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主动脉疾病专题研究
    •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2010, 19(6):597-6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1

      摘要 (533) HTML (0) PDF 1.48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 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
      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复杂性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2010, 19(6):602-6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2

      摘要 (581) HTML (0) PDF 896.47 K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近肾腹主动脉闭塞和(或)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合理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7例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伴有下肢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5例伴肾动脉狭窄,2例伴有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同时伴有肾动脉的狭窄和一侧股浅动脉闭塞, 1例伴有胸主动脉瘤。手术方式有主-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2例),腋-双股人工血管搭桥(4例),经双侧股动脉切开取拴+腔内支架成形术(1例),在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处理方法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及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
      结果:1例术后4 d死亡,其他16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5例下肢静息痛症状消失,4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术前明显容易控制,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2例伴有头晕、上肢乏力症状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6例存活患者均获5~ 56个月随访,生存率高达94.1%,致残及严重血管并发症机率为6.3%。
      结论:针对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症和(或)合并有其他部位血管疾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 50岁以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治

      2010, 19(6):606-6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3

      摘要 (672) HTML (0) PDF 888.65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50岁以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小于50岁的主动脉夹层23例患者(A组)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并与38例年龄≥50岁的主动脉夹层患者(B组)进行比较。
      结果:A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者较B组少,入院时夹层已经破裂者较B组高。A组腔内治疗术前行预防性行右锁骨下-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高于B组;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出现一过性左上肢缺血较B组多;A组手术病死率高于B组。
      结论:小于50岁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因复杂,动脉硬化不是其主要原因,炎症细胞浸润所致动脉中层退行性变发挥重要作用。其疾病发展迅速,手术病死率高,提高该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做好疾病的一级预防,减少发病率,并充分认识到小于50岁也可患此种疾病,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 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

      2010, 19(6):609-6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4

      摘要 (706) HTML (0) PDF 891.46 K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适用范围及疗效。
      方法:3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
      结果: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用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2例出现新破口,36例真腔均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2例假腔消失,其余假腔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假腔缩小。
      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 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荟萃分析

      2010, 19(6):612-6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5

      摘要 (693) HTML (0) PDF 894.04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7年1月—2009年1月国内报道的文献共29篇,提取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累计230例确诊为腹主动脉骑跨栓塞。其中49.1%有心房颤动病史。65.2%通过彩超确诊。73.9%通过双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率为93.5%;17.8%直接开腹取栓。40.4%的患者(93例)并发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其病死率达44.1% 41例。全组总体病死率为26.5%,截肢率19.1%。
      结论: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的病死率和截肢率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提高诊疗水平。

    • 贝那普利抑制家兔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实验研究

      2010, 19(6):616-6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6

      摘要 (747) HTML (0) PDF 1.30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贝纳普利干预对家兔腹主动脉瘤(AAA)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雄性家兔24只按灌注液(盐水,弹力蛋白酶,弹力蛋白酶+贝纳普利)随机分为3组,观察灌注后各组腹主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行HE染色及VG弹力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RT-PCR检测MMP-9的mRNA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的活性。
      结果:术后7 d,3组腹主动脉平均扩张率分别为7.50%(盐水灌注组,A组),120.62%(弹力蛋白酶灌注组,B组),39.20%(贝纳普利干预组,C组)。C组均未形成腹主动脉瘤,其中层弹力纤维含量及结构完整性优于B组(P<0.01),且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减少。B组MMP-9表达及活性增强,C组MMP-9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弱(P<0.01),其活性亦明显降低(P<0.01)。
      结论:贝纳普利能显著抑制家兔AAA模型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浸润,多水平下调细胞外基质降解,保存弹力纤维有关。

    • >基础研究
    • 改良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2010, 19(6):621-6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7

      摘要 (546) HTML (0) PDF 1.11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组织工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3 cm 左右人大隐静脉, 采用机械刮除、差异贴壁等手段进行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 胰蛋白酶消化传代,高糖DMEM 中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进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和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的表达。
      结果:镜下可见培养细胞呈典型的“峰”“谷”生长;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浆内α-actin 阳性表达, 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呈阳性表达。
      结论: 联合应用PDGF和高糖DMEM培养基差异贴壁法;可获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 不同月龄成年大鼠颈动脉零应力状态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关系

