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石症专题研究
    • 胃BillrothⅡ式术后胆管结石内镜治疗的研究

      2010, 19(2):113-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1

      摘要 (689) HTML (0) PDF 1.10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对胃毕Ⅱ式术后胆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及治疗的方法。
      方法:在137例胃毕Ⅱ式术后患者进行ERCP检查的同时对34例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4例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
      结果:137例ERCP中成功109(79.6%)例,失败28(20.4%)例。34例EST和4例EPBD后取石治疗,成功35(92.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4例。全组诊疗中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病例。
      结论:对胃毕Ⅱ式术后胆管结石者可成功实施ERCP检查及EST治疗,有临床实用价值。

    • 改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

      2010, 19(2):117-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2

      摘要 (741) HTML (0) PDF 975.35 K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4年余78例采用改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全组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结果: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周回院行T管造影和拔除T管。77例无术后并发症,仅1例发生小切口感染。拔管后无并发症,均获痊愈。
      结论:改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能在直视下切开缝合胆总管、放置T管,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良好,尤其适于不能长时间耐受气腹的老年患者。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2010, 19(2):120-1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3

      摘要 (934) HTML (0) PDF 985.73 K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比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n=50)与开腹手术组(n=50)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开腹手术组(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P<0.01);术后胆瘘、结石残余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腹腔镜联合与腹腔镜下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评价

      2010, 19(2):124-1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4

      摘要 (892) HTML (0) PDF 1.02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HTD)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分别采用EST联合LC(468例)和LCHTD(268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和住院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EST+LC组和LCHTD组在结石清除率(97.2% vs.97.4%)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HTD组比EST+L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5% vs.6.4%)(P<0.01),住院时间短(10 d vs.15 d)(P<0.01),中转开腹率高(6.7% vs.5.2%)(P<0.05)。LCHTD组的远期疗效(96.6%)明显优于EST+LC组(90.6%)(P<0.01)。
      结论:EST联合LC操作技术要求低,LCHTD操作难度大;LCHTD远期疗效优于EST联合LC。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 >病案报告
    • 肠系膜脂膜炎1例报告

      2010, 19(2):127-1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5

      摘要 (437) HTML (0) PDF 952.74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胆石症专题研究
    •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2010, 19(2):128-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6

      摘要 (649) HTML (0) PDF 982.94 K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方法:将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抽取9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联合腹腔镜组),另78例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2010, 19(2):132-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7

      摘要 (1024) HTML (0) PDF 976.86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切除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石的分布、术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
      结果:全组107例,行左肝外叶切除80例,左半肝切除14例,右侧肝段(V,VI,VII,VIII)切除12例,右半肝切除1例。术后残石率为10.3%(11/107),经T管胆道镜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处理后最终结石残余率3.7%(4/1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9%(32/107),其中左外叶切除、左半肝切除、右侧半肝切除及肝段切除的手术并发症分别为23.7%(19/80),42.8%(6/14),53.8%(7/13),后两者并发症率高于前者(P<0.05)。
      结论: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相对较低的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是安全有效的。

    • 女性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雌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2010, 19(2):135-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8

      摘要 (725) HTML (0) PDF 985.25 K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雌激素的相关性及其与胆石形成的关系。
      方法:62例女性胆囊结石症患者,33例为绝经前,29例为绝经后。选择6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胆囊结石经B超确诊。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浊法测定血脂。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和雌激素。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绝经前和绝经后的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P<0.01),雌激素显著升高(P<0.01)呈负相关。血清脂联素与HDL-C和ApoA1呈正相关。
      结论:低脂联素水平可能是雌激素导致胆石症的一个诱发因素,且独立于肥胖和糖尿病之外。

    • >基础研究
    • 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中FHIT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0, 19(2):139-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09

      摘要 (583) HTML (0) PDF 1.34 M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将构建的FHIT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QBC939细胞,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转染前后FHIT基因表达的变化,并采用光镜直接计数法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
      结果:转染后QBC939细胞的FHIT基因表达提高了2.53倍,细胞克隆数量明显下降[(11.2±1.3) vs.(10.5±1.1) vs.(6.3±1.0),P<0.05]。
      结论:FHIT基因在QBC939细胞中表达减弱,恢复表达后能抑制细胞克隆形成。

    • CO2气腹对胆囊癌细胞survivin表达的影响

      2010, 19(2):143-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0

      摘要 (611) HTML (0) PDF 978.18 K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胆囊癌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
      方法:建立腹腔镜CO2气腹体外模型,以12 mmHg(1 mmHg=0.133 kPa)的CO2气腹气压对胆囊癌细胞进行不同时间(1,2,3,4 h)的处理。设未处理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CO2气腹处理后各组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当压力为12 mmHg时,survivin的表达随气腹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P<0.05)。
      结论:在CO2气腹(12 mmHg)下作用3~4 h能提高胆囊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这可能是CO2气腹促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

