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9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道外科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2010, 19(8):843-8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1

      摘要 (3182) HTML (0) PDF 931.07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3年间治疗的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LC+胆总管探查(LCBDE)治疗,对照组采用LC+内镜下括约肌切开胆管内结石(ES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22%,与对照组(96.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残余结石率为2.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及8.33%,均P<0.01)。
      结论:LC联合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不仅手术成功率与LC+EST相当,而且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及残余结石率低的优点。

    • 腹腔镜指导下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

      2010, 19(8):846-8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2

      摘要 (733) HTML (0) PDF 858.65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讨腹腔镜指导下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对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此切开处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和治疗。探查完成后,放置T管或I期缝合胆总管。
      结果:全组施行此术式152例,发现肝外胆管结石141例,术中结石取净率为100%;探查阴性11例。胆道镜检查和/或协助取石时间为8~35 min,平均15 min。152例微创手术均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腹腔镜下胆总管Ⅰ期缝合42例,放置T管引流110例,术后3~4周拔T管, 无1例结石残留;并发胆瘘2例,未发现有胆道狭窄及残石病例。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为5 d。1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7个月,平均为8个月。经B超或MRCP证实,未发现有胆道狭窄及残石者。
      结论:腹腔镜指导下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微创效果明显,如能在取净结石的情况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微创效果尤为明显。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

      2010, 19(8):849-8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3

      摘要 (723) HTML (0) PDF 854.51 K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1 278例急性胆囊炎行LC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47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720例,坏疽性胆囊炎87例。合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823例,胆囊管结石嵌顿15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8 h内96例,48~72 h 799例,>72 h 383例。 
      结果: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20~300 mL,平均80 mL。术后早期出现发热(38.0~39.5 ℃)375例;一过性黄疸108例;胆瘘17例。无中转手术、胆管损伤和手术死亡者。
      结论: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但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手术经验完全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急性胆囊炎不是LC的禁忌证。

    • 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Calot三角的处理

      2010, 19(8):852-8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4

      摘要 (774) HTML (0) PDF 852.21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术中Calot三角的处理。
      方法:对125例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进行LC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5例中行LC成功117例,成功率93.6%,中转开腹8例,4例因Calot三角严重粘连、解剖不清、胆囊管无法分离,1例胆囊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无法分离,2例因为胆囊动脉出血,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而中转开腹。全组术后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
      结论:萎缩性胆囊炎LC手术成功的关键是Calot三角的解剖,可以通过术前B超,CT,MRI来判断三角区的情况,术中对三角区的胆囊动脉,胆囊管的正确处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胆石症合伴腹腔肿瘤的诊治:附36例报告

      2010, 19(8):855-8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5

      摘要 (527) HTML (0) PDF 852.11 K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石症合伴腹腔肿瘤患者漏诊原因及诊断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胆石症合伴腹腔肿瘤36例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2例,年龄48~82岁。门诊均以胆石症诊断入院。
      结果:36例术前明确合并腹腔肿瘤诊断的18例,术中明确诊断12例,术后5 d至3个月明确诊断6例,并再次手术,均获肿瘤病理学诊断。36例中包括胆囊癌5例(13.9%),胆管癌4例(11.1%),肝癌3例(8.3%),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8.3%),胰腺癌6例(16.7%),胃癌6例(16.7%),结肠癌7例(19.4%),直肠癌2例(5.5%)。2例放弃手术治疗, 2例行介入治疗,32例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和/或胆道探查取石术,4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及胆囊切除术和/或胆道探查取石,4例行剖腹探查术;另6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或胆道探查取石术中误诊者,术后5 d至3个月再次手术行肿瘤根治性切除4例,姑息性切除1例,介入治疗1例。
      结论:胆石症可能合并腹腔肿瘤,特别是合并消化道肿瘤,但其漏诊几率较大。胆石症术前应仔细病史采集,对症状体征不典型者和老年患者术前进行系统全面检查,术中详细探查腹腔脏器,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腹腔肿瘤,术后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应严密随访,以避免漏诊及延误治疗。

    • 胆管结石诱发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0, 19(8):858-8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6

      摘要 (685) HTML (0) PDF 862.96 K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6月—2009年3月诊治的436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分为合并ACS组(74例)和非ACS组(362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胆管结石的数量、胆管结石的直径、梗阻部位、胆管直径、胆管炎病史、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呼吸疾病等14个因素与ACS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胆管结石诱发ACS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436例患者中有74例并发ACS,占16.97%。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肝功能、梗阻部位、胆管炎病史、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独立因素。
      结论:年龄、胆管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了解胆管结石诱发ACS的危险因素对临床治疗胆管结石和预防ACS具有指导意义。

