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讲座
    • 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癌

      2008, 17(5):1-4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1

      摘要 (828) HTML (0) PDF 1.05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甲状腺癌的诊治日益受到临床外科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就甲状腺良性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甲状腺癌并存的问题进行阐述。

    • >甲状(旁)腺外科专题研究
    •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2008, 17(5):2-4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2

      摘要 (1956) HTML (0) PDF 1.00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75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甲状腺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两方面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
      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多灶性甲状腺癌占23.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病和Grave 病等的患者共381例,占50.2%。638例行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487例(76.3%)有颈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
      结论:结合国外临床指南及该组临床资料分析,建议将双侧甲状腺全切术作为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规手术方法,并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 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残癌率的临床分析和意义

      2008, 17(5):3-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3

      摘要 (1358) HTML (0) PDF 1021.79 K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行局部切除术后残癌率的评估,为临床制定再手术的适应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行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行再次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证实再手术患者残癌率为42.8%;首次手术前肿瘤直径大于4 cm者残癌率为80.0%;肿瘤小于2 cm者为11.1%;单发结节残癌率为27.5%,多发结节为81.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者残癌率为86.3%,未侵及被膜者为14.7%;首次手术行结节切除术者残癌率为47.6%,行患侧腺叶部分切除者残癌率50.0 %,行腺叶次全切除术者为12.5%。再手术前CT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癌残留的灵敏度分别为64.0%和6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75.0%。
      结论: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残癌率较高,再手术是必要的,首次手术前肿瘤情况和CT扫描对筛选再手术患者有首要意义,按适应证选择手术病例,可以使不必要再手术的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 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2008, 17(5):4-4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4

      摘要 (851) HTML (0) PDF 1.01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余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确诊、年龄11~71岁的12例甲状旁腺肿瘤临床资料。包括甲状旁腺癌并甲状腺肿及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MEN-1)1例;甲状旁腺囊肿1例;甲状旁腺瘤10例,其中1例为双侧甲状旁腺瘤并MEN-1,1例合并甲状腺肿,1例为异位腺瘤。
      结果:依靠血钙、血磷、B超、CT及99mTc-MIBI等检查10例在术前确诊(2例术后确诊)。8例腺瘤和1例囊肿行单侧探查及甲状旁腺瘤切除;行双侧探查3例,其中1例甲状旁腺瘤并甲状腺肿行双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包括旁腺瘤),1例甲状旁腺癌为MEN-1行根治性切除及切除垂体肿瘤手术,1例甲状旁腺瘤并MEN-1术前行胰岛素瘤和肾上腺皮质瘤切除。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随访期间11例血钙正常,8例无症状生存; 1例腺瘤术后对侧甲状旁腺增生,再次手术。
      结论:定位明确的单发甲状旁腺瘤或囊肿可单侧探查,MEN-1和腺癌或伴结节甲状腺肿者应双侧探查。术后密切随访不仅可确定手术效果,而且有利于早期发现复发患者和MEN-Ⅰ患者。

    • 甲状旁腺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

      2008, 17(5):5-4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5

      摘要 (1674) HTML (0) PDF 1.01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旁腺癌(PTC)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6例PTC的临床资料。
      结果:5例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3例可扪及颈部肿块,4例高钙血症[(3.62±0.56 )mmol/L],4例血甲状旁腺素(PTH)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3例术中快速病检确诊,2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确诊,1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结合临床资料确诊。5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随访1~5年,其中1例术后复发;1例仅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的甲状旁腺癌伴多发性骨转称患者,术后16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PTC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血生化检查,PTH,99mTc-MIBI,超声、CT检查及术中大体标本观察和快速病检有利于明确诊断。手术方式以选择甲状旁腺切除术+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宜。

    • 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的术式改进

      2008, 17(5):6-4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6

      摘要 (4418) HTML (0) PDF 1023.24 K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5 751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经峡部径路甲状腺切除术的3 288例为改良组;同期施行传统切除术式的2 463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神经损伤率、术后气管局部不适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引流量减少(P<0.05),患者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经峡部径路行甲状腺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 >甲状(旁)腺外科专题研究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鉴别诊断:附108例报告

