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08, 17(7):1-6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1
摘要:目的:总结肝移植手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探讨提高肝移植手术效果的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间70例肝癌行肝移植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快速标准切取法行肝肾联合切取,UW或HTK液灌注并保存;均采用同种异体(尸体供肝)原位全肝移植;其中经典式41例,背驮式29例;注重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70例手术均获成功,供肝热缺血时间平均4.5 min,冷缺血时间平均8 h。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有:腹腔内出血2例,门静脉狭窄1例,胆道吻合口狭窄4例。手术后死亡3例(4.3%)。67例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21个月,肝癌复发10例,其中1例死亡。
结论:经过选择的肝癌患者可行肝移植治疗。确保供肝质量是肝移植成功的前提,良好的血管和胆管重建技术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加强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8, 17(7):2-6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2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策略及效果。
方法:对120例乙型肝炎相关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后,使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治疗HBV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经23~59个月随访,全组4例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3.3%。4例经治疗后经随访19~26个月,均出现HBV-DNA转阴,但未见HBsAg转阴。
结论:小剂量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术前HBV-DNA负荷量与术后HBV再感染可能有关。
万齐全 , 杨明施 , 肖雪飞 , 叶启发 , 马颖 , 杨兵厂
2008, 17(7):3-6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3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全胃肠外营养(TPN)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Gln,商品名力太)的TPN对肝移植后移植肝蛋白合成功能、机体免疫功能及对感染、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将50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两组:不添加Gln的TPN组(传统组) 和添加Gln的TPN组(Gln组)。术后第2天予等热量〔104.6 kJ/kg(体重)〕、等氮量〔0.16 g/kg(体重)〕共7 d。监测术后第2和9天IgG,IgA,IgM, CD3,CD4/CD8及前清蛋白(PAB)。
结果:术后第9天与术后第2天比较Gln组IgG和IgA较之传统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P<0.01;Gln组应用前后比较P<0.01。 Gln组CD3,CD4/CD8平均值较之传统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P<0.01;Gln组应用前后比较P<0.05;Gln组感染率(20.0%)较之传统组(40.0%)明显降低(P<0.05);术后PBA增高幅度Gln组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比较IgM变化及急性排斥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肝移植后静脉营养中添加Gln可增强免疫功能,尤以体液免疫增强为著,但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使用Gln同时增加移植肝蛋白合成功能及降低感染发生率。
2008, 17(7):4-6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4
摘要:目的: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
方法: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
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用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2008, 17(7):5-6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5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I),缺血后处理组(IPO)和假手术组(S),于复灌后0,0.5,1,2,4,8,12,24 h取材,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c-fos,c-jun mRNA的表达。
结果:(1)在IRI组再灌注后0.5~2 h, c-fos和c-jun的表达均增高,1 h达高峰;4 h后仅c-jun有持续较高的表达,c-fos的表达开始下降; (2)IPO组各时点c-fos mRNA的表达均较IRI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IRI组相比,IPO组c-jun mRNA在0.5,1 h和2 h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有效地保护肝脏免受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这种保护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影响即早基因的转录有关。
元文勇, 余伟平, 叶启发, 任祖海, 刘海, 明英姿, 蒋圣军
2008, 17(7):6-6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6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程度及其判断指标的选择。
方法:建立大鼠肝脏局部I/R模型,测定大鼠肝脏缺血60,90 min再灌注0,1,2,4,6,12,24,48 h时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水平,并行病理检查(相对细胞死亡率)。参照本院I/R损伤分级标准重新将动物分为4个不同的I/R损伤程度的实验组,分析ALT水平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结果:缺血60 min组中轻度I/R损伤占75.0%,中度I/R损伤占14.6%,重度I/R损伤占10.4%;缺血90 min组中轻度I/R损伤占41.7%,中度I/R损伤占25.0%,重度I/R损伤占16.7%,严重度I/R损伤占16.7%。损伤程度越重细胞死亡率越高,ALT水平也越高。
结论:ALT水平可直接反映肝脏I/R损伤程度;损伤程度越重,转氨酶水平越高,细胞死亡率也越高。
2008, 17(7):7-6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7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药物异丙酚经门静脉给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仅开关腹;B组为单纯阻断入肝血流30 min再灌注60 min(I/R)组;C组为I/R组﹢颈静脉注射异丙酚组;D组为I/R组﹢门静脉注射异丙酚组;。检测各组家兔血清ALT和AST、肝组织及血液中内皮素-1(ET-1) 和一氧化氮(NO)以及肝组织中ATP含量。
