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8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乳腺癌专题研究
    • 30年收治乳腺癌的发病趋势

      2009, 18(11):1111-1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1

      摘要 (4734) HTML (0) PDF 1.14 K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30年来收治的乳腺癌的发病现状、诊断及预后的变化趋势。
      方法:统计1975—2006年收治的1 09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6组(时段)进行如下对比:男女比例、年龄状况、月经状况、肿块大小、淋巴结阳性数目、病理分期、复发转移及无瘤生存率。
      结果:患者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平均年龄自第1时段的50.9岁升至第6时段的53.9岁;6个时段发病的高峰年龄均集中在40~49岁,绝经期妇女比例最高。肿瘤体积在逐步缩小,自2000年(第5时段)开始有显著下降。淋巴结阳性数目在不同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6个时段内,病理分期均以II期居多,但0期和I期比例在逐步增多,而III期比例逐步下降,Ⅳ期比例无明显变化。6个时段内,手术方式显著变化,手术范围在逐步缩小,保乳术逐年增多。5,10年无瘤生存率逐渐提高。
      结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在不断提高,患者的预后也随之不断改善。

    • 男性乳腺癌41例临床诊治分析

      2009, 18(11):1116-1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2

      摘要 (1296) HTML (0) PDF 830.00 Byte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MBC)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总结长海医院21年间收治的4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4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11例,改良根治术2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4例。
      结果:临床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19,11,3例。除2例失访外,其余39例(95.1%)随访1~20年(中位7.2年),5年生存率为65.9%。其中单纯乳腺切除术,改良根治术,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72%和72.7%。
      结论:改良根治术为MBC首选手术方式,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情况、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ER情况等因素影响预后。

    • 月牙形切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

      2009, 18(11):1119-1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3

      摘要 (895) HTML (0) PDF 865.00 Byte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月牙形切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分析近10多年12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29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51例,采用月牙形切口;B组,78例,采用Steward横切口。观察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数目、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结
      结果:A组月切口Ⅰ期愈合率90.2%(46/51),B组75.6%(59/78)(P<0.05);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A组96.1%(49/51),B组84.6%(66/78)(P<0.05)。
      结论:月牙形切口张力低,愈合好,暴露满意,对肩关节的功能影响小,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一种理想切口。

    • 外周血SBEM的表达与乳腺癌微转移关系的研究

      2009, 18(11):1122-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4

      摘要 (1164) HTML (0) PDF 845.00 Byte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小黏蛋白(SBEM-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微转移的关系。
      方法:利用Nested-RT-PCR技术检测9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例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SBEM-mRNA的表达。
      结果:乳腺癌组外周血SBEM-mRNA表达率为46.7%(43/92),其他各组均为阴性。SBEM表达与ER和PR状态、患者月经状况和肿瘤大小无关;与CEA,CA15-3和Her-2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状况、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上述5因素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
      结论:外周血中SBEM-mRNA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微转移的一个辅助检测指标。

    • 乳腺癌组织中 miR-21的表达及意义

      2009, 18(11):1126-1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5

      摘要 (1339) HTML (0) PDF 1.04 K (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miR-21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及意义。
      方法:采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乳腺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miR-21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实时RT-PCR方法检测miR-21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miR-2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miR-21的高表达还与较高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PR的表达程度有关(各分组间P<0.01及< 0.05); miR-21的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ER,PR,CerbB-2均为阴性)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之间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
      结论:miR-2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 水通道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11):1130-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6

      摘要 (866) HTML (0) PDF 833.00 Byte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方法:取乳腺癌组织40例及癌旁组织10例,应用RT-PCR法检测AQP1 mRNA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
      结果:乳腺癌中AQP1 mRNA表达量(0.8957±0.042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AQP1 mRNA表达量(0.3401±0.0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QP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AQP1可能与乳腺癌生长、转移有关。

    • >甲状(旁)腺专题研究
    • 双侧甲状腺癌外科诊治体会

      2009, 18(11):1132-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7

      摘要 (809) HTML (0) PDF 829.00 Byte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72例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石蜡切片均证实为双侧甲状腺癌,其中双侧微小癌17例,一侧微小癌、一侧非微小癌41例,双侧均非微小癌14例。双侧乳头状癌67例(93.1%),双侧滤泡性癌2例(2.8%),双侧髓样癌2例(2.8%),双侧低分化癌1例(1.4%)。62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8例行一侧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术,常规行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加行一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19例。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33.33%(24/72)。即使双侧甲状腺微小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亦有17.65%(3/17)。肿块大小与中央区淋巴转移率有一定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随访3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5年6个月,67例无瘤生存,另外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无。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
      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主张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应重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9, 18(11):1135-1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8

