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10, 19(7):721-7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1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的临床特点及术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内收治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象为原发性良性肝病患者;其中19例为老年组(年龄≥60岁),88例为成年组(18~59岁)。比较两组术前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2年生存率。
结果:与成年组比较,老年组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比例(8/19 vs.14/88),血清肌酐水平[(94.28±25.54)μmol/L vs.(82.51±19.23)μmol/L],ICU治疗时间[(16.4±10.4) vs.(9.1±11.3) d],术后深部真菌感染比例(8/19 vs. 14/88)均显著升高 (均P<0.05),其2年生存率与成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老年肝移植患者与成年组相比,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肾功能代偿差,ICU治疗时间较长,术后真菌感染率高;术前严格筛选,术后密切监测和脏器支持维护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其疗效两者相当。
巫林伟|何晓顺|王东平|鞠卫强|邰强|朱晓峰|马毅|王国栋|胡安斌
2010, 19(7):726-7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2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
方法:7年间笔者单位共实施817例成人尸肝移植,4例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笔者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以及误诊为阑尾炎的另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为0.49%(4/817)。该4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8,13,11,9 d出现急性阑尾炎症状,包括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升高;2例于出现症状当天,2例于症状出现后第2天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无阑尾穿孔者。术后病理提示2例为单纯性阑尾炎,2例为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炎发病及治疗过程中,未调整免疫抑制剂,肝功能无不良影响。4例术后均顺利恢复,迄今肝移植术后分别存活84,62,40,29个月。其余4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1例为术后9 d十二指肠憩室并穿孔,1例为术后10 d空肠穿孔(术后15 d死亡);2例分别为术后8 d及11 d发生胆瘘,后者术后4个月死亡。
结论:肝移植术后阑尾炎的患病率低,需与胆瘘、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鉴别;对于确诊患者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
2010, 19(7):730-7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3
摘要:
目的:研究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外周血高迁移率蛋白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早期脓毒症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7月因肝衰竭行肝移植手术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手术开始前30 min,术后第1,3,7,14 d 5个时间点外周血HMGB1 mRNA。根据术后早期(14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成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比较两组患者HMGB1 mRNA的动态变化和差异。
结果:17例患者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9.0)岁。8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脓毒症,脓毒症诊断平均时间为5.5 d(4~10 d)。非脓毒症组术后第1天HMGB1 mRNA表达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3.50±1.20) vs.(1.80±0.59),P=0.036],第3天达到高峰(7.85±3.00,P<0.001),然后逐渐下降,第14天回复至术前水平(2.62±1.11,P=0.301)。 脓毒症组术后第1天HMGB1 mRNA表达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7.31±2.27) vs.(1.92±0.64),P=0.002],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14天仍高于术前(12.45±5.58,P<0.001)。脓毒症组术后各时间点HMGB1 mRNA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01)。
结论:动态监测HMGB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脓毒症的发生。
2010, 19(7):7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4
摘要:
2010, 19(7):735-7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5
摘要: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HP)对自体原位移植肝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自体肝移植组;B组为低氧预适应后行自体肝移植组; C组为假手术组。于术后24 h 3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胆管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及其核增殖指数(PI);光镜下观察胆管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结果:(1)血清TBIL,DBIL和ALP检测,与C组比较,A,B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A组升高更明显。(2)各组胆管上皮细胞均有VEGF表达,其中B组表达最强;与C组比较,A,B组的胆管上皮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但B组的胆管上皮细胞PI升高更明显。(3)组织学检测显示,与B组相比,A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严重,细胞排列缺失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增加。
结论:低氧预适应对移植肝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HP能诱导移植肝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过度表达VEGF有关。
