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胃癌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年随访报告

      2010, 19(10):1053-10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1

      摘要 (744) HTML (0) PDF 937.06 K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61例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率85.2%(52/61),随访时间为3~42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带瘤生存2例。复发和死亡病例均为进展期胃癌。复发率I期为0(0/19),II期20%(2/10),III期25%(5/20),IV期100%(3/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4%、85.6%、71.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7%、81.2%、67.8%。
      结论:早期胃癌腹腔镜切除手术预后良好,可以推荐。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预后并不差于开腹手术,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胃癌根治术加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治疗Ⅲ期胃癌

      2010, 19(10):1057-10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2

      摘要 (696) HTML (0) PDF 862.11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加植入缓释氟尿嘧啶(中人氟安)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年12月至 2009年11月188例Ⅲ期胃癌临床资料。188例均行胃癌根治术,术中随机分为2组:A:治疗组,术中使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96例;B:对照组,不植入缓释氟尿嘧啶,92例。术后4周均采用静脉化疗,并作随访观察。
      结果:与B组比较,使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患者腹腔引流液多,其中78.1%有腹痛、31.2%低热,且腹痛、低热持续的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但无其他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年内复发率(6.30%〖JP20〗∶16.30%)和死亡率(3.02%〖JP20〗∶10.87%)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安全、可行,可降低Ⅲ期胃癌术后复发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010, 19(10):1061-10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3

      摘要 (641) HTML (0) PDF 860.55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的88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胃癌患者总的1年生存率为79.63%,3年生存率为49.29%,5年生存率为43.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TNM分期,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化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NM分期,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化疗方法是影响胃癌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TNM分期,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化疗方法是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胃癌VEGF-C、VEGFR-3及CNTN-1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2010, 19(10):1065-1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4

      摘要 (621) HTML (0) PDF 1.30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也称Flt-4)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接触蛋白-1(contactin-1,CNTN-1)在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转移和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37例原发性胃癌病例的原发灶和癌旁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VEGFR-3及CNTN-1的表达,测定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分析上述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及CNTN-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5%、72.97%及62.16%。CNTN-1的表达与VEGF-C(P<0.05)及VEGFR-3表达(P<0.05)存在明显的相关性。VEGF-C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肿瘤较大、TNM分期、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者,CNTN-1表达的阳性率也越高(均P<0.05)。VEGFR-3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LVD计数与TNM分期晚、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VD计数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VEGF-C、VEGFR-3和CNTN-1在胃癌组织中均存在高表达。VEGF-C的表达与LVD计数相关,且两者都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通过CNTN-1通路介导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胃癌的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siRNA干扰沉默KLK12基因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2010, 19(10):1071-10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5

      摘要 (703) HTML (0) PDF 1.15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KLK12-siRNA表达载体,探讨其在体外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合成KLK12-siRNA,以脂质体法转染至胃癌MKN-45细胞中建立稳定细胞系,并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KLK12 siRNA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KLK12 siRNA转染后胃癌细胞KLK12基因和相应蛋白表达的变化;用MTT法,细胞迁移和侵袭试剂盒分别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KLK12 siRNA组的KLK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两个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KLK12基因沉默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降低体外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结论:KLK12-siRNA表达载体能抑制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

    • 塞来昔布抑制胃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研究

      2010, 19(10):1076-10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6

      摘要 (530) HTML (0) PDF 883.36 K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胃癌细胞株BGC823多药耐药(MDR)1表达的影响。
      方法:BGC823细胞株经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处理后,用ELISA法检测胃癌细胞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24,48 h后用RT-PCR检测多药耐药MDR1 mRNA的表达,48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gp的表达。
      结果:塞来昔布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的PGE2分泌,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不同浓度塞来昔布作用于细胞后,胃癌细胞株BGC823的MDR/P-gp表达受不同程度抑制,100 μmol/L的塞来昔布对MDRl mRNA表达抑制作用强于10 μmol/L (P<0.01)。作用48 h与24 h相比,塞来昔布对MDRl mRNA 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P<0.01)。
      结论:塞来昔布可抑制BGC823 MDR1/P-gp的表达,且呈量效关系。其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而抑制PGE2表达,最终抑制P-gp的表达。

