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肝移植专题研究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1, 20(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1

      摘要 (777) HTML (0) PDF 909.77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的17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围手术期45个独立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32例发生胆道并发症,患病率为18.6%,包括10例胆瘘,14例无胆瘘的胆管狭窄,5例无胆瘘或胆管狭窄的胆道结石,2例单纯胆道感染,1例单纯胆道出血。其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2(3~585 d)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排斥反应(P<0.001),慢性排斥反应(P=0.030),留置T管(P=0.005),术后1个月的肝动脉阻力指数(RI)≤0.66(P=0.026)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严密监测、必要的预防性抗凝治疗、规范的抗排斥治疗、不留置T管的胆管重建方式有助于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 血型不相容肝移植新型策略临床的应用

      2011, 20(1):6-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2

      摘要 (652) HTML (0) PDF 837.93 K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型不相容肝移植新型策略运用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血型不相容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4例临床资料,4例均为成人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3例AB型供给O型,1例AB型RH(+)供给A型RH(-)。采用术前设定的围术期新策略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包括四联免疫抑制剂、选择性血浆置换、术后输注免疫球蛋白和前列腺素E1、术中切脾、降阶梯策略预防及治疗术后感染。
      结果:1例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抗体介导的超急性排异反应,经血浆置换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治愈;2例发生急性肾功衰,经床旁血液净化治愈;所有患者术后均发生感染并治愈,全部存活出院,随诊2~10个月,肝肾功正常。
      结论:采用四联免疫抑制剂﹑术中切出脾脏﹑选择性血浆置换,输注免疫球蛋白及脂质体前列腺素E1及降阶梯抗感染治疗新策略,也许是提高跨血型肝移植成功率的有效办法之一。

    • TNF-α和IL-2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1, 20(1):11-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3

      摘要 (583) HTML (0) PDF 909.22 K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情况,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
      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组织中TNF-α和IL-2基因的表达,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研究其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结果:术后3,5,7d异基因肝移植大鼠移植肝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肝组织TNF-α及IL-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同基因肝移植大鼠肝组织的TNF-α,IL-2表达水平。
      结论:TNF-α和IL-2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作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

    • 低氧预适应对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血清内毒素的影响

      2011, 20(1):15-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4

      摘要 (629) HTML (0) PDF 1.40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HP)对大鼠自体肝移植后血清内毒素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体肝移植模型进行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自体肝移植(AT)和低氧预适应+AT(HP)3组,每组24只。HP组术前用8%氮氧混合气体处理90 min。各组分别于术后1,6,12 h处死大鼠取肠标本,抽血检测ALT和AST水平;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肠黏膜损伤程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HP组血清ALT,AST及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低于AT组,但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HP组小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低于AT组;透射电镜下HP组线粒体损伤较AT组明显减轻。
      结论:HP可减轻肝IRI对肠道黏膜的损伤,减少了肠道内毒素移位而降低肝移植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内毒素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线粒体结构损伤,减轻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细胞的供能,提高细胞的抗缺氧能力有关。

    • >肝癌外科治疗专题研究
    • 极限量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的安全性分析

      2011, 20(1):20-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5

      摘要 (756) HTML (0) PDF 812.51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的安全性评价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手术治疗的69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评估巨大肝癌肝切除的术前肝功能、肝储备功能、肝切除量、残肝体积等指标,观察患者术后恢复及生存情况。
      结果:全组术前肝储备功能ICGR15 均在≤15%,术前估计解剖性肝切除量在50%~70%。4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26例为姑息性切除。切除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为4.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经治疗后均顺利恢复。
      结论:肝储备功能评估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肝体积精确测量,为确定肝切除安全限量和适当肝切除范围提供了可靠依据。

    • 肝癌解剖性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的影响

      2011, 20(1):2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6

      摘要 (613) HTML (0) PDF 832.19 K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的影响,并分析肝癌切除术后与近期死亡相关的因素。
      方法:2006年8月—2009年1月,笔者行肝癌根治性切除5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5例,采用解剖性肝癌切除术;乙组27例,采用非解剖性肝癌切除术。随访患者术后存活时间。
      结果:解剖性切除组1年病死率20.0%,非解剖性切除组1年病死率25.9%,两组间近期并发症发生人次及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但解剖性切除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解剖性切除组少(P=0.006)。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门静脉癌栓与近期病死率有关(P=0.019)。
      结论:肝癌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对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无明显影响,肝癌门静脉癌栓可以成为预测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

