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肝移植专题研究
    •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和再移植时机

      2010, 19(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1

      摘要 (895) HTML (0) PDF 943.23 K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再次肝移植的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H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6例接受了再移植。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
      结果:早期HAS(移植后4周内)8例,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好转6例,1例肝功能恶化及时再移植存活,另1例因肝衰竭死亡。12例晚期HAS中1例介入后于术后38 d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衰竭;5例因肝功能反复异常、胆道缺血型狭窄和反复胆道感染而接受再移植,再移植围手术期死亡1例。20例平均随访13个月,2例分别因原发性肝癌和严重胆道感染死亡;3例出现肝动脉再狭窄并再次动脉内介入治疗成功。共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8例(40.0%)并行胆道介入治疗,5例肝功能改善。早期HAS和晚期HAS的1年和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7.5%,43.8%和81.5%,54.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976)。
      结论:肝移植术后HAS未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时,首选介入治疗,但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较高。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HAS导致不可逆性肝功能损害时的惟一有效手段。

    • 改良胆道重建技术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2010, 19(1):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2

      摘要 (766) HTML (0) PDF 897.00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胆道重建技术在肝移植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年间完成的13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胆道重建方式将其分为2组:A组(n=76)为接受传统胆道重建术的患者,B组(n=55)为接受改良胆道重建技术的患者。所有手术为同一组术者实施,手术技术熟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指征及肝功能评分等方面均相似。比较两组患者的胆道吻合时间,与吻合口相关的胆道并发症等。
      结果:胆道吻合A组平均时间为(14±2)min,B组为(13±2)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4例(5.3%)出现吻合口相关的胆道并发症;2例为胆道狭窄,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扩张放置支架后症状缓解,2例为胆瘘,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B组中1例(1.8%)出现与吻合口相关的并发症,经ERCP治疗后痊愈。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胆道重建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胆道重建方式,简便易行,术后胆道并发症少。

    • 肝移植术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2010, 19(1):8-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3

      摘要 (947) HTML (0) PDF 854.79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半所施行的118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围手术期44个独立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肝移植术后早期真菌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26例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患病率为22.0%。共分离出49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57.1%)。感染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13.6 d。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7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肝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胸腔积液,ICU留观时间≥5 d,使用抗生素≥3种且时间≥2周等是术后早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的患者其真菌感染率低于未预防用药者(P<0.05)。
      结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真菌感染,提示有效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降低术后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对高危患者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真菌感染率。

    •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再灌注早期EGR-1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0, 19(1):1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4

      摘要 (732) HTML (0) PDF 1.11 M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因子(EGR-1)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早期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O组),小体积肝移植物组(30%供肝组),全肝移植物组(100%供肝组)。采用两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比较再灌注24 h内3组肝功能指标变化、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移植物内EGR-1和内皮素-1(ET-1)表达的变化。
      结果:假手术组AST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1),而100%供肝组AST水平低于30%供肝组,其中6,24 h时点上,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检查显示24 h 30%供肝的肝窦明显扩张,肝窦内衬细胞崩解、分离。 假手术组未见EGR-1和ET-1表达,30%供肝组EGR-1和ET-1表达明显强于100%供肝组。
      结论:小体积肝移植物早期损伤与EGR-1高表达及受其调控的ET-1表达上调有关。

    • HNF4α在胎肝干细胞促肝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2010, 19(1):18-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5

      摘要 (681) HTML (0) PDF 1.41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HNF)4α在胎肝干细胞促大鼠肝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胶原酶结合机械消化法制备14 d胎龄大鼠胎肝干细胞悬液并进行体外长期培养。采用四氯化碳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肝损伤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移植组将胎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至大鼠肝脏,对照组注射等容计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6 h,注射后1,3,5周检测大鼠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并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肝脏修复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脏治疗前后HNF4α表达情况。
      结果:对照组大鼠肝功能改善缓慢,ALT,AST明显高于移植组(P<0.05),移植组大鼠损伤的肝组织逐渐修复,肝功能恢复正常。第5周移植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肝组织损伤后,HNF4α在肝组织的表达明显升高;随着肝组织的逐渐修复,HNF4α表达逐渐下降。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亦证实此结果。
      结论:HNF4α在肝脏损伤初期起保护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胎肝干细胞向正常肝细胞分化增殖,并迁移至损坏的肝小叶从而替代损伤的肝实质,从而提高肝损伤后的恢复能力。