    • 医学诊断专家系统在胆总管结石预测中的作用

      2010, 19(8):861-8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7

      摘要 (693) HTML (0) PDF 984.40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医学诊断专家系统结合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显像(MRCP)预测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对5个月内因胆囊结石、胆囊炎入院的286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对照组术前常规接受MRCP检查。研究组先利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的、运行稳定的医学诊断专家系统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再行MRC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MRCP阳性率、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
      结果:对照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16.78% (24/143),研究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为16.08% (23/143)。但研究组MRCP检查阳性率为95.24%(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9%(21/143)(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83±3.5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10±3.66) d (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1 175.80±7 972.33)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 332.08±9 884.04)元(P<0.05)。
      结论:医学诊断专家系统对胆总管结石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它可作为一种常规初筛手段选择合适病例行MRCP检查,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

    • >基础研究
    • PTTG对胆管癌细胞生长和5-FU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2010, 19(8):866-8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8

      摘要 (561) HTML (0) PDF 1.03 M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抑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后胆管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变化及其对5-FU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将反义PTTG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TTGas和空白载体pcDNA3.1(+)转染入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筛选获得稳定表达株tQBC939(PTTG-)和tQBC939(pcDNA3.1),并设立未转染的QBC939细胞对照组,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比例变化,并采用5-FU处理细胞后,以MTT检测3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计算IC50值,流式细胞仪和Hoechst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tQBC939(PTTG-)组与tQBC939(pcDNA3.1)组和QBC939组比较,前者生长较为迅速, S期细胞比例增多,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增殖指数较高(P<0.05);经5-FU处理后,tQBC939(PTTG-)的 IC50值明显低于tQBC939(pcDNA3.1)和QBC939细胞(P<0.05),细胞凋亡增多。
      结论:转染PTTG反义DNA可增强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力和对5-FU化疗的敏感性。

    • 外源性IL-6对胆管癌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其对Bcl-2 mRNA的调控

      2010, 19(8):871-8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09

      摘要 (560) HTML (0) PDF 903.62 K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外源性IL-6对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凋亡及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MTT法检测外源性IL-6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促增殖作用;通过annexin V/FITC和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外源性IL-6对QBC939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测定Bcl-2 mRNA的表达。
      结果:外源性IL-6能刺激QBC939细胞增殖,且QBC939细胞增殖与IL-6浓度呈正相关(r=1);外源性IL-6处理后,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源性IL-6处理细胞后Bcl-2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外源性IL-6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促进QBC939细胞生长,并抑制QBC939细胞凋亡;而此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 mRNA表达有关。

    • 靶向survivin的siRNA诱导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2010, 19(8):875-8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0

      摘要 (529) HTML (0) PDF 943.35 K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survivin的siRNA对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构建siRNA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肝癌细胞HepG2后观察其对丝裂霉素(MMC)作用的转基因后肿瘤细胞的效应。
      结果:测序证实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RT-PCR检测到siRNA在mRNA水平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率达73%。MTT法观测siRNA作用下MMC对HepG2,HepG2/Silence(-)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仅在48 h时,加MMC组细胞的存活率(0.505±0.015)显著低于对照组(0.824±0.322)(P<0.05)。当survivin的表达被有效抑制时,肝癌细胞存活率(0.520±0.017)在12 h点显著低于对照组(0.741±0.005),且48 h点达到高峰(P<0.05)。免疫印迹法显示,未加MMC前survivin蛋白表达的OD值为34 273±323,加入MMC12,24,48 h survivin蛋白表达的OD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1 415±142,16 771±122和13 672±133),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流式技术检测HepG2/Silence(+)加MMC组12,24,48 h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活性检测显示HepG2/Silence(+)细胞在MMC作用下0,12,24,48 h Caspase-3活性分别为0.19±0.05,0.33±0.12,3.79±0.27和9.34±0.86;各时点间差异具显著性(均P<0.05)。
      结论:靶向survivin的siRNA不仅有效抑制肝癌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而且增强了细胞对MMC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系通过增强细胞内caspase-3活性,增加肝癌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 >病案报告
    • 扩大根治术治疗晚期胃癌1例

      2010, 19(8):880-8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1

      摘要 (422) HTML (0) PDF 756.91 K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HBx蛋白诱发人肝细胞恶性表型的蛋白组学比较分析

