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8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胃肿瘤专题研究
    • 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

      2009, 18(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1

      摘要 (764) HTML (0) PDF 957.00 Byte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1 615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平均每例取淋巴结28.62个,共46 227个,其中有转移的10 173个,平均转移率22.01%;1 615例胃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1 046例,转移率为64.77%。其中TNM分期T1(M),T1(SM),T2,T3的转移率分别为2.78%,13.61%,55.59%和84.84%;组织学高分化癌转移率50.25%,低分化癌转移率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胃腺癌的转移率与组织学分类有关;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转移的危险性呈梯度增高。

    • 腹腔冲洗液检测CEA预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意义

      2009, 18(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2

      摘要 (686) HTML (0) PDF 1007.00 Byte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腹膜转移诊断的方法。
      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1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腹腔冲洗液,并以胃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标本中肿瘤标志物CEA,采用HE染色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同时分析上述资料的临床意义。
      结果:胃癌组腹腔冲洗液中CEA阳性表达率为54.0%(27例),明显高于PLC所检测的24.0%(12例)的阳性率(P<0.05)。阳性检出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胃壁受侵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胃癌组原发灶中CEA的阳性表达率为86.0%(43例),对照组腹腔冲洗液中CEA无阳性表达。
      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EA可作为预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手段。

    • 胃癌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临界值的确定及其临床意义

      2009, 18(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3

      摘要 (985) HTML (0) PDF 945.00 Byte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FCC)检测的最佳阳性判定值,以及腹腔FCC的存在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术中腹腔FCC,并进行5年的随访。用MedCalc软件分析FCC最佳阳性判定值;[大于此值表示FCC存在,标记为FCC(+)],并前瞻性地分析FCC(+)组及(-)组与预后的关系。最后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果:(1)最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时约登指数最高;(2)FCC(+)与(-)组的平均存活期分别为17.2个月和48.7个月,中位存活期分别为8.1个月和60.0个月;5 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1%和67.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FCC(-)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FCC(+) 组(P=0.000)。Cox模型分析发现FCC,浆膜及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1)FCC最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2)腹腔FC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FCC(+)反映手术时肿瘤存在扩散状态,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 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对胃癌预后的临床评估及意义

      2009, 18(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4

      摘要 (781) HTML (0) PDF 1.13 K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PLC)对胃癌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收集胃癌及对照组患者的腹腔冲洗液标本,采用不同方法检测其中的游离癌细胞,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PLC检测阳性率为31.8%,经相关分析,胃癌患者PLC阳性率与下列4种参数均成正相关:肿瘤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无关;肿瘤大小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LC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转移、术后复发情况及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2009, 18(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5

      摘要 (618) HTML (0) PDF 877.00 Byte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9年间收治的25例良性病变行胃次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手术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
      结果:残胃癌男女比例约为5∶1,发生于首次手术后12~35年,平均24.5年,首次手术为Billroth II式者占80.0%。患者就诊时为进展期,淋巴结转移以残胃大弯侧、空肠系膜为主。均行手术治疗,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4例(56.0%),姑息性切除11例(44.0%)。术后辅以辅助化疗18例。随访3~12年,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0%,56.0%,36.0%。根治性手术后为78.5%,71.4%,50.0%;姑息性手术后为63.6%,36.3%,18.1%(P<0.05)。手术联合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44.4%(8/18),显著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的14.3%(1/7)(P<0.05)。
      结论:残胃癌以手术联合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初步报告

      2009, 18(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6

      摘要 (724) HTML (0) PDF 1.17 K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含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的联合化疗方案行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
      方法:84例临床诊断Ⅱ期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手术前接受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FU)1.0 g/m,顺铂60 mg/m,力朴素135 mg/m;10~14 d后接受手术(研究组)。同期收治的78例Ⅱ期以上胃癌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的缓解情况、毒副反应,以及两组间的疗效差异。
      结果:对照手术组48例(61.5%)获得根治性切除,1年总生存率为74.3%。新辅助化疗组全部完成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毒性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均属可控范围内(1~2级);其中66例(78.5%)获得根治性切除,较对照手术组提高17.0%(P=0.018);1年总生存率为80.9%,较对照手术组无显著提高(P=0.283)。
      结论: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以力朴素联合5FU、顺铂的方案行动脉介入化疗是安全有效的,它能提高根治手术切除率,但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可能与病例数较少和随访时间有关,尚须继续深入研究。

