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结直肠肿瘤专题研究
    • Ⅲ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预后的关系

      2011, 20(10):1025-10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1

      摘要 (669) HTML (0) PDF 1011.14 K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47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比率(MLR)的中位数分为3个组:低比率组(≤0.21),中比率组(>0.21~0.42),高比率组(>0.42)。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和5年生存率的差别,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47例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为0.02~1.00,中位数为0.21,在低比率组中,高中分化的结直肠癌的所占比例(57.9%,113/195)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的比例(23.1%,12/52)(P<0.01);≥12枚病检淋巴结的结直肠癌所占比例(56.5%,95/168)明显高于<12枚淋巴结的比例(38.0%,30/79)(P<0.05)。低比率组、中比率组、高比率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28.8%,6.3%,3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比率是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MLR是判断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2011, 20(10):1029-10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2

      摘要 (652) HTML (0) PDF 899.12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和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内科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手术组和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1.1%,27.9%和65.7%,20.6%,3.0%(P<0.05或P<0.01)。再次肝切除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切缘情况,CEA,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有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和肿瘤大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再次肝切除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是安全的治疗方案,肿瘤负荷较小(癌直径<5 cm和转移灶<3个)的患者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可以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2011, 20(10):1033-10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3

      摘要 (469) HTML (0) PDF 902.25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病案报告
    • 甲状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2011, 20(10):1036-10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4

      摘要 (451) HTML (0) PDF 780.33 K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结直肠肿瘤专题研究
    • 超声刀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2011, 20(10):1037-10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5

      摘要 (608) HTML (0) PDF 947.50 K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与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使用超声刀(30例)与电刀(32例)行根治术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6±2)cm和(15±4)cm,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mL和(150±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和(145±30)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3±6)个和(12±5)个,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声刀组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引流量优于电刀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均P>0.05)。结论: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较使用电刀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三管冲洗引流在预防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2011, 20(10):1040-10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6

      摘要 (581) HTML (0) PDF 1.02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管冲洗引流减压对预防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意义。方法: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研究所3年间收治的332例TME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6例。A组放置自制三管行冲洗引流;B组用常规引流,两组引流管均置于直肠内吻合口上5 cm处。观察两组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瘘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4天肛管直肠压力最高。A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B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1例(6.62%,11/166),术后第4天瘘发生的例数最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9,P=0.001)。B组吻合口瘘中9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例行近端肠造瘘转流术治愈。两组均无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三管冲洗引流减压能有效地预防TME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 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1, 20(10):1044-10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7

      摘要 (593) HTML (0) PDF 896.19 K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患者性别、年龄、肝转移部位、肝转移时间、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10个因素,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为(16.5±5.3)个月,3年生存率为12.7%。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部位、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7个因素与预后有关,它们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9,9.600,8.076,17.376,19.817,24.310,32.267;P<0.05)。Cox回归模型表明原发肿瘤分化程度(RR=1.671,95%CI 1.236~2.345,P=0.026),淋巴转移(RR=1.658,95%CI 1.214~2.286,P=0.010),有无肝外转移(RR=2.586,95%CI 1.758~6.326,P=0.000)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RR=6.846,95%CI 3.624~13.032,P=0.000)与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是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大肠癌术前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2011, 20(10):1047-10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8

      摘要 (535) HTML (0) PDF 1005.91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对于大肠癌术前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CTVC和结肠镜检查并手术治疗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1例大肠癌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中证实CTVC的检出率为100%,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为92.0%。CTVC定位准确(100%),结肠镜检查定位符合率为93.6%。CTVC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是94.1%。结论:CTV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判断肠外浸润转移范围、在重度肠腔狭窄时观察近端肠段,综合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部位,并与结肠镜检查形成互补,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附8例报告

      2011, 20(10):1050-10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09

      摘要 (491) HTML (0) PDF 887.77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44个月,均健在。结论: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 >基础研究
    • 奥沙利铂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2011, 20(10):1053-10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0

      摘要 (450) HTML (0) PDF 1.14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LOHP)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LC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LOHP单药及LOHP联合LC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两组给药处理HCT116细胞的凋亡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3,-8,-9,PARP的变化。结果:两实验组对HCT1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组抑制作用较LOHP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使HCT116细胞凋亡比例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细胞凋亡更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procaspase-3,-9,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联合组较LOHP组下调更加明显;两组间procaspase-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LCP能增加LOH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碳酸酐酶IX与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2011, 20(10):1058-10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1