      2008, 17(5):7-4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7

      摘要 (1171) HTML (0) PDF 1.00 M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治疗的108例CL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手段包括甲状腺功能测定、抗甲状腺抗体测定、影像学检查、细胞学穿刺、药物诊断性治疗及手术病理诊断;将94例手术患者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08例中有14例未手术,其中9例经B超引导下行细胞学穿刺检查确诊,5例经泼尼松药物试验治疗而确诊。 行手术治疗的94例中术前诊断为结甲57例,甲癌16例,结甲伴甲亢13例,CLT伴结甲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CLT 59例(62.7%),CLT伴结甲19例(20.2%),CLT伴甲亢10例(10.6%),CLT伴甲癌6例(6.3%)。术前误诊率91.5%(86例)。
      结论:CLT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发生误诊。对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抗体测定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仔细分析有助于CLT的确诊。细胞学穿刺检查和药物诊断性治疗是CLT确诊的较好方法。术前明确诊断可减少对CLT的不必要手术处理。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男性乳癌38例临床分析

      2008, 17(5):8-4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8

      摘要 (984) HTML (0) PDF 1.07 M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院38例男性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术前依据B超,钼钯摄影,细针穿刺等方法均确诊。行乳癌根治切除术3例,改良根治术27例,乳腺单纯切除术5例,放弃手术3例,术后单纯放疗4例,单纯内分泌治疗7例,放疗加化疗9例,化疗加内分泌治疗8例。
      结果:年龄53~82(平均58.5)岁,TNM分期包括Ⅰ期13例,Ⅱ期19例,Ⅲ期4例,Ⅳ期2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10年,平均73.8个月,随访率为73.6%(28/38)。死亡13例;其中8例死于复发及转移,5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6%和55.3%;Ⅰ,Ⅱ期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6%(25/27)和78.9%(15/19);Ⅲ,Ⅳ期6例中随访4例,均于3年内死亡,无3年生存病例。
      结论:男性乳癌病程长,预后差,生存率低,以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对男性乳癌的主要治疗模式,预后与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36例分析

      2008, 17(5):9-4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09

      摘要 (1463) HTML (0) PDF 1.01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6例PBL患者中,Ⅰa期 16例,Ⅱa期14例,Ⅱb期2例,Ⅳb期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加化疗,其中20例加行放疗。33例(91.7%)随访3~19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2例,其中死于脑转移2例,骨髓转移5例,肝、肺广泛转移5例。存活21例中,最长者192个月,总生存时间3~19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3.5个月。全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和49.0%。
      结论:PBL中以B细胞型NHL常见,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的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一般采用手术、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

    • 乳腺癌钼靶X线钙化与HER-2/neu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2008, 17(5):10-4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0

      摘要 (1481) HTML (0) PDF 1.11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钙化与HER-2/neu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析152例乳腺癌钼靶X线片的钙化特点;并将切除的肿瘤标本行HER-2/neu检测,分析钼靶X线钙化特征与HER-2/neu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钼靶X线钙化组HER-2/neu过度表达率高于无钙化组(61.6% vs. 35.4%)(P<0.01);在73例钙化中,以钙化伴随毛刺征为主要表现者,HER-2/neu过度表达率高于单纯钙化组(P<0.05)。根据钙化形态特征,蠕虫状钙化组HER-2/neu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蠕虫状钙化组(P=0.01)。钼靶X线钙化簇最大径≥25 mm者,多在HER-2/neu过度表达组(P<0.05),而钙化颗粒数≤20枚/cm2者,多在HER-2/neu阴性表达组(P<0.01)。
      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钙化与HER-2/neu过度表达关系密切,可为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参考。

    • 腔镜在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附21例报告

      2008, 17(5):11-4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1

      摘要 (1070) HTML (0) PDF 1.18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行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E-ALND)的价值。
      方法: 收集近2年内采用吸脂法进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2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传统手术进行比较。
      结果:21例E-ALND手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清除淋巴结的数量无明显差异[(18.26±4.62)枚 vs. (17.15±3.83)枚];手术时间明显延长[(82.21±28.12)min vs. (138.42±36.06) min];腋窝出血量显著减少[(192.16±60.27)mL vs. (115.31±32.18 )mL];拔除腋窝引流管时间明显缩短[(10.1 ±3.2)d vs. (6.8±2.8)d]。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镜组上肢感觉异常发生率明显减少(32.2% vs. 4.78%),但上肢疼痛、水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腔镜组术后出现局部皮肤水疱2例,胸壁蜂窝组织炎1例,皮下积液2例,均治愈。随访2~21个月,未见trocar处种植转移。
      结论:腔镜行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具有切口小、隐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符合美学要求,较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Pirh2 mRNA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2008, 17(5):12-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2