2010, 19(7):739-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6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时缺血预处理(IP)对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将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2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 min,同种移植组(4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15,0~2, 15 min,各组冷缺血时间均为80 min;另设假手术组仅在开腹并游离肝脏后关腹。同种移植3,4组先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法进行供肝热缺血预处理5 min。肝移植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术后1,3,5,7 d每组分别处死3只受者,取移植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观察IRI程度,用Banff系统分级标准进行AR评分,用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移植肝组织Fas,穿孔素及颗粒酶 B的蛋白和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同种移植1~4组移植肝病理改变及IRI程度依次加重。术后1,3,5,7 d,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未发现AR,同种移植1~4组AR明显;同种移植3组AR评分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较同种移植2组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术后各时点,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移植肝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均无表达,Fas mRNA仅有低表达;同种移植1~3组较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4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术后相同时点,同种移植3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2组下降(P<0.05)。
结论:IP能相应减轻肝移植相同冷、热缺血时间所致IRI程度及AR的程度,其机制是抑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及穿孔素/颗粒酶 B mRNA和蛋白的表达。
2010, 19(7):743-7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7
摘要:
目的:探讨肠道缺血预处理(IPC)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及其对大鼠移植肝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S组为假手术组(n=8);A组为肝脏移植组(n=20); B组为肠道缺血预处理肝脏移植组(n=20)。A,B组在移植后1h各取8只,测定其肠道MPO与MDA含量,血清SOD,NO含量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测定黏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和宽度及观察移植肝脏肝小叶形态结构的变化,余动物观察存活率。
结果:B组1 d生存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周生存率有显著提高(P<0.05)。A组小肠MPO活性与MDA含量明显高于S组和B组,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则显著减低,空肠黏膜湿重、绒毛高度和宽度显著低于S组与B组(均P<0.01)。光镜观察见A组受鼠空肠与移植肝脏的形态学损伤性改变较B组与S组为重。
结论:受体大鼠肠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2010, 19(7):748-7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8
摘要:
目的:探讨Bmi1基因对大鼠成体肝干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用Bmi1小分子干扰RNA转染大鼠成体肝干细胞OC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24 h后OC3细胞内Bmi1基因的表达;CCK8检测转染24 h后OC3的增殖能力和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OC3的周期。
结果:干扰Bmi1基因后,大鼠肝干细胞OC3增殖受到抑制,抑制率为(20.35±0.132)%;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干扰Bmi1后,大鼠肝干细胞OC3位于S期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24.48±0.96)%]。
结论:干扰Bmi1基因可显著抑制大鼠肝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2010, 19(7):752-7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09
摘要:
目的:探讨髓系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对外周血多形核细胞(PMN)迁移的影响。
方法:以TLR4野生型小鼠(C3H/HeN)与TLR4变异型小鼠(C3H/HeJ)为对象,将供体小鼠骨髓细胞转入经射线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制作4组嵌合体:A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B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C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D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然后建立4组嵌合体小鼠肝I/R损伤模型。将提取的肝组织炎性蛋白及外周血分离的PMN分置于Transwell小室上下2个空间内检测PMN迁移情况。以C3α为阳性对照,缓冲液为阴性对照。
结果:与C组(67.10±6.89)比较,A组PMN迁移数目(148.95±11.04)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63.15±8.86)比较,B组PMN迁移数目(142.65±8.67)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PMN迁移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PMN迁移数目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I/R损伤中的PMN迁移中髓系细胞TLR4而非内皮细胞TLR4起主导作用。
任祖海|叶启发|余伟平|黄文鹏|陈晚平|邢晓为|蒋胜军|孙亚冬
2010, 19(7):756-7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0
摘要:
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对大鼠肝切除术后早期残余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建立肝大部切除(90%)术后小体积肝大鼠动物模型,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特利加压素治疗组(T组)30只及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30只。两组大鼠均分别在肝门阻断下行肝切除残肝复流后30 min,2,4,6,24 h 5个时点进行观察。即每组分为5个亚组:T1/2,T2,T4,T6,T24及C1/2,C2,C4,C6,C24。每亚组6只大鼠。将两组所有时点血清标本进行ALT、AST及TBIL测定。活体肝组织冷冻标本用于半定量RT-PCR检测mRNA水平残肝内A20及iNOS基因的表达。肝组织石蜡切片用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ET-1,A20及iNOS的细胞内表达以及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两组ALT,AST及TBIL在再灌注后24h达高峰,其中T6及T24上述3个指标检测值明显低于C6和C24,(P<0.01)。RT-PCR结果显示,T2亚组较C2亚组 A20表达明显上调(P<0.05),C2亚组iNOS表达较T2亚组明显上调(P<0.05)。镜下观察T组肝组织在再灌注后各个时点形态学改变较C组轻微;C24肝组织见血管上皮细胞脱落、片状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侵润,而T24肝小叶结构保持尚完整,肝细胞及汇管区形态学特征基本正常。C6凋亡指数明显高于T6,(P<0.05)。免疫组化显示,T组各亚组A20表达均呈强阳性,2 h达高峰,T2,T4,T6 3个亚组A20表达均强于C组相应时点各亚组;T组及C组各时点亚组ET-1均有明显上调,T24 ET-1表达明显低于C24(P<0.05); T24亚组 iNOS表达较C24明显下调(P<0.05)。
