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道外科微创治疗专题研究
    • 胆道镜下钬激光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外胆道难治性结石

      2009, 1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1

      摘要 (700) HTML (0) PDF 1.02 K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胆道镜用钬激光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对67例胆道术后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胆道镜下钬激光联合液电碎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1~7次胆道镜下钬激光联合液电碎石治疗,65例患者残石全部取尽,碎石取石成功率达97.1%,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通过钬激光联合液电碎石后再行胆道镜取石,可大大提高肝内外胆管残留结石的清除效果,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术前置鼻胆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应用研究

      2009, 18(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2

      摘要 (1090) HTML (0) PDF 835.00 Byte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置鼻胆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替代T管引流术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0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55例(鼻胆管组)与T管引流47例(T管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瘘发生,鼻胆管组拔管时间(5.3±1.8)d,术后住院时间(7.2±1.6)d,肛门排气时间(20.3±5.8)d,均较T管组的(29.6±6.3)d,(15.3±3.8)d,(28.6±7.3)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瘘,又能彻底消除T管引起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推广。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附272例报告

      2009, 18(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3

      摘要 (792) HTML (0) PDF 819.00 Byte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术式、术中处理,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7年4月间27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完整胆囊切除术26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加残余胆囊黏膜电灼破坏术12例。
      结果:无中转开腹者,无死亡、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安全、有效的。其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

    • 术中超声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意义

      2009, 18(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4

      摘要 (651) HTML (0) PDF 824.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联合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18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术后应用胆道镜取石(下称胆道镜组)96例和IOUS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下称联合组)89例,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胆道镜组残石率(9.38%)高于联合组(2.08%)(P=0.041); 结石复发率(12.34%)也高于联合组(3.61%)(P=0.036); 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胆道镜组3例重型胆管炎需再次手术治疗。
      结论: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采用术中超声联合纤维胆道镜能降低残石率及结石复发率,提高疗效

    • 腹腔镜手术中对胆囊颈管结石的诊断及处理

      2009, 18(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5

      摘要 (818) HTML (0) PDF 822.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颈管结石的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对87例胆囊颈管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胆囊结石并胆囊颈管结石83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胆囊颈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术中发现胆囊颈管结石61例。胆囊管存在单个结石69例,多个结石18例。87例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1例,LC+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6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
      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应高度重视和发现胆囊颈管结石,灵活运用LC的基本原则及策略可有效地处理胆囊颈管结石。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胆管损伤的诊断治疗

      2009, 18(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6

      摘要 (1026) HTML (0) PDF 835.00 Byte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6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胆囊息肉274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68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1 214例。共发生胆管损伤15例(0.91%),术中发现8例,术后早期发现7例。术中诊断主要依据手术野胆汁渗出或发现有2个胆管残端; 术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1例患者行胆管壁缝合修补+T管支撑引流,4例患者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其中1例行胆管端端吻合加内支架支撑术后发生胆瘘而行再次开腹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余10例患者均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均痊愈出院,愈后良好。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与病因无关,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现及恰当的处理,愈合良好。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胆管损伤最主要的修复术式。

    • >基础研究
    • 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在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2009, 18(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7

      摘要 (906) HTML (0) PDF 1.15 K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功能异常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
      方法:建立家兔肝内胆管结石模型,成年家兔(n=64)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48),实验组再分为2周,4周,8周组(每组n=16),比较各组胆汁性状及成石率,测定SO肌电,透射电镜观察SO超微结构。
      结果:8周组家兔成形结石形成率(68.75%,11/16)显著高于4周组(12.50%,2/16)和2周组(0.00%,0/16); 肌电测定提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O肌电峰值逐渐减低,频率逐渐减慢。电镜超微结构表现:对照组及2周组SO无变性; 实验组4周和8周组SO肌纤维溶解、胶原增多,微丝融合、增粗,致密斑减少、排列紊乱,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核周间隙增宽、核偏移及核固缩,胞质中髓样包涵体形成。其变性程度8周组>4周组。
      结论:SO运动功能异常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存在密切联系,两者互为因果。SO肌纤维变性是其运动功能异常的病理基础。