      摘要 (572) HTML (0) PDF 836.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被误诊的情况和原因,提出预防和减少误诊的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自1992年11月—2009年4月笔者收治的被误诊的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94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94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甲状旁腺瘤90例,甲状旁腺癌4例。全组误诊率97.9%(94/96)。误诊时间2个月至20年,少于1年的24.4%,1~2年的29.8%,2~3年的12.8%,3年以上的33.0%。分别被误诊为骨质疏松(17.6%),病理性骨折(15.3%),泌尿系结石(11.1%),骨肿瘤(8.3%),骨囊肿(7.8%),风湿或类风湿(7.4%)等16种疾病。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以及部分医师对该病缺乏认识。
      结论:预防和减少该病被误诊的关键在于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普通外科、骨科、泌尿科、内科等相关科室医师对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认识。血清钙的测定应作为常规化验,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更应常规甚至反复多次检查;血钙高者应测定血PTH。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2009, 18(11):1139-1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09

      摘要 (469) HTML (0) PDF 821.00 Byte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必要性。
      方法:将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512例按术中是否解剖喉返神经分为解剖组和未解剖组,比较两组间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全组解剖喉返神经组189例,术后出现声嘶3例(1.59%),未解剖神经组323例,术后出现声嘶5例(1.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存在有喉返神经损伤高危因素的患者中解剖与未解剖神经患者神经损伤率则有差异(1.02%vs.3.95%,P<0.05)。
      结论:是否解剖喉返神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病变尽可能不暴露喉返神经,但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二次或多次手术及甲状腺癌应暴露喉返神经。

    • 改良胸前壁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附66例报告

      2009, 18(11):1142-1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0

      摘要 (637) HTML (0) PDF 831.00 Byte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在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胸前壁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66例,其中甲状腺腺瘤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5例,甲状腺癌3例,继发性甲亢1例。
      结果:成功完成手术65例,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放。行单侧次全切除术42例,双侧次全切除术21例,甲状腺癌3例中行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例,甲状腺全切1例。手术时间94(50~180)min,术中出血量21(10~200)mL,住院天数9(5~19)d。无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误切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11个月,均无复发(包括3例甲状腺癌)。
      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甲状腺良性病变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

    • 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2009, 18(11):1146-11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1

      摘要 (740) HTML (0) PDF 822.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及美容效果。
      方法:比较腔镜甲状腺手术(238例)和传统甲状腺手术(175例)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美体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出血、声嘶、低血钙等并发症。腔镜组比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P=0.021),切口美容满意度高(P=0.000),手术时间缩短(P= 0.020)术后胸骨上窝约2 cm手术瘢痕,无皮肤色泽改变,美体效果好。
      结论:腔镜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手术安全、恢复快,可获理想的美体效果,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 >基础研究
    • 人PAX8与PPARγ的融合基因(PPFP)的克隆及其重组质粒的构建

      2009, 18(11):1149-11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2

      摘要 (967) HTML (0) PDF 1.15 K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人PAX8/PPARγ融合基因(PPFP)表达质粒在甲状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从含有PAX8基因和PPARγ基因的质粒克隆模板PAX8-pOTB7及PPARγ-pCMV-SPORT6中,利用PCR方法调取目的基因PAX8和PPARγ,将PAX8和PPARγ定向连接后克隆到pEGFP-C1载体上,构建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PAX8/PPARγ,在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转化并提取质粒,通过PCR和测序、分析比对验证PPFP融合基因后,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AX8/PPARγ的质粒用脂质体包合并转染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 ori 3-1,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PPFP融合基因于靶细胞内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
      结果:构建的质粒通过鉴定证实正确;该质粒转染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 ori 3-1后,经验证显示PPFP融合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顺利表达。
      结论:成功克隆了PPFP融合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质粒pEGFP-C1-PAX8/PPARγ;该质粒转染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Nthy ori 3-1后可顺利表达PPFP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PFP基因致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乳腺癌裸鼠骨转移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2009, 18(11):1156-11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3

      摘要 (1611) HTML (0) PDF 1.49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建立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并探讨对该转移模型的最佳评估方法。
      方法:将带GFP标记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注入裸鼠左心室,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6周后使用X线机、活体显像系统和病理学检查对裸鼠骨组织进行评估。
      结果:6周后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已扩散至裸鼠的脑、骨髓腔、肺等组织,X线影像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的位置及程度,活体显像系统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分布。
      结论:X线、活体显像和组织学检查3种方法相结合是分析乳腺癌小鼠骨转移模型的最佳方法之一。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Kal-1 mRNA|Kiss-1 mRNA和MTA1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11):1161-1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4