结果:门静脉注射异丙酚可降低I/R期间血清ALT,AST及肝组织和血液中ET-1,提高肝组织和血液中NO及肝组织中ATP含量,其对肝I/R损伤的保护效应优于颈静脉给药。
结论:经门静脉注射异丙酚对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ET-1与NO浓度的失衡及提高肝组织中ATP含量而实现的。
2008, 17(7):8-6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8
摘要: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S组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红花预处理组(SPC组)在缺血前30 min分别经肠系膜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红花注射液2 mL/kg, 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前30 min阻断血流5 min。再灌注后24 h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评分(根据Suzuki标准);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RT-PCR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及细胞黏附因子-1(ICAM-1) mRNA的水平;Werstern blotting 测定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蛋白的表达。
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I/R组比较,SPC和IPC组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半定量评分、肝细胞调亡指数、肝组织中TNF-α,MIP-2,ICAM-1 mRNA水平及NF-κB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PC组与IPC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花注射液通过下调前炎性因子TNF-α,MIP-2 及ICAM-1 mRNA的水平及抗细胞凋亡作用,可减轻移植肝IRI。
2008, 17(7):9-6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09
摘要:目的:探讨quercetin治疗裸鼠移植人肝癌中的作用及三磷酸肌醇( IP3) 和Bax基因表达变化。
方法:采用quercetin治疗实验性肝癌,观察肝癌增长情况;用同位素试剂盒检测肝癌组织IP3 含量;RT-PCR分析癌组织bax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分析肝癌组织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治疗组肝癌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积(15.8±10.1)mm3 vs. (52.3±26.5)mm3;重量(44.8±10.4)mg vs.(91.3±31.4) mg;均P<0.01],IP3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5.9±2.8)pmol/mg vs.(35.3±6.6)pmol/mg; 均P<0.01 ],bax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RI(灰度与面积之积的相对强度)(0.64±0.12) vs.(0.56±0.15), P>0.05],但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RI( 3.16±0.95) vs.(1.37±0.48)]。
结论:Quercetin能减少IP3 生成,上调肝癌组织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裸鼠移植人肝癌的增长。
夏岚, 薛新波, 陈堃, 王从俊, 李雁, 于愿, 吉文伟, 郑建伟, 胡回忆
2008, 17(7):10-6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0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mda-7/IL-24基因联合阿霉素(ADM)治疗裸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mda-7/IL-24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da-7)和/或ADM治疗实验性肝癌裸鼠,观察各组裸鼠生长时间及肿瘤体积变化,并对各组瘤体组织进行TUNEL检测。
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mda-7/IL-24基因载体。Ad-mda-7+ADM联合治疗组裸鼠平均生存时间为(83.8±4.82)d,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1);Ad-mda-7+ADM组肝癌体积明显缩小,抑癌率为79.78%,与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癌组织凋亡增加,凋亡指数为38.1%±4.2%,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mda-7/IL-24联合阿霉素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效果优于单独治疗组,主要作用机制与促进癌组织凋亡有关。
2008, 17(7):11-6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1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fn2)对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质粒mfn2转染HepG2细胞。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fn2 mRNA的表达水平;Weastern Blot法检测mfn2蛋白的表达;MTT检测mfn2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Annnexin-V/PI双标记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转染mfn2基因的HepG2细胞可以稳定表达Mfn2蛋白;MTT实验提示转染mfn2基因后,HepG2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转染组与转染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前者可促进细胞凋亡(P<0.05);电镜示mfn2转染后HepG2细胞线粒体嵴断裂、消失、基质疏松;RT-PCR结果示Bcl-2和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
结论:外源性mfn2基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其诱导凋亡的机制。
2008, 17(7):12-6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2
摘要:目的:探讨HLJ1基因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2例HCC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PLCT)中HLJ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HLJ1与肝硬化、HCC的结节数目、静脉浸润、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HCC组织中HLJ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PLCT[(1.18±0.82)vs.(1.92±1.15),P<0.05)],其HLJ1 mRNA低表达组(n=18)和高表达组(n=14)在静脉浸润(P=0.001)和细胞分化程度(P=0.010)方面差异显著,而在性别、有无肝硬化、结节数目和肿瘤直径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HLJ1在HCC中表达显著性下调;HLJ1有可能参与HCC的细胞分化和侵袭转移。