    • RASSF1A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2010, 19(10):1080-10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7

      摘要 (491) HTML (0) PDF 1.07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RASSF1A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方法:建立SGC7901和RASSF1A-SGC7901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和鉴定部分分离较好的差异蛋白质点。RT-PCR验证差异基因mRNA的表达。
      结果:建立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RASSF1A-SGC7901细胞和SGC7901细胞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筛选出8个差异蛋白质点,包括galectin-1,TRP-14,ACBP,PSMB5,PSMB4,TIM,vimentin及CD79α。RASSF1A过表达诱导了胃癌细胞SGC7901的galectin-1、TRP-14、ABCP的mRNA表达上调。
      结论:galectin-1,TRP-14及ABCP可能参与了RASSF1A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荟萃分析

      2010, 19(10):1085-10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8

      摘要 (629) HTML (0) PDF 1.18 M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D4)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9年第2期),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的D2和D4淋巴结清扫治疗进展期胃癌的
      相关文献(截至2009年4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有D2和D4淋巴清扫的对照研究4个,包括1 120例患者。D2和D4两种淋巴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 5年复发率,术后病死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D2和D4两种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相似。鉴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尚难最后结论。

    • >基础研究
    • 雷公藤内酯醇及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对HT2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2010, 19(10):1091-10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09

      摘要 (542) HTML (0) PDF 1.04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 TP)和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Triptolide loaded polymeric micelles, TP-PM)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评价聚合物胶束作为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用含不同浓度的TP和TP-PM(1-100 ng/mL)培养液孵育HT29细胞24 h、48 h和72 h后,利用WST-1、BrdU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通过测定LDH活性判断细胞膜完整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死亡、存活和凋亡率;并通过Caspase-Glo 3/7 定量试剂盒测定细胞caspase 3/7的表达情况。
      结果:TP和TP-PM对HT29细胞活性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呈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TP-PM对HT29的抑制作用优于TP(P<0.05)。TP和TP-PM对HT29细胞膜的破坏轻微。FDA-PI双染结果显示,两组中FDA阳性细胞均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的下降(P<0.01);PI阳性细胞率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的上升(P<0.01);FDA、PI双阴性细胞也明显上升,但不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Caspase测定结果显示TP和TP-PM均可引起Caspase3/7活性增高,TP-PM组引起的凋亡作用强于TP组(P<0.05)。
      结论:TP和TP-PM可以通过诱导凋亡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且TP-PM的作用强于TP,聚合物胶束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载药体系。

    • PAC-1|L-OHP单用及联合用药对人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2010, 19(10):1097-1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0

      摘要 (772) HTML (0) PDF 937.91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体外单用及两者联合应用半胱天冬酶原活化复合物-1(PAC-1)和奥沙利铂(L-OHP)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株HCT116、SW480、HT-29,  SW116和SW620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MTT法检测两药单用和合用前后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结果:PAC-1和L-OHP单用对5种人结肠癌细胞均有明显的诱导凋亡和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AC-1对上述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L-OHP对上述细胞的的IC50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1与L-OHP联用(同时给药)产生拮抗作用(CI﹥1)。
      结论:PAC-1与L-OHP单用均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但各细胞株对两药的敏感性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同时给药)起拮抗作用。

    • >病案报告
    • 小肠脂肪瘤并发消化道出血梗阻二例

      2010, 19(10):1102-11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1

      摘要 (433) HTML (0) PDF 746.45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BMI-1和MMP-9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0, 19(10):1103-1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2

