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0, 19(3):227-2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1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survivin的抑制效率及对胰腺癌细胞SW1990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pGCSIL-neo质粒构建3对针对survivin的慢病毒ShRNA载体,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病毒上清转染胰腺癌细胞系SW1990,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免疫印迹检测癌细胞内survivin的表达; 测定caspase3/7活性和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成功构建3个survivin-ShRNA慢病毒载体,LV-shRNA-survivin-1对survivn的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效率分别为73.50%和87.64%;与对照组相比,其caspase3/7活性升高14.5倍,细胞凋亡明显增加(11.95%)。
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uvivin-ShRNA靶向转染可有效抑制survivin表达,并显著增加胰腺癌细胞的凋亡。
2010, 19(3):234-2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2
摘要:
目的:研究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TS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SA处理PANC-1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Western免疫印迹及荧光定量RT-PCR分析抗凋亡基因bcl-2和肿瘤抑制基因p21 WAF1/CIP1的表达。
结果:TSA作用于PANC-1细胞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TSA处理72 h的PANC-1细胞其早期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G 0/G 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S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能明显下调bcl-2的表达(P<0.05),上调p21 WAF1/CIP1的表达(P<0.05)。
结论:TSA可以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和周期阻滞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和上调肿瘤抑制基因p21 WAF1/CIP1的表达有关。
2010, 19(3):239-2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3
摘要: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新鲜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TLR2及TLR4 mRNA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LR2和TLR4蛋白在65例胰腺癌及相应38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TLR2和TLR4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PCR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的TLR2和TLR4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0.84±0.17和0.81±0.1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70±0.13和0.70±0.16(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LR2和TLR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3.10%和69.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4.20%和39.5%(P<0.05),TLR2,TLR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临床分期有关,上述4指标的分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TLR2或TLR4阴性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8.4个月和19.4个月,显著长于TLR2或TLR4阳性组(均为12.4个月,P<0.05)。
结论:TLR2及TLR4在胰腺癌中高表达;TLRs信号通路可能促进了胰腺癌的恶性进展。
2010, 19(3):245-2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4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胰性脑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对照组(S组);(2)SAP组;(3)LMWH治疗组(LT组):SAP制模后4 h给予LMWH治疗。检测SAP组和S组制模术后24 h,LMWH治疗后24 h的血清淀粉酶,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IL-6,TNF-α,脑组织含水量,胰腺和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1)SAP组血清淀粉酶,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S组和LT组(均P<0.001),SAP组MBP水平显著高于S组和LT组(P<0.01,P<0.05);LT组血清淀粉酶和IL-6水平显著高于S组(P<0.05,P<0.001),但TNF-α和MBP在LT组及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S组和LT组(P<0.01,P<0.05)。(3)SAP组胰腺组织大片坏死、出血;LT组胰腺组织坏死、出血程度均较SAP组明显减轻。(4)SAP组的脑组织出现明显神经元细胞凋亡,线粒体空泡变性及有髓神经脱髓鞘改变;LT组的有髓神经脱髓鞘和线粒体水肿较SAP组明显减轻,未见神经元细胞凋亡。
结论:LMWH可减少胰酶的释放,抑制脑神经元细胞凋亡,同时下调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少胰性脑病的发生。
2010, 19(3):250-2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5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胰腺癌和非癌胰腺组织中EZH 2和PTEN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胰腺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将二甲基苯荓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实质内制备胰腺癌模型(A,B组),B组成模1周后每周腹腔注射曲古霉素A(TSA)1 μg,A,B组3~5个月内处死,对照组(C组)于第5个月处死;肉眼检查和镜下观察胰腺癌发生情况。EnVision TM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EZH 2和PTEN的表达。
