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乳腺癌专题研究
    • 乳腺导管内癌:附123例(125侧)报告

      2009, 18(5):1-4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1

      摘要 (1081) HTML (0) PDF 925.00 Byte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加深对导管内癌(DCIS)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3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检特征、超声和钼靶检查、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手术方式。
      结果:(1)该组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7.7±9.3)岁。(2)体检特点以乳腺肿块79例,乳头溢液19例,乳房疼痛伴腺体增厚30例等为主要表现。(3)超声、钼靶45例,可能为恶性者分别为27例(60%),30例(66.7%),方法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2种方法后,诊断可能恶性者37例(82.2%)。(4)65例超声表现为实质性肿见块43例(66%);血流信号41例(63%);可见导管扩张52例(80%)和导管内点状强光团33例(50.7%)。(5)52例钼靶摄影主要表现有泥沙样钙化,肿物伴簇状钙化,腺体局限性致密和乳腺肿物。(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和c-erbB-2。DCIS与DCIS-MI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6例(其中3例为DCIS-MI)。共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6例,包括59例DCIS,27例DCIS-MI。DCIS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DCIS-MI有淋巴结转移者5例。
      结论:乳腺超声检查和钼靶摄像联合诊断可提高DCIS的诊断率。

    • 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附14例报告

      2009, 18(5):2-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2

      摘要 (1182) HTML (0) PDF 837.00 Byte (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7年12月14例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中浸润性小叶癌占42.9%(6/14),浸润性导管癌占57.1%(8/14)。多中心性癌灶数目为2~9枚,直径0.5~4.3 cm,12例癌灶分布在外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及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交界处。1例采用保乳根治术,随访3~5年无复发;13例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访2~37个月无复发。
      结论:全组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病灶多分布在同一象限或相邻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2009, 18(5):3-4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3

      摘要 (941) HTML (0) PDF 1.23 K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TF方案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survivin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行新辅助化疗和60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水平。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survivin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7%和61.7%(均P<0.05);新辅助化疗组survivin的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 0.47, P<0.05)。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73.3%;化疗后部分缓解者survivin阳性率为18.2%,明显低于无效者的81.3%(P<0.01);化疗后部分缓解者Ki-67阳性率为47.7%,低于无效者的56.3%(P>0.05)。
      结论:应用CTF方案新辅助化疗缓解率高,近期疗效明显。CTF化疗药物,可能通过抑制乳腺癌survivin表达而抑制肿瘤的增殖。

    • 表柔比星抑制乳腺癌细胞c-FLIP表达的时间窗和量效关系

      2009, 18(5):4-4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4

      摘要 (1063) HTML (0) PDF 1.33 K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表柔比星抑制乳腺癌细胞中c-FLIP表达的时间窗和量效关系。
      方法:将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分成两组:处理组中加入终浓度分别为4.0,2.0,1.0,0.5,0.25 mg/L的表柔比星,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作用24,48,72 h后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细胞株中c-FLI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
      结果:随着表柔比星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c-FLIP的表达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表柔比星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乳腺癌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中以浓度为2 mg/L作用72 h凋亡率最高。
      结论:表柔比星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可能系通过抑制c-FLIP的表达, 且其效果以浓度为2 mg/L作用72 h时为最佳。

    • Pirh2mRNA,Her-2,VEGF,MVD及TNF-α对I,II期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2009, 18(5):5-4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5

      摘要 (1215) HTML (0) PDF 1.47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irh2mRNA,Her-2,VEGF,MVD及TNF-α等因素在I,II期乳腺癌中劣性生物学行为的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湘雅医院乳腺科近10年间获得随访的I,II期(按2003年AJCC的TNM分期)女性乳腺癌87例,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癌组织中的Pirh2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Her-2,VEGF,MVD和TNF-α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参数,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irh2mRNA,Her-2等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结果: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者40例(A组),无瘤生存5年以上者47例(B组)。A组中Pirh2mRNA的表达(57.5%)明显高于B组(21.3%)(P=0.0009)。Pirh2mRNA表达与Her-2无相关性,(r=0.020,P=0.856)。Kaplan-Meier的生存分析显示:Pirh2mRNA,Her-2,VEGF,MVD和TNF-α 阳性表达以及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比阴性患者明显为差(均为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Pirh2mRNA,Her-2,VEGF,MVD和TNF-α为I,II期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I,II期乳腺癌患者的Pirh2mRNA,Her-2,VEGF和TNF-α等呈阳性表达,提示预后差。

