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8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道微创外科专题研究
    • 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术式的选择

      2009, 18(8):775-7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1

      摘要 (801) HTML (0) PDF 985.00 Byte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时代治疗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恰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采用ERCP,LC+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ECBD)等诊断、治疗可疑胆总管结石3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216例行ERCP诊治,其中胆总管结石97例,占44.9%,因可疑胆总管结石行ERCP诊治的患者数逐年减少。93例行LECBD,其中71例成功,22例中转开腹。71例成功者中,经胆总管直接切开途径60例,经胆囊管途径11例,采用一次性胆总管缝合6例,行LECBD治疗的患者数逐年增多。ERCP+LC与LECBD相比两者在手术成功率、出血量、残石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CDB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LC+ERCP组(均P<0.05)。
      结论:LECBD治疗胆总管结石优于LC+ERCP。但在内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最佳术式。

    • 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应用

      2009, 18(8):779-7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2

      摘要 (540) HTML (0) PDF 897.00 Byte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纤维胆道镜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 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 573例患者中1 511例成功取出全部残余结石而治愈,治愈率96.1%;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9次,平均为3.31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3例,发热17例,腹泻2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胆道镜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9, 18(8):782-7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3

      摘要 (896) HTML (0) PDF 981.00 Byte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
      方法:将24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和有无中转分成容易组(123例)和困难组(122例)(含中转开腹组33例 open cholecystectomy, OC),分别比较各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差异和腹腔镜下所见,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
      结果:术前资料中,容易组和困难组在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胆总管直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镜下所见,两组在胆囊壁厚度、大小、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胆囊三角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直径大于8 mm、颈部结石嵌顿、Calot三角不清是行LC困难的因素。

    • >病案报告
    • 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

      2009, 18(8):7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4

      摘要 (654) HTML (0) PDF 943.00 Byte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胆道微创外科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2009, 18(8):786-7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5

      摘要 (890) HTML (0) PDF 920.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间2 850例LC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推算出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结果:LC中转开腹手术115例,中转率为4.03%。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半年胆囊炎急性发作≥2次,胆囊炎病史>2年,伴有右上腹体征(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Murphy′s征阳性),胆囊壁厚度≥3 mm和胆囊积液。
      结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期胆囊炎发作频数、胆囊炎病史、右上腹体征、胆囊壁厚度和胆囊积液。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和完善检查,选择适合的LC患者和提高术者手术技术是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适时的选择开腹手术。

    • 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2009, 18(8):790-7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6

      摘要 (917) HTML (0) PDF 918.00 Byte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先行EST(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失败或不宜行EST者置ENBD(鼻胆管)再行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或开腹行胆道探查术。
      结果:全组99例,91例LC术前EST取石成功,3例LC术后EST取石成功,3例EST取石失败。2例年龄小于15岁者未行EST改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3例EST取石失败,改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LC,或开腹胆道探查一期缝合胆总管未置T管(已置ENBD)。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EST联合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软硬镜联合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势。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意外性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2009, 18(8):793-7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7

      摘要 (867) HTML (0) PDF 928.00 Byte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 >主动脉疾病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与并发症的探讨:附3 002例报告

      2009, 18(8):797-8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8

      摘要 (747) HTML (0) PDF 911.00 Byte (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适应证及经验教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3 002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手术经过及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总体中转开腹率为3.63%,胆管损伤0.27%,肠管损伤0.07%,术后胆囊动脉出血0.07%。其中,急性胆囊炎及有上腹部手术史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7.17%和13.2%,显著高于总体平均水平(P<0.01),但均无胆管损伤患者。
      结论:急性胆囊炎及有腹部手术史者不是LC的禁忌证,高度重视胆囊三角的解剖,适时中转开腹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并发肠管损伤、胆道损伤及胆囊动脉出血者,术中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治疗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胆道微创外科专题研究
    • 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

      2009, 18(8):801-8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09

      摘要 (629) HTML (0) PDF 993.00 Byte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duct exploration, LCDE)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者75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此法成功切开及探查胆总管,无邻近脏器损伤,无胆瘘及术后出血,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中转开腹原因1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例胆总管下段“铸型”结石嵌顿胆道镜无法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获4个月至2年随访,均未见胆道狭窄。
      结论: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是一种在腹腔镜下简单、有效和安全的解剖及切开胆总管的方法。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附52例报告

      2009, 18(8):804-8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0

      摘要 (732) HTML (0) PDF 898.00 Byte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7月完成的52例单孔行L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用二孔法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余49例均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成功率94.2%。手术时间39~108 min[平均(48±23)min],无术中、术后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1周恢复正常工作。
      结论:经脐单孔行LC是可行的,较常规腹腔镜更显微创优势,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