      摘要 (4088) HTML (0) PDF 911.92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MI-1 mRNA和MMP-9 mRNA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结肠癌细胞和人正常结肠平滑肌细胞中BMI-1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
      结果:在结肠癌SW620和LoVo细胞株中,BMI-1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和人正常结肠平滑肌细胞(P<0.05); SW620和LoVo结肠癌细胞中MMP-9 mRNA的表达亦明显高于SW480细胞和人正常结肠平滑肌细胞(P<0.05)。在结肠癌细胞中BMI-1 mRNA的表达与MMP-9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966,P<0.05)。
      结论:作为原癌基因,BMI-1可用作反映结肠癌细胞侵袭力的生物学指标。

    • 结肠癌中TSPAN-1和CORTACT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0, 19(10):1107-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3

      摘要 (935) HTML (0) PDF 1.10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TSPAN-1和CORTACTIN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TSPAN-1和CORTACTIN基因蛋白在80例结直肠癌组织,13例结肠腺瘤组织及27例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TSPAN-1蛋白在正常黏膜、结肠腺瘤、结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3.0%、9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RTACTIN蛋白在正常黏膜、结肠腺瘤、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77.0%、97.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AN-1和CORTACTIN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5年生存率、组织学分级及浸润深度有关(P<0.01);TSPAN-1和CORTACT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397,P=0.0013),二者表达的一致率高达77.8%(62/80)。
      结论:TSPAN-1和CORTACTIN基因的高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和发展有关,二者在结肠癌的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于进一步理解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 肝细胞癌缺氧微环境下PHD2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2010, 19(10):1113-1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4

      摘要 (1072) HTML (0) PDF 1.19 M (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脯氨酸羟化酶2(PHD2)蛋白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PHD2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和MVD资料加以分析。(2)以不同浓度二氯化钴(CoCl2)诱导体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缺氧。Western-blot方法检测PHD2、HIF-1α、VEGF蛋白表达水平,基质胶内皮细胞二维成管实验检测HMEC-1细胞的成管能力。
      结果:PHD2在72例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2.2%(16/72),低于在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8.1%(49/72)。HCC组织中PHD2高表达组MVD计数(52.1±4.3)显著性低于PHD2低表达组(69.2±5.5)。CoCl2处理后HMEC-1细胞PHD2蛋白表达下调,HIF-1α蛋白降解减少,VEGF表达上调,HMEC-1细胞成管能力下降,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缺氧微环境下,PHD2表达水平下调,内皮细胞增殖,但细胞成管能力下降,是导致HCC瘤体血管成熟度下降,促进HCC侵袭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CD95、JNK1、JNK2和c-Ju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0, 19(10):1118-1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5

      摘要 (777) HTML (0) PDF 1.06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D95和JUK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95、JNK1、JNK2 和c-Jun蛋白在58例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合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分析相关性。
      结果:CD95、JNK1、JNK2 和c-Jun蛋白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1%(43/58)、72.4%(42/58)、67.2%(39/58)、79.3 %(46/58),高于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5.9 %(15/58)、27.6%(16/58)、32.8%(19/58)20.7%(12/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5蛋白的表达与JNK1(r=0.693,P=0.013)、JNK2 (r=0.357,P=0.007) 和c-Jun(r=0.670, P=0.02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CD95、JNK1、JNK2 和c-Jun蛋白表达水平和肝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别为r=-0.516,P=0.003;r=-0.364, P=0.006;r=-0.383, P=0.004;r=-0.508, P=0.003)。与性别、年龄、结节数目和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
      结论: CD95蛋白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通过下游重要信号传导分子JNK1、JNK2和c-Jun的表达,导致肝癌细胞增殖和免疫逃逸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