    • >基础研究
    • 肝脏及肢体缺血预处理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0, 19(1):23-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6

      摘要 (750) HTML (0) PDF 1.28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肝脏缺血预处理(经典缺血预处理 IPC)的第一保护窗(FW)与肢体缺血预处理(远端缺血预处理 RPC)的第二保护窗(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组:I/R组不行预处理;IPC组以肝缺血5 min行预处理;RPC组以双后肢缺血5 min,反复3次行预处理;RPC+IPC组先行RPC,24 h后行IPC作预处理;S组仅行开腹,不行其他处理。3个预处理组及I/R组均行肝缺血1 h 再灌注3 h。取血用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切取肝组织用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湿干比(W/D)及观察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RPC组及RPC+IPC组ALT,AST,W/D及TNF-α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HSP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减轻; IPC,RPC,RPC+IPC组3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PC的FW,RPC的SW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肝脏I/R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三者在保护强度上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产生、诱导保护性蛋白HSP70的表达、减轻肝脏水肿、改善肝组织微循环有关。

    • 依达拉奉对大鼠肝I/R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0, 19(1):28-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7

      摘要 (596) HTML (0) PDF 1.04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脏I/R动物模型。在肝脏I/R开始时和1 h后对实验组大鼠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0,2,4 h测定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物(LPO)浓度和肝脏酶学指标及TNF-α和E-selectin的mRNA,并行两组肝脏的病理学检查。
      结果:再灌注2,4 h实验组大鼠肝脏LPO反应程度和肝脏酶指标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2 h肝TNF-α mRNA和E-selectin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2 h实验组大鼠肝脏切片的E-selectin免疫反应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肝I/R损伤;并显著减少炎性细胞和黏附分子的产生,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 姜黄素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2010, 19(1):32-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8

      摘要 (718) HTML (0) PDF 1.43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于术前2 h将60 mg/kg的姜黄素溶于1mL DMSO中静脉注射;对照组(19只),于术前2h静脉注射1 mL DMSO。肝脏冷灌注时间为30 min,恢复血供复流6 h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液和肝脏标本,行血清ALT,AST,LDH和组织匀浆SOD,MDA,MPO测定,并进行组织病理和细胞凋亡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匀浆中TNF-α及MIP-2的水平变化。
      结果:实验组大鼠血清ALT,AST,L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DA,MPO,TNF-α和MIP-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O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且实验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和细胞凋亡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结论:姜黄素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冷IRI,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提高肝组织SOD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与细胞凋亡,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MIP-2的表达以及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 姜黄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2010, 19(1):37-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09

      摘要 (718) HTML (0) PDF 1.10 M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自体肝移植模型姜黄素预处理(CU)组以及自体肝移植模型溶剂对照(CM)组,术后或再灌注2,6,24 h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含量检测。
      结果:血清ALT及AST水平,CM组及CU组均较SO组明显升高,但CM组又明显高于CU组;MPO在SO组含量明显低于CM组和CU组,而CU组又显著低于CM组。
      结论: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 CD147-shRNA对肝癌细胞CD147表达的抑制作用

      2010, 19(1):41-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0

      摘要 (876) HTML (0) PDF 1.89 M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CD147-shRNA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内源性CD147表达的抑制作用。
      方法:根据Genebank中CD147序列设计3条特征性靶序列,合成的核苷酸序列连接到线性化pBS/U6载体,采用酶切法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的正确性;将重组质粒转染至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中,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该重组质粒对CD147内源性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pBS/U6/CD147-shRNA,且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 CD147表达有抑制作用,而以pBS/U6/CD147-shRNA3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结论:构建pBS/U6/CD147-shRNA成功,并筛选出基因抑制效果最佳的pBS/U6/CD147-shRNA3,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NF-κB诱骗寡核苷酸对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2010, 19(1):48-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1

