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血管外科专题研究
    • 颈动脉分叉处肿块的诊断与治疗

      2010, 19(12):1261-12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1

      摘要 (898) HTML (0) PDF 1.51 M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肿块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1例颈动脉分叉处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中7例为颈动脉体瘤,其中6例手术,1例拒绝手术;4例为神经鞘瘤,均手术治疗。10例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2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颈动脉重建术。6例手术者获0.5~3年随访,效果良好。
      结论:颈动脉分叉处肿块的性质临床诊断较难,尤其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鉴别困难。术前应明确肿块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及脑供血情况,术中应充分保证颈内动脉血供,保护神经,并尽量减少局部组织粘连及瘢痕形成机会。

    • “烟囱”技术在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的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2010, 19(12):1266-12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2

      摘要 (624) HTML (0) PDF 1.09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保留重要分支动脉的作用及疗效。
      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8名第一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附近、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DSA下对夹层第一破口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行腔内隔绝的同时,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术后2周行螺旋CT检查,观察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I型内漏发生,2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术后随访2~10个月,主动脉内支架型人工血管位置良好,左颈动脉内“烟囱”支架保持通畅,无移植物相关的漏血发生。2例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2周消失,1例随访5个月持续存在,但为微量且有减少趋势。
      结论:“烟囱”技术可以为第一破口位于弓部重要分支动脉附近的动脉夹层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主动脉弓部血管重建开放手术带来的大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毒品注射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治

      2010, 19(12):1271-12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3

      摘要 (953) HTML (0) PDF 839.00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引起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2例因反复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行瘤体切除、清创后,8例行股动脉破口修补术;4例行破口两侧股动脉结扎术;10例行髂外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22例均手术成功,手术后早期出现人工血管与股动脉吻合口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重新吻合,随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患侧下肢功能均好。随访6个月至7年,平均3年。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人工血管感染,1例出院后14 d发生吻合口出血,均经再次血管吻合治愈;2例股动脉结扎患者遗留轻间歇性跛行。
      结论: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出血的手术方式,以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清创+股动脉修补术最为简单、安全有效;人工血管移植术疗效确定,能最大限度保证患肢血供;股动脉修补或结扎术在选择病例中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

      2010, 19(12):1274-1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4

      摘要 (617) HTML (0) PDF 888.34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及联合手术治疗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多阶段闭塞及手术后再狭窄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对24例患者采取单纯的腔内治疗、(4例例单纯气囊扩张,20加行内置支架),24例采用腔内治疗联合人工血管旁路术及人工血管吻合口狭窄支架术。48例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增大,静息痛消失或减轻,肢体末端溃疡愈合。ABI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46例获3~82个月随访,43例情况良好。
      结论: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合理选择血管腔内治疗、腔内治疗联合人工血管旁路术及人工血管吻合口狭窄支架术,可降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术后血管通常率大幅提高。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2010, 19(12):1276-12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5

      摘要 (672) HTML (0) PDF 1.19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
      结果: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 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
      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

      2010, 19(12):1281-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6

      摘要 (647) HTML (0) PDF 886.72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布加综合征(BCS)的应用价值。
      方法:全组29例BCS,造影发现下腔静脉(IVC)肝段上方狭窄或闭塞,同时伴有IVC血栓形成,部分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腘静脉置管溶栓后,其中25例二期行血管腔内成形术。
      结果:18例血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管腔通畅,其中6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 12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成形术; 9例患者溶栓后陈旧性血栓范围仍然广泛,其中7例行腔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有明显出血倾向后停药,闭塞范围仍然广泛,无肺栓塞发生。25例随访2~62个月,平均31个月,21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2例明显缓解后复发,2例未缓解,治疗总有效率为84.0%。
      结论: 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BCS合并下腔或下肢静脉血栓的溶栓效果优于全身用药,溶栓后介入治疗微创,疗效好,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

    • >病案报告
    • 足背动静脉瘘1例

      2010, 19(12):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7

      摘要 (501) HTML (0) PDF 787.58 K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血管外科专题研究
    • 导管溶栓治疗早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2010, 19(12):1285-12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8