2008, 17(7):13-6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3
摘要:目的:研究HCV NS3对人肝细胞磷酸化酪氨酸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通过脂质体稳定转染分别建立表达HCV NS3蛋白的pRcHCNS3/QSG细胞,空白质粒转染细胞pRcCMV/QSG。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磷酸化p44/42,磷酸化p38,磷酸化SAPK/JNK在pRcHCNS3/QSG细胞和pRcCMV/QSG细胞及未转染的QSG7701细胞的表达差异及细胞内的定位;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HCV NS3对磷酸化酪氨酸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pRcHCNS3/QSG细胞,pRcCMV/QSG细胞,未转染的QSG7701细胞抽提的总蛋白中均可检测出磷酸化p44/42,磷酸化p38,磷酸化SAPK/JNK的表达,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上述3种蛋白在pRcHCNS3/QSG细胞的表达较pRcCMV/QSG细胞和未转染的QSG7701细胞表达增强,其磷酸化酪氨酸蛋白的表达也较其他两对照组增强。
结论:HCV NS3可能通过影响酪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及活性,使一系列受酪氨酸蛋白激酶调节的蛋白质如MAPK分子异常磷酸化而活化,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导致肝细胞无限增殖和肿瘤形成。
2008, 17(7):14-6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4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活化Akt且带有HA标签(myr-HA-Akt)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在肝硬化大鼠肝脏中的表达特性。
方法:酶切正向插入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r-HA-Akt,获得myr-HA-Akt cDNA后,将其定向克隆到穿梭质粒pDC316中,然后将重组质粒与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ΔE1,3Cre共转染293 细胞,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并进行扩增、纯化。通过观察腺病毒感染293细胞后是否出现细胞病变效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所构建病毒进行鉴定,并采用TCID50法检测病毒滴度。自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感染肝硬化模型大鼠。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内Akt 和p-Akt蛋白的表达。
结果:感染的293 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PCR产物电泳证实重组腺病毒的存在,基因测序证实myr-HA-Akt的cDNA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且与pBHGloxΔE1,3Cre正确同源重组;病毒滴度为5.5×1011 vp/mL。从蛋白水平证实感染病毒的肝硬化模型大鼠有外源性Akt基因的表达。
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能有效地感染肝硬化模型大鼠,并可在模型大鼠中正确转录和翻译,为进一步研究腺病毒介导的Akt基因对肝硬化的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2008, 17(7):15-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5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术后再生激素的变化,以评估肝再生激素与肝癌复发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年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9例的临床资料,将小肝癌及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分别分为术后1,6个月,1年复发组,并以肝癌TAE治疗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d与术后1, 3, 7, 10, 14 d清晨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观察其在手术前后HGF的变化。手术中切取癌及癌旁组织为标本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HGF受体c-met的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复发时间早晚与表达量的差别。将所得结果与病理检查发现的脉管癌栓发生率对照。
结果:肝切除后,患者血清HGF水平升高,术后约10 d达高峰期,14 d 开始降低。大肝癌组的HGF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小肝癌组(P<0.05)。大、小两肝癌组的c-met mRNA及蛋白的水平变化均显示肿瘤复发时间越早,c-met水平越高,脉管癌栓发生率越高。
结论: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血清HGF水平明显增高及肿瘤本身c-met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与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2008, 17(7):16-6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6
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近年收治的116例肝癌患者共154个病灶进行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比较手术前后B超、CT监测肝癌结节的直径及血流情况和AFP值的变化,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
结果: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前血清AFP值为(421.6±36.5)μg/L,术后1个月降为(232.5±25.6)μg/L(P<0.01);术前肿瘤直径为(48.6±10.2) mm,术后1个月减为(37.5±7.8 )mm(P<0.05);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失15例。明显缩小86例,无明显变化15例;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67.1%,43.8%,继发性肝癌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53.8%,24.0%。
结论:冷循环微波刀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方便,尤其适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
2008, 17(7):17-7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7
摘要: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致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21例经B超诊断为胆总管囊肿患者行ERCP检查,检查时经选择性胆管插管抽取胆汁检测其中淀粉酶(AMS)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