    • >基础研究
    • 奥曲肽对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抑制作用

      2009, 18(8):807-8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1

      摘要 (1220) HTML (0) PDF 1.22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胆囊癌皮下种植瘤裸鼠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只,分别自腹腔注射奥曲肽100 μg/(kg·d)和生理盐水,用药共6周。观察两组种植瘤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Ki-67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实验组肿瘤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99±0.54)g vs. (1.58±0.51)g,t=2.38,P<0.05],抑瘤率达37.3%,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6±2.62)% vs. (4.27±1.50)%,P<0.01];实验组的p53,bcl-2,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79.48±5.22)%vs. (87.13±8.26)%,(46.72±6.40)%vs.(53.85±7.72)%,(37.56±6.67)%vs(45.45±8.73)%,P均<0.05]。
      结论:奥曲肽能抑制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可能系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机制而实现的。

    • 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适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2009, 18(8):811-8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2

      摘要 (658) HTML (0) PDF 1.67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建立猪肝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最适宜共培养体系,为生物人工肝的构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方法:抽取中华实验猪(n=3)髂前上棘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传代培养至第3代;采用原位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后与MSCS按1∶1,2∶1,5∶1和10∶1的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各组共培养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水平。
      结果:所获肝细胞纯度>99%,存活率>95%。共培养组肝细胞迅速黏附于MSCS表面,在三维空间呈球形聚集生长;肝细胞与MSCS间出现细胞连接,超微结构与正常肝细胞接近。肝细胞/MSCS 以2∶1共培养组的肝细胞清蛋白分泌水平、尿素合成能力和细胞色素P450为各组中之最佳,自第1天培养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而且下降趋势较缓慢。
      结论:猪肝细胞/MSCS 按2∶1组成的最适共培养体系可最大程度地维持肝细胞功能,为构建功能性生物人工肝提供高效细胞材料。

    • 不同CO2压强对MKN-28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

      2009, 18(8):817-8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3

      摘要 (677) HTML (0) PDF 1.01 K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CO2压强及时程对MKN-28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利用密封箱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胃癌细胞株MKN-28,分别在9 mmHg(1 mmHg=0.133 kPa)和15 mmHg压强下以及常规条件下暴露2 h和4 h后,用CytoMatrixTM细胞黏附试剂盒检测细胞黏附能力,流式细胞技术(FACScan)检测表达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细胞百分数。另将处理后的MKN-28细胞注入裸鼠腹腔(2×106个细胞/只),每组10只。4周后每组取5只处死,记录腹腔成瘤情况,剩余裸鼠观察生存时间。
      结果:MKN-28细胞株经不同压强与不同时程的CO2处理后,胃癌细胞MKIN-28黏附能力,表达E-cadherin和ICAM-1的细胞百分数MKN-28的腹腔内转移个数,生存天数,裸鼠腹腔种植成瘤数和生存时间各组间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不高于15 mmHg压强,且不超过4 h情况下,不同CO2压强及不同时程对MKN-28细胞株的黏附侵袭能力并无显著影响,亦不增加肿瘤的转移几率。

    • >临床研究
    • 熊去氧胆酸对胆肠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2009, 18(8):821-8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4

      摘要 (832) HTML (0) PDF 906.00 Byte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胆肠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2年间收治的50例接受胆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传统的胆肠吻合术后处理外,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维生素C,而观察组则给予UDCA。比较两组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
      结果:观察组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vs.32.0%)(P<0.05)。
      结论:胆肠吻合术后应用UDCA安全,可显著降低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 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分析及预防

      2009, 18(8):824-8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5

      摘要 (871) HTML (0) PDF 914.00 Byte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误诊的措施。
      方法:对收治的5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误诊原因。
      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9例(36.5%)。术前误诊33例(63.5%),其中误诊为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样变8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肝占位病变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术前误诊的33例术中明确诊断29例(55.8%),另有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7.7%)。误诊的原因较多,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发胆囊其他疾病、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术中对可疑病灶未做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
      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可疑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创性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术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治分析

      2009, 18(8):828-8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6

      摘要 (793) HTML (0) PDF 900.00 Byte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式。
      结果:4例为体检发现,其他14例均有不同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3例,伴有黄疸发热等胆管炎症状2例。B超和CT提示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可呈多囊或单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均获得手术切除,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6例发生癌变。 癌变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27-58个月)。
      结论:术前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困难,肝内胆管囊腺瘤易恶变,发现后应早期手术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或恶变。