    • 原发性肝癌精准肝切除术后应用羟乙基淀粉的临床研究

      2011, 20(1):27-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7

      摘要 (700) HTML (0) PDF 833.98 K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后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对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自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08例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1)羟乙基淀粉治疗组:54例。术后3 d内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500 mL/d;(2)白蛋白治疗组:54例。术后3 d内使用人血白蛋白者10 g/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7 d的ALT,AST,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
      结果:术前两组临床资料、肝切除类型、范围及术中出血量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与白蛋白治疗组比较,羟乙基淀粉治疗组患者在术后2,4,7 d的ALT,AST,白蛋白水平,术后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羟乙基淀粉治疗组术后2 d的CRP较白蛋白治疗组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1,P=0.000);术后4,7d的CRP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腹腔出血、胆汁漏及腹腔感染。羟乙基淀粉组共有28例发生一种或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51.9%(28/54),白蛋白组共有39例发生一种或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72.2%(39/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757,P=0.047)。
      结论:羟乙基淀粉在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白蛋白的用量,控制术后的炎症反应,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2011, 20(1):32-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8

      摘要 (968) HTML (0) PDF 831.88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胆红素变化的规律及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为高胆红素组和胆红素正常组,观察术后胆红素变化特点,分析导致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因素。
      结果:红素正常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4 d达峰值[(21.5±9.2)μmol/L],术后14 d可降至正常水平;高胆红素血症组血清总胆红素7 d达峰值[(49.2±25.4)μmol/L],术后14 d仍高于正常值2倍[(36.1±17.6)μmol/L]。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水平,肝功能Child分级,术中肝血流阻断方式,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术后合并低钠血症与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独立预测指标(OR=5.406,χ2=11.319,P=0.001)。
      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是重要的。围手术期对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临床因素积极防范并处理,可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脂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1):36-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09

      摘要 (667) HTML (0) PDF 813.68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CC)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脂的变化及其与前清蛋白、转氨酶变化的关系。
      方法:选取HCC肝手术患者126例,测定术前及术后1,3,7 d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前清蛋白、转氨酶水平。
      结果:HCC患者术前胆固醇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第1,3,7天甘油三酯、胆固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胆固醇变化与谷丙转氨酶呈负相关(r=-0.231, P<0.05),与前清蛋白无相关性(r=0.082, P>0.05)。甘油三酯水平与术前清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无相关性(r=0.091, P>0.05;r=0.086, P>0.05)。
      结论:HCC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术后血脂降低可能与肝功能损害及手术应激有关。

    • >基础研究
    • 肝细胞癌中MyD88和STAT3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1):39-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0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02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yD88和STAT3在82例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合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结果:MyD88和STAT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55/82)和69.5%(57/82),高于癌旁肝组织中的11.0%(9/82)和8.5%(7/8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组织中MyD88与STAT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78,P=0.002)。MyD88和STAT3表达与HCC患者的性别、癌的分化程度、有无HBV感染和肝硬化有关;上述4指标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与HCC肿瘤大小及有无静脉浸润无关;该2指标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MyD88和STAT3表达上调,导致肝癌细胞增殖和免疫逃逸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

    • HtrA1丝氨酸蛋白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1):43-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1

      摘要 (1181) HTML (0) PDF 833.47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HtrA1丝氨酸蛋白酶(HtrA1 serine protease)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及癌旁肝组织标本中HtrA1 mRNA的表达。
      结果:肝癌组织中HtrA1 mRNA值为1.2729±0.9911,癌旁组织中的HtrA1 mRNA值3.8667±2.8099,肝癌组织中HtrA1 mRNA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rA1 mRNA表达,肝内外转移及包膜是影响肝癌静脉浸润的独立因素。
      结论:HtrA1在肝癌中的表达可望作为判断肝癌预后或转移复发的指标之一。

    • 原发性肝癌中RUNX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1):48-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2

