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石症专题研究
    •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附164例报告

      2008, 17(8):1-7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1

      摘要 (1017) HTML (0) PDF 911.97 K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 +ES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先行ERCP及EST后再行LC。164例中155例患者共成功取出胆总管结石196枚,取石成功率94.5%,另9例未成功,其中4例胆总管狭窄段大于2 cm,另5例结石嵌顿,导丝无法通过。155例EST后6例发生轻度急性胰腺炎,经积极治疗后仍行LC术,LC成功率96.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4)d。
      结论:ERCP+EST后行LC术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扩大了胆道微创治疗的范围。

    • 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的临床比较

      2008, 17(8):2-7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2

      摘要 (930) HTML (0) PDF 841.52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3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125例,LCBDE 113例,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住院日、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结石残留率、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远期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结石复发14例(11.2%),乳头狭窄9例(7.2%),胆管炎13例(10.4%);LCBDE 组结石复发4例(3.5%),胆管炎2例(1.8%),无乳头狭窄。
      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优于EST,是一种合理的手术方法。

    • 小切口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附296例报告

      2008, 17(8):3-7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3

      摘要 (694) HTML (0) PDF 827.66 K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方法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2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253例,胆道蛔虫4例,MirizziI 综合征6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3例,急性胰腺炎21例,乳头良性狭窄17例。全组中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一期缝合23例, 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探查网篮取石18例, 未放置T管引流,其余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
      结果:29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65(平均55)min;其中取石时间18(10~40)min。223例〔75.3%〕术后能在次日下床活动,开始进流质饮食。一次性使用止痛剂62例(21.0%)。住院时间8~20 d。
      结论:小斜切口开腹手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具有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推广应用价值。

    • 经腹部小切口行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附135例报告

      2008, 17(8):4-7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4

      摘要 (964) HTML (0) PDF 831.01 K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部小切口行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右上腹肋缘下4~6 cm切口开腹,经胆囊管残端放入胆道镜检查及取石135例。
      结果:135例中109例(80.7%)胆总管结石被清除,阴性探查26例(19.3%)。术后发生残余结石4例(2.9%)。1周后均经EST+取石治愈。术中及术后发生胆总管末端损伤1例(0.7%),胆囊管残端撕裂伤2例(1.4%)。漏胆2例(1.4%),均经处理治愈。
      结论:经腹部小切口行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是安全可行的。

    • 胆道镜取石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

      2008, 17(8):5-7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5

      摘要 (1159) HTML (0) PDF 827.18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取石术中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与治疗对策。
      方法:总结7年间施行的1 379例术后胆道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回顾性分析165例发生的各种并发症。
      结果: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一般不良反应107例,经控制胆道镜检时的注水量和流速可以缓解;寒战、发热25例,需T管通畅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治疗;胆道出血11例,5例自行停止,5例经胆道镜注入凝血酶后止血,1例经静脉应用止血药后停止;窦道未完全形成或穿孔导致胆瘘3例,1例成功再放入T管,2例住院手术行T管引流术;胆道镜T管窦道不能进入19例,12例经导丝置管、逐步换管扩张后再行胆道镜手术,7例窦道近侧胆总管侧完全封闭。
      结论:胆道镜用于取除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安全,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非罕见,需重视胆道出血、胆瘘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 >基础研究
    • 肼曲嗪和丙戊酸对胆管癌ASC/TMS1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2008, 17(8):6-7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6

      摘要 (888) HTML (0) PDF 1.10 M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甲基化酶抑制剂肼曲嗪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联合干预对胆管癌细胞QBC939,ASC/TMS1基因甲基化调控的影响,并探讨caspase1介导的细胞凋亡与ASC/TMS1甲基化的关系。
      方法:利用肼曲嗪和丙戊酸单独或联合干预胆管癌细胞QBC939,用AnnexinFITC和 Propidium双染检测干预后细胞凋亡率; 用RTPCR和MSP技术检测干预后ASC/TM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和mRNA的转录水平,用RTPCR检测干预后caspase1的mRNA转录水平。
      结果:单用肼曲嗪或丙戊酸盐干预对ASC/TMS1表达无明显恢复,而联用以上两药后ASC/TMS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两药合用48 h组基因表达量高于合用24 h组表达量(P<0.05);且caspase1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胆管癌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凋亡率明显增加(49.88±0.044)%。
      结论:肼曲嗪和丙戊酸联合干预对ASC/TMS1去甲基化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两药联用后胆管癌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可能系因去甲基化后ASC/TMS1基因表达增加,通过caspase1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GLP-2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控