      2010, 19(6):625-6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8

      摘要 (679) HTML (0) PDF 1.15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成年大鼠颈动脉零应力状态下张开角变化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关系。
      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 对3,6,12个月正常成年大鼠颈动脉几何形态及结构进行了形态定量学研究并检测各年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不同月龄大鼠血管壁eNOS表达变化,并用eNOS底物L-精氨酸(10 mmol/L)孵育血管环30 min,观察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变化。
      结果:随着年龄增高,成年大鼠颈动脉几何形态发生明显重建,并伴有eNOS蛋白表达的降低。3,6,12个月大鼠颈动脉张开角分别为(77.9±4.2)°,(86.4±5.5)°和(110±11.2)°,6个月和12个月大鼠颈动脉的张开角都显著大于3个月的大鼠;且12个月大鼠颈动脉张开角大于6个月(P<0.01),各组血管环给予L-精氨酸孵育30 min后,在3,6,12个月大鼠间颈动脉张开角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4.3±5.3)°,(79.8±6.8)°,(80.3±9.4)°。
      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在血管形态学方面,还是在零应力状态方面,不同月龄大鼠颈动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组织eNOS表达与正常成年大鼠颈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可能为血管移植和血管的病理改变及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实验依据。

    • 低分子量肝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0, 19(6):629-6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09

      摘要 (614) HTML (0) PDF 1.05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对照组(S组);(2)SAP组;(3)LMWH治疗组(LT组):制成SAP模型后4 h给予LMWH治疗。检测SAP,S组成模术后24 h,LMWH治疗后24 h的血清淀粉酶,ET-1,TNF-α,肺组织湿/干比重、形态学变化,P65基因及P65蛋白的表达,以及3 d动物存活率。
      结果:(1)SAP组血清淀粉酶,TNF-α,ET-1水平显著高于S组和LT组(均P<0.001),LT组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S组(P<0.05)。(2)SAP组肺组织P65 mRNA及P65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S组和LT组(均P<0.05)。 (3)SAP组肺组织湿/干比重显著高于S组和LT组(均P<0.001)。(4)SAP组可见肺泡和间质广泛水肿, 肺泡有透明膜形成,肺泡组织中性粒细胞聚集成团;LT组肺泡和间质水肿和中性粒细胞聚集程度均较SAP组明显减轻,未见有透明膜形成。(5)SAP组的3 d存活率(25.0%)显著低于S组(100.0%)和LT组(87.5%)(均P<0.05)。
      结论:LMWH通过抑制肺脏组织NF-κB的活性,下调炎症介质的表达;同时可降低ET-1水平,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SAP大鼠的肺损伤,提高动物生存率。

    • >临床研究
    • 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2010, 19(6):634-6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0

      摘要 (571) HTML (0) PDF 974.69 K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 例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行动脉旁路术5例,PTA+腔支架植入术3例,联合动脉旁路术及PTA+腔内支架植入术4例。随访3~60个月,10例有器官缺血或肾动脉高压的得到很好的控制,2例肾动脉再狭窄,其中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
      结论:综合运用动脉旁路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及可以很好的控制大动脉炎重要脏器的缺血症状和改善肾性高血压。

    • 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2010, 19(6):638-6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1

      摘要 (693) HTML (0) PDF 899.03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1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均给予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手术治疗。
      结果:15例中6例行单纯肿瘤剥离切除,7列行肿瘤及颈外动脉切除,2例行肿瘤及颈总动脉交叉处切除,颈总与颈内动脉重建。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3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肿瘤压迫症状消失,其中2例术后头痛3个月,经对症处理后头痛好转,1例术后2 d天出现脑梗死,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肿瘤无复发。
      结论: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增加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并发症。

    • >病案报告
    •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脂肪瘤1例

      2010, 19(6):6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2

      摘要 (773) HTML (0) PDF 862.38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误诊及治疗分析

      2010, 19(6):642-6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3

      摘要 (620) HTML (0) PDF 892.76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方法。
      方法:总结2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例(100%)表现为剧烈腹痛而腹部体征轻微,21例(84%)有心房纤颤病史,17例(68%)出现大便带血。全组术前均有误诊,其中11例误诊为腹痛原因待查,3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3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误诊为出血坏死性肠炎,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误诊为急性胆囊炎, 3例可疑肠系膜血运障碍。25例均实施了坏死肠管切除。共死亡6例,7例因出现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病死率(死亡及自动出院)为52.0%(13/25)。
      结论:该病起病隐匿,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是导致易于误诊的主要原因。充分掌握疾病早期发病特点,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2010, 19(6):646-6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4

      摘要 (570) HTML (0) PDF 1.13 M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疗效。
      方法:分析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第1组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肌内注射法移植,第2组采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法移植。患者在抽取骨髓前均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细胞2~3 d,300 μg/d,动员末日抽取骨髓血200 mL,经分离纯化后移植入患肢(双下肢患者选取症状重侧)。每月定期电话随访症状的变化。6个月后复查皮温、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内容包括疼痛、冷感、麻木、跛行距离、溃疡坏疽情况。
      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移值后6个月各项观察指标与移植前对比,患肢皮温、TcPO2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再生及临床症状各指标总有效率均≥6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动员刺激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2010, 19(6):651-6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5