      2010, 19(8):881-8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2

      摘要 (607) HTML (0) PDF 1.05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HBx蛋白对人肝细胞发生侵袭恶性表型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稳定表达HBx基因的CCL13-HBx细胞系及转染空质粒的CCL13-pcDNA3.1细胞系的总蛋白质,凝胶经蓝银显色后,采用Image Master 2-DE Elite 4.0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MALDI-TOF-MS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
      结果:获得了背景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CCL13-HBx和CCL13-pcDNA3.1细胞总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质点共26个,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14个非冗余的与细胞代谢、细胞周期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结论:建立了CCL13-HBx,CCL13-pcDNA3.1细胞系的2-DE图谱,鉴定了14个HBx诱发肝癌发生的相关蛋白质,为在蛋白质水平阐明HBx的诱发肝癌发生的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 缺氧诱导因子-1α靶向siRNA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2010, 19(8):885-8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3

      摘要 (594) HTML (0) PDF 1.26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缺氧诱导因子-1α靶向siRNA重组表达载体。
      方法:根据GeneBank提供的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核苷酸序列选择设计4对发夹状结构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到质粒PGenesil-1中,转化至DH5α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
      结果:经基因测序等证实缺氧诱导因子-1α靶向siRNA重组表达载体碱基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
      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靶向siRNA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生物学行为奠定了实验基础。

    • >临床研究
    • 意外胆囊癌临床分析:附37例报告

      2010, 19(8):889-8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4

      摘要 (713) HTML (0) PDF 1.07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意外胆囊癌(IGC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89例其他胆囊癌(GC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GC组相似,IGC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94.6% vs.93.3%),部分合并黄疸(16.2% vs.31.5%);IGC组与GC组在年龄[(56±12)岁 vs.(57±9)岁],女性患者比例(78.4% vs.62.9%),CEA(25% vs.32.8%),CA19-9(30.0% vs.68.3%)阳性率,肿瘤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和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 vs.6.7%)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其合并胆囊结石率(86.5% vs.50.6%)和早期(ⅠA期)病例比例(29.7% vs.9.0%)及手术切除率(56.8% vs.32.6%)均明显高于GC组(均P<0.05),晚期(Ⅲ,Ⅳ期)比例明显低于GC组(43.2% vs.74.2%,P=0.001)。IGC组的总体1,3,5年生存率(70.0%,31.2%,26.8%)及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51±13)个月,17个月]明显高于GC组(27.0%,17.7%,15.1%)[(25±8)个月,5个月](均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0),手术方式(P=0.008)是显著影响IGC的预后因素,但是病理分级(P=0.080),年龄(P=0.188),性别(P=0.234)对预后无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0)是影响IGC预后的独立因子。
      结论:与GC相比,IGC合并胆囊结石率高,早期病例及切除率相对高,预后相对好; T分期是IGC的最显著的预后因子;除原位癌(Tis)及癌仅侵及黏膜层(T1a期)外,其他分期肿瘤,如首次手术漏诊,一律应尽早进行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治疗

      2010, 19(8):896-8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5

      摘要 (698) HTML (0) PDF 863.15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98例肝门部高位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靠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病理确诊。
      结果:按Bismuth-corlitte分型,Ⅰ型8例,Ⅱ型19例,Ⅲa型17例,Ⅲb型14例,Ⅳ型40例。根治切除49例,姑息手术12例,内引流16例,PTCD 5例。根治性切除组平均中位生存期28.6个月,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65.3%,37.5%和3.9%。姑息手术组平均中位生存期17.6个月,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26.8%,8.9%和0%。内引流组平均中位生存期4.5个月,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21%,13%,0%和0%。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典型临床表现出现晚,早期诊断必须依靠辅助检查,根治性手术仍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的惟一有效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多元化,且应个体化。

    • 三维影像重组指导下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观察

      2010, 19(8):899-9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6

      摘要 (724) HTML (0) PDF 865.46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指导下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7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为观察组,行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指导下选择治疗术式及断流范围;36例为对照组,行传统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静脉曲张的改善程度。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近期再出血发生率观察组0(0/37)低于对照组11.11%(4/36),食管静脉曲张总好转率观察组100%(37/37)优于对照组86.11% (31/36),术后出现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观察组(0/37)低于对照组(13.9%,5/36)。两组近期再出血发生率,静脉曲张总好转率,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食管静脉曲张加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门静脉系统三维影像重组指导下选择术式及断流范围较传统断流术有术中损伤小、预后更好的优点。