    • 阿托伐他汀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系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2009, 18(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8

      摘要 (1013) HTML (0) PDF 855.00 Byte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V)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系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QBC939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处理后,以MTT法检测阿托伐他汀对QBC939细胞的杀伤抑制率,以Matrigel侵袭实验、迁移实验和半定量RT-PCR检测阿托伐他汀对QBC939细胞的侵袭、运动能力和对细胞内RhoC,MMP-9,p27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
      结果: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生长及增殖,且其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IC50为25 μmol/L,最强抑制作用时间为48h。Matrigel侵袭实验及迁移实验显示,经10 μmol/L,25 μmol/L,50 μmol/L药物干预48h后的QBC939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其体外侵袭、运动能力明显减弱(P<0.05); 半定量RT-PCR测定显示,阿托伐他汀作用48h后,QBC939细胞中p27表达含量明显增高、MMP-9的表达降低,而RhoC的表达改变并不明显。
      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人胆管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减弱其体外侵袭、运动能力。

    • 胆管周围血管丛在移植肝胆道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

      2009, 18(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09

      摘要 (808) HTML (0) PDF 978.00 Byte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管周围血管丛在胆道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及胆道易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 无热缺血组(W0组); 10 min热缺血组(W 0组)。分别在冷保存后(即0 h)及移植肝再灌注后6,24 h,3,7,14,30 d获取标本。每个时间点6只。检测各组血中ALT,GGT,TBIL。并取肝组织行连续切片,分别利用CK19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胆管上皮细胞和血管,计数每个汇管区胆管、血管、伴有血管的胆管、不伴有血管的胆管以及孤立的血管数。
      结果:W10组GGT,TBIL比W0组GGT,TBIL高于S组的时间更长,且ALT恢复至S组水平较GGT,TBIL更早、更快。W10组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胆管结构破坏程度、汇管区纤维化,比W0组及S组更严重。电镜下可见,W10组胆管周围血管丛内微血栓形成。肝移植术后6,24 h,W10组移植肝汇管区血管数量较W0组及S组明显减少。虽然术后24 h胆管即开始明显增生,但直到术后14~30 d,W10组血管数及伴有血管的胆管数才较W0组及S组增多。
      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胆管周围血管丛微血栓形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导致胆管微循环障碍,以及胆管周围血管丛再生明显滞后于胆管再生,这些可能是胆管易受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 利用Tet-on调控系统建立人肝癌HepG2Tet-on细胞系

      2009, 18(2):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0

      摘要 (921) HTML (0) PDF 951.00 Byte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可以用强力霉素调控表达的人肝癌HepG2Tet-on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相关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WHE146质粒转染到人肝癌HepG2细胞中,用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克隆; 单克隆分别扩增后,瞬时转染pTRE-hyg-luc质粒; 强力霉素诱导表达后,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活性,挑选出受强力霉素调控的低背景、高表达的HepG2Tet-on细胞株。
      结果:成功构建了一株受强力霉素调控的高表达低背景的HepG2Tet-on细胞株(诱导倍数达154.106倍)。
      结论:HepG2Tet-on细胞株可用于外源基因的真核调控高表达,为研究真核基因功能提供一种可靠的细胞株。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及机制

      2009, 18(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1

      摘要 (661) HTML (0) PDF 1.49 K (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MTT法、生长曲线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增殖的影响,并用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DHA和EPA分别在15~75 μg/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DHA和EPA(45 μg/mL)作用 48 h后,荧光染色与透射电镜可见部分HepG2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对照组比较, DHA和EPA分别在浓度45 μg/mL和60 μg/mL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
      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对人结肠癌细胞CXCR7表达的影响