    • 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泛素和cul-1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0, 19(2):146-1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1

      摘要 (659) HTML (0) PDF 1.26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泛素和cul-1(cullin-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将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泛素和cul-1染色方法采用EnVsionTM免疫组化法。
      结果:胆囊腺癌泛素和cu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9%和48.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7%和15.2%,腺瘤性息肉的13.3%和6.7%,以及慢性胆囊炎胆囊上皮的2.9%和0.0%(均P<0.01)。泛素和cul-1阳性的胆囊良性病变胆囊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泛素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腺癌和淋巴结转移者(P<0.05);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者、无淋巴结转移和未侵犯周围组织者的cul-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者、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者(P<0.05或P<0.01)。胆囊腺癌中泛素与cul-1表达水平存在高度一致性(P<0.01)。
      结论:泛素及cul-1表达与胆囊腺癌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

    • GLP-2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MLCK表达的影响

      2010, 19(2):151-1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2

      摘要 (758) HTML (0) PDF 1004.68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类高血糖素多肽-2(GLP-2)对大鼠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影响。
      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10 d后对照组给予0.01 mmol/L PBS 0.5 mL,实验甲组给予250 g/(kg·d),实验乙组给予125 g/(kg·d)的GLP-2溶液0.5 mL,分别皮下注射,均为每天2次,连续7 d后处死。并设假手术组。检测末端回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法检测MLCK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萎缩明显,肠绒毛短而稀疏。外源性补充GLP-2后小肠绒毛上皮结构有所恢复;实验甲组平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27.1%,26.4%和25.3%(均P<0.01)。梗阻性黄疸时对照组MLCK染色稀疏,分布不均。实验甲组的MLCK染色有所恢复,强阳性表达例数(8/10)较对照组(2/10)明显升高(P<0.05),实验乙组(4/10)没有变化(P>0.05)。Western blot图像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相同。实验甲组的绒毛高度的下降值与MLCK图像的吸光度的下降值呈正相关(r=0.62,P<0.01)。
      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明显萎缩,外源性补充GLP-2能增强小肠黏膜上皮MLCK的分布和表达,恢复肠黏膜上皮的形态。

    • 靶向MUC1的s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010, 19(2):155-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3

      摘要 (554) HTML (0) PDF 1.07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和鉴定针对黏蛋白1(MUC1)特异性的siRNA表达载体。
      方法:人工合成一对互补并编码相应短发夹状MUC1-siRNA的寡核苷酸链,将其插入pGC silencerTM U6/Neo/RNAi 质粒载体中,用双酶切、阳性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及DNA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以脂质体法将构建的重组载体导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MU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双酶切、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MUC1-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该载体后的QBC939(干扰组)中MUC1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
      结论:成功构建的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转染QBC939后可特异性地封闭MUC1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UC1-siRNA 载体提供了实验基础。

    •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VEGF mRNA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2010, 19(2):159-1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4

      摘要 (755) HTML (0) PDF 1.01 M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AngⅡ进行处理,收集处理后不同时点的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分别检测AngⅡ处理前后HepG2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MTT法检测AngⅡ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AngⅡ能刺激HepG2细胞增殖,并增强VEGF mRNA的表达(P<0.05)。这种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效应,当AngⅡ浓度为10-7 mol/L,时间为60 h时,这种作用达到最高值,且此作用可被AngⅡ 1型受体(AT1R)拮抗剂所阻断。
      结论:AngⅡ可以通过AT1R诱导人肝癌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对肝癌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蜈蚣提取液对裸鼠移植肝癌抑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2010, 19(2):164-1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5

      摘要 (1047) HTML (0) PDF 2.01 M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蜈蚣提取液对裸鼠移植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方法:建立裸鼠Bel-7404人异位肝癌移植模型,以蜈蚣提取液灌胃31 d后,用免疫组化法对肿瘤组织标本进行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Bax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检测。
      结果:对照组XIAP,VEGF与Ang-2的染色细胞数、染色强度及OD值均较治疗组多而强,而Bax的染色强度、染色细胞数及OD值较治疗组少而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蜈蚣提取液能抑制裸鼠Bel-7404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 >临床研究
    • 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体会

      2010, 19(2):169-1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6

      摘要 (749) HTML (0) PDF 978.75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行胆道手术后出现的7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既往均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均有胆道手术治疗史。确诊SSC后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5例,其中1例行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1例行肝移植治疗。治愈2例(2/7),死亡2例(2/7),3例尚在治疗中。
      结论: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预后较差,预防是关键,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 MELD评分对肝硬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风险的预测价值