结果: 21例PBM均合并CCC,其中13例为胆管合流型(C-P型),8例为胰管合流型(P-C型) PBM。21例胆汁中AMS及CRP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P型较P-C型升高更明显(P<0.05)。
结论:PBM可能是CCC形成的解剖学基础,胰液返流至胆管,被激活的高浓度胰酶破坏胆管壁,则可能是CCC形成的促发因素。
2008, 17(7):18-7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8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根治性手术,32例行姑息手术。
结果:病理诊断为胆管腺癌41例,黏液癌14例。51例平均随访3年9个月,根治组平均存活 26(13~45)个月,姑息治疗组平均存活10(5~14)个月。根治组术后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5.7%,54.5%,27.3%,姑息组术后 1年生存率为 37.5%,无2年生存者
结论:肝胆管结石反复发作炎症可并发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可延长生存期,姑息手术可提高生存质量;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疗效的关键是争取早期根治性治疗肝胆管结石。
2008, 17(7):19-7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19
摘要: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发生机制极为复杂,是涉及多因素、多脏器的全身性疾病。笔者就肝移植过程中(HIRI)发生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PIRI)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08, 17(7):20-7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0
摘要:目的:研究腺苷A2受体激动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时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通过门静脉插管,分别用60 mL 4℃ HTK保存液和含有腺苷A2受体激动剂CGS21680(30 μg/100 mL)HTK保存液灌注大鼠肝脏, 然后切取肝脏4℃ HTK液中保存24h,Krebs-Henseleit缓冲液常温连续再灌注45 min。检测灌注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氨酸乳酸脱氢酶(GLDH)及门静脉压力(PVP)的变化。灌注结束时检测灌洗液中细胞凋亡、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胆汁分泌量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CGS21680组大鼠灌注液中ALT,GLDH 和PVP明显降低(均P<0.01), 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 (P<0.01), LPO含量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
结论:腺苷A2受体激动剂可减轻离体大鼠肝脏I/R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减少有关。
2008, 17(7):21-7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1
摘要: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肝癌及33例肝血管瘤旁正常肝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数并根据不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肝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L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患有乙肝、丙肝、TNM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关系,而与肝癌是否发生转移有明显关系;肝癌发生转移者Livin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
结论:Livin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肝癌的转移密切相关。
2008, 17(7):22-7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体内CD4+CD25+T细胞变化的及其意义。
方法:实验分HCC组(n=20)与正常人对照组(n=10),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分离出外周血CD4+CD25+T细胞,分析两组CD4+CD25+T细胞所占T细胞的比例。计算并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4+CD25+T细胞所占T细胞的比例。
结果:HCC组机体的CD4+CD25+T 细胞比例为(19.3±3.0) %,明显高于对照组(5.2±1.6) % (P<0.05)。癌组织中CD4+CD25+T 细胞比例为(6.5±2.9) %,癌旁组织中CD4+CD25+T 细胞比例为(5.8 ±2.1) %, (P>0.05)。
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外周血CD4+CD25+T 细胞数明显增加。
2008, 17(7):23-7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3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灌注模型的改进。
方法:参照文献模拟临床肝移植过程以改良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原位灌注模型。在体持续低温灌洗肝脏,留取样本送病理和电镜观察。
结果:20例模拟肝移植原位灌注模型中1例因上腔静脉出血手术失败,模型成功率95%。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发现大部分肝细胞排列整齐,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
结论:改良后的模型模拟了肝移植原位灌注的全过程,为研究自体原位肝移植提供了基础。
2008, 17(7):24-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4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81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69例,发生率为20.9%。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有: 手术时机、肝功能分级等。
结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是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规范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尽量避免急诊手术。
2008, 17(7):25-7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5
摘要:目的:探讨PDCD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0例正常肝组织和30例肝癌组织中PDCD5的表达。
结果:PDCD5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与肝癌大小、病理分级及有无门静脉癌栓无明显相关性(依次为t=0.365,P=0.718;r=0.097,P=0.611; t=0.136,P=0.893)。
结论:PDCD5在肝癌中低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也可能是导致肝癌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