      2008, 17(8):7-7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7

      摘要 (1072) HTML (0) PDF 872.65 K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类高血糖素多肽-2(GLP-2)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控。
      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造模后10d随机分组,每组10只。黄疸组皮下注射0.01 mmol/LPBS 0.5 mL,实验甲组腹腔注射250 g/(kg·d),实验乙组腹腔注射125g/(kg·d)的GLP-2溶液0.5 mL,每天2次,连续7 d后处死。另设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s检测末端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Claudin-1, Claudin-4的分布和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正常情况下ZO-1,Occludin和Claudin-1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70.0%,80.0%和70.0%。梗阻性黄疸时ZO-1和Occludin分布不均,染色变淡,线条模糊。补充外源性GLP-2后,实验甲组的ZO-1,Occludin和Claudin-1染色有所恢复,且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从黄疸组的20.0%,30.0%和20.0%升至实验甲组的80.0%,90.0%和80.0% (均P<0.05);Claudin-4表达和分布变化不明显。实验乙组对紧密连接蛋白无影响。Western blots图像定量分析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补充GLP-2可影响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和表达;提示GLP-2能恢复和维持小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

    • 犬急性重症胆管炎新模型建立

      2008, 17(8):8-7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8

      摘要 (923) HTML (0) PDF 1019.61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一种适合于外科研究的犬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的方法。
      方法:将1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造模组采用胆总管置入T管,远端结扎,T管内注入大肠埃希菌后夹闭T管。观察手术后1周内动物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72 h和7d采血检测白细胞及分类、血清总胆红素(TB)、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TNF-α,IL-1β以及内毒素水平。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胆管病理改变。
      结果:术前两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术后造模组犬血清TB,AKP,ALT,TNF-α,IL-1β及内毒素水平逐渐上升,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组胆管病理表现为明显的急性炎症。
      结论:该法建立犬重症胆管炎模型,可用于ACST的相关研究。

    • 乙肝病毒X蛋白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对AFP表达的影响

      2008, 17(8):9-7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09

      摘要 (939) HTML (0) PDF 1.28 M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HBx)通过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对甲胎蛋白(AFP)的调节作用。
      方法:建立稳定转染HBx基因的L02细胞系(L02-HBx),用特异性的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PDTC阻断该信号通路,荧光双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及加入PDTC前后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失活情况,同时用实时定量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及加入PDTC前后AFP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
      结果:以L02细胞为参照,转染HBx基因后的L02-HBx细胞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AFP mRNA和蛋白水平较转染前分别增加(2.78±0.43)倍和(4.72±0.5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作用24 h后L02/HBx细胞NF-κB信号通路阻断,AFP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1.40±0.16)倍和(3.12±0.44)倍,与未加入PDTC作用的L02-HBx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F-κB信号通路是HBx上调AFP表达的途径之一。

    • 冷缺血与热缺血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8, 17(8):10-7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0

      摘要 (1223) HTML (0) PDF 1.16 M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冷保存与热缺血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组检测冷保存时和热缺血时的肝细胞凋亡率与增殖率。
      结果:冷保存时各组之间的肝细胞凋亡率与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明显加重(P<0.05),但细胞增殖率的改变不明显(P>0.05)。
      结论:大鼠肝脏冷保存/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可能在有氧再灌注后加重;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可能在缺血时和再灌注后均可加重。

    • TAE和TACE治疗对兔肝癌HIF-1α,MVD和PCNA的影响

      2008, 17(8):11-7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1

      摘要 (912) HTML (0) PDF 1.22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兔肝癌行TAE和TACE治疗后HIF-1α,MVD,PCNA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VX2瘤细胞株种植瘤成模后1周分别给予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和TAE及TACE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肿瘤大小,肿瘤中HIF-1α,MVD,PCNA的变化。
      结果:3组动物的肝左叶均见肿瘤生长,对照组、TAE组和TACE组分别见15,11,3个新生结节。对照组HIF-1α和PCNA较TAE组明显减弱(P<0.05);但较TACE组中明显增强,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AE组肝肿瘤MVD[(115.3±20.74)/ mm]明显高于对照组[(72.11±18.95)/ mm]和TACE组MVD[(47.33±15.53)/ mm],差异有显著性(P<0.01),TACE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和TAE组(P<0.05)。
      结论:TAE术后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加重,HIF-1α和PCNA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促进肿瘤细胞增生;TACE术后肿瘤组织中HIF-1α和PCNA蛋白表达减少,有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