    • 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

      2009, 18(1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7

      摘要 (943) HTML (0) PDF 876.00 Byte (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胃癌穿孔行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24例,胃癌根治术8例,穿孔修补术4例,未手术1例。
      结果:术前诊断率24.3%,误诊率75.7%。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其中穿孔修补死亡1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穿孔修补术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25.0%,75.0%;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29,3,0个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和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明显优于穿孔修补术和未手术。
      结论:对于胃癌穿孔的患者,全身状况许可者,可行一期胃癌根治切除或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手术。

    • >基础研究
    • 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TGF-β1刺激胃癌细胞分泌蛋白的研究

      2009, 18(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8

      摘要 (651) HTML (0) PDF 1.15 K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比分析胃癌细胞经转移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分泌后的蛋白质谱变化,为下一步筛选有意义的差异蛋白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方法:体外传代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MKN45,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TGF-β1刺激,而对照组不加入TGF-β1刺激。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并离心,与WCX2蛋白芯片杂交后,上机进行SELDI-TOF-MS检测。
      结果:(1) BGC823细胞受TGF-β1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了13个差异蛋白峰,质荷比(M/Z)是M4294,M4932,M4945, M4972,M4991,M5015,M5036,M5060,M5153,M5180,M5197,M8577,M8784。(2)MKN45细胞受TGF-β1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了18个差异蛋白峰,M/Z分别是M4292,M4931,M4945,M4972,M4990,M5014,M5152, M5178, M7055,M8190,M8570,M8652,M8670, M8780, M9963, M10098,M10523, M11653。(3)SGC7901细胞受TGF-β1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现了8个有意义的差异蛋白峰,M/Z分别是M4945,M4972,M4992,M5015,M5180,M7056,M8573,M8604。(4)比较3种胃癌细胞经TGF-β1刺激后的蛋白质图谱,共发现2个有意义的共同差异蛋白峰,它们的M/Z分别是M4945,M4972。
      结论:筛选出与TGF-β1作用相关的胃癌特征性的生物标记物——M4945,M4972,这些生物标记为胃癌患者浸润、转移的早期预测和临床诊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渥曼青霉素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2009, 18(10):1035-10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09

      摘要 (612) HTML (0) PDF 939.00 Byte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对人胃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10,30,60 nmol/L的AKT抑制剂wortmannin,以不同时间对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干预;并设对照组运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核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NF-κB基因的转录水平。
      结果:3种浓度的wortmannin都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呈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1或P<0.05);而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随着wortmannin作用时间的延长,NF-κBmRNA及核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wortmannin可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可能通过胃癌中存在的AKT/NF-κB信号通路调节NF-κB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 胃癌腹膜转移与相关因素表达及预后的关系

      2009, 18(10):1039-10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0

      摘要 (715) HTML (0) PDF 885.00 Byte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寻找一种能早期诊断腹膜转移的临床可行方法。
      方法:对193例胃癌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单因素及相关因素分析,并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年龄越低,胃癌腹膜转移的越早;ICAM-1和MMP-2在胃癌发生腹膜转移的患者中高表达;TIMP-1,p53在胃癌发生腹膜转移的患者中表达降低。
      结论:测定ICAM-1,MMP-2,TIMP-1,p53能较好的预测是否发生转移及其预后;血清ICAM-1,TIMP-1,MMP-2,p53作为术前判断胃癌是否发生转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临床研究
    •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2009, 18(10):1043-10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1

      摘要 (590) HTML (0) PDF 877.00 Byte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前哨淋巴结(SLN)的定位方法及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亚甲蓝染色法淋巴结示踪,寻找染色的SLN,切除后的SLN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检测;并与前期直接行淋巴结清扫的60例患者对比。
      结果:亚甲蓝组中可识别SLN者54例(90.0%),高于前期直接清扫组的24例(40.0%)(P<0.05);54例中行常规 HE染色检出 36例阳性,18例阴性。18例SLN阴性者行免疫组化检测,6例(33.3%)检出有微转移灶。
      结论:联合应用亚甲蓝和细胞角蛋白CK20进行结直肠癌SLN定位优于单用其中之一种方法;免疫组化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

    • 淋巴绘图和前哨淋巴结定位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2009, 18(10):1046-10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2