      2009, 18(2):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2

      摘要 (1036) HTML (0) PDF 994.00 Byte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XCR7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 CXCR7表达的影响。
      方法:设计CXCR7的3条siRNA的靶点序列,合成含干扰序列的双链DNA发卡结构shRNA,分别与双酶切后的plVTHM载体连接,构建3种重组穿梭质粒plVTHM shRNA1, plVTHM shRNA2和plVTHM shRNA3,并转化于DH5α感受态细胞,Amp筛选阳性克隆,抽取质粒行酶切鉴定并测序。分别将3种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生产慢病毒颗粒,并检测病毒滴度。将3种重组慢病毒及阴性对照病毒分别感染人结肠癌细胞HT-29,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XCR7mRNA和蛋白的沉默效果。
      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证实3种慢病毒载体均包装成功,滴度分别为6×107 TU/mL,4×107 TU/mL和5×107 TU/mL。感染HT-29后,CXCR7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较阴性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明显降低(P﹤0.05); 其中以LV-CXCR7shRNA-2和LV-CXCR7shRNA-3作用显著,mRNA表达分别下调72%和67%,蛋白表达下调68%和55%(P<0.05); 而阴性感染对照组和未感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成功构建了3种CXCR7shRNA慢病毒表达,可有效下调HT-29细胞CXCR7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为进一步研究以CXCR7为靶点的结肠癌基因治疗提供稳定转染细胞的载体奠定基础。

    • 髓系触发受体-1在脆弱类杆菌诱导小鼠脓毒血症中的作用

      2009, 18(2):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3

      摘要 (647) HTML (0) PDF 938.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鼠TREM-1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Lentivector,LV)TREM-1vshRNA对脆弱杆菌脓毒血症小鼠脾脏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及NF-κB通路的影响。
      方法:将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脆弱类杆菌脓毒症模型生理盐水组(S组),TREM-1vshRNA干扰实验组(T组)和 GFPvshRNA干扰实验组(G组)。观察各组中小鼠脾内TREM-1,TNF-α, IL-1β, lL-6的蛋白表达以及IkBa, pDAP12,NF-κB p65的表达情况的变化。
      结果:与C组比,T组TREM-1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0.01); T,G,S组脾细胞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较C组显著增加(P<0.01); T组脾细胞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较S,G组明显降低(P<0.01)。S组脾细胞中的pDAP12和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IκB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而T组与S组比较,pDAP12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结论:小鼠TREM-1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可选择性抑制TREM-1表达,下调脆弱类杆菌诱导的促炎症因子的分泌,而转染可能是通过下调DAP12的表达,稳定IkBa/NF-κB复合物,抑制TNF-α,IL-1β,IL-6,IL-8基因的转录,而对脆弱类杆菌脂多糖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 >临床报道
    • 临床病理因素和手术方法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2009, 18(2):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4

      摘要 (631) HTML (0) PDF 1011.00 Byte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与胆囊癌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61例进展期胆囊癌外科治疗资料。
      结果:按第6版UICC/AJCC的胆囊癌临床分期标准,IB期8例,IIA期22例,IIB期11例,III期14例,IV期6例。姑息性胆囊切除和/或胆道引流术26例; 胆囊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14例,保留肝外胆管的根治性切除7例,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根治术13例; 肝胆胰脏器联合切除1例。37例中有18例淋巴结阳性。52例术后得到随访。满6个月生存为41例(67.2%); 满1年生存26例(42.6%); 存活2年以上者10例(16.4%); 3年以上存活7例(11.5%); 1例存活5年以上(1.6%)。术后2年内死亡的51例中,31例随访到死亡前症候:21例有进行性黄疸; 14例有肝脏内多个转移; 12例有顽固性腹水。非明确胆道病原因死亡者5例。
      结论: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 皮下盲袢式间置空肠胆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2009, 18(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5

      摘要 (915) HTML (0)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盲袢式间置空肠胆管空肠吻合术治疗胆道手术后残存结石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对通过72例复发胆石症行皮下盲袢间置空肠胆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探查胆总管近远端,若Oddis括约肌可通过8~10号探子,则游离带血管蒂空肠10~15 cm,空肠近端与胆总管端侧吻合,空肠远端做盲袢,置于相应腹壁皮下,胆肠吻合口内留置T管经盲袢做外引流。72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该术式创伤轻微,术时较短,易于操作,具备胆肠吻合基本技巧的普外科医师均可操作应用。