    • TNF-α在实验性胰腺癌模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08, 17(8):12-7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2

      摘要 (766) HTML (0) PDF 1.05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实验性胰腺癌发生过程中血清AMS和TNF-α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SD大鼠胰腺被膜下实质内建立胰腺癌模型组(A)组,在制模过程中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TSA)定为干预组(B)组,A,B组于3~5个月内处死。手术对照组(C组)除未置入DMBA外,余同A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及HE染色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血清AMS含量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NF-α含量由ELISA法测定。
      结果:(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及A,B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改变。(2)A,B组大鼠血清AMS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组中的胰腺癌组和非癌胰腺组大鼠血清AMS和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但胰腺癌亚组和非癌胰腺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干预胰腺癌的生长;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血清AMS和TNF-α含量有明显升高,TNF-α可能在胰腺癌发生中发挥作用。

    • RANTES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

      2008, 17(8):13-7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3

      摘要 (1020) HTML (0) PDF 1.28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RANTES及其受体(CCR5)在胃癌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CCR5/DNA和RANTES/DNA双参数法检测CCR5在胃癌以及RANTES在有癌组织转移的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胃癌组织中CCR5的表达率[(21.53±3.1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10±1.30)%](P<0.05)。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RANTES的表达[(63.50±5.25)%]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44.40±4.76)%](P<0.05)。结论:趋化因子RANTES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胃癌转移的调控。

    • 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2008, 17(8):14-7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4

      摘要 (847) HTML (0) PDF 871.18 K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取生长活跃的EPCs,分别转染不同浓度的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转染组)及空质粒(Adv-GFP)(空质粒组),并设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MTT法检测不同病毒滴度时细胞增殖情况;ABC-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转染组镜下观察到大部分细胞呈现绿色荧光。病毒滴度为1∶100的转染会导致细胞生长停滞,并造成细胞损害; 1∶50的转染后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ELISA检测证实转染组上清液中VEGF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空质粒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
      结论:以腺病毒为载体的VEGF基因转染EPCs是可行的,1∶0是合适的转染比率,转染后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重组

      2008, 17(8):15-7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5

      摘要 (829) HTML (0) PDF 1.21 M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拟构建含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V-hIL-10),为进一步探讨慢性疼痛的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从pCYIL-10质粒中选择适当的引物进行PCR后得到含Pme I 多功能酶切位点的IL-10 基因片段,将其构建到慢病毒载体pWPXL上得到重组的pWPXL- IL-10质粒,对所抽提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检测正确后大量提取备用。将重组质粒pWPXL- IL-10、包膜质粒pMD2.G和包装质粒psPAX2共转染293T细胞后包装出复制缺陷的慢病毒颗粒,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
      结果: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显示,pWPXL- IL-10质粒中有一个530 bp左右的插入片断,大小与IL-l0 cDNA(534 bp)基本符合。测序结果显示pWPXL- IL-10质粒上插入片段的序列与基因库中hIL-10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转染后获得了高滴度(2×1010)、高纯度的病毒颗粒。
      结论:成功构建了含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V-hIL-10,为慢性疼痛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临床研究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附96例报告

      2008, 17(8):16-8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6

      摘要 (817) HTML (0) PDF 841.03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余收治的9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65例(R0 28例,R1 2例,R2 4例,胆道引流术31例),介入引流31例(PTCD 5例,胆道支架置放术26例),切除术后联合治疗33例(放射治疗1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15例)。
      结果:术后生存的95例中获得随访88例,随访率为92.6%,平均随访时间26(2~99)个月。(1)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15.5,11.5,11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优于姑息性切除组(t=8.70,P<0.01),姑息性切除组优于手术引流组(t=4.31,P<0.01),介入引流组与手术引流组相似(t=1.31,P>0.05)。(2)R0 切除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5%,15%;R0未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0%,12.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t=2.37,P<0.05; χ=3.88,P=0.049)。(3)胆红素≥400 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400 μmol/L者(P<0.05)。
      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引流和介入引流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当总胆红素≥400 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介入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 下段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2008, 17(8):17-8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7

      摘要 (807) HTML (0) PDF 758.15 K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段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51例下段胆管癌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8例,减黄性手术23例。
      结果:总体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减黄性手术生存期分别为32,8个月;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年生存率17.8%,减黄性手术为0;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减黄性手术(P<0.01)。
      结论:对下段胆管癌积极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治疗:附68例报告