      摘要 (593) HTML (0) PDF 1.21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NF-κB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对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LPS)组、诱骗寡核苷酸(decoy ODNs)处理组。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检测NF-κB蛋白结合活性(EMSA),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及肝细胞凋亡(TUNEL)。取静脉血检测AST(自动生化仪)以及TNF-α,IL-6的表达水平(ELISA)。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诱发大量肝细胞凋亡,肝脏损伤明显;同时血清AST,TNF-α及IL-6明显升高(P<0.01)。与内毒素组相比,NF-κB诱骗寡核苷酸处理组NF-κB活性受抑制(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凋亡明显减轻,血清中TNF-α和AST表达水平降低(P<0.01),但IL-6表达与内毒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F-κB诱骗策略能高效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其下游有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内毒素性肝损伤。

    • IL-18和TNF-α在大鼠酒精性肝病中的表达

      2010, 19(1):5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2

      摘要 (721) HTML (0) PDF 1.07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⑴实验组,用56%乙醇[5~9 g/(kg·d)]灌胃,共12周;(2)对照组,灌等容量生理盐水。实验第4,8,12周末分批处死动物。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8和TNF-α的浓度。
      结果:实验组大鼠肝组织于4,8,12周时出现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各种表现,如脂肪变性、炎性改变及肝纤维化等。实验组血清ALT、AS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IL-18浓度明显降低而 TNF-α明显升高,且其变化随病变程度的改变而变化。
      结论: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18和TNF-α浓度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故可望作为酒精性肝病病情变化的动态指标。

       

    • NKG2D-sMIC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0, 19(1):57-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3

      摘要 (609) HTML (0) PDF 886.47 K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可溶性配体MHC-I链相关蛋白A(sMIC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为HCC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HCC患者40例,术前收集其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NKG2D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sMICA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sMICA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HCC组NKG2D的表达为(71.97±4.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45±3.1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sMIC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中位值191.3 pg/mL vs.74.9 pg/mL,P<0.05)。血清中sMICA水平高低与肝癌TNM分期和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sMICA水平与NKG2D的表达率呈显著负相关(r=-0.591,P<0.05)。
      结论:HCC组NKG2D表达下降;其血清中sMICA水平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能与NKG2D-sMICA参与了HCC免疫逃逸机制有关。

    • 大鼠肝卵圆细胞中matrilin-2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0, 19(1):61-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4

      摘要 (685) HTML (0) PDF 983.57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再生过程中肝卵圆细胞matrilin-2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利用大鼠部分肝切除(PH)或2-乙酰氨基芴灌胃+/部分肝切除(2-AAF/PH)建立大鼠肝脏再生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研究肝脏组织中matrilin-2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组化发现正常对照组及PH组肝脏组织中只有极少量的matrilin-2表达位于胆管血管周围及肝窦状隙内,而在2-AAF/PH模型中可见matrilin-2表达位于门静脉周围的肝窦状隙内,RT-PCR发现2-AAF/PH组肝卵圆细胞中matrilin-2 mRNA高表达,而PH组及正常对照组成熟肝细胞中无matrilin-2 mRNA表达。
      结论:matrilin-2是肝卵圆细胞在肝脏再生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细胞外基质蛋白,与肝卵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有密切关系。

    • 胃袖状切除对肥胖大鼠体质量及Ghrelin|GLP-1|PYY3-36水平的影响

      2010, 19(1):65-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5

      摘要 (791) HTML (0) PDF 877.72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
      方法:通过高脂饮食诱导SD肥胖大鼠,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以袖状胃切除术,对照组施以假手术。术后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术后体质量、摄食和外周血ghrelin,GLP-1,PYY3-36浓度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术后摄食量明显下降(P<0.05),体质量连续3周持续下降,然后缓慢回升,至第8周时体质量仍低于术前,外周血 ghrelin浓度下降,GLP-1和PYY3-36浓度升高(P<0.05),随着时间延长,ghrelin浓度逐渐升高,血GLP-1和PYY3-36浓度逐渐回落。对照组术后食量、血ghrelin、GLP-1和PYY3-36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8周后体质量明显高于术前(P<0.05)。
      结论:肥胖大鼠袖状胃切除术减重效果确切而持久,其术后 ghrelin浓度下降,GLP-1及PYY3-36浓度升高致使摄食量减少是其减肥的主要作用机制。