      摘要 (1129) HTML (0) PDF 1.28 M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irh2mRNA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乳腺科近10年间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I,II期乳腺癌87例,III,IV期乳腺癌27例Pirh2mRNA的表达,并以纤维瘤组织10例和正常乳腺组织6例作为对照。
      结果:Pirh2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3.9%(50/114),10例纤维瘤组织1例阳性,6例正常乳腺组织无表达。乳腺癌与纤维瘤和正常乳腺组织间的Pirh2mRNA表达均有差异显著性(P=0.004)。I,II期乳腺癌和III,IV期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37.9%(33/87)和63.0%(17/27),差异有显著性(P=0.022)。114例乳腺癌中5年内远处转移者60例,其Pirh2mRNA阳性率为63.3%(38/60);无瘤生存≥5年者54例,其Pirh2mRNA阳性率为22.2%(12/54),两者有差异有显著性(P=0.000)。
      结论:Pirh2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较高表达,而在乳腺纤维瘤和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III,IV期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II期乳腺癌。Pirh2mRNA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EMA和EGP-2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8, 17(5):13-4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3

      摘要 (1131) HTML (0) PDF 1.04 M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和表皮糖蛋白基因(EGP-2)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3例乳腺癌患者(乳癌组)和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病组)EMA和EGP-2mRNA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乳癌组外周血EMA和EGP-2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33.96%和28.30%,而在良性病组外周血表达率分别为0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和EGP-2mRNA的检出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参数呈正相关;EMA和EGP-2mRNA联合检测敏感度和准确性在乳腺癌组分别为52.83%和66.23%,相对于EPG-2 mRNA单项检测敏感度及准确性有明显升高,但与EMA mRNA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EMA和EGP-2联合检测时准确性明显升高,故两者可作为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有可能对乳腺癌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意义。

    • >基础研究
    • PGL3-DF3-DTA在DF3阳性人乳腺癌细胞移植瘤中的表达和作用

      2008, 17(5):14-4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4

      摘要 (1559) HTML (0) PDF 1.11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含人乳癌DF3/MUC1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的DTA重组表达载体PGL3-DF3-DTA对乳腺癌DF3阳性癌细胞的选择性表达和杀伤作用。
      方法:将乳腺癌的两种细胞株MCF-7和MDA-MB-231分别接种于裸鼠背侧皮下,7 d后开始用重组的质粒进行活体内瘤注射治疗。肿瘤接种后第29天脱颈椎处死裸鼠,测量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裸鼠移植瘤内DTA的表达情况。
      结果:重组表达载体PGL3-DF3-DTA在MCF-7细胞株移植瘤中表达,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结论:重组表达载体PGL3-DF3-DTA对乳腺癌DF3阳性的癌细胞起到了选择性表达和杀伤作用。

    • BRMS1在不同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HDAC活性的关系

      2008, 17(5):15-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5

      摘要 (1151) HTML (0) PDF 1.08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在不同转移性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关系和意义。
      方法:采用 RT-PCR技术检测3种细胞株〔非转移性MCF-7(A株),低转移性MDA-MB-453(B株),高转移性MDA-MB-231(C株)〕中BRMS1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在上述3种细胞株中BRMS1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3种细胞株中HDAC的活性。
      结果:(1) 在A,B,C 3种细胞株中BRMS1 基因表达依次比例为3.1∶2.0∶1.0。C细胞株比A细胞株BRMS1基因表达降低2.1倍,BRMS1 基因表达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P<0. 001)。(2)在A,B,C 3种细胞株中BRMS1蛋白表达依次比例为3.2∶1.9∶1.0。C细胞株比A细胞株BRMS1蛋白表达降低2.2倍,BRMS1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P<0. 001)。(3)A,B,C 3种细胞株中HDAC活性依次比例为1.0∶1. 8∶2.6。C细胞株比A细胞株HDAC活性增高1.6倍,随转移程度的增高HDAC活性升高(P<0. 001)。
      结论:(1)BRMS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3种细胞株中随转移程度的增高而呈递减趋势。(2)HDAC活性在3种细胞株中随转移潜能的增高而呈递增趋势;提示BRMS1可能通过参与调节HDAC活性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 短发卡RNA对人胃癌细胞STAT3基因的沉默作用