      摘要 (586) HTML (0) PDF 1.34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RUNX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提取肝组织样本的总RNA(包括65例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6株肝癌细胞株及1株正常肝细胞株),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RUNX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经Western blot法验证。
      结果:(1)对照组(癌旁组织)RUNX3 mRNA表达量为肝癌组(癌组织)的4.2倍。41例(63.08%)肝癌组织中的RUNX3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织显著下调:下调8倍以上者17例,下调4倍以上者21例,下调2倍以上者3例。(2)66.67%(4/6)肝癌细胞株RUNX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肝细胞株明显下调。(3)RUNX3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在肝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与患者肝硬化(P=0.028)及组织分型(P<0.001)相关。
      结论:RUNX3基因的缺失或低表达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1, 20(1):53-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3

      摘要 (662) HTML (0) PDF 1.12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genistein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54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3组。A组为I/R组:70%热缺血60 min及再灌注;B组为I/R
       genistein(GST)预处理组;C组为假手术组。于成模后2,6,12 h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ST,ALT浓度和肝组织MDA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asepase-3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I/R组相比,genistein预处理血清中AST及ALT浓度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casepase-3蛋白表达及MDA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饮食中亚硝酸盐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1, 20(1):58-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4

      摘要 (692) HTML (0) PDF 1.24 M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饮食中亚硝酸盐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I/R组(对照组)、亚硝酸钠预处理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肝脏部分I/R模型,实验组的饮水中加入少量亚硝酸盐并喂养7 d后建模,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及活性。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并观察各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对照组AST,ALT,MDA水平和细胞凋亡的程度均明显异常。实验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 NO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NOS并未增多,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饮食中的亚硝酸盐对大鼠肝脏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白术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2011, 20(1):62-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5

      摘要 (679) HTML (0) PDF 857.58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术多糖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I/R组,白术多糖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PC组),分别于成模后1,6,24 h 3个时段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组织中ICAM-1 mRNA含量及IL-1的表达。
      结果:PC组及I/R组ALT,AST水平以及ICAM-1 mRNA含量和IL-1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PC组上述4个指标均较I/R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术多糖可能通过降低ICAM-1的含量而减少炎症因子IL-1的生成,从而对肝脏I/R损伤起保护作用。

    • 应用256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I/R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2011, 20(1):67-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6

      摘要 (594) HTML (0) PDF 1.26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兔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阶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其价值。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阻断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按缺血再灌注的时间分为6,12,24 h和假手术(S)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采用256层螺旋CT行全肝灌注成像和病理学分析。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结果:(1)在I/R 6,12,24 h组肝脏血流出现差异性分布(低灌注的肝组织,即梗死区)。(2)在梗死的肝组织中,与S组相比,I/R 6 h 组中HPP,TLP外,I/R12 h和24 h组HAP,HPP,TLP均低于对照组,而HPI则高于对照组.在灌注相对正常的肝组织中各灌注参数均呈下降趋势。(3)I/R组梗死与未梗死肝组织CT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CT灌注参数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肝I/R病理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临床研究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研究

      2011, 20(1):7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7

      摘要 (911) HTML (0) PDF 830.71 K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FN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31例中25例(80.6%)为40岁以下青壮年,23例(74.2%,23/31)无明显症状,HbsAg阳性1例,肝功能,AFP,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单发肿瘤27例,4例为2个病灶。病灶多位于Ⅳ,Ⅴ,Ⅷ肝段。病灶大小0.5~15.0 cm。FNH术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彩超3.2%(1//31),CT 32.1%(9/28),MRI 20.0%(2/10),肝动脉造影0(0/3)。术前诊断正确3例(9.7%),误诊为肝癌13例(41.9%),肝腺瘤4例(12.9%),肝血管瘤2例(6.5%),诊断不明9例(29.0%)。手术切除29例,2例经皮穿刺活检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后予保守治疗。随访时间8个月至6.5年,29例术后均无复发。未手术2例,随访时间18~53个月,均健在,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
      结论:FNH患者往往无临床症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FNH正确诊断率的有效方法。怀疑FNH者,可经皮穿刺活检协助诊断,对于诊断明确、无症状的FNH,可定期观察,无需治疗。

    • MELD评分系统评估慢性肝损伤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2011, 20(1):75-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8