结论:terlipressin不仅对肝大部切除术后小体积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预防肝功能进行性损害,改善预后,还能改善残肝再灌注后早期炎性反应及减少肝细胞凋亡;通过减轻肝窦机械性损伤,维持微循环稳定。
2010, 19(7):763-7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1
摘要:
目的:探讨冷冻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的可行性,并比较其对该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原位两步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采用程序冷冻法冷冻肝细胞。利用四氯化碳(CCl4)及D-氨基半乳糖分别建立大鼠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模型。实验分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Ⅱa为肝硬化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Ⅱb组为肝硬化肝细胞移植组。Ⅲa组为肝衰竭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Ⅲb组为肝衰竭肝细胞移植组。检测各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病理学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冷冻的肝细胞复苏率为50%~70%。Ⅱb组,移植7 d与未移植0 d比较,肝功能、病理检查、门静脉压力等无显著变化。Ⅲb组,移植7 d与未移植0 d比较,ALT下降,总蛋白及清蛋白升高(P<0.05)。
结论:冷冻肝细胞移植有助于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恢复,对肝硬化大鼠未发现明显疗效。
2010, 19(7):768-7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2
摘要:
目的:探讨SH2-B对结肠癌HT-29细胞周期演进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免疫荧光筛选SH2-B低表达结肠癌细胞(HT-29)。用LipofectAMINE2000将pcDNA3.1-SH2-B质粒转染至HT-29细胞(转染组),并设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作为对照。Western-blotting分析SH2-B转染后SH2-B的表达,MTT法分析SH2-B转染后HT-29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SH2-B转染后HT-29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将pcDNA3.1-SH2-B质粒转染至HT-29细胞后可获得SH2-B的有效表达。转染SH2-B 后HT-29细胞增殖显著增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SH2-B组S期细胞显著高于未转染组和空载体组(P<0.05)。
结论:SH2-B促进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演进。
2010, 19(7):774-7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3
摘要: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SCA,OCT-4,CD24和CD44v6 4种癌干细胞标记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50例直肠腺癌和20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OCT-4,CD24和CD44v6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二步免疫组化法。
结果:直肠腺癌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地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均为呈不典型增生者。癌细胞未侵犯浆膜层,肿块最大径≤5 cm,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 A+B期者的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侵犯浆膜层,肿块最大径>5 cm,淋巴结转移及Duke′s C+D期者(P<0.05或P<0.01);4种标记蛋白在直肠腺癌中表达水平呈明显一致性(P<0.01)。
结论:PSCA,OCT-4,CD24和CD44v6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直肠腺癌的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重要癌干细胞标记蛋白。
2010, 19(7):779-7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4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巨块型肝癌通过预先解剖、控制患侧入肝血流联合阻断出肝血流行切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6例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肿瘤平均直径8.3 cm(6~15 cm),肿瘤侵犯1根主肝静脉20例,侵犯2根主肝静脉14例。行右半肝切除16例,右后叶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16例。平均患侧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0 min(10~45 min),平均肝静脉阻断时间20 min(10~30 min)。行肝静脉修补5例。平均术中出血量540 mL(300~1 500 mL)。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次,均经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单侧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技术在复杂肝切除术中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行实用的血流阻断技术。
2010, 19(7):783-7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5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259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183例和肝脏肿瘤76例,术中平均失血量210 mL(120~1 600 mL);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残石率仅4.2%,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率23.6%,复发转移中位时间16.3个月。
结论:在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脏肿瘤时,选择恰当的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0, 19(7):787-7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6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40例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术中均采用选择性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的方法。