      2008, 17(5):16-4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6

      摘要 (1406) HTML (0) PDF 1.24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TAT3基因小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对胃癌MKN-45细胞STAT3基因的干扰作用。
      方法:根据STAT3 mRNA 编码序列,设计RNA干扰靶点,构建STAT3基因的特异性小RNA干扰质粒(psiRNA-H1/STAT3),使用脂质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实验分为对照(A)组,psiRNA-H1转染(B)组和psiRNA-H1/STAT3转染(C)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3特异性小RNA干扰基因对胃癌细胞STAT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psiRNA-H1/STAT3经限制性酶切及部分序列分析证明基因插入正确,并经测序证实。将其成功转染MKN-45细胞后,该细胞的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
      结论:将成功构建的针对STAT3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MKN-45细胞,能有效抑制该细胞的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为STAT3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临床研究
    • 智能胶囊式测压系统在结肠传输功能测定中的应用

      2008, 17(5):17-4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7

      摘要 (1137) HTML (0) PDF 1.06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智能胶囊式测压系统应用于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结肠压力和传输功能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试验分两组:健康组为健康志愿者30例;便秘组为慢性传输性便秘(STC)患者30例。两组均在9AM口服智能胶囊,12AM和6PM进食以刺激胃结肠反射;每隔7 h腹部超声检查了解智能胶囊的位置,胶囊随粪便自然排出体外后为完成检查。检测指标:胶囊在体内总时间、通过结肠时间、高幅传输波(HAPCs)总数、群发HAPCs、平均收缩幅度和生理响应比。
      结果:所有受检者顺利吞服和自然排出智能胶囊,无任何不适感,胶囊外封硅胶均无破损。与健康组比较,便秘组的胶囊在体总时间、结肠通过时间明显延长,依次为(110.2±13.0)h vs.(29.7±6.5)h, (86.4±15.0)h vs. (14.8±4.6)h,(P=0.000和0.000); HAPCs总数、群发HAPCs较健康组明显减少分别为 (12.4±3.4 ) vs.(18.9±3.5); (4.5±2.8)vs.(12.3±2.1),(P=0.012和0.004),平均收缩幅度和生理响应比显著低于健康组分别为(8.7±0.5) kPa vs.(9.5±0.7)kPa,42.10% vs. 64.50%(P=0.026和0.024)。
      结论:智能胶囊式测压系统是一种无创、安全、方便、符合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不仅可检测全结肠动力和传输时间,而且可对便秘的产生及严重程度判断提供有力证据。

    • 慢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断治疗:附17例报告

      2008, 17(5):18-4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8

      摘要 (978) HTML (0) PDF 1.32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慢性假性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5例右半结肠加横结肠切除,8例右半结肠加横结肠加降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造瘘,2例肠减压术。术后2例切口感染和1例左膈下脓肿,经处置后痊愈;1例术后胃瘫,保守治疗30 d治愈,1例肠减压术患者,术后19 d因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乙状结肠切除及1例肠减压患者,术后症状均无缓解。其余患者腹胀消失,排气、排便正常而获痊愈。
      结论:慢性假性结肠梗阻是一种少见疾病,切除全部扩张的、无功能肠段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症状缓解。

    •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附208例报告

      2008, 17(5):19-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19

      摘要 (978) HTML (0) PDF 1.01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保脾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收治的208例脾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20例;采用保脾手术治疗88例,包括 20例单纯脾修补,48例施以脾动脉结扎和/或脾部分切除和/或脾修补术,20例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移植;100例脾门及附脾多处破裂者行脾切除术。
      结果:108例保脾患者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 其IgM,CD3+ 远高于切脾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D8+和CD4+显著高于切脾组(P<0.05),痘痕红细胞百分率低于切脾组(P<0.01)。CT, B超,99锝核素显像等证实保脾组1个月后脾结构恢复正常,裂口创面完全愈合。
      结论:大部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可采用保留脾治疗,术后脾结构和功能均可恢复正常。

    • >动态·进展
    • 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早期乳腺癌诊断与治疗

      2008, 17(5):20-4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0

      摘要 (1345) HTML (0) PDF 1.01 M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有:(1) 小叶及导管不典型增生;(2) 柱状上皮不典型增生;(3) 小叶原位癌;(4) 乳头状病变;(5) 异常增生放射状疤痕。p53和HER2可用于监测其转变为癌的过程。切除癌前病变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乳腺癌可通过普查、乳腺检查、影像学检查、导管内窥镜、肿瘤标志物及病理学检查诊断。局部切除加放疗、单纯乳房切除、局部切除加根据激素受体情况酌情内分泌治疗是原位癌主要治疗方法。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推荐保乳根治术+术后放疗、酌情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可以避免致残性的手术,获得好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