      摘要 (1133) HTML (0) PDF 875.00 Byte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绘图(LM)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分析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2例结肠癌患者,术中在纤维电子肠镜辅助下,将0.5~1.0 mL异硫蓝染剂注射在瘤体四周的黏膜下层,随即通过腹腔镜观察,蓝染的SLN清晰可见。结肠采用标准术式切除。所有淋巴结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每一个SLN进行多点取材,同时进行HE染色及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双重病理检查。
      结果:所有患者在腹腔镜下至少识别1个SLN。94%成功检出SLN,并正确反映了该区域淋巴结的肿瘤状况。8例(25.0%)蓝染的淋巴管系超出了术前预计范围,术中实行了宽系膜切除。4例(12.5%)患者的SLN经HE染色阴性而IHC染色证实存在微转移灶。
      结论:SLN绘图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中,可以指导切除范围;联合应用IHC染色可以提高肿瘤分期,将对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更加准确。

    • 术中结肠镜检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09, 18(10):1049-10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3

      摘要 (788) HTML (0) PDF 875.00 Byte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8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时,术中使用结肠镜对肿瘤定位以确定切缘,肠管吻合后使用结肠镜观察吻合口有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并对并存结直肠息肉行结肠镜下切除。
      结果:28例均成功完成定位和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90(120~230)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5(7~12)d。术中结肠镜检发现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各1例,近端结肠腺瘤性息肉3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1例切口脂肪液化,无吻合口漏和狭窄,无吻合口出血,术后病理标本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浸润。
      结论: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肠镜能快速、精确确定切除范围,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缺陷,减少腹腔肿瘤细胞脱落,肿瘤根治彻底,可靠观察吻合口情况,有效预防和治疗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漏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生物蛋白胶在腹腔镜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中的应用

      2009, 18(10):1052-10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4

      摘要 (765) HTML (0) PDF 875.00 Byte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蛋白胶在腹腔镜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126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作常规修补,观察组按对照组修补方法完成修补后在修补处喷涂生物蛋白胶。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消化道瘘发生率、肠粘连发生率、过敏反应及平均住院天数。
      结果:观察组未发生过敏反应;其术后引流量为(65.3±7.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2±9.6)mL(P<0.01)。观察组无肠瘘及肠粘连发生;对照组经口服造影剂证实修补处有渗漏4例(4/63),均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痊愈。对照组术后肠粘连2例(2/63),均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为(25.4±3.2)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4±3.5)h(P<0.01)。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4.3±1.2)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1.4)d(P<0.01)。
      结论:生物蛋白胶应用于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中,在封闭创面、促进溃疡愈合、预防胃或肠瘘及肠粘连等方面的效果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2009, 18(10):1055-10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5

      摘要 (832) HTML (0) PDF 886.00 Byte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
      方法:对近2年来收治的109例胃食管反流病实施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8例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难以控制的脾上极胃短血管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用时30~245(平均68.1)min,术中出血5~450(平均30.0)mL;术后住院天数2~8(平均4.2)天。术后102例获3~27个月的随访,7例失访。随访患者中99例(97.1%)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2例(2.0%)明显缓解,1例(0.9%)无效。术后2例出现较严重的吞咽困难,1例严重上腹胀气,2例腹泻,1例出现术后食管裂孔疝。
      结论: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早期应用生长抑素的临床观察

      2009, 18(10):1059-10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6

      摘要 (764) HTML (0) PDF 876.00 Byte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思他宁)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将收治的131例不同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思他宁治疗组(7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组入院后除按常规治疗外,并给予生长抑素6 mg静脉滴注,维持24 h,平均用药3.9(2~6.5)d,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胃肠平均减压量为(227±152)mL/d,明显少于对照组(522±186)mL/d(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肛门恢复排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中转手术率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出现肠坏死者(1例)显著少于对照组(6例)(P<0.05);KPS分值治疗组为57±6,对照组为44±8 (P<0.05)。
      结论:在肠梗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生长抑素静脉滴注能明显改善各型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虽不能减少其手术治疗率,但能降低肠坏死发生率。

    • >文献综述
    • 癌干细胞及其微生态环境与癌转移

      2009, 18(10):1062-10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7

      摘要 (506) HTML (0) PDF 1.26 K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巢,包括成骨细胞巢、血管巢以及外周巢;外周巢又包括缺血性巢、原发巢及预转移巢。肿瘤干细胞利用机体的干细胞-巢系统在肿瘤的发生、维持生长、增殖、转移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还具有耐受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的特性。笔者就上述问题的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DNA甲基化异常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研究之进展