      2010, 19(2):172-1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7

      摘要 (970) HTML (0) PDF 990.64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可行性,比较MELD评分和Child-Pough分级两种方法对肝硬化患者行LC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余收治的Child-Pugh A,B期肝硬化行L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55例,手术指征包括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及胆囊腺瘤;术前计算MELD评分和Child-Pugh分级,分析两者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实施胆囊切除术53例(96.36%),胆囊次全切除术2例(3.64%)。平均手术时间(77±5.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1.0±3.33)mL。平均住院时间(5.0±1.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包括出血、腹腔积液和切口感染,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Child A期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7.27%),Child B期患者发生1例(10.0%)。MELD评分≤14分者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2.44%),评分>14分者发生并发症4例(28.57%)。术前MELD评分>14分与<14分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不同分级之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经过选择的肝硬化患者,LC是安全、可行的,术后并发症可控。相比于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能更有效地预测并发症发生率。

    • 胆道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炎性因子检测对胆瘘早期诊断的研究

      2010, 19(2):176-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8

      摘要 (687) HTML (0) PDF 989.97 K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胆道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衡量其作为早期预测和诊断胆瘘指标的意义。
      方法:总结3 227例胆道手术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胆瘘发生与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指标的关系,并于术后1,3,5 d检测患者腹腔引流液和血清标本中IL-6,IL-8,IL-10,TNF-α和CRP变化,比较胆瘘组(17例)和非胆瘘组(3 210例)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胆瘘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无关(P>0.05),与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多少、胆总管直径大小有关(P<0.05),其术后腹腔引流液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非胆瘘组和血清水平。
      结论:腹腔引流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是反应腹腔内炎症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胆瘘,避免严重后果。

    • >病案报告
    • 男性乳房发育切除术后发生严重乳糜瘘1例

      2010, 19(2):179-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19

      摘要 (485) HTML (0) PDF 952.58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IV型肝门部胆管癌单侧塑料内支架置入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2010, 19(2):180-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0

      摘要 (746) HTML (0) PDF 1010.50 K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ERCP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进行减黄治疗的效果。
      方法:对4年间42例不能切除的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单侧塑料内支架置入术。均经ERCP操作成功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引流,观察30 d内的早期操作相关并发症、病死率以及超过30 d的远期效果、生存率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引流,85.7%(36/42)患者黄疸缓解(胆红素水平<51.3 μmol/L),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从(332.3±163.4)μmol/L降至(30.6±18.5)μmol/L。其中61.9%(26/42)的患者胆红素水平降到正常(<17.1 μmol/L)。早期并发症包括EST所致的乳头岀血(9.5%)及操作所致的胆管炎(23.8%)。无早期死亡患者。所有病例均需要定期换管。首次中位换管时间为65 d;中位内支架引流时间为5.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上述3指标左右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且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充分引流,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 >专题笔谈
    • 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2010, 19(2):184-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1

      摘要 (520) HTML (0) PDF 965.54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保胆取石是本着保留有功能的脏器的原则。保留胆囊对某些胆囊结石患者是有益处的,有别于胆囊切除,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伴随手术方式的改变,如何看待保胆手术,是普通外科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笔者讨论保胆取石中几个常见问题,就这些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文献综述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研究的新进展

      2010, 19(2):187-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2

      摘要 (616) HTML (0) PDF 980.21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最新术式主要有3种:(1)术前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2)负压闭式引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胆道支撑内引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笔者就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该技术使用的适应证和各种手术方式及其特点。

    • 肝内胆管囊腺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0, 19(2):190-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3

      摘要 (599) HTML (0) PDF 1003.13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肝内胆管囊腺瘤(IBC)是一种肝脏少见的囊性肿瘤。笔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肝外胆管癌中L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0, 19(2):195-1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4

      摘要 (485) HTML (0) PDF 1.05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胆管癌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取自其他良性疾病行胆管切除者)中L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胆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0);L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系,但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胆管癌淋巴结转移者中Livin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0);
      结论:Livin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ERCP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2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分析

      2010, 19(2):198-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5

      摘要 (627) HTML (0) PDF 989.76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ERCP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治方法。
      方法:分析2例和文献已报道的30例ERCP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片和CT可作为诊断依据。非手术治疗17例(中转手术3例),手术治疗18例。
      结果:32例ERCP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中28例与EST或预切开有关;临床表现以腹膜炎、腹膜后感染和皮下气肿为主;手术治疗18例包括非手术治疗中转3例,治愈14例,死亡4例。非手术17例,中转手术3例治愈14例,死亡1例,总治愈成功率84.6%。
      结论:ERCP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主要与EST和预切开等操作有关。诊断较困难,皮下气肿和平片/CT上出现腹腔内或腹膜后积气积液可确立诊断。有较重腹膜炎或腹膜后感染同时CT上腹腔内或腹膜后积液多者应选择早期手术,否则可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 >临床报道
    • 袢式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2010, 19(2):203-2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6