      摘要 (691) HTML (0) PDF 0.00 Byte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 mRNA,Kiss-1 mRNA和MTA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组织标本KAI-1 mRNA和Kiss-1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乳腺癌KAI-1 mRNA和Kiss-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P<0.05或P<0.01);乳腺癌MTA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P<0.05或P<0.01);导管内癌、组织学分级I,II级、无淋巴结转移、ER阳性及CA15-3阴性患者Kal-1 mRNA及Kiss-1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III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及CA15-3阳性者(P<0.05或P<0.01),而MTA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则相反(P<0.05或P<0.01)。Kal-1 mRNA与Kiss-1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00);MTA1与Kal-1 mRNA及Kiss-1 mRNA两者表达均呈负相关(r=-0.64,r=-0.72,P=0.000)。Kal-1 mRNA和/或Kiss-1 mRNA表达阳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00),而MTA1则相反(P=0.000)。
      结论:KAI-1 mRNA,Kiss-1 mRNA和MTA1表达可能是反映乳腺癌发生、进展、转移或侵袭潜力及评估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 >临床研究
    •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310例分析

      2009, 18(11):1168-11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5

      摘要 (1008) HTML (0) PDF 988.00 Byte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乳腺良性病灶进行微创切除的治疗价值。
      方法:在超声图像监控下,利用Mammotome系统对310例1 160个乳腺肿块进行切除及病理检查,记录术后随访情况。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 160个乳腺肿块被准确地完全切除。切除组织量大,足以用于病理诊断。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良性;672个肿块为纤维腺瘤,451个为纤维腺病,12个为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为囊肿,17个为囊性增生,2个为管状腺瘤。术后每6~12个月定期复查,发现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切口小而隐蔽,乳腺外形及皮肤感觉正常,超声未发现病灶残留,复发。
      结论:Mammotome技术对乳腺良性病灶可进行完整切除,是准确、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外观,是值得推广的乳腺微创技术。

    • 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胃空肠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附11例报告

      2009, 18(11):1171-1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6

      摘要 (878) HTML (0) PDF 1.28 K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单纯胃空肠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单纯胃空肠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口服糖耐量及C肽、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的变化。
      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BMI(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口服糖耐量及C肽、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下降趋势,糖尿病症状获得明显缓解。其中2例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3例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术后BMI无明显变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术前有显著缓解。
      结论:腹腔镜下改良Roux-en-Y单纯胃空肠转流术是非肥胖型和轻度肥胖型2型糖尿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远切端距离的临床研究

      2009, 18(11):1175-1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7

      摘要 (675) HTML (0) PDF 890.00 Byte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安全远切端距离。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412例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远切端距离(DML)分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异。
      结果:DML<2 cm组,2~3 cm(含2 cm和3 cm) 组,>3 cm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4和P=0.906)。DML<2 cm组局部复发率(19.30%)显著高于DML2~3 cm组(8.37%,P=0.015)和DML>3 cm组(7.69%,P=0.029),后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DML<2 cm组,2~3 cm组,>3 cm组3年生存率依次为69.4%,86.5%,89.9%;5年生存率依次为63.0%,70.7%,71.1%。DML<2 cm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2~3 cm组和>3 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和P=0.040)。DML2~3 cm组和>3 cm组总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
      结论:遵循TME原则下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2 cm的远切端距离是不足够的;对于分化较好的直肠腺癌,≥2 cm是可接受的远切端安全距离。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2009, 18(11):1180-1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8

      摘要 (1707) HTML (0) PDF 849.00 Byte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笔者收集国内外近10年有关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包括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建立、各分子亚型的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特点、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意义、预后分析、靶向治疗及其与肿瘤干细胞(CSC)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三苯氧胺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9, 18(11):1184-1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19

      摘要 (815) HTML (0) PDF 843.00 Byte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影响乳腺癌治疗效果及预后,近年来对耐药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笔者从雌激素受体,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及信号传导分子几方面对其耐药性机制进行综述。

    • 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2009, 18(11):1187-11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0

      摘要 (1192) HTML (0) PDF 914.00 Byte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术中神经监测是手术中刺激运动神经,通过分析神经支配肌肉肌电信号,评估神经功能完整性的技术。而其技术原理、标准化步骤、监测指征是了解应用此项技术的关键。笔者仅就有关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 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与人类肿瘤