      摘要 (695) HTML (0) PDF 925.53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抗凝(AC)治疗早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2期),PubMed(1990—2010.6),MEDLINE(OVID,1990—2010.6),EMBASE(1990—201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仅2个随机对照试验可供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CDT组髂股静脉通畅率高于AC 组[45/68 vs.21/70,OR=4.47,95% CI(2.19,9.12),P<0.0001],6个月后髂股静脉闭塞和(或)静脉返流率CDT组少于AC组 [12/68 vs.33/70,OR=0.24,95% CI(0.11,0.53),P=0.004]。CDT组与AC组的主要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 vs.1/70,OR=1.53,95% CI(0.25,9.24),P=0.65],但CDT组的次要并发症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高[11/68 vs.2/70,OR=5.48,95% CI(1.33,22.51),P=0.02]和[13/68 vs. 3/70,OR=3.55,95% CI(1.20,10.45),P=0.02]。
      结论:CDT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早期IFVT的方式。无明显禁忌证的患者应选择实施CDT,治疗效果良好。

    • 不同自然病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附146例报告

      2010, 19(12):1292-12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09

      摘要 (615) HTML (0) PDF 845.14 K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1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例,女59例;平均年龄49.7岁。根据其自然病程将上述患者按症状出现时间(而不是栓龄)分为3组:急性组40人(0~7 d),亚急性组70例(8~30 d)和慢性组36例(30 d以上者)。分别对各组溶栓治疗前后股静脉流速峰值、内径变化,腘静脉流速峰值、内径变化,以及大、小腿周径改变等进行比较。
      结果:溶栓治疗后患者股、腘静脉流速峰增加,增加最多的是急性组,其次为亚急性组,最少的是慢性组;溶栓治疗后患者股、腘静脉内径和大、小腿周径减少,减少最多的是急性组,其次为亚急性组,最少的是慢性组(均P<0.01)。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实施越早效果越好。积极的溶栓可以改善静脉梗阻和降低瓣膜破坏程度及减轻血栓后遗症的程度。

    •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在DVT治疗中的应用

      2010, 19(12):1295-12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0

      摘要 (559) HTML (0) PDF 845.74 K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对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股静脉,先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下腔静脉管径、有无血栓及肾静脉开口位置,换导引长鞘,将滤器送入距肾静脉下缘1.5 cm处释放,再次造影,证实滤器准确无误,拔管局部加压包扎,术后抗凝治疗。除1例外,其余病例均于14 ~22 d经原路径应用抓捕器取出下腔静脉滤器。
      结果:27枚滤器取出。在滤器上均可见多少不等的血栓;1例置入15 d时滤器被大量血栓阻塞,经手术取栓后,置溶栓导管溶栓,好转,未取滤器。无肺栓塞发生。
      结论:应用临时性滤器可以有效的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 >病案报告
    • 肝包虫右肝管瘘内囊脱落致梗阻性黄疸1例

      2010, 19(12):12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1

      摘要 (541) HTML (0) PDF 819.52 K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2010, 19(12):1298-13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2

      摘要 (902) HTML (0) PDF 1.12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的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1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与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120例(对照组)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MTRR基因第66位点的多态性,分别比较每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
      结果:MTRR的66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在DVT组中分别为26.76%,43.66%和29.58%,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3.57%,44.28% 和12.14%,两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2, P>0.05)。
      结论:MTRR基因A66G多态性在我国可能不是DVT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 缺血后处理大鼠骨骼肌I/R损伤中mTOR的表达及作用

      2010, 19(12):1302-13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3

      摘要 (513) HTML (0) PDF 1005.06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后处理(I-postC)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以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 h, 松夹再灌注12 h或24 h建立大鼠右后肢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5 min缺血/5 min再灌,3个循环)及I-postC组(1 min再灌/1 min缺血,3个循环)(n=16), 以大鼠左后肢为对照。分别于再灌注后12,24 h取标本。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雷帕霉素靶蛋白的表达的变化。