      摘要 (578) HTML (0) PDF 977.45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例术前行影像学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2例行误诊手术剖腹探查确诊。4例急症剖腹探查,5例介入置管溶栓(其中2例因肠管坏死中转手术部分肠段切除),1例单纯外周抗凝、溶栓。手术治愈3例,介入置管溶栓治愈2例,外周溶栓治愈1例,死亡4例。6例存活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随访6个月至3年,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复发,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
      结论:该病极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该病预后的关键。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2010, 19(6):655-6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6

      摘要 (566) HTML (0) PDF 897.22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收治的SMVT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分为1990—2003年组(Ⅰ组)和2004—2009年组(Ⅱ组),Ⅰ组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术后抗凝,Ⅱ组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者及时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1.8±12.3)d及(11.7±6.2)d;治愈率由58.8%(I组)提高到88.9%(II组);病死率由41.2%(I组)下降到11.1%(II组)。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近年来SMVT的治愈率较前有明显提高。早期确诊、及时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 两种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2010, 19(6):659-6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7

      摘要 (598) HTML (0) PDF 881.54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根据前瞻性、随机性采用患肢周围静脉溶栓及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组在小腿消肿率为(0.63±0.11)%,大腿消肿率为(0.57±0.09)%,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2.34±3.77)%, 均低于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方组的(0.82±0.14)%,( 0.89±0.07)%及(55.41±3.21)%(均P<0.05~0.01)。
      结论:经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愈率及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 腔内激光和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2010, 19(6):661-6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8

      摘要 (545) HTML (0) PDF 898.96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激光和血管腔内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效果。
      方法:将196例CEAP分期C3~C6级患者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EVLT组,102例)和微波治疗组(EMT组,94例),分别行血管腔内激光治疗和血管腔内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血管病理学改变。
      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皮肤灼伤、皮肤麻木、硬性条索、术后复发残留、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两组血管治疗后病理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VLT组患者皮下淤血发生率(25.5%)稍高于EMT组(14.6%)(P<0.05)。
      结论:血管腔内激光与血管腔内微波均可有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近期效果均满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早期手术治疗

      2010, 19(6):666-6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19

      摘要 (948) HTML (0) PDF 944.14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4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CEAP分级诊断。早期在行高位结扎剥脱、取出曲张静脉和血栓后,予抗炎、抗凝治疗。
      结果:全组均治愈。术后皮肤硬结伴浮肿3例,足靴区麻木3例。术中及术后未见深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经随访2个月至4年,无复发。
      结论:早期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行手术治疗,不但可取得较好效果,也可较早地控制由浅静脉血栓蔓延所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2010, 19(6):669-6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0

      摘要 (705) HTML (0) PDF 893.67 K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患者胃癌术后的营养状况与胃肠道免疫功能,加快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
      方法:引进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理念,采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少量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下床活动、围手术期护理等一系列措施,观察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与胃肠道免疫功能,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上的差异。
      结果:FTS组(35例)与对照组(25例)比较,术后血清清蛋白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明显均明显提高,术后肛门排气早,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及住院时间更短。
      结论:FTS的营养及护理理念能应用于胃癌围手术期治疗;其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

    • >文献综述
    •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治疗的现状

      2010, 19(6):673-6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1

      摘要 (775) HTML (0) PDF 896.67 K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广义地涵盖了自腹主动脉至全下肢主干动脉的闭塞病变,治疗对策主要是依靠外科重建血流。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包括各种外科转流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笔者经广泛查阅近10余年相关的临床报道,对治疗该类疾病的各主要术式的疗效、预后等进行综述。

    •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高龄患者的外科治疗

      2010, 19(6):677-6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2

      摘要 (482) HTML (0) PDF 886.25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年龄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要危险因素。对高龄患者来说,临床合并症复杂、手术耐受性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已成为此类人群普遍的治疗难点。笔者针对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和高龄患者的手术原则进行综述。

    • 血栓性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的进展

      2010, 19(6):680-6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3

      摘要 (427) HTML (0) PDF 886.04 K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疾病,也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其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外科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2010, 19(6):683-6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4

      摘要 (473) HTML (0) PDF 900.88 K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血管外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用于自身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增加下肢血管生成并改善其功能,亦可以定向分化为VECs,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效地解决了小口径血管移植的栓塞和保持长期通畅的问题。

    • 颈静脉扩张症

      2010, 19(6):686-6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5

      摘要 (628) HTML (0) PDF 886.16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颈静脉扩张症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笔者结合文献就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 >简要论著
    •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