      摘要 (642) HTML (0) PDF 847.15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MELD 评分评估慢性肝损伤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慢性肝损伤性肝脏移植患者术前测定的MELD 评分,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检测患者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分析MELD 评分系统与肝组织纤维化图像定量分析的相互关系。
      结果:慢性肝损伤患者的MELD 评分与肝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呈直线正相关;Child A,B,C 3组间MELD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ELD 评分能准确评估慢性肝损伤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 >病案报告
    • 阑尾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2011, 20(1):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19

      摘要 (456) HTML (0) PDF 716.69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2011, 20(1):79-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0

      摘要 (907) HTML (0) PDF 819.88 K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以及高龄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01例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结果:大于70岁的高龄胃癌患者(高龄组)有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术前合并症多等临床特点。高龄组术前合并症发生率为49.5%(50例),对照组(小于70岁的胃癌患者)为2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对照组为15.2%,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胃癌手术切除98例(97.0%),其中根治性切除87例(86.1%)。
      结论:高龄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症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加强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文献综述
    • 混合细胞型肝癌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2011, 20(1):83-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1

      摘要 (626) HTML (0) PDF 844.55 K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混合细胞型肝癌(cHCC-CC)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笔者综述近年来有关混合细胞型肝癌的概念分型、病因、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的文献资料,以期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改善预后。

    • PI-9和GrB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1, 20(1):88-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2

      摘要 (484) HTML (0) PDF 828.06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9(PI-9)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具有抑制颗粒酶B(GrB)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阻断GrB所致的靶细胞凋亡,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自稳。GrB存在于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中,是细胞免疫应答中最主要的效应分子。近年发现在一些肿瘤细胞中有GrB和/或PI-9的表达,并认为它们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免疫耐受等有关,笔者就PI-9和GrB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它们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和意义作一综述。

    • 血管紧张素Ⅱ对肿瘤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1, 20(1):92-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3

      摘要 (471) HTML (0) PDF 819.63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新生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降解密切相关。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有密切关系,现就此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IP2A和c-myc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1):95-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4

      摘要 (615) HTML (0) PDF 1.21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IP2A和c-myc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IP2A和c-myc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中CIP2A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和62.5%,对应癌旁组织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和57.5%。CIP2A和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904)。CIP2A在肝癌组织中的过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门静脉侵犯有关,各因素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IP2A的过表达可能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推测肝癌中c-myc基因受致瘤因素的影响使活性明显增强,c-myc刺激CIP2A蛋白表达的同时为自身的稳定表达提供了一个正反馈环路。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1, 20(1):99-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5

      摘要 (497) HTML (0) PDF 1.42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报告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
      结果:该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无特征性阳性,术前难以确诊。组织学上由单一的上皮样细胞构成,无厚壁血管及脂肪成分,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
      结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十分罕见,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不确定,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 >病案报告
    • 腹腔梭形细胞瘤1例

      2011, 20(1):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6

      摘要 (412) HTML (0) PDF 878.68 K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报道
    • 原发性肝癌肝段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2011, 20(1):102-1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7

      摘要 (507) HTML (0) PDF 795.31 K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5年6月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4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行单肝段切除29例,2个肝段切除15例,多肝段切除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4%,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
      结论:以肝段为基本单位的规则性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对有适应证者尽可能采用此种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 原发性肝脏癌肉瘤1例报告

      2011, 20(1):104-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8

      摘要 (572) HTML (0) PDF 1.03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
      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肝脏癌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肝脏癌肉癌均为肿瘤中同时包含恶性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两者之间无移行过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分别表达上皮源性和间叶源性的标志物。该例术后生存8个月,后失访。
      结论:原发性肝脏癌肉瘤临床罕见,预后差,首选治疗方式为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

    • 门奇静脉断流术加大网膜经肝圆韧带腹壁固定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2011, 20(1):106-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1.029

      摘要 (682) HTML (0) PDF 1.00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门奇静脉断流术(断流术)加大网膜经肝圆韧带腹壁固定仿自然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
      方法:1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同时,将大网膜经过肝圆韧带固定于前腹壁,手术前后测量门静脉系统和脐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18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脐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术后3,6个月,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降低,血流速度略升高,脐静脉内径增宽,腹壁后方脐静脉旁发现1条或多条伴行的扩张静脉,脐静脉血流速度增快。
      结论:断流术加大网膜经肝圆韧带腹壁固定是一种良好的仿自然分流方式,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