    • >临床研究
    • 内镜指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

      2010, 19(10):1123-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6

      摘要 (664) HTML (0) PDF 850.08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适应范围、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2010年7月进行的30例内镜指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胃间质瘤2例,结肠腺瘤20例,早期结肠腺瘤局灶性癌变8例。
      结果: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定位准确,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40~90 min,术中出血量10~40 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 d。术后未发生大出血、吻合口漏、切口感染或腹腔内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住院时间4~6 d。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复发。
      结论:内镜指导下腹腔镜手术对于内镜下难以切除,而腹腔镜下又定位困难的胃肠道肿瘤,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为胃肠道小肿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浆肌瓣隧道式肠吻合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0, 19(10):1126-1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7

      摘要 (656) HTML (0) PDF 1022.60 K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浆肌瓣隧道式肠吻合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57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采取术中一期切除、浆肌瓣隧道式肠吻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采用一期切除吻合的57例中,术后切口感染5例,无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
      结论:浆肌瓣隧道式一期肠吻合既能有效防止吻合口漏发生,又能避免结肠造口及二期手术及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减轻经济负担,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 结肠癌根治切除术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随机对照研究

      2010, 19(10):1129-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8

      摘要 (769) HTML (0) PDF 851.01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时是否需要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
      方法:将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无腹腔引流组(59例),不放置腹腔引流管; (2)腹腔引流组(61例),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两组均采用结肠癌根治切除术。使用相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无腹腔引流组与腹腔引流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通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无腹腔引流组术后疼痛指数明显降低。
      结论:限期结肠癌根治切除术中不常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

    • 男性股疝临床诊治分析:附37例报告

      2010, 19(10):1132-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19

      摘要 (589) HTML (0) PDF 850.76 K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男性股疝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近9年间我科收治的37例男性股疝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7例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可复性肿块,右侧24例,左侧13例;伴有胀痛不适29例,发生嵌顿绞窄19例,合并肠梗阻7例。除2例保守治疗外,余35例行手术治疗, 行McVay疝修补术19例,无张力疝修补术13例,经股部股疝修补术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均无复发。
      结论:男性股疝相对较少,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的关键,超声可协助诊断,手术修补是唯一有效手段。

    • 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式选择

      2010, 19(10):1135-1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0

      摘要 (615) HTML (0) PDF 868.18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胆总管结石(CBDS)的微创手术方案。
      方法:分析近9年间我科治疗的203例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扩张取石术(EPBD)组(22例)、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组(105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76例)。
      结果:3组的手术成功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CBDE组最短;住院时间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PBD组最短。随访期间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及乳头狭窄发生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BDE组与EPBD组相当,EST组最差。
      结论:有适应证的CBDS患者首选EPBD,失败或无适应证者选择LCBDE,EST仅适用于有严格适应证者。

    • >文献综述
    •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2010, 19(10):1139-1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1

      摘要 (578) HTML (0) PDF 925.02 K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开展,有关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LD)的临床疗效,以及适应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据此笔者对这一临床课题作一综述。

    • 损伤控制外科在我国的开展现状及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 19(10):1143-1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2

      摘要 (475) HTML (0) PDF 858.07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损伤控制外科在国内创伤与非创伤外科领域已获广泛应用,其效果究竟如何?本文特就此问题对国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的文献做一综述,并提出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术后疲劳相关因素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0, 19(10):1146-11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3

      摘要 (518) HTML (0) PDF 869.86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文探讨术后疲劳的相关因素及对其评价的方法,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损伤、手术方式、营养、机体功能、心理及生化指标;术后疲劳的评估主要靠量表评估法,常用量表包括VAS、BPOMS、FS-14及ICFS等。

    • mTOR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2010, 19(10):1150-11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4

      摘要 (443) HTML (0) PDF 861.77 K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对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mTOR作为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调节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能量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达异常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简要论著
    • 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NO浓度和肠黏膜iNOS的影响