      2009, 18(11):1191-1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1

      摘要 (792) HTML (0) PDF 852.00 Byte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TSPs)属于S1类丝氨酸蛋白酶,表达在某些器官和肿瘤组织的细胞表面中。由于TTSP家族定位于细胞表面的特征,具有潜在的降解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近年来,对TTSPs的功能研究在逐步深入。笔者从TTSPs的生物学功能出发,对其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经乳晕缘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2009, 18(11):1195-11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2

      摘要 (635) HTML (0) PDF 841.00 Byte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乳晕缘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对在门诊手术室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随访,比较经乳晕缘切口组(A组 66例)和经肿瘤原位切口组(B组 75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瘢痕评分(VSS评分)及满意度。分析乳晕缘切口患者术后乳晕区感觉异常与切口长度及肿瘤部位的相关性。
      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较B组有显著延长(P<0.01)。两组中均有1例术后切口感染,均无术后血肿的发生。A组VSS评分和患者的满意度评价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组中,乳晕区感觉异常与肿瘤部位有关(P=0.02),尤以外下和内下象限的肿瘤切除术后易出现感觉异常,但未发现与切口长度有关(P=0.54)。
      结论乳腺良性肿瘤经乳晕缘切口手术安全、可靠,肿瘤暴露良好,术后瘢痕不显著,美体效果好,适于推广应用。但对于肿瘤位于外下和内下象限的,术后易出现乳晕区感觉异常,应予重视。

    • 血清TPS和VEGF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2009, 18(11):1198-12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3

      摘要 (725) HTML (0) PDF 828.00 Byte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TPS和VEGF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意义。
      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乳腺癌及2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清TPS和VEGF水平。
      结果:乳腺癌组血清TPS,VEGF,T/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乳腺癌血清TPS,VEGF,T/V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S,VEGF,T/V诊断乳腺癌敏感性分别为72%,44%,94%(P<0.01);对TNM分期0~I期乳腺癌诊断敏感性分别为26.67%,6.67%,86.67%(P<0.01)。
      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血清TPS,VEGF水平,并用T/V作为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p-JN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11):1201-12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4

      摘要 (1169) HTML (0) PDF 988.00 Byte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磷酸化活性形式p-JN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耐药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研究60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癌旁组织切片中p-JNK的表达,并探讨p-JNK与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p-JNK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高于癌旁组织的3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MRPP1,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81.7%,83.3%,均高于癌旁组织。LRP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该指标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JNK表达与P-gp和MRP1表达呈正相关(r=0.272,0.348;P<0.05),与LRP表达无关(P>0.05)。
      结论:p-JNK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了作用,与P-gp和MRP1的协同表达提示p-JNK与乳腺癌多药耐药有关。

    • 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09, 18(11):1205-12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5

      摘要 (857) HTML (0) PDF 1.07 K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
      结果: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c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
      结论: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 维生素D受体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 18(11):1208-1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6

      摘要 (647) HTML (0) PDF 900.00 Byte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在乳腺肿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1例乳腺癌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进行ER,PR,HER2和VDR检测,分析VDR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对VDR与ER,PR及HER2 3种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以及表达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
      结果:VD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χ=4.23,P<0.05),乳腺癌中VDR的表达强度与PR,HER2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s PR=0.295, P<0.05;rs HER2=0.296, P<0.05)。
      结论:VDR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维生素D治疗可能提高PR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改善HER2阳性患者的预后。

    • D2-40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LVD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2009, 18(11):1211-12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7

      摘要 (688) HTML (0) PDF 827.00 Byte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
      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15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病变、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周围组织中的D2-40的表达,计算其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D2-40选择性表达于甲状腺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检测D2-40表达能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MLVD,其对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具有可靠性。可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临床报道
    • 男性乳腺癌诊治分析:附9例报告

      2009, 18(11):1214-12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8

      摘要 (1297) HTML (0) PDF 827.00 Byte (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占本院同期收治乳腺癌的0.2%。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7例,单纯乳腺切除术1例,乳腺肿物扩大切除术1例。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和/或内分泌治疗。
      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66.0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7.1%,ER,PR,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60.0%,100%,33.3%。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4.1个月。5年总生存率60.0%(3/5)。2例死亡,其中1例高龄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另1例死于肝转移,余6例术后已生存10~149个月,无局部复发病例。
      结论:男性乳腺癌因患病率低,易延误诊治。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本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模式。