    • >基础研究
    • 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

      2009, 18(5):6-4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6

      摘要 (705) HTML (0) PDF 911.00 Byte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的VEGF,MMP-9,CXCR4和MMP-1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乳腺癌细胞株MCF-7分离出乳腺癌干细胞和非干细胞; 采用PCR 技术测定干细胞与非干细胞的VEGF,MMP-1和CXCR4表达情况。
      结果:与乳腺癌非干细胞相比, 乳腺癌干细胞的VEGF和CXCR4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而MMP-1无明显增强 。
      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可通过高表达VEGF和 CXCR4,而获得更强的转移能力, 这是乳腺癌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 乳腺癌中MTA1,E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2009, 18(5):7-4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7

      摘要 (1166) HTML (0) PDF 1.00 K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MTA1,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乳腺癌侵袭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正常乳腺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MTA1,ER的表达;并以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结果:在正常乳腺组织、癌前病变组织、乳腺癌组织中,原位杂交对MTA1,E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中MTA1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12.2%,33.3%,81.1%;免疫组化检测中MTA1的表达率分别为11.1%,31.1%,72.2%;原位杂交检测中ER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83.3%,61.1%,37.8%,免疫组化检测中ER的表达率分别为70.9%,56.7%和35.6%。MTA1在ER阴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2%,高于阳性组中的46.9%。
      结论: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增加MTA1,ER基因的检出率;随疾病的进展和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MTA1表达逐渐增强,ER表达逐渐减弱,甚至丧失。MTA1与ER表达呈负相关(r=-0.466, P<0.01)。提示MTA1,ER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及治疗重要的分子标记物。

    • mitofusin-2对乳腺癌细胞RECK基因表达及MMPs活性的影响

      2009, 18(5):8-4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8

      摘要 (984) HTML (0) PDF 1.15 K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mitofusin-2)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 RECK表达及MMP-9, MMP-2活性的影响。
      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mfn2转染MCF-7细胞。RT-PCR检测细胞mfn2和RECK基因 mRNA的转录水平;Weastern Blot法检测mfn2及RECK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试验检测转染前后MMP-9及MMP-2的活性。
      结果:转染pEGFP-mfn2质粒的MCF-7细胞可以稳定高表达Mfn2; RECK基因在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组细胞中无表达;转染mfn2基因后RECK基 因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且MMP-9及MMP-2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mfn2基因可激活MCF-7细胞中RECK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抑制其MMP-9及MMP-2的活性。该途径可能是mfn2基因抗肿瘤作用的新机制。

    • rhNIS基因转导胆管癌细胞介导125I摄取的研究

      2009, 18(5):9-4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09

      摘要 (1070) HTML (0) PDF 876.00 Byte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钠/碘同向转运体(hNIS)基因cDNA转导至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后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介导125I摄取的影响。
      方法:将扩增出的hNIS基因cDNA序列克隆至pMD18-T载体;筛选后的亚克隆hNIS编码至真核表达型载体PDC316中,经脂质体途径导入胆管癌细胞(QBC939),建立新细胞系(QBC939-A) 。同时设立空质粒(QBC939-B)转染和空白(QBC939-C)对照组。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2,3,6 d细胞内hNIS-mRNA表达水平和1,2,3,6 d的125I摄取情况。
      结果:建立了能稳定表达hNIS基因的新型细胞系QBC939-A。hNIS-mRNA表达水平检测显示,QBC939-A于3 d表达量达高峰,与QBC939-B和QBC939-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QBC939-A细胞的摄碘能力在转染后3 d达高峰,较QBC939-C高14倍,较QBC939-B高16倍。
      结论:rhNIS基因转导至胆管癌细胞足以在短期内介导125I的摄取,为介导125I靶向治疗胆管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小鼠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鉴定