结果:(1)A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48.7%(18/37),17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B组3~5个月癌发生率为33.3%(12/36),11例为胰腺导管腺癌,1例为纤维肉瘤;A组胰腺癌最大径均值大于B组(P<0.05);C组胰腺和A,B,2组胰腺外主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A,B组胰腺导管腺癌EZH 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相应非癌胰腺组织(P<0.01);A组+B组胰腺导管癌PTEN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B组非癌胰腺组织(P<0.05),但A组和B组胰腺导管癌PTEN表达阳性率与A组或B组非癌胰腺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 2阳性表达和/或PTEN阴性表达的非癌胰腺组织导管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胰腺导管癌中EZH 2与PTEN表达呈明显不一致性(P=0.045);C组正常胰腺EZH 2表达均阴性而PTEN表达均阳性。2例纤维肉瘤EZH 2和PTEN表达均阴性。
结论:较大剂量DMBA置入胰实质内可获得较高胰腺癌发生率,TSA能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生长;EZH 2基因的激活及PTEN基因的失活在大鼠胰腺癌发生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2010, 19(3):255-2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6
摘要:
目的:探讨清胰汤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AHNP组,AHNP+清胰汤治疗(QYT)组,假手术(SO)组。AHNP组与QYT组大鼠建立AHNP模型,SO组大鼠仅开腹翻动胰腺。QYT组造模后进行清胰汤胃灌注,另两组生理盐水灌胃,24 h后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ET)浓度和大肠杆菌DNA含量(Ct值)。
结果:QYT组ET浓度、大肠杆菌DNA含量均低于AHNP组。
结论:清胰汤可降低实验性AHNP大鼠门静脉血中细菌DNA表达和内毒素浓度,减少肠道的细菌、内毒素移位。
2010, 19(3):259-2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7
摘要:
目的:构建针对人SIRT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并筛选出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基因沉默效果最明显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
方法:针对SIRT1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分别构建3个shRNA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经大肠杆菌扩增,酶切,PCR,测序鉴定,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T1 mRNA和蛋白的被抑制情况。
结果: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IRT1-shRNA真核表达质粒,插入的DNA片段的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转染PANC-1细胞后,SIRT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其中以1号重组质粒效应最强。
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以SIRT1为靶向的shRNA的重组质粒。其对胰腺癌PANC-1细胞SIRT1 的表达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SIRT1的功能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2010, 19(3):264-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8
摘要:
目的:探讨HSP27-siRN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的影响。
方法:将HSP27-siRNA转染到人肝癌细胞株QGY细胞中;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HSP27-siRNA对QGY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HSP27-siRNA对QGY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HSP27-siRNA对QGY细胞HSP27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P27-siRNA对HSP27基因表达蛋白的抑制效率。
结果:HSP27-siRNA能抑制QGY细胞HSP27 mRNA的表达,使其HSP27蛋白的表达下降。HSP27-siRNA在体外能抑制QGY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均呈剂量-时间依赖。
结论:HSP27-siRNA能抑制QGY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人肝癌有效方法。
2010, 19(3):268-2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09
摘要: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通过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凋亡率的影响及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在培养结肠癌SW480细胞株时,采用不同浓度的IGF-I不同时间作用于SW480细胞,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表达变化。100 ng/mL IGF-I作用于SW480细胞2 h内,Western blot检测Akt的磷酸化表达变化;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处理前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urvivin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改变。
结果:IGF-I能上调SW480细胞的survivin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IGF-I的作用时间、浓度呈依赖性(IGF-I作用SW480细胞不同时间后,surviv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并在12 h时达到峰值,所有实验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GF-I浓度为100 ng/mL时,survivin蛋白的表达达到顶峰);IGF-I快速激活SW480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IGF-I作用SW480细胞15,30 min后,p-Akt蛋白的表达达到高峰);IGF-I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SW480细胞survivin的表达;IGF-I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SW480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组、刺激组、阻断组各组SW480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8±0.415)%,(0.85±0.052)%,(3.15±0.411)%,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GF-I可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survivin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的凋亡。