      摘要 (941) HTML (0) PDF 1007.14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袢式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将袢式胆管-空肠吻合术应用于1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并与同期22例应用Roux-en-Y胆肠吻合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判定两种术式对减黄效果等的影响。
      结果:与Roux-en-Y胆肠吻合术相比,袢式胆管-空肠吻合术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胆系感染发病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两种术式术后患者生存率无差别(P>0.05)。
      结论: 袢式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简单、安全、减黄效果好,可选作恶性梗阻型黄疸患者姑息治疗的方法。

    • 手术治疗老年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

      2010, 19(2):206-2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7

      摘要 (600) HTML (0) PDF 1.01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采取距肿瘤边缘长约1 cm切断肝内胆管并切除距肿瘤边缘1 cm的肝组织的方法治疗14例老年Ⅲ、Ⅳ型肝门胆管癌。
      结果:全组患者无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胆瘘及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8.6%、57.1%。
      结论:距肿瘤边缘长约1 cm切断肝内胆管并切除距肿瘤边缘1 cm的肝组织的方法治疗肝门胆管癌可延长老年患者生存时间,是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 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56例体会 

      2010, 19(2):209-2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8

      摘要 (683) HTML (0) PDF 818.42 K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总结近4年间收治的具有相对探查指征的56例胆道造影的病例资料。
      结果:56例中经造影并手术证实胆总管结石或狭窄共9例,阳性率为16%,阴性率为84%。
      结论:术中胆道造影,不仅可以降低胆总管阴性探查率,而且可以有效减少胆管残石率。

    • 微创胆镜治疗胆管残余结石

      2010, 19(2):211-2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29

      摘要 (535) HTML (0) PDF 777.83 K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实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经1次取石成功96例(36.36%),2~5次取净结石165例(62.50%);共计261例取净结石,取石成功率(98.86%);10例患者胆镜取石后出现发热,6例有少量胆道出血,5例并发腹泻,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无窦道断裂、胆管十二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
      结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常规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治疗(POC)能有效清除胆管残余结石。该技术不良反应少。

    •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2010, 19(2):213-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0

      摘要 (625) HTML (0) PDF 980.29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良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完成的60岁以上老年人胆囊切除术110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意愿非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LC)和传统开腹手术(OC)两组,LC75例,OC35例。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安全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LC老年人可耐受,安全可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OC组 (P<0.05)。LC组中因粘连严重中转开腹1例。
      结论:LC应用于老年病人更能体现微创的优越性。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正确评估麻醉与手术的风险,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以提高治愈率。

    •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010, 19(2):216-2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1

      摘要 (766) HTML (0) PDF 962.53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施行的32例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并结石嵌顿20例, Mirris综合征Ⅰ型2例,萎缩性胆囊炎5例, Calot三角“冰冻样”改变3例, 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2例。
      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75±27)min。无中转开腹, 无术后出血及肝外胆管损伤, 术后发生胆漏3例, 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时间(5±2)d。随访4~30月, 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结论:在困难的胆囊手术中,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胆囊结石常见胆胰合并症的可能诱发因素

      2010, 19(2):218-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2

      摘要 (725) HTML (0) PDF 965.26 K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继发胆源性胰腺炎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相关特征,找出胆囊结石继发疾病的诱发因素。
      方法:收集有急性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相关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与合并症发生的关系。
      结果:年龄≥50岁,病程≥5年,发病次数≥3次或首次发病恢复时间≥72 h均易出现合并病变;胆囊大小正常,胆囊结石≤1 cm,胆囊壁厚度≤0.3 cm,胆囊管直径≥0.3 cm 易合并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结石≥2 cm,胆囊缩小或增大易合并急性胆囊炎。
      结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合并病的诱因为年龄≥50岁,病程≥5年、结石≤1 cm或≥2 cm,发病次数≥3次,首次发病恢复时间≥72 h,胆囊管直径≥0.3 cm等。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分析

      2010, 19(2):220-2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3

      摘要 (639) HTML (0) PDF 985.55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 3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只有遵循正规的治疗原则,术中精力集中,及时中转开腹,才能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

    • 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内胆汁积聚诊治体会

      2010, 19(2):223-2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4

      摘要 (869) HTML (0) PDF 767.71 K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查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内胆汁积聚诊治与处理效果。
      方法:对34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腔胆汁积聚,经穿刺抽吸,手术探查引流、结扎、修补等方法治疗。
      结果:34例中自动吸收3例,治愈28例,死亡3例。
      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内胆汁积聚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 >病案报告
    •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

      2010, 19(2):225-2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2.035

      摘要 (1075) HTML (0) PDF 4.26 M (3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