2008, 17(7):26-7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6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确定监测手术类别,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共调查2 399例次手术患者,其中110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9%。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结、直肠切除术和胆道手术的感染发生最高(10.16%,χ2=53.09,P=0.000)。同一类别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χ2=6.13, P=0.044);候手术时间≥4 d组手术部位的感染率高于1~3d组(χ2=11.27,P=0.004)。 切口类型级别高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高,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型手术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高于其他切口类型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72 h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48 h组 (χ2=7.96, P=0.019)。
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危险指数相关;缩短候手术时间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加强手术后追踪观察可了解感染发生的真实情况;围手术期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反而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2008, 17(7):27-7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7
摘要: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观察半肝血流阻断法( A组)与Pringle法(B组)术后血清ALT和AST及术后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
结果:A组血清ALT和AST术后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 在保证术中出血不增加的前提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行肝部分切除较Pringle法有较多的优点。
结论:选择性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是肝部分切除的一种良好手术方法。
2008, 17(7):28-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8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Sugiura手术加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套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9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改良Sugiura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无胃瘘、腹腔感染及肝性脑病发生,住院期间9例并发术后消化道中小量出血。出院后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消化道再出血者。术后90例均行食管吞钡造影检查,36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15例由术前重度变为轻度。术后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能有效防止断流术后再度发生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改善了胃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能有效预防术后再出血。
2008, 17(7):29-7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2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57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即给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检测术后第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 CD8+。
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 CD8+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均P<0.05)。
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EEN与PN联合运用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008, 17(7):30-7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30
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骑跨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均行双侧股动脉逆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
结果:死亡4例。存活4例中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截肢1例,随访1~5年,2例死于心脏病,2例健在。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术中股静脉放血,术后抗凝,血液滤过,预防和治疗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注意原发病和并发症的治疗是提高腹主动脉骑跨栓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2008, 17(7):31-7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3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方法:对4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大小、形态及盲肠周围改变等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3例中有41例(95.4%)多层螺旋CT诊断正确,CT表现的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35例(81.3%);间接征象包括阑尾盲肠周围炎31例(72.1%),阑尾周围脓肿5例(11.6%);有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CT无明显异常。
结论:MSCT阑尾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2008, 17(7):32-6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32
摘要:
2008, 17(7):33-6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33
摘要:
2008, 17(7):34-7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7.034
摘要: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