBCA-NP的溶血试验测定其生物相容性。
结果:MTT结果显示,ADM组,ADM-NP组,PBCA-NP组在 10-6 mol/L的浓度范围内,细胞毒性均为1级,即对细胞无害。各组肝细胞L-02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的测定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10-6 mol/L浓度范围内,ADM-NP和PBCA-NP对肝细胞L-02无明显毒性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细胞相容性良好,不会引起溶血。
2008, 17(2):15-1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5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余收治的58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联合尾叶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切除联合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26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25例,右三肝切除4例,中肝叶切除3例;所有患者同时附加全尾叶切除手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骨骼化清扫。根治性切除率为72.4 %(42/58)。1,3年生存率分别为79.5 %和36.2 %。有3例现已无瘤存活6年。
结论:肿瘤切除联合尾叶的规则性肝叶切除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是关键。
2008, 17(2):16-1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6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检查术后重置T管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256例次纤维胆道镜检查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其中85例次采用直接插入法(直接法组)重置T管,171例次采用导丝引导法(导丝法组)重置T管。
结果:直接插入法中有3例未能成功重置T管,其中1例误入肠管,拔除T管后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导丝引导法中T管重置全部成功,且未发生并发症。
结论:导丝引导法能成功引导T管重置。
2008, 17(2):17-1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7
摘要: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救治的经验,以期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5月—2007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胸腹联合伤者 63例临床资料,其中闭合性损伤 34例,穿透性损伤29例;左侧膈肌破裂47例,右侧9例,双侧7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4例;合并血气胸63例,休克60例。术前确诊41例。63例均行手术治疗,经左胸手术18例,右侧2例,双侧开胸5例,经胸经腹切口4例,经胸腹切口2例,经腹切口32例。
结果:治愈56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1.1 %。失血性休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死率高,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手术入路应视具体伤情而定;及早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关键。
2008, 17(2):18-1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8
摘要: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依据主要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笔者对几年来在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包括胆系X线检查、CT扫描、核素胆系造影、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
2008, 17(2):19-1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19
摘要:Bouveret综合征是胆石症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复习相关文献,综述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步法即取石、修补瘘、切除胆囊一次完成;二步法即先取石,然后再修补瘘,切除胆囊。
2008, 17(2):20-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0
摘要:目的:观察CD68在胆囊壁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胆固醇结石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在34例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结石组)和15例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壁(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
结果:CD68主要表达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顶侧。结石组的CD68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中CD68的表达上调,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有关。
2008, 17(2):21-1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1
摘要:目的:对9例高龄患者因壶腹周围癌所引发病理性胆肠内瘘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方法:临床资料:其中4例胰头癌患者、4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及1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均具有以下特点:(1)上述病例均为高龄,入院前均有长期反复的胆囊炎病史、一过性黄疸病史;(2)上述病例入院时主要以进行性消廋、营养不良及长期反复的右上腹隐痛为主要的临床特点;(3)影像学诊断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胆囊内、胆总管内部分CT值呈负值改变,有积气征;(4) 无阻塞性黄疸常见的临床表现。
结果:手术前后临床资料均证实患者临床诊断:壶腹周围部肿瘤伴胆肠内漏。
结论:对在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高龄慢性胆囊炎并伴有进行性消廋,无明显阻塞性黄疸的表现者及影像学诊断提示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者,临床上应高度怀疑有胆、肠内漏的病理性改变。
2008, 17(2):22-1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2
摘要:目的:评价谷氨酰胺、精氨酸、维生素E、β-胡萝卜素4种营养素对饥饿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检测对照组和营养组大鼠在饥饿3,5,7,9 d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和D-乳酸的水平。
结果:营养组在4个时点DAO和D-乳酸均低于对照组。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DAO和D-乳酸均增高,肠屏障功能受损。
结论:联合应用上述4种营养素能有效地减轻饥饿大鼠肠屏障功能的损害。
2008, 17(2):23-1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ACST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胆道病史,有典型Charcot三联征者93例,有精神症状者37例,收缩压<90 mmHg或脉搏>120次/min者89例,体温>39 ℃者76例,上腹部腹膜炎体征114例。白细胞>20×109/L84例。手术治疗157例中痊愈135例,带T管出院16例,手术组死亡6例,死因为肝肾综合征1例,肝昏迷1例,ARDS 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3例。非手术治疗11例全部死亡。