      2009, 18(10):1066-10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8

      摘要 (658) HTML (0) PDF 885.00 Byte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细胞恶变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学改变和表观遗传学异常。在大肠癌中,表观遗传学变异主要表现为DNA甲基化异常——包括甲基化酶表达异常、基因CpG岛甲基化异常、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甲基化异常等。笔者就上述问题以及它们与大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染色体脆性位点抑癌基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9, 18(10):1069-10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19

      摘要 (624) HTML (0) PDF 888.00 Byte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对多种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对比研究发现,染色体脆性位点抑癌基因的减少和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但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就染色体脆性位点抑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癌胚抗原受体: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新动向

      2009, 18(10):1072-10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0

      摘要 (863) HTML (0) PDF 899.00 Byte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癌胚抗原受体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颇具研究前景。主要内容包括癌胚抗原的化学本质、分布、代谢、以及与肝转移的关系;癌胚抗原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癌胚抗原及其受体的研究前景和面临的问题。笔者就此综述如下。

    • >简要论著
    • Caspase-10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实验研究

      2009, 18(10):1076-10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1

      摘要 (696) HTML (0) PDF 1.03 K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aspase-10表达异常与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行胃腺癌根治术并D2淋巴结清扫者42例临床资料,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aspase-10的表达。取同期34例胃溃疡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caspase-10在胃腺癌中表达明显下调,阳性表达率26.2%(11/42),胃溃疡中表达为76.5%(26/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为9.09%(2/22),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5.0%(9/20)(P<0.01)。caspase-10表达与性别,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caspase-10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其表达下调,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和侵袭有关,可望作为免疫治疗干预的一个靶点。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肠穿孔腹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09, 18(10):1079-10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2

      摘要 (685) HTML (0) PDF 988.00 Byte (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合并胃肠穿孔的诊断治疗。
      方法:结合笔者发现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合并肠穿孔患者1例临床资料,回顾国内外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报道及恶性萎缩性丘疹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大部分被报道的患者合并有阑尾炎或消化道穿孔等消化系统症状,早期诊断率较低,愈后较差。
      结论:该病为一种极罕见的累及多器官的致死性疾病,病因不明,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诊断率较低。早期行病灶活检及早期使用扩血管、抗凝等药物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恶性腹膜间皮瘤长期生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9, 18(10):1082-10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3

      摘要 (696) HTML (0) PDF 896.00 Byte (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恶性腹膜间皮瘤为一极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腹膜肿瘤,病因不明,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困难,预后不佳。但自实施肿瘤减积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笔者报告1例术后14年生存者。

    • >临床报道
    • 多原发大肠癌临床分析

      2009, 18(10):1086-10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4

      摘要 (667) HTML (0) PDF 869.00 Byte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诊治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收治的18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多原发大肠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的2.87%(18/627),同时癌(SC)13例(2.07%),异时癌(MC)5例(0.8%)。8例(44.4%)伴发大肠多发腺瘤。SC结肠镜检、钡灌肠及CT检查诊断率分别为81.8%,50%,57.1%。SC术前诊断率84.6%,术中诊断率15.4%。MC第二原发癌术前诊断率100%,两原发癌间隔时间2~20年,其中≤3年占60%。12例SC根治性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5例MC第二原发癌3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8例Dukes A,B期生存良好;5例Dukes D期中2例死亡,3例姑息性手术,带瘤生存,预后差。
      结论:多原发大肠癌发病与大肠多发性腺瘤密切相关。提高对其认识,加强术前、术中诊断,结肠镜检查最可靠、诊断率最高。其外科治疗遵循大肠癌根治原则。早发现,早手术,预后较好。

    •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诊治分析

      2009, 18(10):1089-10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5

      摘要 (776) HTML (0) PDF 797.00 Byte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首次切除术后复发时间为3个月至9年,首次复发平均时间为术后30.2个月;腹膜、原病变局部和肝脏是主要的复发部位。10例再手术患者中7例完整切除肿块,2例姑息性手术,1例行活检术。首次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率70.0%(7/10)。1例术前、3例术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复发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1.7%,25%。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易复发,手术切除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再次术后仍需辅以伊马替尼治疗。

       

    • 胃间质瘤16例诊治分析

      2009, 18(10):1091-10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6

      摘要 (595) HTML (0) PDF 881.00 Byte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生长的部位、方式、诊断方法、病理、治疗方式及结果。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10例,胃窦部4例,胃底部2例。胃镜诊断率54%,钡餐诊断率75%,B超诊断率69%,CT诊断率75%,MRI诊断率80%。行胃次全切除术8例;局部切除术3例;全胃切除术5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术2例)。病理诊断:恶性1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13例获术后随访0.5~5年,5例术后18个月内死于肿瘤复发;2例术后24个月内死于肿瘤复发、肝转移;余4例存活12个月至5年。服格列卫2例,存活至今已有22个月和36个月。结论:多种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中、高危患者术后宜服格列卫。