      2010, 19(6):689-6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6

      摘要 (701) HTML (0) PDF 1.54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1月经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的4 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通过CT血管成像(CTA)或血管造影明确诊断,3例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行分叉型带膜支架腔内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夹层均得到完全修复,未出现内脏动脉缺血、肾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
      结论: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CTA是诊断腹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手术治疗,腔内治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仅适用于解剖学条件良好的患者。

    • 山莨菪碱对膝下动脉阻塞病PTA术后的治疗作用

      2010, 19(6):693-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7

      摘要 (443) HTML (0) PDF 895.77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PTA术后膝下动脉阻塞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膝下动脉阻塞病Ⅱ期患者40例行腔内成形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山莨菪碱组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空白对照组不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7,14,28 d测患者腋温踝温差、踝肱指数(ABI)、经皮氧饱和度(SPO2)和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
      结果: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AB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14,28 d山莨菪碱组腋温踝温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SPO2和血清NO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山莨菪碱对于PTA术后膝下动脉阻塞病患者ABI无明显改善作用,但能明显提高患肢的温度及SPO2,促进NO的分泌,具有治疗作用。

    •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0, 19(6):697-7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8

      摘要 (521) HTML (0) PDF 1.16 M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微波- EliVision TM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尤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结果:阳性表达物质CD44v6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β-catenin主要在细胞质。60例结直肠癌CD44v6和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和81.7%。两者均与肿瘤的临床TNM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有关;上述参数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检测CD44v6-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非吸收性生物材料修补老年人巨大腹壁切口疝:附60例报告

      2010, 19(6):700-7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29

      摘要 (502) HTML (0) PDF 886.21 K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非吸收性生物材料修补老年人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60例应用非吸收性生物材料修补老年人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60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平均年龄73.2岁,有并存病86.7%,58例行腹膜前修补,2例行肌筋膜前修补。其中治愈58例,复发2例,发生血肿3例,局部小片皮瓣坏死1例。
      结论:采用非吸收性生物材料修补老年人常见的巨大腹壁切口疝适应证广,复发率低,可获得满意效果。

    • >临床报道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附12例报告

      2010, 19(6):703-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0

      摘要 (561) HTML (0) PDF 786.47 K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多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72 h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均采取急诊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患肢股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给予抗凝、溶栓、袪聚等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中取出髂股静脉血栓,术后经抗凝、溶栓治疗,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可有效预防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肺栓塞,并可提高临床治疗的疗效。

    • 自制电凝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8例临床分析

      2010, 19(6):705-7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1

      摘要 (473) HTML (0) PDF 786.80 K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电凝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 3月—2009年10月48例应用自制电凝器械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无术中并发症,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8.2±3.1)个 月(2~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后遗症,2例局部复发,经二次电凝治疗后痊愈。
      结论: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创伤小。

    • 硬化剂治疗下肢小静脉曲张72例临床研究

      2010, 19(6):707-7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2

      摘要 (530) HTML (0) PDF 1.17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应用硬化剂(聚桂醇400注射液)治疗下肢小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3个不同浓度组共入选受试者72名,分别接受相应0.5%(A组),1%(B组),3%(C组)硬化剂的局部小曲张静脉内注射治疗。治疗包括3个疗程和1次最后检查(最后1次治疗后3个月进行),如果在第一或第二次注射后判断疗效为治疗完全成功,则不需要再继续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86.96%,95.24%,82.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3±1.16,4.75±0.44,3.58±1.44,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或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评分3个剂量组分别为4.87±0.34,4.70±0.47,4.25±0.90,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50%。
      结论:应用硬化剂治疗下肢小静脉曲张,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

      2010, 19(6):711-7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3

      摘要 (545) HTML (0) PDF 887.88 K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86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786例LC手术中转开腹50例,中转率为6.4%。体质量、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次数(>5次)、胆囊壁厚度是中转开腹的独立高危因素。
      结论:LC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较多,评估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适时中转开腹。

    • >技术改进
    • 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
      ——一种新的超声介入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

      2010, 19(6):714-7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4

      摘要 (683) HTML (0) PDF 890.82 K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方法:回顾我中心2008年11月—2009年12月期间采用B型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置管的4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5%(470/472),置管成功率为100%; 穿刺时间50 s至12 min,平均102.6 s; 置管时间5~71 d,平均14.6 d; 无1例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结论: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是一种新的超声介入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因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操作成本低,适用于各级别医院。在颈短肥胖,被动体位情况下,置管优势大于传统的盲探法及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置管法。

    • >病案报告
    • 特发性腹后纤维化1例

      2010, 19(6):716-7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5

      摘要 (387) HTML (0) PDF 1021.78 K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1例

      2010, 19(6):718-7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6

      摘要 (487) HTML (0) PDF 1.04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动脉夹层合并腹腔干动脉栓塞及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

      2010, 19(6):719-7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6.037

      摘要 (707) HTML (0) PDF 950.78 K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