      结果: I-postC和IPC组的骨骼肌水肿明显减轻,MDA和MPO亦明显降低,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stC组和IPC组之间无差异(P>0.05)。I-postC与IPC组mTOR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postC减轻大鼠后肢骨骼肌I/R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激活mTO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 血必净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肾脏NF-κB的表达及影响

      2010, 19(12):1306-1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4

      摘要 (508) HTML (0) PDF 1.38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I/R)后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变化及血必净对骨骼肌I/R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雄性SD大鼠制作I/R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仅进行常规麻醉,不阻断后肢血流; B组为缺血组,即缺血4 h无再灌注组;C组为I/R组,即缺血4 h后再灌注6 h; D组为I/R+血必净低剂量组,即缺血4 h再灌注6 h,并于缺血前10 min及再灌注开始时即刻分别尾静脉注射血必净8 mL/kg;E组为I/R+血必净高剂量组,即缺血4 h再灌注6 h并于缺血前10 min及再灌注开始时即刻分别尾静脉注射血必净16 mL/kg。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含量,肾组织中MDA含量, NF-κB基因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肾组织中NF-κB表达A组不明显;在B,C组呈上升趋势; D,E组表达下调;其余4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E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E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和MDA含量:B,C组逐渐升高,C组较B组升高明显(P<0.01);药物治疗后的D,E组相应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I/R后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明显上调,血必净可抑制NF-κB表达上调,对I/R肾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此作用与本实验设计的剂量无关。

    • >病案报告
    • 胶囊内镜滞留肠道2例

      2010, 19(12):1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5

      摘要 (386) HTML (0) PDF 750.75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miRNA-214对胃癌细胞BGC823|MKN45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2010, 19(12):1311-1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6

      摘要 (682) HTML (0) PDF 1.17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miRNA-214对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靶基因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MKN45和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中miRNA-214的表达;检测瞬时转染反义核苷酸(miRNA-214 抑制剂)后的miRNA-21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后的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miRNA-214抑制剂对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
      结果:miRNA-214 在人胃癌细胞BGC823及MKN45中表达上调(P<0.05)。转染miRNA-214 抑制剂后能使BGC823中miRNA-214的表达下调(P<0.05),且BGC823和MKN45在转染组的G1期细胞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分别为(60.20±3.38)% vs. (49.33±7.99)% (P<0.05);(69.90±0.28)% vs. (54.85±0.64)% (P<0.05)],S期细胞在转染组较未转染组明显降低[(21.87±3.20)%,(18.25±1.34)%,P<0.05)],但对细胞凋亡率无影响(P>0.1)。免疫荧光显示,转染miRNA-214抑制剂后PTEN呈强表达。
      结论:(1)人胃癌细胞系BGC823,MKN45中的miRNA-214呈高表达;(2)miRNA-214可使这两株细胞的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下调PTEN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miRNA-214对上述两株细胞的凋亡无影响。

    • >临床研究
    • 无创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复杂手术方案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0, 19(12):1316-1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7

      摘要 (533) HTML (0) PDF 1.83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设计占位性病变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腹腔内复杂手术方案。
      方法:对31例复杂性腹腔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均于术前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依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设计制定符合患者具体病情的个体化手术方案。
      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准确显示腹腔各种严重病变与腹腔主要血管的复杂关系,31例患者依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6例患者术中预置腹主动脉阻断带,使用超声乳化吸引刀,确保了不损伤血管。通过实施个体化手术方案,全组各种病变均完整切除,同时无腹腔重要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准确、高分辨率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对病变侵犯腹腔主要血管的腹腔复杂手术的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指导作用。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0, 19(12):1321-1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8

      摘要 (589) HTML (0) PDF 841.58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25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5例均表现有腹痛,11例出现腹膜刺激征者;25例均由腹部CTA明确诊断。13例手术治疗,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溶栓治疗,7例经外周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1例治愈,4例(2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随访2~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4个月复发。
      结论:彩超和CTA可早期确诊AMVT,确诊后及时适当抗凝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

      2010, 19(12):1324-1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19

      摘要 (852) HTML (0) PDF 847.54 K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 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 %(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
      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 男性乳腺癌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2010, 19(12):1327-1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0