      2008, 17(8):18-8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8

      摘要 (751) HTML (0) PDF 833.14 K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脾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脾占位性病变31例(45.59%),包括脾囊肿15例,血管瘤12例,淋巴管瘤3例,脾脓肿1例。恶性37例(54.41%),包括转移癌24例,血管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淋巴瘤11例。术前B超诊断为占位性病变者57例(83.82%),CT诊断为占位性病变者62例(91.18%)。59例行脾切除,6例行脾部分切除术,2例行脾囊肿穿刺引流术,1例行穿刺活检术。良性肿瘤22例获13~114个月随访,均生存良好。恶性肿瘤23例获12~79个月随访,8例淋巴瘤生存时间为14~7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其他恶性肿瘤15例中,仅3例生存>2年,其余均在3~12个月内死亡。
      结论:B超和CT检查是脾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治疗上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肿瘤无论行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术后均无需特殊处理;恶性肿瘤应以手术为主,恶性淋巴瘤在脾切除术基础上行辅助化疗对延长生存期有意义,对转移癌患者尚需在术后行相应的辅助性治疗。

    • >文献综述
    •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外科治疗

      2008, 17(8):19-8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19

      摘要 (655) HTML (0) PDF 833.18 K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重症胆管炎多需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有效引流、及时降低胆管内压力,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严重后果甚至高病死率的发生。该病预后与手术时机的掌握、手术方式和其它外科治疗手段的正确选择密切相关。笔者就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外科治疗手段及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做一文献综述。

    • 肿瘤干细胞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

      2008, 17(8):20-8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0

      摘要 (590) HTML (0) PDF 846.81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P.R.China
      摘要:肿瘤干细胞可能是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罪魁祸首,它通过高表达ABC转运蛋白、抗凋亡蛋白等多种机制产生多药耐药性。与之相反,通过多种策略也可以逆转肿瘤干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杀死更多的肿瘤细胞。笔者就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策略的近年研究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MRP-1及MRP-2在肝癌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2008, 17(8):21-8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1

      摘要 (884) HTML (0) PDF 873.19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MRP-2在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36名肝癌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3组:Ⅱ期组(n=12),Ⅲ期组(n=15)和Ⅳ组(n=9),用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肝癌组织、近癌组织、远癌组织及外周血MRP-1,MRP-2 mRNA的相对含量。
      结果:肝癌患者的癌组织、近癌组织、远癌组织及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MRP-1 mRNA免疫阳性带,以癌组织(77.8%)和外周血(61.1%)为最高。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MRP-1 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加,3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在患者上述组织和血中,也可检测到MRP-2 mRNA的表达,亦以癌组织最高(72.2%)。在肝癌Ⅲ,Ⅳ期组中,MRP-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相同部位Ⅱ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患者外周血可见MRP-2 mRNA阳性反应带,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随着临床分期的加重,肝癌多重耐药现象逐渐增加。外周血与活组织MRP-1 mRNA和MRP-2 mRNA检测可望成为诊断肝癌、病情分级以及预后判断的指标。它们的表达与多重耐药有关,但外周血中的浓度不能代表肝脏受损的程度。

    • 肝细胞癌中Arom和elas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8, 17(8):22-8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2

      摘要 (614) HTML (0) PDF 975.12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Arom(芳香化酶)和elastin(弹力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42例HCC手术切除标本分别检测Arom和elastin的表达,并以癌旁肝组织作对照,高倍镜下评分,分别比较两种蛋白在临床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对两种蛋白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癌组织中Arom和elastin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评分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 P<0.01)。 Arom和elastin在HCC中的表达情况与其主要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Arom与elastin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66,P<0.01)。
      结论:Arom和elastin的表达可能与HCC 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 >临床报道
    •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2008, 17(8):23-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3

      摘要 (720) HTML (0) PDF 815.09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和(或)胆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结石和(或)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配合腹腔镜,胆道镜实行胆总管切开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术前内镜置ENBD管)治疗胆囊结石和(或)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4例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及残石。术后住院时间约8~10 d,手术时间90~180 min;2例中转开腹。28例随访3个月至1年,未见结石复发、胆瘘及胆管狭窄。
      结论: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和(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开腹胆总管探查术,但初期应用应当放宽中转开腹手术指征。

    • 胆囊结石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对比分析

      2008, 17(8):24-8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4

      摘要 (807) HTML (0) PDF 817.49 K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胆囊结石剖腹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小切口胆囊切除三种手术方法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 2 058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剖腹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71 min,术后住院平均14 d,切口长10~14 cm,术后胆瘘、感染、出血、残石等并发症68例,死亡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上述数据明显低于剖腹胆囊切除术。
      结论:提示三种方法均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微创手术是今后外科发展的方向,但任何术式不能替代剖腹胆囊切除术的地位。