    • >文献综述
    • CD24与乳腺癌及其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2008, 17(5):21-4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1

      摘要 (1024) HTML (0) PDF 1.02 M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CD24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为乳腺癌中分离出乳腺癌干细胞(CD44/CD24LOW/-)标志物之一,笔者主要就CD24与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凋亡和转移侵袭的关系,以及该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与乳腺癌干细胞及乳腺癌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08, 17(5):22-4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2

      摘要 (1281) HTML (0) PDF 1.02 M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制备方法及研究目的的不同,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移植性、转基因或基因敲除性及乳腺癌远处转移等5大类,每种动物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条件。笔者就各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特点及应用条件进行综述。

    • Pendred 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008, 17(5):23-4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3

      摘要 (1698) HTML (0) PDF 1.01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查阅历年来Pendred综合征(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PDS)的相关文献,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情况等作一综述。发病原因为PDS基因即7q31基因出现缺失或突变。该病的甲状腺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应口服甲状腺素片或优甲乐,只有出现明显甲状腺肿压迫症状,或对激素治疗反应不明显时方可考虑手术。

    • 阻塞性黄疸与肝细胞能量变化

      2008, 17(5):24-4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4

      摘要 (884) HTML (0) PDF 1.01 M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塞性黄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肝细胞损伤,近年来围绕阻塞性黄疸对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阻塞性黄疸对肝细胞能量方面的影响尚不是十分明确。笔者就此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

      2008, 17(5):25-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5

      摘要 (968) HTML (0) PDF 1.00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80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
      结果:80例乳腺癌中p16和 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40.0%和53.8%。乳腺癌中p16低表达与cyclin D1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9);p16低表达、cyclin D1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结论: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 乳腺癌p16,p53基因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8, 17(5):26-5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6

      摘要 (1384) HTML (0) PDF 1.20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p16和p53基因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6和p53基因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癌旁乳腺组织中p16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90.0%(27/30),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6.67%(2/30);乳腺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表达率为38.3%(23/60),p53基因蛋白表达率为48.3%(29/60)。癌旁乳腺组织的p16 mRNA显著高于乳腺癌组织(P=0.023),而在乳腺癌组织的p53mRNA水平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01)。乳腺癌细胞分化程度越高p16蛋白表达率越高,而p53表达蛋白正相反;有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者p16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者,而p53蛋白的表达率则相反。p16mRNA在组织学Ⅰ级的水平显著高于Ⅱ,Ⅲ级,而Ⅱ,Ⅲ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53mRNA在组织学Ⅰ级的水平显著低于Ⅲ级。有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的p16mRNA和p53mRNA表达明显低于和高于无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者。
      结论:p16和p53基因的改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用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

    • 原癌基因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8, 17(5):27-5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7

      摘要 (1177) HTML (0) PDF 1018.44 K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9例乳腺癌中C-erbB-2,ER,PR的表达。
      结果:C-erbB-2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与ER和PR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C-erbB-2表达阳性是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CD25+调节性 T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2008, 17(5):28-5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8

      摘要 (887) HTML (0) PDF 1017.99 K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CD25+调节性 T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CD4+CD25+T细胞水平,并以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
      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胃癌组经根治或姑息术切除肿瘤1个月后,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下降,而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胃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机制。该指标可能成为胃癌免疫状态临床监测的指标。

    • >临床报道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

      2008, 17(5):29-5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29

      摘要 (676) HTML (0) PDF 1021.87 K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分析3年间收治的9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中术前有骨关节疼痛4例, 骨折1例, 泌尿系结石症状3例,有肾病表现1例。所有患者术前血钙均升高,平均3 145 mmol/L,术前PTH平均186 ng/L, 全组病例经术前影像学定位后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术后血钙明显下降, 平均血钙为1 775 mmol/L。术中切除甲状旁腺肿物15 min后测血PTH分别下降66%。9例术中均暴露喉返神经,术后无1例出现声嘶。术后8例均随访1个月至3年, 术后临床表现缓解, 骨质疏松改善。
      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经术前影像学定位后,术中PTH检测,行小范围、小创伤的甲状旁腺切除术是可行的。暴露喉返神经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更安全。