    • 自动管电流模式在头颈部动脉CT造影使用低剂量射线的可行性

      2010, 19(8):903-9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7

      摘要 (486) HTML (0) PDF 1.33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在不影响显像质量的前提下,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模式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造影中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
      方法:对60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头颈部动脉CT造影显像。患者被分为两组,即常规管电流扫描组(A组)和自动管电流扫描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250 mAs管电流扫描,B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对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和有效剂量进行评估。
      结果:A,B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37.47±9.39)和(36.85±7.96),无统计学差异(P=0.7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32.13±9.06)和(31.86±7.66),无统计学差异(P=0.90)。A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固定无变化,均为16.5mGy,B组为(10.55±0.94)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射线剂量降低约36.1%。
      结论:与常规管电流比较,自动管电流模式头颈部动脉CT造影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明显降低。提示该方法使用低剂量是可行的。

    •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和不同年龄组临床特点比较

      2010, 19(8):907-9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8

      摘要 (688) HTML (0) PDF 1.37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胶囊内镜系统对80例临床疑诊为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并发症、病理及预后等资料,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临床特征。
      结果:80例患者病变检出率为96.3%(77/80)。老年组(≥65岁)胶囊通过时间明显长于中青年组(<65岁)。小肠血管发育不良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小肠出血的首位原因,但老年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59.5% vs.37.2%,P<0.05);中青年组隆起型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平均病程长于中青年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高于中青年组(88 g/L vs.72 g/L)(P<0.05)。中青年组低血容量休克出现频率高于老年组(9.3% vs.0)(P<0.05);老年组合并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
      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疾病检出率高,对各年龄段小肠出血均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 >文献综述
    • 内毒素血症在梗阻性黄疸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0, 19(8):912-9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19

      摘要 (603) HTML (0) PDF 870.87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有多种因素参与梗阻性黄疸(梗黄)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对于内毒素血症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其在梗黄发病中的作用规律尚不十分明了。笔者就梗黄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 上皮-间质转化及其调控基因Snail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2010, 19(8):916-9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0

      摘要 (460) HTML (0) PDF 1.01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肿瘤的侵袭和远处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两者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结合文献进行综述。

    • ERβ剪接变异体及其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0, 19(8):920-9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1

      摘要 (456) HTML (0) PDF 889.88 K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雌激素受体β(ERβ)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ERβ剪接变异体的表达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以及预后有关。笔者就ERβ剪接变异体的基因结构、分子生物学特征、类型、分布以及它们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NF-кB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0, 19(8):925-9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2

      摘要 (701) HTML (0) PDF 1.12 M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癌组织NF-к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间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观察组(A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结石对照组(B组),肝良性肿瘤旁1~2 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取各组组织切片进行NF-кB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的差异及意义。
      结果:从C,B组至A组NF-кB表达阳性率呈逐级升高,分别为4.0%,25.0%,51.1%, C,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其在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NF-кB过表达是肝内胆管结石引致肝内胆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本研究可能为肝内胆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病案报告
    • 男性异位乳腺纤维瘤1例

      2010, 19(8):928-9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3

      摘要 (673) HTML (0) PDF 756.59 K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要论著
    • 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减黄术预后多因素分析

      2010, 19(8):929-9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4

      摘要 (695) HTML (0) PDF 955.69 K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减黄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
      方法:对34例行介入减黄术的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有肿瘤诊断,Bismuth分型,减黄术式,后续治疗与否,远处转移与否和术前KPS评分。多因素分析显示显著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肿瘤的诊断、Bismuth分型、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及是否行后续治疗。
      结论:显著影响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减黄术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的诊断,Bismuth分型,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及是否行后续治疗;针对原发疾病的系统后续治疗是提高其预后生存的有效方法。

    • 胆囊胆固醇沉积症发病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

      2010, 19(8):933-9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5

      摘要 (504) HTML (0) PDF 772.46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沉积症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方法:在370例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胆固醇沉积症的病例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1例,其中弥漫型38例,息肉型13例。另在胆囊切除患者中随机抽取51例非胆固醇沉积症作为对照,收集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数据,用方差分析对3组间各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弥漫型和息肉型胆固醇沉积症患者血清平均TC分别为(4.36±0.77)mmol/L和(4.53±0.59)mmol/L,均较对照组血清TC(4.04±0.58)mmol/L 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类型胆固醇沉积症患者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型胆固醇沉积症患者增高的血脂主要是血清TC和LDL。
      结论:胆固醇沉积症的发病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乳腺癌ER|PR与HER-2|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2010, 19(8):935-9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6

      摘要 (611) HTML (0) PDF 863.32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与HER-2,p53的表达及它们的相关性。
      方法:对收治的368例乳腺癌患者ER,PR,HER-2及p53的表达及它们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淋巴结转移患者ER,PR阳性表达率低,HER-2及p53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与P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44,P<0.05),HER-2与p53表达呈低度正相关(r=0.197,P<0.05);ER,PR与HER-2,p53表达呈负相关(r=-0.312,r=-0.511, r=-0.300, r=-0.464,P<0.05)。
      结论:ER,PR与HER-2,p53的检测对乳腺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 >临床报道
    • 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病