    • 手助腹腔镜技术在复杂肝脾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附202例报告

      2009, 18(8):831-8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7

      摘要 (886) HTML (0) PDF 1.20 K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复杂肝脾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2例肝或脾外科疾病进行手助腹腔镜手术,包括肝切除94例,脾切除29例,改良Sugiura术28例,肝脾联合切除4例,肝子宫联合切除1例,肝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41例,脾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5例。
      结果:202例手助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8±12)min,平均出血量(179±34)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1.1)d。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复杂肝脾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控制出血等优点。

    • 损伤控制性复苏在严重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2009, 18(8):836-8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8

      摘要 (631) HTML (0) PDF 912.00 Byte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对86例严重肝损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86例患者中10例死亡,76例治愈,病死率为11.6%,治愈率为88.4%。
      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应贯穿于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的全过程,早期成功复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 多层螺旋CT显示肝圆韧带的初步研究

      2009, 18(8):840-8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19

      摘要 (1119) HTML (0) PDF 1.03 K (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3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行16层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lab-MIP)和层块容积再现(slab-VR)等后处理技术重点观测肝圆韧带。
      结果:在斜矢状位MPR,slab-MIP,slab-VR图像上肝圆韧带表现为符合其解剖走行特点的密度稍高的光滑条索灶,显示率为90.8%(118/130)。裂隙段中点处直径为(5.44±0.96)mm(3.2~7.2 mm),游离段中点处直径为(3.43±0.91)mm(1.6~6.0 mm)。
      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肝圆韧带,可为以肝圆韧带为自体修复材料的上腹部手术提供较为可靠的术前影像学判断。

    •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2009, 18(8):843-8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0

      摘要 (669) HTML (0) PDF 1.03 K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以腹部肿块(65.2%),腹痛腹胀(47.8%),梗阻性黄疸(26.1%)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胰腺肿瘤,肿瘤平均直径为9.5 cm。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47.8%),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5例(21.7%),其他7例(30.4%)。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良性(87.0%),3例为恶性(13.0%)。胰瘘(3例,13.0%)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均经非手术方法治愈。随访恶性者3例中1例术后1年内死亡,另2例现已无瘤生存29个月和8个月;随访17例良性者,已分别生存1~7年。
      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术中的探查、术后病理综合确定,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腹腔镜辅助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附42例报告

      2009, 18(8):847-8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1

      摘要 (652) HTML (0) PDF 960.00 Byte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
      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 >病案报告
    • 背部肌肉内包虫病1例

      2009, 18(8):8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2

      摘要 (572) HTML (0) PDF 876.00 Byte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

      2009, 18(8):850-8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3

      摘要 (871) HTML (0) PDF 1.13 K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68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患侧叶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51例,次全或全切除术17例;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4例,功能性淋巴结清扫36例,全淋巴结清扫8例。术后均行内分泌治疗。患者均获1~3年随访(其中4例3年后失访),均健在。
      结论:儿童甲状腺癌的合理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争议。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选择合理术式和术后辅助治疗可达满意疗效。

    • >文献综述
    • 保留Oddi括约肌的自体组织修复胆管缺损的研究进展

      2009, 18(8):854-8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4

      摘要 (644) HTML (0) PDF 907.00 Byte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外胆管缺损的修复是胆道外科的难题。笔者仅就近年来开展的保留Oddi括约肌的自体组织修复胆道缺损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保留Oddi括约肌的意义、胆道缺损修复的技术要求、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 NOTES入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09, 18(8):857-8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5

      摘要 (609) HTML (0) PDF 919.00 Byte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学(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自人体的自然开口和管腔,通过内镜进入体腔所进行的内镜手术。而入路的选择、建立及闭合自然腔道的破口是NOTES技术首先要突破的难题。笔者仅就有关NOTES入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的诊疗现状

      2009, 18(8):861-8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6

      摘要 (548) HTML (0) PDF 912.00 Byte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是包虫病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就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CA19-9在良性胆道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2009, 18(8):864-8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7