      2009, 18(5):10-4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0

      摘要 (803) HTML (0) PDF 1008.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小鼠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其在瞬时转染的COS-7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以小鼠基因组为模板,通过拼接PCR技术(SOE-PCR)克隆出GHS-R的编码序列(CDS),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HS-R,酶切鉴定并测序,瞬时转染COS-7细胞,用Western Blot鉴定该质粒是否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相应的目的蛋白。
      结果:成功扩增了小鼠GHS-R编码序列(CDS),酶切和测序证明pcDNA3-GHS-R构建正确,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转染的该质粒能在COS-7细胞中正确表达目的蛋白。
      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GHS-R真核表达载体,并正确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GHS-R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临床研究
    • 甲状旁腺激素测定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09, 18(5):11-4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1

      摘要 (1101) HTML (0) PDF 845.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测定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中的应用和标准。
      方法:17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分别测定麻醉后切开皮肤前PTH值(PTH0)及最后1个旁腺次全切除后10 min的PTH值(PTH10)。预测手术成功标准:(1)最后旁腺切除后10 min PTH10下降至≤150 pg/mL,(2)最后旁腺切除后10 min PTH10与PTH0直接比≤30%。
      结果:15例符合预测成功标准,术后第7天,PTH<15 pg/mL者4例,PTH在15 ~65 pg/mL者6例,PTH在65~185.2 pg/mL 5例。术后骨痛症状均消失。
      结论:术中甲状旁腺激素测定有助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旁腺切除,能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 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中央组淋巴结处理的探讨

      2009, 18(5):12-4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2

      摘要 (854) HTML (0) PDF 838.00 Byte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淋巴结微转移的角度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中央组(VI组)淋巴结处理的意义。
      方法:选择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326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pN0)进行检测,确定其微转移情况并与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26枚pN0 淋巴结中微转移阳性46枚,包括II组4枚(4/42),III组5枚(5/34),IV组5枚(5/49),V组1枚(1/17),VI组31枚(31/184)。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14例中6例(6/14)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54例微转移阴性病人中仅3例(3/54)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
      结论:甲状腺滤泡状癌VI组淋巴结是容易发生微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且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复发及转移有密切关系。甲状腺滤泡状癌手术时应常规清扫VI组淋巴结。

    • 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的意义

      2009, 18(5):13-4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3

      摘要 (677) HTML (0) PDF 833.00 Byte (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喉返神经(RLN)显露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收治的76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按手术序号随机分为3组:(1)选择性显露RLN组(选择组,单号根据患者术中情况显露RLN者), 106例,即行腺叶全切、背侧腺体不能保留的腺叶次全切或再次手术者RLN选择显露;(2)选择非显露组(非显露组,单号术中不显露RLN者), 278例;(3) 常规显露组(常规组,双号术中RLN常规显露),384例。
      结果:全组RLN损伤率1.04%(8/768),无永久性损伤和双侧损伤。RLN非显露组损伤率0.72%(2/278),选择组0.94%(1/106),常规组1.30%(5/38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露组手术时间(78.96±17.60)min,显著短于选择组的(89.05±18.50)min和常规组的(93.44±18.90)min(P<0.05);非显露组术中出血量(42.73±23.08)mL,显著少于选择组的(56.47±24.43)mL和常规组的(62.03±27.46)mL(P<0.05)。
      结论: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显露RLN。

    •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附6例报告

      2009, 18(5):14-4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4

      摘要 (747) HTML (0) PDF 850.00 Byte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资料,包括受体术前血细胞计数、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移植物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移植物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V/SLV)及肝静脉重建等,探讨合适体积移植物、良好肝静脉回流、及正常门静脉灌注对SFSS的预防作用。
      结果:受体术前均无严重门静脉高压,均没有采用降门静脉压力与血流的措施,6例肝移植物GV/SLV均大于40%,除1例GRWR为0.74%外,余均大于0.8%。6例受体肝静脉重建均良好,重建后肝脏无淤血改变。术后无SFSS发生。
      结论:LDLT通过选择合适体积移植物,重建良好的肝静脉回流,控制门静脉压力,防止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助于预防SFSS的发生。

    • 损伤性乳糜腹的治疗:附11例报告

      2009, 18(5):15-4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5

      摘要 (649) HTML (0) PDF 830.00 Byte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性乳糜腹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7年12月诊治的11例乳糜腹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部开放性损伤5例,闭合性损伤2例,手术损伤4例,其中9例行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分别采用直接修补、缝扎、结扎的手术方法,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治愈,随访0.5~3年,均情况良好。
      结论:对外伤性乳糜腹水、如为乳糜池损伤最好行一期修复;如果是管径小的肠干或腰干损伤可以考虑结扎;对钝性或手术后才发现的淋巴管损伤以保守治疗为主。