    • 胆囊小切口切除术:附1 986例报告

      2008, 17(8):25-8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5

      摘要 (786) HTML (0) PDF 817.71 K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小切口行胆囊切除的效果。
      方法:对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口和手术技巧进行改良,且皮肤不缝合,不拆线,共完成胆囊切除手术1 986例。
      结果:全组均治愈,手术时间平均64.8 min, 术中出血平均64 mL, 术后12h 即可离床活动,24~32 h 胃肠功能恢复, 3~5 d出院, 1~2周恢复正常生活, 患者感觉满意。
      结论:改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保证微创的同时, 手术安全性相对增加, 操作难度明显降低,住院天数少,减少费用,患者痛苦轻,社会和经济效益较好,值得推广。

    • 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附14例报告

      2008, 17(8):26-8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6

      摘要 (631) HTML (0) PDF 815.22 K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合纤维胆道镜经空肠盲襻治疗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采用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合纤维胆道镜进行治疗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成功,结石取尽率78.6%(11例), 3例(21.4%)未能一次性取尽或者及4例术后复发性结石者,经用胆道镜经盲襻对残石及复发结石进行反复多次套取均将结石取尽。无胆瘘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治疗采用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处理及术中结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术后残石及复发性结石采用胆道镜经盲襻取石是一种便捷、微创、有效的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 腹腔镜下超声刀胆囊切除术:附2 031例报告

      2008, 17(8):27-8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7

      摘要 (748) HTML (0) PDF 812.50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超声刀胆囊切除术的方法和应用价值。
      方法:对2 031例急慢性胆囊炎病人,采用腹腔镜下超声刀胆囊切除术。
      结果:除6例(0.30%)中转开腹外余均获成功,术后发生胆漏3例(0.15%),余无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3.5 d。
      结论:腹腔镜下超声刀胆囊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小,恢复快,且避免了因钛夹留置体内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治:附17例报告

      2008, 17(8):28-8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8

      摘要 (741) HTML (0) PDF 828.35 K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3月经病理确诊为XGC 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平均发病年龄64.5岁,男女比例为13∶4,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的胆囊炎,术前仅1例CT检查提示XGC可能,其余均误诊。术中发现全部病例100%胆囊壁均增厚;88.2%(15/17)合并胆囊结石;23.5%(4/17)合并胆总管结石;11.8%(2/17)合并Mirizzi综合征。术中冷冻病理检查6例均排除胆囊癌。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2例;其余13例中开腹行胆囊除术9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2例,行胆囊加胆囊床部肝楔形切除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6例,其中3例胆总管一期缝合,3例胆总管T管引流;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4例。术后切口感染l例。
      结论:XGC是一特殊类型胆囊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难以诊断,病理检查是XGC诊断的关键,手术治疗以胆囊切除为主,对伴有黄疸、胆总管扩张, 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者术中应探查胆总管。本病预后良好。

    •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4例报告

      2008, 17(8):29-8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29

      摘要 (699) HTML (0) PDF 751.77 K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手术治疗4 例DSRC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均经病理证实。
      结果:3例临床可扪及肿块,4例均有腹胀、消瘦,轻度贫血。4例通过B超、CT或MRI等辅助检查均发现肿瘤。3例为腹腔内肿瘤,1例胸腔内肿瘤。1例行肿瘤切除术, 2例行减瘤术治疗,1例行活检术。4例术后均经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结论:该病临床罕见,预后很差。手术治疗是根治的惟一方法。术后化疗以烷化剂和植物碱为主。

    • >技术改进
    • 胆总管内置“支撑内引流管”一期缝合微创治疗胆管结石

      2008, 17(8):30-8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30

      摘要 (710) HTML (0) PDF 795.08 K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管内引流、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对61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入 “胆道支撑内引流管”,一期缝合胆总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1 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 80~260 min,平均 125 min。术后发生胆漏 3 例,戳孔内遗留结石 1 例,戳孔疝 1 例。内引流管于术后 5~7 d 拔除。随访 3~24 个月,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管内引流、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

    • >病案报告
    • 胃颗粒细胞瘤1例

      2008, 17(8):31-7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31

      摘要 (636) HTML (0) PDF 1003.65 K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腹股沟斜疝疝壁囊肿1例

      2008, 17(8):32-7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8.08.032

      摘要 (644) HTML (0) PDF 737.42 K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