    •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

      2009, 18(11):1216-1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29

      摘要 (754) HTML (0) PDF 1.03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确诊的8例IG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情况。
      结果:87.5%的患者已生育和哺乳。100%患者有肿块,肿块内有程度不等的微小脓肿,乳晕旁受累达50.0%。全组术前仅凭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50.0%的患者被误诊为乳腺癌。8例均经手术治疗。随访4~25个月,行扩大切除术的6例患者痊愈,而仅行病灶切除术的2例复发,其中1例经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行再次扩大切除术治愈。
      结论:IGM的病因不清楚,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IGM的金标准,病灶扩大切除术是一种快速、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 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乳头存活的临床研究

      2009, 18(11):1220-12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0

      摘要 (616) HTML (0) PDF 813.00 Byte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行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后乳头存活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多来采用保留乳头的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0例保留乳头全部存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手术技巧和完善的术后处理是保证术后乳头存活的重要因素。
      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手术技巧,合适的术后处理能提高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乳头存活的存活率。

    • 乳腺癌手术加综合治疗:附86例报告

      2009, 18(11):1222-12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1

      摘要 (624) HTML (0) PDF 824.00 Byte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综合治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乳腺癌86例行手术+新辅助化疗、术后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行保乳术38例及改良根治术48例的患者均施行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术后随访83例,其3,5,8年生存率:保乳术组分别为97.3%,94.4%,38.2%;改良根治术组为95.7%,93.1%,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保乳术组3,5,8年分别为0,5.6%,23.5%。改良根治术组为2.8%,6.8%,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减少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诊断与治疗

      2009, 18(11):1224-12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2

      摘要 (588) HTML (0) PDF 822.00 Byte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
      方法:对近10年来两院收治的23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女15例,男8例;年龄16~64岁,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术前均采用颈部彩超+颈部增强CT或MRI检查+血钙+血PTH检查的综合分析诊断模式。21例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术,2例行双侧甲状旁腺探查术,22例术后确诊为PHPT并治愈,1例永久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
      结论:对可疑PHPT患者可采用颈部彩超+颈部增强CT或MRI检查+血钙+血PTH检查的综合分析诊断模式可帮助早期诊断。单侧甲状旁腺探查术是PHPT有效的治疗方法。

    • 甲状腺癌31例手术治疗体会

      2009, 18(11):1227-1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3

      摘要 (624) HTML (0) PDF 736.00 Byte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0年以上的31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1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22例(70.97%),滤泡样癌5例(16.13%),未分化癌2例(6.45%),髓样癌2例(6.45%),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25.81%),肿瘤浸润包膜15例(48.39%),其中侵出包膜外6例(40%)。全部患者随访10年以上,其中9例复发(30.0%),骨转移1例(3.3%),5年生存率96.77%(30/31),10年生存率87.10%(27/30),术后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机能低下3人(9.68%),行胎儿的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移植,症状得到缓解。喉上神经损伤1人(3.23%),喉返神经损伤2人(6.45%)。
      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冷冻切片检查避免误诊误切、慎重行甲状腺全切术、术后有必要延长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防止窒息能够提高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效果。

    • >技术改进
    • 邻近扩张皮瓣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术中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2009, 18(11):1229-1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4

      摘要 (786) HTML (0) PDF 746.00 Byte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术中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以减少创伤和肿瘤局部种植的风险。
      方法:在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于化疗期间沿患侧乳房周围埋植扩张器并逐渐扩张皮瓣,为根治术中的胸壁缺损提供修复用的软组织,观察效果,并与既往开展的转移肌皮瓣修复相比较。
      结果:9例患者皮瓣扩张提供的组织量充足,扩张顺利。扩张的皮瓣可有效覆盖创面并一期愈合。患者对术后放疗耐受性好。短期随访无胸壁复发者,避免了转移皮瓣可能出现的供区肿瘤种植。
      结论:局部邻近扩张皮瓣是肿瘤切除术后修复胸壁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安全、创伤小的有效方法。

    • 乳晕新月状切口治疗ⅡB|Ⅲ度男性乳房发育症

      2009, 18(11):1231-12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11.035

      摘要 (603) HTML (0) PDF 5.80 K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晕新月状切口治疗ⅡB,Ⅲ度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4年来采用乳晕新月状切口治疗ⅡB,Ⅲ度男性乳房发育症,共25例41侧乳房。
      结果:每侧乳房切除120~400 g组织。术后5侧乳头、乳晕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早期部分患者乳头、乳晕区轻度凹陷,以后逐渐恢复。随访4~48个月,切口疤痕不明显,外观满意。
      结论:乳晕新月状切口治疗ⅡB,Ⅲ度男性乳房发育症,操作简便,创伤小,疤痕隐蔽,美体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