    • >文献综述
    • 纳米炭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2009, 18(5):16-4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6

      摘要 (928) HTML (0) PDF 833.00 Byte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3年Krag首先报道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技术可指导乳腺癌外科治疗方式,并应用于乳腺癌的分期,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纳米活性炭(ACNP)具有较好的淋巴示踪功能,同时可吸附化疗药物行淋巴靶向化疗。当其被注入肿瘤周围时,可迅速被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毛细淋巴管,聚集并滞留于各级引流的淋巴结,使其黑染,便于术中淋巴结的识别及清扫;吸附化疗药物的纳米活性炭可将药物带到局部淋巴结并持续缓慢释放,达到淋巴靶向化疗目的。笔者就纳米炭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原理及其优点作一综述。

    • Basal-like型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2009, 18(5):17-5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7

      摘要 (1180) HTML (0) PDF 856.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收集国内外近年有关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临床研究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包括BLBC的免疫表型、临床特点及其与“三阴乳腺癌”和BRCA1相关乳腺癌的关系,以及BLBC的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

    • BRCA1与乳腺癌研究的进展

      2009, 18(5):18-5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8

      摘要 (761) HTML (0) PDF 1.05 K (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BRCA1是第一个被鉴别出来的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 是乳腺癌及卵巢癌特异性抑癌基因。笔者结合文献就其结构和功能、BRCA1与miRNA的联系、BRCA1与乳腺干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诊治的进展

      2009, 18(5):19-5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19

      摘要 (946) HTML (0) PDF 846.00 Byte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常发生于肾衰竭肾移植后, 治疗以手术为主。笔者主要综述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甲状旁腺激素测定的应用价值。

    • Period1基因功能与肿瘤抑制

      2009, 18(5):20-5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0

      摘要 (559) HTML (0) PDF 841.00 Byte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Period1(Per1)基因是Period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是调节机体生理节奏的核心基因。最新研究显示其在肿瘤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就近年来关于该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肿瘤抑制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分析

      2009, 18(5):21-5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1

      摘要 (805) HTML (0) PDF 1.33 K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观察5例OB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1例根治术前实施了化疗,4例根治术后实施了化疗。
      结果:5例OBC的平均年龄55.8(34~78),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周至1年。病变在左腋窝4例,右腋窝1例。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erbB-2,GCDFP-15,CK7,CK19和E-cadherin100%阳性,ER60%阳性,PR40%阳性,CK5/6和CK20均为阴性。除1例在乳腺内发现2.0 cm×1.0 cm×0.5 cm结节2枚外,其余4例在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2例在腋窝处查到6~12枚淋巴结,均未见癌组织浸润,1例查到6枚淋巴结均见癌组织浸润,1例未查到肿大的淋巴结。5例均有完整的随访结果,随访3例5~10个月存活,1例全身化疗后12个月死亡,1例经短期化疗后,随访30个月后死亡。
      结论:OBC的发病特点与常规乳腺癌类似;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O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部分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仍无法查见原发灶。

    • Maspin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 18(5):22-5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2

      摘要 (673) HTML (0) PDF 1.01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aspi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和甲状腺良性组织中Maspin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Maspi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5%,而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spin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P=0.024)、UICC分期(P=0.006)以及淋巴结转移(P=0.044)有关,但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关(P=0.142)。甲状腺癌中Maspin与p53蛋白表达存在着负相关性(r=-0.606,P<0.001)。
      结论:甲状腺癌中Maspin蛋白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甲状腺癌新的靶点。

    • 53B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5):23-5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3

      摘要 (643) HTML (0) PDF 1.10 K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53B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53BP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53BP1均表达稳定型; 48例乳腺癌标本中未见稳定型和低DNA损伤反应(DDR)型,但见53BP1表达缺失10例(20.8%),高DDR型 14例(14/48,29.2%),强DDR型 24例(24/48,50%)。除缺失表达的10例外,在乳腺癌各临床分期中53BP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例乳腺浸润型导管癌各病理分级之间53BP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病理分级越高,53BP1表达强DDR型越多(rs=0.4955,P=0.0025)。
      结论:53BP1的缺失表达可考虑其作为肿瘤抑制因子,而53BP1的聚集程度可以作为反映乳腺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 p75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