    • 单纯修补配合术后抑酸抗HP治疗在胃溃疡急性穿孔中的应用

      2009, 18(10):1094-10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7

      摘要 (503) HTML (0) PDF 870.00 Byte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单纯修补配合术后正规内科治疗对胃溃疡急性穿孔的意义。
      方法:对2003—2007年间收治的59例胃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9例均采用穿孔单纯修补术,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轻度并发症3例(5.1%),无再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给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天,疗程8~12周,若HP阳性同时服用阿莫西林1.0 g,克拉霉素0.25 g均 2次/天,疗程2周。随访54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溃疡治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8.1%(53/54)和3.8%(2/53)。
      结论:单纯修补术后辅以正规内科疗法,是治疗胃溃疡急性穿孔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常规应用。

    • 吻合器在先天性巨结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009, 18(10):1096-10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8

      摘要 (575) HTML (0) PDF 865.00 Byte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中使用吻合器的技巧及优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吻合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式Soave切除近端病变肠管,经肛门直肠黏膜与近端肠管端端吻合器吻合。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吻合口瘘、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大便次数增多,经口服肠道收敛药物治疗后,排便正常。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1个月,疗效满意。
      结论:改良式Soave手术结合吻合器吻合,是一种操作筒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对于年长儿童及成人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治疗

      2009, 18(10):1098-10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29

      摘要 (487) HTML (0) PDF 864.00 Byte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并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28例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经术中减压灌洗后,行一期切除吻合术。
      结果:28例均完全治愈,无腹腔脓肿、吻合口瘘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经术中合理减压和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 改良纤维蛋白胶封堵治疗消化道瘘4例报告

      2009, 18(10):1100-1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30

      摘要 (518) HTML (0) PDF 875.00 Byte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纤维蛋白胶封堵治疗消化道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纤维蛋白胶联合明胶海绵治疗3例术后肠外瘘和1例胰瘘患者, 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封堵1次成功者2例, 2次者2例; 4例均获得愈合;封堵开始至愈合平均时间(9.2±4.3)d,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纤维蛋白胶联合明胶海绵治疗消化道瘘能有效地促进瘘愈合缩短病程。

    • 肠外瘘治疗策略的改进:附36例报告

      2009, 18(10):1102-1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31

      摘要 (541) HTML (0) PDF 879.00 Byte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肠外瘘治疗策略的改进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前期治疗组的治愈率57.9%,平均治疗费用8.5万。后期治疗组采用改进的策略后,治愈率升高到88.2%(P<0.05),且平均治疗费用下降到5.1万(P<0.05)。
      结论:采用建立通畅的引流,合理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重视肠内营养,对不能自愈的肠瘘及时诊断和采取手术等措施,以及适时进行手术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和降低治疗费用。

    • 健胃行气合剂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2009, 18(10):1105-1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32

      摘要 (505) HTML (0) PDF 783.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健胃行气合剂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将行胃、肠术后的4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3例用健胃行气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243例用口服吗丁啉(10 mg, 3次/d),观察肛门排气时间。
      结果:用药后<24 h出现肛门排气者治疗组为194例,(80.50%),对照组为28例(11.52%);肛门平均排气时间治疗组为(20.7±4.45)h,对照组为(44.2±6.29)h,两组比较,治疗组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健胃行气合剂保留灌肠可显著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 改良PPH手术在重度脱垂性内痔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09, 18(10):1107-11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33

      摘要 (471) HTML (0) PDF 879.00 Byte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PPH手术在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90例重度脱垂性内痔患者随机分为3组,痔环形切除术组,常规PPH组和改良PPH手术组,每组各30例,比较观察3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改良PPH组与常规PPH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无差异(P>0.05),但改良PP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P<0.05)。而痔环形切除术组与改良PPH组及常规PPH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PPH组在重度脱垂性内痔治疗中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笔者认为改良PPH是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的理想方法。

    • >病案报告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继发心脏-声带综合征及霍纳综合征1例

      2009, 18(10):1109-1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0.034

      摘要 (1143) HTML (0) PDF 3.86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