2010, 19(3):273-2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0
摘要:
目的:探讨小鼠B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方法:分离、纯化B淋巴细胞,并在CD40配体(CD40L)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rmIL-4)联合作用下活化;将活化B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提取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B淋巴细胞作为实验组,并以小鼠肝细胞RNA,脂质体,1640培养基转染作为对照组。检测转染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情况。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以CTL作为效应细胞,Hepa1-6为靶细胞,检测CTL杀伤活性。检测转染后刺激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
结果:转染Hepa1-6总RNA的B淋巴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RNA对照组(P<0.05)、脂质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经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将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对照组B细胞诱导的特异性杀伤率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L活化的B淋巴细胞刺激的T细胞,分泌INF-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以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可有效诱导CTL杀伤肝癌细胞,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思路。
2010, 19(3):279-2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1
摘要:
目的:探讨半枝莲多糖(SBPS)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移植性H 22肝癌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CTX处理组,CTX+SBPS联合用药组。连续给药10 d后,测定其抑瘤率、白细胞数、吞噬指数和IL-2活性。
结果:SBPS能提高CTX的抑瘤率,减轻CTX的毒副作用,提高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和IL-2及TNF-α的活性。
结论:SBPS对化疗药物CTX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实现的。
2010, 19(3):282-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2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消化道及腹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8年1月305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出血发生率为9.18%(28例)。单变量分析表明:高血压病,术前胆红素水平,骨骼化清扫,内引流,手术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腹腔感染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4个与出血相关的独立变量,即:高血压病(OR=3.252),术前胆红素水平(OR=9.278),手术失血量(OR=2.714),腹腔感染(OR=4.796)。出血的预测方程:P=1/{ 1+exp[-(-4.8785+1.2892gxy+0.0082dhs+0.0004sxl+1.5721fqgr)]}。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手术失血量≥700 mL,腹腔感染。因此,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者的熟练程度能有效减少PD术后出血发生率。
2010, 19(3):286-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3
摘要:
2010, 19(3):287-2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4
摘要:
目的:为明确早期肠内营养(E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疗效,对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
方法:检索1970年1月—2009年6月发表的有关早期EN和TPN治疗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按入选标准,有7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范围,由2名评价者对入选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独立进行摘录,并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早期EN与TPN比较,前者能显著降低胰腺感染发生率(OR=0.38,95% CI:0.18~0.82, P=0.01)及器官衰竭发生率(OR=0.43,95% CI:0.23~0.79, P=0.007),减少手术干预(OR=0.34,95% CI:0.18~0.63, P=0.0006)及病死率(OR=0.41, 95% CI:0.19~0.88,P=0.02)。但总的感染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3,95% CI(0.17,1.10),P=0.08]。
结论:SAP患者早期EN比TPN更为安全有利。
2010, 19(3):293-2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5
摘要:
2010, 19(3):294-2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6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8年间手术治疗的严重十二指肠损伤和胰腺损伤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8例,5例痊愈,2例肠瘘,死亡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3例痊愈,胰瘘6例其中死亡3例。十二指肠直接修补或补片修补16例,13例痊愈,2例发生肠瘘,死亡1例。5例十二指肠修补+胰头切除胰腺空肠吻合(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4例痊愈,1例胰瘘;其中3例行胰腺空肠捆绑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均痊愈出院。