      2009, 18(5):24-5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4

      摘要 (602) HTML (0) PDF 821.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1例乳腺疾病患者病灶组织中p75的表达。
      结果:p75在乳腺肿瘤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而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纤维腺瘤、小叶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P<0.05),各类乳腺癌中的p75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p75可能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的增生,诱导瘤细胞的分化。

    • 金克槐耳对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9, 18(5):25-5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5

      摘要 (719) HTML (0) PDF 833.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金克槐耳颗粒对行TAC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新辅助化疗联合金克槐耳颗粒组(I组,32例)及单用新辅助化疗组(II组,28例)。检测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另设对照组30例,均为乳腺良性疾病患者。
      结果:化疗前I,II组CD3+,CD4+,CD4+/CD8+,NK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I,II组与对照组之间CD8+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化疗后CD3+,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II组化疗后各项指标与化疗前差异均无明显性(P>0.05)。I组化疗后CD3+,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明显高于II组(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2周期TAC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大,联合使用金克槐耳颗粒能改善化疗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9, 18(5):26-5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6

      摘要 (740) HTML (0) PDF 829.00 Byte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PBL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10年文献报道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以实际统计数据为准)男23例,女713例;左乳279例,右乳343例;平均年龄37.92 岁,中位病程时间60 d。704例以乳腺无痛性肿块首发,475例单发。Ⅰ期354例,Ⅱ期189例,Ⅲ期16例,Ⅳ期34例。乳腺钼靶X线检查47例,均未确诊;超声检查70例,确诊2例;穿刺细胞学检查128例,确诊50例;术中冷冻切片检查162例,确诊35例。术后病理: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732例,霍奇金恶性淋巴瘤4例;B细胞系542例,T细胞系44例。全乳腺切除或根治性手术333例,单纯肿块切除术214例,肿块切取活检术27例。
      结论:PBL少见,发病年龄范围大,病程较长,肿块较大,单发为主,双侧较多。术前诊断困难,需常规病检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确诊后综合治疗,该病预后差。

    • PSCA和Oct-4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 18(5):27-5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7

      摘要 (734) HTML (0) PDF 1022.00 Byte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SCA和Oct-4蛋白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SCA和Oct-4蛋白在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结果 PSCA和Oct-4蛋白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HCC组织中PSCA和Oct-4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P<0.01);HCC中PSCA和Oct-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其组织学分级无关。在肝硬化及癌旁肝组织中,非典型增生的肝细胞PSCA和Oct-4蛋白呈强表达,且其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HC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2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肝硬化及癌旁肝组织中高表达PSCA和Oct-4蛋白的细胞可能是“癌干细胞”,它们主要参与HCC的发生,且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检测肝硬化组织中PSCA和/或Oct-4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HCC。

    • >临床报道
    • 钙化灶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附54例临床分析

      2009, 18(5):28-5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8

      摘要 (741) HTML (0) PDF 750.00 Byte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成簇样钙化在乳腺X 线片中的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54例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钙化的形态、大小、密度等特征,并评估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85.0%的乳腺癌为细沙型,15.0%良性肿瘤为细沙型; 87.5%乳腺癌的钙化点密度不均、大小不一;81.3%乳腺癌的钙化数目(N/S)≥15 个/cm2。
      结论:乳腺X 线片中的成簇样钙化形态学表现和数目、密度、大小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 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2009, 18(5):29-5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29

      摘要 (974) HTML (0) PDF 749.00 Byte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13例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13例患者中7例因乳房脓肿行多次切开引流,术后瘘道形成;3例因肿块切除后再发肿块,切口长期不愈;3例术后乳晕部炎症反复发作行再次手术。所有再次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乳头变形不明显,无切口感染,1例发生乳头及乳晕处表皮坏死,1例切口下有少量积液。随访8月~49月,术后无再复发。
      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复发的原因主要与对该病认识不足,处理不当等因素有关。再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再手术切除范围应足够,同时处理受累的乳管,可有效的减少再手术后的复发。