    • >临床研究
    •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预防和处理

      2009, 18(2):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6

      摘要 (1573) HTML (0) PDF 823.00 Byte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1 266例开腹单纯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发生黄疸43例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后1周内出现黄疸43例,占同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0.38%。其中内科性黄疸18例,外科黄疸25例。经B超,ERCP,MRCP和肝酶谱及再手术等证实:肝外胆管或右肝管结扎9例,胆总管遗漏结石6例,残留胆囊或胆囊管结石4例,胆瘘4例,毛细胆管肝炎4例,乙肝或肝炎后肝硬化5例,输血后黄疸2例,胆道出血2例,肝右动脉结扎2例,不明原因黄疸5例。再手术18例,死亡1例。
      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必要前提。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黄疸需根据不同原因而行相应处理。

    • >文献综述
    • 超声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

      2009, 18(2):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7

      摘要 (1005) HTML (0) PDF 828.00 Byte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胆囊癌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其预后极差而倍受关注。早期胆囊癌由于缺乏明显而又特异的症状与体征,诊断困难,临床发现的病例大多为中晚期或常规胆囊切除术后意外病理发现。因此,要提高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应争取尽早发现和诊断早期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三维超声显像及内镜超声等现代超声诊断技术可较大地提高早期胆囊癌检出率,减少其漏诊率,为外科医师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预后、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

    • 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调控的研究进展

      2009, 18(2):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8

      摘要 (1022) HTML (0) PDF 862.00 Byte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部分切除术(PH)后肝脏能迅速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关于肝再生能力的研究一直是肝脏外科领域的热点。现已发现肝脏再生是一个涉及多种效应细胞增殖反应的高度协调的过程,其调控机制非常复杂。笔者就肝部分切除术后其再生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简要论著
    • SurvivinmRN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化疗预后的影响

      2009, 18(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19

      摘要 (564) HTML (0) PDF 858.00 Byte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mRNA在胆囊癌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7例胆囊癌组织中survivin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在17例胆囊癌组织中1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4.7%,survivinmRNA在17例癌旁组织和12例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均未检出; survivin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胆囊结石、病理分型、Nevin分期、转移无关(P>0.05)。
      结论:survivinmRN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能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发展,阻断survivinmRNA的表达可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胆管癌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2):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0

      摘要 (855) HTML (0) PDF 900.00 Byte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NOS,iNOS,eNOS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检测和比较胆管癌与正常肝外胆管组织的nNOS,iNOS,eNOS表达。
      结果:(1)与正常胆管比较,胆管癌中iNOS及eNOS表达增强(P<0.05),nNOS无表达增强(P>0.05)。(2)iNOS在晚期和中期胆管癌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eNOS在晚期、中期、有无远处转移胆管癌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eNOS阴性表达组预后明显优于阳性表达组(P<0.01),nNOS及iNOS表达与预后无关(P>0.05)。
      结论:(1)胆管癌eNOS的过度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远处转移及预后有关,提示检测胆管癌中eNOS表达可能有助于对胆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判断。(2)iNOS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关系密切,与有无远处及淋巴结转移、预后无关,推测iNOS可能有促进胆管癌的局部浸润生长,促进病情发展的作用。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人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 18(2):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1

      摘要 (875) HTML (0) PDF 1023.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ngⅡ)及血管紧张素ⅡI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I receptor, AT1R)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行手术切除的45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2例正常肝组织的AngⅡ及AT1R的表达情况。
      结果:45例肝癌组织中39例AngⅡ表达阳性(86.67%),41例AT1R表达阳性(91.11%); 45例癌旁组织中7例AngⅡ表达阳性(15.56%),10例AT1R表达阳性(22.22%)。正常肝组织标本AngⅡ及AT1R表达均阴性。AngⅡ及AT1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HbsAg(+/-)、AFP和肝硬化背景无关(P>0.05),临床分期高及病理分级高两者的表达显著性高于分期低及分级低者(P<0.01)。
      结论:AngⅡ及AT1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升高,并且随肝癌的分期及病理分级表达增高,表明AngⅡ及AT1R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与治疗并文献复习