      2010, 19(8):938-9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7

      摘要 (479) HTML (0) PDF 845.40 K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对18例右侧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所行“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 “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2例存在残余结石,其他患者术后均未见胆管炎症发作和结石复发。
      结论: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右侧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

      2010, 19(8):940-9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8

      摘要 (533) HTML (0) PDF 838.27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100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并按事先制定的表格,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体征与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情况,手术方式与治疗结果等并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男女比例为3:2,年龄60~80岁之间,平均(67.5±10.3)岁。66例既往有胆道疾病史。引起胆道梗阻的病因中以结石为主。入院至手术时间5~ 48 h,平均(12.3±4.7)h,96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例内科治疗,3例自动出院。97例中治愈90例,好转3例,病情恶化2例,死亡2例。
      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采用合理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疗效。

    • 胆道探查术后T管拔出困难的临床处理

      2010, 19(8):942-9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29

      摘要 (661) HTML (0) PDF 937.47 K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胆道术后T管拔出困难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所遇到的22例胆道术后T管拔出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中T管被缝线缝住者11例,医用化学胶胶粘者9例,T管修剪欠佳者1例,患者过度紧张者1例,所有均采用非手术方法拔出T管,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胆道术后T管拔出困难原因复杂,找出原因进行恰当的处理可避免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与思考:附1 623例报告

      2010, 19(8):944-9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0

      摘要 (647) HTML (0) PDF 857.72 K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基层医院的实用意义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623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中转开腹15例(0.92%);胆管损伤3例(0.18%),胆瘘5例(0.30%),胆总管残余结石3例(0.18%),下肢静脉血栓1例(0.06%),无死亡病例
      结论:基层医院开展LC只要规范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样可以达到微创和并发症少的最佳效果,更好地为广大基层患者服务。

    • CTA对选择性断流术前后门静脉系统状态及对手术疗效的评估

      2010, 19(8):946-9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1

      摘要 (727) HTML (0) PDF 1.23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TA技术评估选择性断流术前、术后患者的门静脉系统状态及选择性断流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综合评估术前及术后3个月门静脉系统CTA、食管内镜及临床疗效。
      结果:资料完整的21例患者中,术前CTA显示门静脉、脾静脉及冠状静脉主干宽度分别为(18.51±3.15)mm,(15.06±4.65)mm,(7.44±3.58)mm;术后3个月分别为(13.75±1.84)mm,(6.73±2.60)mm,(4.77±2.43)mm;术后血管管径均较术前明显变细(P=0.000)。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5例(23.8%),中度11例(52.4%),重度5例(23.8%);术后3个月轻度13例(61.9%),中度5例(23.8%),重度3例(14.3%);术后静脉曲张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43)。术前腹水10例(47.6%),上消化道出血15例(71.4%),术后3个月无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术前、术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TA技术能客观、及时、准确地评估选择性断流术前、术后患者的门静脉系统状态,对手术疗效和出血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 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21例报告

      2010, 19(8):951-9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2

      摘要 (559) HTML (0) PDF 764.02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行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的复发性腹股沟疝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下腹部直或横切口,不解剖腹股沟管,直达腹股沟管后壁。单一切口同时修补双侧疝5例。
      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3/21),包括腹股沟区出血、切口脂肪液化和阴囊残留疝硬肿症各1例。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住院时间5.5 d。随访3个月至5年,无术后复发。
      结论:开放式后入路行复发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和复发率低等特点,同时减少了手术进路损伤,有推广价值。

    • 脾亢脾切除术后腹腔内“渗血”原因分析及治疗

      2010, 19(8):953-9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3

      摘要 (524) HTML (0) PDF 765.32 K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脾亢脾切除术后腹腔渗血的原因及诊治原则并总结其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出现术后腹腔渗血的10例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渗血10例患者经再次剖腹探查,6例(60.0%)可见明确出血灶,首次手术操作技能与术后渗血存在直接关系。
      结论:可靠的术中处理是预防术后渗血的关键,严密的术后观察与及时再手术可挽救不足。

    • >病案报告
    • 回盲部畸胎瘤1例

      2010, 19(8):954-9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4

      摘要 (371) HTML (0) PDF 1.05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肝脏透明细胞癌伴盆腔转移1例

      2010, 19(8):955-9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0.08.035

      摘要 (535) HTML (0) PDF 5.51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