    • 美兰标记直视下切除扩张乳管治疗乳头溢液

      2009, 18(5):30-5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0

      摘要 (645) HTML (0) PDF 738.00 Byte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直视下切除扩张乳管治疗乳头溢液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2001年10月—2005年8月在环乳晕小切口美兰标记直视下切除扩张乳管治疗的32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术中病理证实31例为良性病变(主要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房囊性增生病),行扩张乳管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切除,1例诊为乳腺导管内癌行保乳手术。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
      结论:应用美兰标记切除扩张乳管治于疗乳头溢液是安全有效的。

    • 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效果分析

      2009, 18(5):31-5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1

      摘要 (590) HTML (0) PDF 830.00 Byte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经乳腺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BAA)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美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收治的102例甲状腺良性疾病经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早期和后期ETBAA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物重量、术后并发症及引流量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腔镜手术,早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2.54±58.41)min,后期组为(108.98±38.12)min(P<0.05);早期组出血量为(39.43±12.31)mL,后期组为(26.33±8.78)mL(P<0.05);早期组肿瘤重量为(16.3±10.9)g,后期组为(24.3±15.2)g(P<0.05)。ETBAA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是皮肤感觉障碍。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建立美学效果视觉模拟评分系统,就视觉效果而言,10~40岁年龄段患者满意度较高。
      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且能较好地满足年轻女性不损容的需求。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2009, 18(5):32-5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2

      摘要 (998) HTML (0) PDF 818.00 Byte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3月接受手术并进行淋巴结切除的38例(44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包含因复发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结果:在38例(44侧)患者中,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9%,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7.37%)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58%)中66.67%同时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年龄<45岁和肿瘤侵犯被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颈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见情况,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建议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 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

      2009, 18(5):33-5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3

      摘要 (762) HTML (0) PDF 755.00 Byte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和腔镜两种途径甲状腺手术的优缺点。
      方法:对比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组(腔镜组)22例和超声刀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组(胸骨上组)47例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28.4±37.2)min,明显长于胸骨上组的(76.3±15.8)min(P<0.05);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1.2)d,明显长于胸骨上组的(3.0 ±0.6)d (P<0.05);腔镜组手术费用为(12 157.8±1375.1)元,明显高于胸骨上组的(6 015.6±1 121.0)元(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20.3±5.3)mL,与胸骨上组的(18.7±6.7)m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美学要求满意率(91.0%)高于胸骨上组(8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比较,超声刀胸骨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对于良性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该术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 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的诊断与治疗

      2009, 18(5):34-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4

      摘要 (761) HTML (0) PDF 762.00 Byte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的诊断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45例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129例行乳腺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9例术前高度怀疑为乳腺癌,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全组均行手术治疗,31例行乳房肿块切除术,102例行乳房区段切除术,7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7例行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
      结果:术前155例诊断为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或乳腺良性肿块,诊断率为92.8%;术前12例误诊为乳腺癌,误诊率为7.2%。均经手术治疗,除27例行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者外,其余140例均一期愈合,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乳腺慢性化脓性炎症与乳腺癌有时不易鉴别,临床医生应注意详询病史,不以体格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而应综合临床资料加以确诊;该病宜行手术治疗,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

      2009, 18(5):35-5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5

      摘要 (671) HTML (0) PDF 828.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48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肿瘤25例,完整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2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恶性肿瘤23例,完整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6例,活检2例。随访时间0.5~7年,良性肿瘤除在术后1~4年死于并存病7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9例:1年内死亡4例,2年内死亡11例,3年内死亡3例,5年内死亡1例。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前提,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受累器官和组织,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对于术后复发的肿瘤也应积极手术,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 >病案报告
    • 甲状腺癌并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1例

      2009, 18(5):36-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6

      摘要 (739) HTML (0) PDF 809.00 Byte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盲肠囊肿1例

      2009, 18(5):37-4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7

      摘要 (851) HTML (0) PDF 742.00 Byte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横结肠腔内血管脂肪瘤1例

      2009, 18(5):38-4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8

      摘要 (475) HTML (0) PDF 985.00 Byte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肠套叠1例

      2009, 18(5):39-5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5.039

      摘要 (545) HTML (0) PDF 5.78 K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