      2009, 18(2):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2

      摘要 (675) HTML (0) PDF 815.00 Byte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近十余年发表的19篇XGC临床资料及我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行B超和/或上腹部CT检查, 329例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其中5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47例合并胆囊癌,27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247例,附加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52例,41例加肝楔形切除, 16例胆囊大部分切除,无近期、远期并发症。结论 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难于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胆囊切除是常用的术式,预后良好。

    • >临床报道
    • 原发性胆囊癌31例临床分析

      2009, 18(2):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3

      摘要 (544) HTML (0) PDF 817.00 Byte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术前诊断率61.3%; 31例胆囊癌患者中单纯胆囊切除术14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姑息性胆囊切除术7例,剖腹探查术5例。Nevin分期Ⅰ期0例,Ⅱ期8,Ⅲ期5,Ⅳ期5,Ⅴ期13。
      结论:目前发现的胆囊癌多为中晚期,B超及CT是早期发现胆囊癌的首选方法。根据临床分期实施积极正确的手术可改善胆囊癌的预后。根治性手术是治愈胆囊癌最有效的手段。

    • 意外胆囊癌:附15例报告

      2009, 18(2):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4

      摘要 (654) HTML (0) PDF 807.00 Byte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 近10年来2所医院15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开腹手术发现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现7例,其中Nevin 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2例,Ⅳ期1例。其中10例首次手术中施行根治术,3例术后确诊再行根治术,另2例I期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癌,未再行手术。Ⅰ、Ⅱ期均随访2年以上仍存活,Ⅲ期病例均术后2年内复发死亡,Ⅳ期半年内死亡。
      结论:早期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重视其高危因素,术中对可疑病例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 根治性手术为胆囊癌最有效治疗方法。

    • >简要论著
    • 改良二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2009, 18(2):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5

      摘要 (1125) HTML (0) PDF 814.00 Byte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二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行改良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二孔法组),100例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三孔法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中转率、术后6h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二孔法组与三孔法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3±11.2)min和(41.1±10.8)min(P>0.05),中转开腹手术率分别为3%和2%(P>0.05),术后6h疼痛程度分别为(1.9±0.5)分和(2.5±0.7)分(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6±1.3)d和(3.8±1.7)d(P<0.05)。
      结论:改良二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样安全有效,且具有创伤更小、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

    • >临床报道
    • 胆道再次手术125例治疗分析

      2009, 18(2):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6

      摘要 (926) HTML (0) PDF 814.00 Byte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再次胆道手术的手术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及疗效。
      结果:既往曾行胆道手术1~3次,再次手术发现为肝胆管结石并狭窄者占88.8%。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检查无残石,症状完全消失95例(76.0%); 术后残石并发反复胆管炎25例(20.0%); 术后死亡5例(4.0%)。
      结论:合理的术式、正确的手术时机及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再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简要论著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009, 18(2):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7

      摘要 (654) HTML (0) PDF 805.00 Byte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中注意事项、有关的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512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82%采用“三孔法”完成手术,18%采用“四孔法”完成手术。
      结果:490例完成LC。中转开腹21例,占4.1%,其中前100例中转开腹达12例。同时合并行其他手术47例(阑尾切除术39例,肝囊肿开窗术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3例)。全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例5例,死亡1例。
      结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 >临床报道
    • 老年胆汁性腹膜炎28例临床分析

      2009, 18(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8

      摘要 (476) HTML (0) PDF 804.00 Byte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胆汁性腹膜炎的特点和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6年收治的28例老年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误诊3例。手术治疗26例,非手术治疗2例。治愈24例,治愈率85.6%,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
      结论:老年胆汁性腹膜炎要争取早期诊断,合理处理伴随疾病,并尽早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急诊手术治疗。

    • >病案报告
    • 脾切除术后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副脾破裂1例

      2009, 18(2):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29

      摘要 (437) HTML (0) PDF 800.00 Byte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杮石性肠梗阻2次手术1例

      2009, 18(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30

      摘要 (481) HTML (0) PDF 719.00 Byte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2009, 18(2):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2.031

      摘要 (460) HTML (0) PDF 4.34 K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