结论:大部分十二指肠损伤可行十二指肠直接修补或补片修补加可靠的十二指肠和空肠造瘘术;对合并严重胰头部损伤者可在上述手术基础上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要轻易使用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2010, 19(3):297-3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7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及文献已报道的74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男66例,女691例;平均年龄26.6岁。45.3%有上腹部疼痛或腹胀不适,35.5%有上腹肿块,22.0%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就诊。超声检查95.9%可探查到肿物,CT和MRI检查对肿瘤位置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7.5%和90%,优于超声检查(71.2%)。39.1%肿瘤位于胰头部,54.1%位于胰体尾部。治疗术式多为肿瘤摘除术(34.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7%)和胰体尾脾切除术(22.5%)。60.3%肿瘤为囊实性,包膜完整,平均最大直径为8.0 cm。随访458例,450例生存良好,包括3例肿瘤复发,3例行减瘤手术和1例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患者;随访中死亡8例。
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青年女性,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预后良好,对转移或复发病例积极手术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2010, 19(3):301-3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8
摘要: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腹膜后脓肿引流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18例经手术或置管引流的效果欠佳的腹膜后脓肿患者,用胆道镜经引流管窦道反复进入脓腔进行清创及冲洗。
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17例治愈顺利拔管,1例患者因胰瘘6个月后行内引流手术治愈。
结论:腹膜后脓肿引流术后应用胆道镜辅助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2010, 19(3):304-3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19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
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 %。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 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 vs. 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2010, 19(3):307-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0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胰腺癌组织(胰腺癌组)及9例慢性胰腺炎组织(胰腺炎组)和8例正常胰腺组织(正常胰腺组)中HIF-1α,P-gp,GST-π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组HIF-1α阳性表达32例(76.2 %),P-gp阳性表达 28例(66.7%),GST-π阳性表达24例(57.1 %)。胰腺炎组中HIF-1α,P-gp,GST-π阳性表达分别是2例(22.2%),2例(22.2%)和1例(11.1%)。在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IF-1α,P-gp,GST-π阳性表达分别为0例(0%),2例(25%)和1例(12.5%)。胰腺癌组III期和IV期标本的HIF-1α表达率显著高于I期和II期(P<0.05);胰腺癌组有淋巴结转移的标本HIF-1α及P-gp表达率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P<0.05)。HIF-1α表达与P-gp( r=0.553,P<0.001)及与GST-π表达均呈正相关(r=0.420,P=0.006)。
结论:HIF-1α可能对P-gp和GST-π的表达起上调作用,从而参与低氧对胰腺癌多药耐药的调控。针对HIF-1α的抑制手段有可能为改善胰腺癌的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2010, 19(3):310-3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1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与生大黄联合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
方法:将收治的41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和LMWH 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CRP,PCT,肝肾功能,APACHE-Ⅱ,Balthazar评分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ICU住院日、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联合治疗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ICU住院日、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且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 5~P<0.01); 入院后7,14 d CRP和PCT值均明显降低;入院后7 d ALT和BUN值均明显降低;入院后14 d CTIS评分亦明显降低(P<0.01);入院后7,14 d APACHE-Ⅱ评分和TBil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的中转手术率及病死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LMWH和生大黄联合治疗SAP可降低CRP及PCT 水平,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2010, 19(3):315-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2
摘要:
目的:观察乌药、大黄合用对重症胰腺炎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收治的45例重症胰腺炎随机分3组:A组在抑制胰酶分泌和抗感染等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50%硫酸镁50 mL胃管注入,每日2次(2/d);B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水煎液100 mL高位保留灌肠,2/d;C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药水煎液50 mL胃管注入,大黄水煎液100mL保留灌肠,2/d。观察3组患者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腹压(膀胱测压),APACHE-Ⅱ评分,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及第1,3,5,7,9天血中D-乳酸的含量。
结果:C组治疗后在腹围,腹压,APACHE-Ⅱ评分,N等指标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则无差异。D-乳酸含量在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每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P<0.01)。
结论:乌药、大黄合用对重症胰腺炎肠屏障功能障碍有协同保护作用。
2010, 19(3):318-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3
摘要:
目的:探讨pSMAD1,5,8和noggin在胰腺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2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SMAD1,5,8和noggin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组组织中 pSMAD1,5,8高表达,而noggin呈低表达(P<0.05),两者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684, P<0.05),且pSMAD1,5,8的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后两因素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SMAD1,5,8和noggin表达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水平可能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可能有参考价值。
2010, 19(3):321-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4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横断伤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胰腺横断伤15例的临床资料。14例为完全性胰腺横断性损伤,1例为不完全性胰腺横断伤,均合并有多处脏器伤,均行手术治疗。Whipple手术1例,胰头侧断端缝合+胰体尾与空肠Roux-en-Y吻合5例,胰体尾部切除+近侧断端缝合6例,胰尾切除3例,同时行合并伤治疗。
结果:术后发生胰瘘6例,创伤性胰腺炎5例,胆汁性腹膜炎各1例,治愈14例,死亡1例。
结论:胰腺横断伤是严重的腹部损伤,常并发腹腔脏器损伤。手术治疗方式应根据胰腺的横断部位、损伤程度、有无十二指肠及胆道损伤及合并伤而决定。术中严密止血、彻底清创、通畅引流、术后使用生长抑素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陈红兵|王生祥|周丽霞|刘春燕|苏发德|王吉胜|陶积春|张金伟
2010, 19(3):323-3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5
摘要:
目的:探讨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年间接受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术的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拔管时间及恢复饮食时间等。
结果:术中出血300~600(平均400)mL;手术时间4~7(平均5)h;3~6(平均4)d胃肠功能恢复,4~6(平均5)d 后营养管进流食,5~7(平均6)d拔除腹腔引流管(除胰瘘外);7 d经口恢复饮食;仅1例在切除胰头时因残留部分胰腺钩突,术后发生小量胰瘘,量<50 mL/d,20 d后痊愈拔管;1例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无1例发生严重的胰瘘等并发症及死亡。住院时间11~16(平均)14 d。
结论: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具有术后恢复快、腹腔引流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2010, 19(3):326-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6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瘘的诊断特点、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对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9例迟发性胆瘘瘘口位于胆总管1例,肝总管7例,迷走胆管1例。9例患者都接受微创治疗(B超引导腹腔引流+ERCP+ENBD或B超引导腹腔引流+PTCD),胆瘘全部治愈。有7例后期出现胆管狭窄,胆管炎反复发作,均行胆管汇合部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无胆管炎发作。
结论:LC 3 d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肝下间隙积液、B超引导腹腔置管引出胆汁性液体为诊断依据。迟发性胆瘘早期治疗首选微创治疗,中期以护肝、控制胆管炎发作为主,后期治疗是纠正胆道狭窄,首选肝总管扩张部空肠Roux-en-Y吻合术。
2010, 19(3):328-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7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 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急性胰腺炎的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78例老年AP中合并其他内科疾病59例, 其中合并2种者23例,3种及以上者6例;有胆道病史者47例。发病前有饮酒史者14例,暴饮暴食者12例,其他原因者5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69例,以其他症状为首发表现者9例。轻型急性胰腺炎6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1例;SAP中手术治疗7例,4例行胆道引流术和胰周引流术,3例单纯行胰周引流术。死亡3例,2例因术后分别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和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最后死亡。
结论: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多, 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老年AP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2010, 19(3):330-3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8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报告1例VIPoma,并检索总结近30年国内报道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无胃酸或低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样泻缓解或消失。对于肝转移者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方法治疗均有效果。
结论:VIPoma 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 测定;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生长抑素能够缓解症状,发生肝转移者也应积极治疗。
2010, 19(3):333-3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3.029
摘要:
目的:总结肝包虫病212例手术治疗的经验。
方法:对1999—2009年收治的212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其中101例行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填入大网膜缝合关闭死腔术,84例行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 27例行经皮肝脏囊肿穿刺术行内囊去除加残腔引流,均临床治愈。
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据病情和医生的工作经验可采用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填入大网膜缝合关闭死腔术。包虫外囊完整摘除的根治性手术;经皮肝脏囊肿穿刺术行内囊摘除加残腔引流,均是治疗肝包虫病的有效方法。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