    • >临床研究
    • 肝癌手术中肝段门静脉染色并化疗栓塞的临床研究

      2010, 19(1):69-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6

      摘要 (773) HTML (0) PDF 844.04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段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和术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42例肝癌手术治疗者,其中20例肝癌患者术中应用B超引导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栓塞并肝段染色后肝切除术(观察组),22例应用常规肝切除术(对照组)。两组均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AFP,CT及MRI的变化,并随访。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95±105) mL, 输血量(280±85) mL,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者占15%(3/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8/20),术后3年生存率60.0%,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35.0%;对照组术中出血量(490±140) mL, 输血量(370±105) mL,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病例占40.9%(9/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5%(10/22),术后3年生存率40.91%,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68.2%。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者比率、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段门静脉阻断灌注化疗栓塞并肝段染色后肝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肝肺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2010, 19(1):7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7

      摘要 (611) HTML (0) PDF 851.98 K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并发肝肺综合征(HPS)时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52例LCPH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并发HPS分为Ⅰ(并发HPS)组和Ⅱ(未并发HPS)组。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NO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浆ET-1水平。
      结果:HPS总发生率为11.5%(6/52),Child-Pugh C级发生率为30%(3/10)。Ⅰ组Child-Pugh C级的比例为50%(3/6),血浆NO水平达(110.40±28.02)μmol/L,明显高于Ⅱ组(P<0.01),而血浆ET-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浆NO水平升高是HPS发生的重要特征;提示联合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LCPH并发HPS有诊断意义。

    • 缺血预处理对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影响的荟萃分析

      2010, 19(1):77-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8

      摘要 (674) HTML (0) PDF 997.98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荟萃(Meta)分析,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EMBASE, Cochrane图书馆和重庆维普、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8个RCT研究共511例患者,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表明: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IP组的ALT峰值(加权均数差=-176.37; 95%CI为-320.67~-30.06; P=0.02)及并发症发生率(比值比=0.64; 95%CI 为0.41~0.98; P=0.04)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后AST峰值、术后总胆红素峰值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P可降低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ALT峰值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尚缺乏充足的证据。

    • >文献综述
    • 肝衰竭血浆细胞疗法在终末期肝病中的治疗作用

      2010, 19(1):8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19

      摘要 (618) HTML (0) PDF 839.75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以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为代表的细胞疗法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全新策略,是继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后的有效替代方法。目前细胞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源性肝细胞在与肝衰竭患者血浆直接接触的交换过程中容易丧失功能,如何提高细胞材料在肝衰竭血浆中的耐受性是今后应用于临床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

      2010, 19(1):85-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0

      摘要 (670) HTML (0) PDF 851.88 K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包括:供肝质量问题,急慢性排斥反应,病原体感染等;胆道和血管、药物及其他因素亦可致本症发生。笔者就肝移植术后高胆红质的原因进行综述。

    • 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2010, 19(1):89-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1

      摘要 (631) HTML (0) PDF 845.33 K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关于转移性肝癌外科治疗中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的把握、手术切缘的多少以及残肝复发癌的外科治疗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笔者对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尤其手术切除的治疗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组织因子在肝癌血管生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0, 19(1):93-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2

      摘要 (600) HTML (0) PDF 837.59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组织因子(TF)在人肝细胞肝癌(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50例HCC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标本中TF和CD34的表达。
      结果:HCC中TF表达与患者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无或包膜不完整有关,MVD与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肝硬化有关(P<0.05); HCC中T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MV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7,P=0.023); Cox模型提示TF的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之一。
      结论:TF可能参与HCC微血管生成,TF对评估HCC患者预后有参考价值。

    • 选择性单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2010, 19(1):96-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3