    •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探讨

      2008, 17(5):30-5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0

      摘要 (1540) HTML (0) PDF 887.27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再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来73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者首次术式多为单纯结节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72.6%),且复发时间明显较双侧腺叶次全切除者缩短(P<0.05)。73例行二次手术治疗者,并发症发生率15.1%(11/73),高于同期首次手术者的3.8%(16/426)(P<0.01),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两次手术为同侧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1%(9/39),高于两次手术不同侧者5.9%(2/34)(P<0.05)。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所有再手术者平均随访5.1年均无复发。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后复发与初次手术方式关系密切,正确选择术式可以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率。有选择的显露喉返神经,术中细致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超声引导下确定肿瘤切除边界在保乳术中的临床意义

      2008, 17(5):31-5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1

      摘要 (1862) HTML (0) PDF 902.14 K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乳腺癌保乳术采用体内标记方法确定的切缘与残癌的关系。
      方法:采用高频彩色超声引导下癌周精确注入亚甲蓝染料后行手术切除,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与切缘残癌阳性有关的其他因素。
      结果:该方法能精确地实施癌块扩大切除,但其切缘阳性率与传统手术无明显差异,切缘残癌阳性仅与HER-2有关。
      结论:超声引导下标记癌块的方法能精确、有效地实施肿块扩大切除术。但切缘与肿块的距离可能与切缘残癌阳性无关。

    • 手法张力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体会

      2008, 17(5):32-5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2

      摘要 (799) HTML (0) PDF 886.00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彻底、创伤少、瘢癍痕小、费用低的乳腺纤维瘤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近3年来465例采用手法张力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65例手术均最大限度争取行乳晕或腋窝皱褶或乳腺下方皱褶切口。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瘢痕,双乳对称,外形功能无影响,站立时切口不明显。
      结论:手法张力美容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是一种适合大部分乳腺纤维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具有治疗彻底、创伤少、瘢痕小、费用低。

    •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预防

      2008, 17(5):33-5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3

      摘要 (1222) HTML (0) PDF 1006.12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原因与对策。
      方法:行乳腺癌根治术游离皮瓣时电刀采用小频率,皮缘3 cm以内不用电凝;应用较细的硅胶管螺旋式剪侧孔,置于术野边缘一圈,距皮缘3cm处缝皮瓣至胸壁,采取小负压吸引,无需胸带及皮外加压包扎。
      结果:42例乳腺癌根治术,仅1例行皮瓣转移患者有少许皮瓣坏死外,其余均为一期愈合。
      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淋巴漏是可以预防的。

    • 乳管镜直视定位下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

      2008, 17(5):34-5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4

      摘要 (1189) HTML (0) PDF 947.46 K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准确切除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对30例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乳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将乳管镜插入病变乳管,以乳管镜光斑确定体表小切口位置(约1~2 cm) , 以镜鞘作为支撑引导,在乳管镜直视定位光斑引导下经切口解剖病变乳管并切除病变乳管及管壁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剖开病变乳管确认肿瘤,送病理检查。
      结果:30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及乳管内肿瘤(100%)。术后病理: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93.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灶上皮增生1例(3.3%);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3.3%),再次行乳腺组织切除,Ⅰ期乳房假体植入。随访3~12个月,无乳头溢液及肿瘤复发。术后乳头乳房形态良好,美容效果好。
      结论:乳管镜直视定位下小切口切除乳管内病变定位准确,切除范围小,疗效满意,术后美容效果好。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镜下修复方法的探讨

      2008, 17(5):35-5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5

      摘要 (784) HTML (0) PDF 1019.93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镜下的修复方法。
      方法:对近8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行腹腔镜下修复的1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镜下成功修复13例,手术时间50~250 min,其中直接缝合修复2例;损伤部位缝合后,胆管切开,放置T管引流7例;将创口延长放置T型管引流4例,其中通过胆道镜探查发现并取出结石1例。均放置腹腔引流管。另6例修复失败转开腹手术。修复成功的13例中,手术后发生胆漏2例,通过引流后愈合。T管于3周后夹闭,放置时间1个月至1年,拔除T管前行T管造影检查。13例均随访2年未发现胆道狭窄及胆道结石。
      结论:胆管损伤是伴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的,手术中发现后,可在镜下一期修复,避免开腹手术的损伤,达到良好的效果。

    • >病案报告
    • 成人美克尔憩室内翻引起肠套叠1例

      2008, 17(5):36-0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6

      摘要 (951) HTML (0) PDF 873.00 Byte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腹膜后骨外骨瘤1例

      2008, 17(5):37-0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7

      摘要 (818) HTML (0) PDF 912.00 Byte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大剂量阿司匹林致多器官功能不全并急性胰腺炎1例

      2008, 17(5):38-0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5.038

      摘要 (730) HTML (0) PDF 1005.00 Byte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