      2010, 19(10):1153-11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5

      摘要 (536) HTML (0) PDF 852.96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肠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
      方法:应用乙酸灌肠法建立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24只SD大鼠成模后随机分3组(n=8):A为生理盐水处理组(对照组);B为能全素组;C为能全素+膳食纤维处理组。肠内营养后72 h检测血清NO浓度,取末段回肠HE染色以判断组织损伤程度,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黏膜中iNOS的表达。
      结果:添加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C)组大鼠血清NO浓度较单纯能全素(B)组和生理盐水处理(A)组明显降低(P<0.01),肠黏膜损伤程度减轻(P<0.01),肠黏膜上皮细胞iNOS表达明显下降(P<0.01)。
      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临床报道
    • 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危险因素的分析

      2010, 19(10):1156-1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6

      摘要 (507) HTML (0) PDF 849.16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7年间收治的508 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25例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6个因素中有9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10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
      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前情绪紧张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总蛋白水平为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分析

      2010, 19(10):1159-11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7

      摘要 (463) HTML (0) PDF 769.59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良恶性的判断和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7例,小肠14例,结肠5例,肛管2例。27例行胃镜检查,确诊4例,发现病灶21例,其中8例行超声胃镜并穿刺活检,6例确诊。CD117阳性率为89.6%(43/47),CD34阳性率为69.5%(33/47)。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7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48例随访6~60个月,13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7例恶性及8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1例于术后8月复发,3例术后16月发生转移,8例术后36月死亡。
      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GIST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 小肠扭转手术方式的探讨

      2010, 19(10):1161-11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8

      摘要 (625) HTML (0) PDF 850.49 K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均表现为肠梗阻征象。病程为3.0~36.5 h。其中16例患者入院时即存在腹膜刺激征。全组共施行手术27例次,其中2例患者行单纯肠扭转复位术;12例患者行一期坏死肠管切除者;4例患者在肠管减压后关腹观察,其中1例观察期间死亡,3例在20~36 h后行“二视”(second-look)手术。全组行肠切除肠吻合术者共14例,其中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4例(28.6%),腹腔脓肿形成6例(42.9%),切口感染或裂开4例(28.6%),短肠综合症5例(35.7%)。全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5例,占27.8%。
      结论:小肠扭转患者应根据术中扭转肠管缺血的程度及肠管血供恢复的状况,合理有效地选择手术方式。

    • PPH治疗Ⅲ-Ⅳ期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2010, 19(10):1164-11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29

      摘要 (511) HTML (0) PDF 851.94 K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Ⅲ-Ⅳ期环状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PPH)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对90例患者的PPH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0~90岁。Ⅲ期痔50例,Ⅳ期痔22例,痔嵌顿18例。均采用PPH手术。术后发生尿潴留30例,肛门疼痛80例,术后出血8例,痔核回缩不明显6例,精细控便障碍5例。90例随访1~2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科学的手术方法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PPH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治疗

      2010, 19(10):1166-11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0.030

      摘要 (516) HTML (0) PDF 4.67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疗效果。
      结果:15例患者共手术治疗28次,首次手术15例,7例复发;再次手术14例次.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率93.3%(14/15),较再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率76.9%(10/13)高;首次手术联合脏器切除率26.7%(4/15)较再次手术38.5%(5/13)低。再次术后并发症较首次手术并发症高,术中出血较首次手术多。术后复发时间1.5~75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后复发的间期随复发次数的增加而缩短,手术切除越彻底,术后复发的间期越长。肿瘤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良好,全组手术完整切除组5年生存率为45.5%,术后并发症2例,1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术后腹腔淋巴瘘,均痊愈出院。首次术后病理3例黏液型、8例分化良好型、3例去分化型、1例多形性;再次术后病理4例次黏液型、5例次分化良好型、2例次去分化型、1例次多形性和1例次圆形细胞型,其中4例再次手术后病理类型与首次手术后不同。
      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常以腹部包块、腹胀为表现,CT和MRI等影像学为主要检查方法,病理类型多样,放化疗效果不明确,手术治疗为主,复发时可反复多次手术,预后与病理类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