      摘要 (1011) HTML (0) PDF 902.85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行肝切除采用选择性单侧入肝血流阻断(SHVE)法与 Pringle法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探讨该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手术前后Pringle(P)组和选择性单侧入肝血流阻断(S)组在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输血例数、输血量、肝切除量、术后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术中肝门阻断前后门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乙肝感染情况、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手术时间、输血例数、输血量、肝切除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例数S组多于P组,术后3 d和7 d时S组肝功能指标值低于P组,门静脉阻断前后P组门静脉血中TNF-α,MDA含量升高程度与SOD活性下降幅度均大于S组。
      结论:SHVE法较Pringle法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无门静脉淤血是SHVE法较Pringle法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 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肝移植术后迁延型胆汁淤积症:附4例报告

      2010, 19(1):99-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4

      摘要 (671) HTML (0) PDF 948.67 K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肝移植术后迁延型胆汁淤积症的效果。
      方法:对5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迁延型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应用尿激酶治疗,1例用常规保肝降黄治疗。
      结果:5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迁延型胆汁淤积症的时间为18~43 d,平均(27.2±7.4)d。出现迁延型胆汁淤积症后进行肝穿刺病理切片发现胆道周围毛细血管网有广泛微血栓形成。4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患者7 d及28 d后胆红素和谷胺酰转肽酶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未经尿激酶治疗的1例因黄疸持续升高,肝衰竭而再次进行肝移植。
      结论:应用持续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对肝移植术后迁延型胆汁淤积症有明显效果。

    • >临床报道
    • 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及生活质量评价

      2010, 19(1):102-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5

      摘要 (679) HTML (0) PDF 826.93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重建方式及生活质量评价。
      方法: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幽门结肠代胃术21例,间置结肠代胃24例;观察术后并发症、Visick指数、血浆营养参数、全血细胞计数、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体质量变化。测定结肠代胃术术前4 d及术后2,4,8,12周的生活质量指数值(GIQLI)。
      结果:全组术后体质量恢复均好,血浆营养参数高。88.9%的术后病人的Visick指数为I~II,可结肠代胃术后12周的GIQLI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术有更高存留时间,更少的食管返流。较术前为高(P<0.05)。
      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结肠代胃保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是较理想的术式,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更佳。

       

    • 胃肠道结石的诊治体会

      2010, 19(1):104-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6

      摘要 (890) HTML (0) PDF 976.33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结石的病因,诊断,常见发生部位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42例胃肠道结石的临床资料。
      结果:(1)胃肠道结石常见于胃和回肠末端,全组胃和十二指肠结石13例(2例手术,4例行胃镜下取石,7例非手术治疗),肠结石并肠梗阻29例(10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2)行CT检查者16例,其中有12例(75.0%)发现结石;行胃镜检查者12例,均发现结石。(3)手术治疗12例,其中单发结石6例,多发结石6例,胃镜下取石4例;非手术治疗26例。42例均治愈。
      结论:CT和内镜检查可提高胃肠道结石诊断率。治疗宜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胃镜下取石、非手术治疗以及肠梗阻导管治疗。

    • 巨大甲状腺肿手术体会

      2010, 19(1):107-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7

      摘要 (615) HTML (0) PDF 745.44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巨大甲状腺肿外科治疗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巨大甲状腺肿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14例,恶性7例;肿块直径平均16(10~21)cm;行单纯肿块切除17例,甲状腺癌根治术3例,姑息切除1例。全组术中大出血1例(4.8%),术后出血1例(4.8%),3例(14.2%)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经补钙等处理,术后3个月均恢复。4例(19.0%)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4.8%)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2年呈代偿性恢复,无手术死亡。
      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充分显露术野,细致操作,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出血等均是巨大甲状腺肿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2010, 19(1):109-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1.028

      摘要 (613) HTML (0) PDF 810.99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3月15例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15例手术均成功,其中甲状腺腺瘤切除术11例,单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94 min (75~130 min),术中出血量25 mL (15~40 mL),术后住院时间4.5 d (3~7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例随访1~6个月, 无复发,所有患者对美体效果满意。
      结论: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美体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