结论:ACST的早期诊断,把握好手术时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早期手术,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2008, 17(2):24-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4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方法。
方法:对65例磁共振胰胆管显像(MRCP)阴性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行术中胆道镜检。
结果:发现胆总管下端结石9例,术中均行胆道镜一次取出结石、T管引流,效果满意。
结论:MRCP检查阴性的患者常规行术中胆道镜检、T管引流,可避免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
2008, 17(2):25-1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5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在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管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总结分析30例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T 形管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28例治愈,残留结石2例(经T管再次纤维胆道镜取尽治愈)。平均住院天数9 d。
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 管引流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2008, 17(2):26-1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6
摘要:目的:手术前应充分考虑梗阻性黄疸的多种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正确作出诊断,并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方法:探讨梗阻性黄疸手术后黄疸的处理方法与效果。
结果:回顾分析15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论:15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现145例术后5~14 d血清总胆红素(TB)恢复正常;5例术后2~7d内黄疸加重,而后迅速正常;5例术后2~7 d TB仍加重或无改善,5例均合并肝内弥漫性病变,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全组无死亡。
唐毕锋 , 聂明明 , 马立业 , 张敏峰 , 刘小康 , 顾立强
2008, 17(2):27-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7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间收治的18例胆囊切除术致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损伤原因中解剖变异2例,局部病理因素14例,手术因素2例。损伤部位包括肝总管7例(38.9 %),胆总管6例(33.3 %),胆囊管汇入胆总管部2例(11.1 %),右肝管2例(11.1 %),副肝管1例(5.6 %)。术中发现损伤8例,术后发现损伤10例。11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6例行再次或多次手术,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例。14例获平均4年3个月的随防,效果良好10例,较差3例,并发胆汁性肝硬化1例。
结论:术中仔细辨别三管关系是防止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最重要的手术方法。
2008, 17(2):28-1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36例均有发热(体温37.5~39 ℃),右上腹疼痛,腹胀;局限性腹膜炎25例(69.4 %),黄疸6例16.7 %),休克5例(13.8 %),胆囊坏疽5例(13.8 %);合并胆囊结石31例(86.1 %),胆总管结石6例(16.7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糖尿病9例。急诊手术19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LC)3例,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15例,开腹大部切除胆囊1例,同时行胆总管切开探查6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待急性症状控制后手术切除胆囊11例,单纯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6例。35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7.2 %。手术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2例。急诊手术后死亡1例,急诊手术病死率为5.3 %。
结论:对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应采取稳妥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反对一味冒险急诊手术。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应急治疗措施。
2008, 17(2):29-1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29
摘要:目的: 探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在胆道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胆道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营养+胆汁回输(回输组)和单纯肠内营养(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电解质、胃肠功能、营养状况等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日均热卡及氮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回输组(28±13)h较对照组(41±14)h短 (P<0.01);术后第3天,回输组血钾正常[(4.28±0.53)mmol/L],对照组血钾偏低[(3.44±0.36)m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8天两组血清白蛋白、前蛋白均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回输组血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对照组分别为(31.80±7.91)mg/L和(22.90±8.81)mg/L(P<0.01)。
结论: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有利于胆道术后患者康复。
2008, 17(2):30-2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3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胃癌患者8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综合治疗及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者共69例,姑息性手术19例。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率15.9 %(14/88),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3例,碱性反流性胃炎1例,术后出血1例,吻合口排空障碍2例,肺炎2例,心肌梗死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营养不良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术后79例获随访1~10年,在1~2年内因肝脏、 肺、骨等远处转移或肿瘤复发死亡21例。根治性手术随访,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 %,25 %和6 %。姑息性手术1,3,5年随访生存率为61 %,28 %,11 %,≤6年为0。
结论:化疗-根治术-化疗等综合性治疗能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08, 17(2):31-1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31
摘要:
2008, 17(2):114-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2.033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