结果:40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100~800 mL,平均360 mL。25例术中未输血。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6 min;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具有控制出血确切、肝功能损害小、避免肠黏膜屏障损伤、防止空气栓塞和肿瘤播散转移的优点,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或巨大肝癌的切除。
2010, 19(7):790-7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7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细致解剖分离肝后与下腔静脉前间隙,建立肝后隧道,置弹力带提拉肝脏,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仅阻断病肝侧血流的情况下,进行右半肝切除术。
结果:全组10例,包括肝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胆管结石2例,严重肝损伤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本术式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进行右半肝切除术仅阻断病肝侧血流,手术从容且安全可靠。此法适用于肝良、恶性病变及严重肝损伤的右半肝切除术,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2010, 19(7):793-7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8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2010, 19(7):7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19
摘要:
2010, 19(7):797-8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0
摘要:
目的:建立门静脉高压症(PH) CEAP诊断系统。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1例P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参照美国静脉论坛关于下肢慢性静脉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分类系统中的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和布-加综合征的许氏临床病理分型,提出PH 的CEAP诊断系统。
结果:根据影像学(多普勒超声、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和临床以及病理学资料,将PH 的CEAP诊断系统归纳为:临床表现(C)分为轻型和重型;病因(E)则有先天性、原发性和后天性;解剖(A)定位于肝脏、腔静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病理生理(P)变化包括肝脏的纤维化或硬化、血管的阻塞和血栓形成以及肝内侧支形成、肿瘤(Pt)等。
结论:CEAP诊断系统的建立对各种原因引起的PH的正确诊断、分型和个体化的治疗对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2010, 19(7):801-8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1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干预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90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30例,内镜治疗组30例,手术治疗组30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评价早期内镜干预治疗的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组30例患者均治愈,保守治疗组治愈25例(83.3%),手术治疗组治愈28例(93.3%),内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非内镜治疗的两组(P<0.05)
结论:早期内镜干预解除了胆胰管开口的梗阻,通畅了胆胰液的引流,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理想方法。
2010, 19(7):805-8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2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次)妊娠合并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中期妊娠3例次,晚期妊娠15例次。重症急性胰腺炎5例。合并高脂血症6例,胆道疾病1例。血或/和尿淀粉酶升高者14例次(77.8%,14/18)。B超提示胰腺炎12例次(66.7%)。1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其中1例转手术清创引流。13例终止妊娠。产妇无死亡,胎儿死亡3例(18.8%)。
结论:妊娠期合并胰腺炎以中晚期妊娠为主。高脂血症是主要病因。以保守治疗及保证孕妇安全为首选;及时终止妊娠,母婴分科协作抢救有利于提高疗效。
2010, 19(7):809-8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3
摘要:
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供体因素包括:供体年龄,缺血时间,脂肪变性,病毒性肝炎等。笔者对肝移植中边缘性供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2010, 19(7):813-8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4
摘要:
肝移植过程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因素等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通过谷氨酰胺、益生菌、组胺等制剂的干预,以及低氧预适应等方法可减轻肝移植过程中肠道屏障的损伤作用,进而提高移植肝的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2010, 19(7):816-8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5
摘要: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短期内病死率极高的综合征候群,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遗憾的是供体的日益匮乏迫使肝移植无法作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线治疗手段,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就此应运而生,为改善急性肝衰竭患者症状、等待供肝向肝移植过渡发挥桥梁作用。但BAL中的异种细胞材料存在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动物源性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本文将对BAL可能引起的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进行逐一阐述介绍,并对未来趋势作一展望。
2010, 19(7):820-8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6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l)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4例低分化肝细胞癌, 6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LYVE-1的蛋白表达。
结果:肝癌组织LYVE-l表达阳性。低分化肝癌组织中LYVE-l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肝癌组织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
结论:LYVE-1可作为肝癌组织的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为肝癌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研究手段。