      摘要 (1038) HTML (0) PDF 909.00 Byte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在良性胆道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道系统疾病住院并进行CA19-9检查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12例合并急性胆管炎);良性非梗阻性胆道疾病4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30例。动态检测上述患者的CA19-9以及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酞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该标志物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CA19-9在1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有11例(61.11%)升高,在3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有27例(90.00%)升高,而47例良性非梗阻性胆道患者中仅有9例(19.15%)升高,两组与胆总管结石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在恶性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良性非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中CA19-9中位数分别为374.25 U/L(18.90~1 000.00 U/L),79.61 U/L(6.00~1 000.00 U/L),16.6 U/L(1.30~82.00 U/L),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入院时CA19-9升高,其与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酞酶均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0.593,0.677,0.682和0.662),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A19-9在胆总管结石中尤其是伴有急性胆管炎时可能升高,但在其他良性胆道疾病中无明显升高。动态检测CA19-9可作为胆总管结石的辅助鉴别诊断方法。

    • 胆管癌耐药相关蛋白MRP1/GST-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 18(8):867-8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8

      摘要 (599) HTML (0) PDF 1.04 K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MRP1和GST-π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未经化疗而行手术切除的21例胆管癌组织中MRP1及GST-π的表达,与同期8例胆管炎症的手术标本作对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MRP1和GST-π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80.1%和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上述指标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
      结论:MRP1和GST-π在未经化疗的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可能与MRP1和GST-π有关。

    • 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与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2009, 18(8):870-8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29

      摘要 (564) HTML (0) PDF 1020.00 Byte (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小鼠肝局部HIRI的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每组动物8只。检测两组间内质网应激分子伴侣BiP,活化caspases-4,活化caspases-3,细胞凋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组织学的改变。
      结果:在再灌注6 h后实验组肝组织BiP,活化caspases-4,活化caspases-3蛋白的表达增高,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伴明显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增高和肝组织学损害。
      结论: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肝IRI。

    • 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2009, 18(8):873-8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0

      摘要 (688) HTML (0) PDF 1010.00 Byte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Max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中52例癌旁组织VEGF,突变型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的表达,观察相应的临床病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例肝癌标本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7/61),39.3%(24/61),21.3%(13/61)和39.3%(24/61);52例癌旁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38.5%(20/52),0%(0/52),5.8%(3/52)和59.6%(31/52)。两种组织中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与肿瘤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EGF,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早于阴性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癌栓形成、VEGF及p53蛋白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
      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 >临床报道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研究

      2009, 18(8):877-8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1

      摘要 (824) HTML (0) PDF 902.00 Byte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结石患者行LRCL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ECT检查示胆囊显影良好,B超检查胆囊壁厚均<4 mm,测定胆囊收缩率为20%~30%,表明胆囊有收缩和浓缩功能。手术时反复取石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术后2周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并测定胆囊收缩率。结果:完成LRCL33例,手术成功率91.7%(33/36),结石取净率100%。术后无出血、胆瘘、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者。患者当日均可下床,次日进流食,3~7 d出院。术后2周B超检查胆囊壁均光整无增厚(2 mm),胆囊收缩率>30%,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门诊随访6~12个月,结石无复发。无胆囊癌发生。术中3例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分别为1例胆囊床撕裂出血和2例胆囊网膜广泛粘连。结论:恰当的适应证,确切的胆道镜检查和可靠的胆囊底切口缝合是施行LRCL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的保证;该术式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009, 18(8):880-8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2

      摘要 (696) HTML (0) PDF 889.00 Byte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特点及适应证。
      方法: 对138例胆囊良性疾病的患者行小切口3.5~4 cm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需要扩大切口,全无死亡者,无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快,4~6 d出院。
      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费用低等优点,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 >临床研究
    • 开腹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78例报告

      2009, 18(8):882-8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3

      摘要 (711) HTML (0) PDF 884.00 Byte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胆囊结石、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或胆总管扩张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结石74例(94.9%),探查阴性4例(5.1%)。经胆囊管顺利取出结石62例(83.8%),切开少许胆总管壁后取出结石12例(16.2%)。术后发生肝总管残留结石1例(1.4%),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1d。47例随访6个月至4年,3例(6.4%)于术后1~3年出现复发结石。结论: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用胆道镜行胆道探查术操作简单、易掌握,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 >临床报道
    • U型管支撑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

      2009, 18(8):886-8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4

      摘要 (666) HTML (0) PDF 905.00 Byte (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U型管支撑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18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行U管支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肝功能改变,以及生存时间。结果:18例中3例同时行姑息性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 42个月。结论:U管支撑可有效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消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主动脉疾病专题研究
    •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2009, 18(8):888-8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09.08.035

      摘要 (733) HTML (0) PDF 4.63 K (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并高危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对92例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断流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止血率100%,无手术死亡。术后5年再出血率9.8%,肝性脑病5.4%。5年生存率90.2%。
      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确切,是防治该类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较理想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