      摘要 (585) HTML (0) PDF 899.99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余本院收治的14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中髓样癌占7.1%(1/14),浸润性导管癌占92.9%(13/14)。长径1.5~5.2 cm。1例(82岁)行单纯乳房切除,3例行乳癌根治术,10例行改良根治术;14例均行患侧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淋巴结转移率71.4%。12例随访9个月至14年,3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 2例失访。随访期间5年生存率58.3%,10年生存率16.7%。采用乳腺癌根治术3例以及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0例均治愈。
      结论:本组中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10年生存率低。

    • >文献综述
    •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0, 19(12):1330-13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1

      摘要 (507) HTML (0) PDF 872.21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也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0, 19(12):1335-13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2

      摘要 (435) HTML (0) PDF 854.39 K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容易产生无复流现象,其发生有多种原因及机制,笔者就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缺血时间和缺血程度;血管腔狭窄和阻塞;血管流变性的异常及高凝状态的形成。

    • SELDI-TOF-MS技术检测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0, 19(12):1339-13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3

      摘要 (487) HTML (0) PDF 845.23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无创的SELDI-TOF-M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肿瘤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它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且简单快捷。笔者就SELDI-TOF-MS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主要包括其用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胃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诊断。

    •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0, 19(12):1342-13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4

      摘要 (388) HTML (0) PDF 872.00 K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之外的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中的第四种模式。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正常组织损伤少等优点。按照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以及药物的性质归为几类,主要包括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作用于HER2/cerbB2的单克隆抗体、靶向VEGF/VEGFR的药物、以白细胞CD分子为靶点的单抗以及作用于多个靶点的药物。笔者将上述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临床报道
    • 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前彩色多普勒定位交通静脉的应用价值

      2010, 19(12):1347-13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5

      摘要 (485) HTML (0) PDF 758.23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中术前定位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近2年余收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36例,由术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肢进行CEAP分类诊断,将溃疡周围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准确标记定位然后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溃疡面积<10 cm2的3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4条肢体溃疡面积较大的2.5个月内全部愈合。随访1~3年,全部溃疡均无复发。彩色多普勒复查溃疡周围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全部消失,周围皮肤颜色及弹性明显改善。
      结论:彩色多普勒可以精确定位下肢静脉性溃疡周围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对术后溃疡的愈合起到决定性作用。

    • 长皮膏联合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疗效分析

      2010, 19(12):1349-13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6

      摘要 (454) HTML (0) PDF 774.29 K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长皮膏联合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长皮膏联合激光治疗的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并发症及溃疡愈合时间。
      结果:66例静脉性溃疡,均经治疗后痊愈,愈合时间10~42 d。
      结论:长皮膏联合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

    • 蛆虫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2例

      2010, 19(12):1351-13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7

      摘要 (616) HTML (0) PDF 1.42 M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生物清创(蛆虫治疗)结合传统治疗方法,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以观察生物清创的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方法:对于溃疡下肢采用抬高患肢,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生物清创至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结果:每个创面经1~2次生物清创治疗,创面坏死组织均清除干净,结合传统治疗,创面均明显好转,部分完全愈合。清创时除有轻度疼痛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结论:蛆虫疗法是清洁静脉曲张性溃疡创面的安全有效方法,是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附7例报告

      2010, 19(12):1354-13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8

      摘要 (489) HTML (0) PDF 830.26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7例术前均误诊。7例均经手术治疗,4例治愈,3例死亡。
      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合理地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肠减压导管治疗难治性肠梗阻:附23例报告

      2010, 19(12):1356-13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12.029

      摘要 (518) HTML (0) PDF 6.05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肠减压导管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及治疗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通过肠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的23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23例中,19例为治疗性置管者,其中9例(47.4%)治愈,10例失败;10例失败者中8例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粘连性肠梗阻6例,肿瘤性肠梗阻2例。另4例为结肠癌性梗阻,置管行肠道准备,3例获得一期吻合,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
      结论:肠减压导管用于治疗难治性肠梗阻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发病距首次手术时间长、既往手术次数多、既往肠梗阻发作次数多、完全性肠梗阻等可能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