2010, 19(7):823-8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7
摘要:
目的:研究增殖指标Ki-67蛋白和p53蛋白在人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及癌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0例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及癌变(低级别肝胆管上皮内瘤变4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高级别中癌变16例)组织中Ki-67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1)肝胆管上皮癌变组织中Ki-67的增殖指数为20.65±7.62,明显高于肝胆管上皮内瘤变(P<0.05),并随肝胆管上皮增生程度的增加其增值指数也增高。(2)在16例肝胆管癌变组织中p53蛋白的增值指数为14.73±5.57,明显高于胆管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从肝胆管上皮内瘤变到癌变这一发展过程中,Ki-67及p53蛋白增值指数随着细胞增生程度而增高,为临床判断病变程度提供了较具体可靠的参考依据。
2010, 19(7):826-8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8
摘要:
目的:检测Her-2基因拷贝量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化疗药物对预后因子表达的调控。
方法: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28例乳腺癌初治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拷贝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Her-2基因拷贝量明显高于化疗后,但其Her-2基因拷贝量的改变与病例临床分期和化疗周期数目无关。
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乳腺癌Her-2基因拷贝量减少,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提示新辅助化疗也可能通过下调Her-2基因的表达,而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2010, 19(7):830-8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29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24.3%。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腹腔出血及肝功能障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注重术前肝功能的评估、手术操作的规范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防治,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0, 19(7):832-8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30
摘要:
目的:探讨肝包虫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肝包虫病8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85例术前均诊断为肝包虫病。均采取手术治疗,全组均治愈。
结论:B超及CT检查,血清卡松尼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式。
2010, 19(7):834-8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31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外伤性肝破裂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肝破裂修补19例,右肝不规则切除4例;8例在肝破裂修补同时行肠系膜上静脉修补和坏死横结肠切除1例,膈肌修补、胃修补、肠系膜修补各1例,膈肌修补和股骨内固定1例;胆瘘造瘘和胃空肠吻合1例,脾切除和后腹膜破裂出血修补各1例。
结果:4例术后第2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87.1%。术后并发症有胸腔积液或肺部感染6例,尿路感染2例,伤口延期愈合2例,不全肠梗阻1例,胆瘘1例,所有患者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外伤性肝破裂可根据具体病期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能获得较好效果。
2010, 19(7):836-8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32
摘要:
目的:探讨肝胆术后胆瘘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和肝叶切除至胆瘘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T管拔除后胆瘘3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肝叶切除术后胆瘘4例,术中胆总管损伤伴胆瘘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伴胆瘘2例。除1例转院治疗外,其余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
结论:提高操作技术,高度重视熟知胆道系统的解剖及病理变异,术中严谨操作是防止胆瘘的有效方法。
2010, 19(7):838-8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33
摘要: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联合硬膜外阻滞在普通外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
方法:91例手术患者采用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组),以同期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插管组)和单纯喉罩通气全麻(喉罩组)作为对照,观察比较3种麻醉方式对于普通外科手术中患者血液循环的影响和不良反应。
结果:喉罩组与联合组在麻醉诱导、置入/取出喉罩时MAP和HR的波动明显小于插管组。联合组手术过程中MAP,HR的波动显著小于插管组和喉罩组(P<0.05,P<0.01)。喉罩组和联合组拔除喉罩时更为顺利,较少出现呛咳,无呕吐现象,术后也较少出现咽喉疼痛症状。
结论: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兼具喉罩通气和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对于手术中患者的干扰较其他两组少。
2010, 19(7):840-8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7.034
摘要: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SAP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SAP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手术者和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早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19.35%(6/31),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26%(10/31),延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94%(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P早期手术的死亡,最主要的是来自于急性应激期的多器官功能损伤,而非手术本身的打击。外科手术虽是SAP综合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手术中的正确操作和有效引流、手术后重要脏器系统的维护等是SAP患者康复的关键。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