      摘要 (481) HTML (0) PDF 925.89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标记物碳酸酐酶IX(CA-IX)在直肠癌患者不同部位表达和对直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以及在直肠癌发生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IX在正常直肠组织,直肠腺瘤,直肠癌原发癌灶,系膜组织,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MTT法检测CA抑制剂乙酰唑胺对体外直肠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判断CA-IX作为直肠癌相关蛋白和转移相关因子的意义。结果:直肠癌癌灶CA-IX阳性率(74.2%)明显高于直肠腺瘤(16.7%)(P<0.01),而正常直肠组织无CA-IX表达。癌灶和系膜组织中CA-IX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N0组癌灶CA-IX阳性率(85.5%)高于N1组(66.7%)和N2组(64.5%)(均P<0.05);N0组系膜组织CA-IX阳性率(5.5%)低于N1组(26.2%)和N2组(29.0%)(均P<0.05)。乙酰唑胺能提高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体外对直肠癌细胞杀伤能力(P<0.05)。结论:CA-IX能促进直肠癌细胞增殖,与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直肠癌相关肿瘤标记物,但不宜作为癌转移相关因子。

    • 大肠癌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2011, 20(10):1062-10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2

      摘要 (503) HTML (0) PDF 1.16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I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2011, 20(10):1067-1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3

      摘要 (521) HTML (0) PDF 941.91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TAG72和GRP9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2011, 20(10):1071-10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4

      摘要 (505) HTML (0) PDF 1.23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49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灶及80例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或胃镜活检标本行常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AG72和GRP94的表达。 结果:胃癌组织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各类型胃良性病变(P<0.05或P<0.01);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及胃良性病变黏膜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原发灶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浸润深度T1+T2者、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器官转移者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T3+T4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者(P<0.05或P<0.01);组织学分级II级及N1站淋巴结转移者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低于组织学III+IV级及N2+N3站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AG72和GRP94表达水平对胃癌发生、进展和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可能有促进作用,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胃癌预后不良。

    • 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的检测

      2011, 20(10):1075-10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5

      摘要 (582) HTML (0) PDF 1.20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筛选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基因,为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建立裸鼠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皮下移植瘤模型,鼠间传3代后移植小瘤块到裸鼠胃壁,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RT-PCR法检验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共建立胃癌原位移植裸鼠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腹膜转移发生率为40.0%(6/15)。芯片杂交分析筛选出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RT-PCR验证高表达的再生基因IV (Reg IV),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情况相符。结论:胃癌原发灶与腹膜转移灶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可能在胃癌的腹膜转移中起了促进作用。

    •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10):1080-10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6

      摘要 (509) HTML (0) PDF 975.84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Bmi-1 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 (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 慢性传输性便秘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的分布与表达研究

      2011, 20(10):1084-10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7

      摘要 (542) HTML (0) PDF 984.09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传输性便秘(STC)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与表达变化。方法:建立STC大鼠模型,以电化学发光法、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TC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性激素及结肠ERβ的分布与表达。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STC大鼠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睾酮(Testo)与正常大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ERβ主要分布于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且STC大鼠ERβ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大鼠。Western blot显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量降低,ERβ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STC的发病机制。

    • >临床研究
    • 原发性空、回肠癌的诊治:附14例报告

      2011, 20(10):1088-10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8

      摘要 (650) HTML (0) PDF 894.05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其主要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例空、回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空、回肠癌男女均可发病,全组男∶女为1∶6;临床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及肠梗阻等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全组空肠癌9例,回肠癌5例,13例行癌肿切除术,其中5例行术后化疗2~6个周期,1例伴肝转移并腹水,仅行活检术并术后支持治疗。全组术前诊断率低于50%,术后3年生存率为50.0%;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淋巴转移越少、距屈氏韧带越远,其术后生存率越高,反之则越低。结论:空、回肠癌的术前诊断困难,需要B超,CT,内镜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率高。

    •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5例报告

      2011, 20(10):1091-10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19

      摘要 (625) HTML (0) PDF 897.81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行胃癌或结肠癌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12月15例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或复发胃癌12例,结肠癌3例。结果:中位手术时间6 h(4~12 h),中位术后住院时间21 d(7~63 d)。并发症发生率为46.7%(7/15),再手术率为6.7%(1/15),病死率为6.7%(1/15)。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2%,44.4%,22.2%。结论: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患者的治疗选择。该术式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 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

      2011, 20(10):1094-10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0

      摘要 (658) HTML (0) PDF 896.97 K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7个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症状以腹痛多见(54例),其次是以返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1例),主要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内镜检查诊断。6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出现病情反复,行憩室旷置术(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Billroth II)。37例经外科治疗,其中22例因合并胆道系统疾病行相关手术;11例反复发作憇室炎行憇室旷置手术(5例)或切除手术(6例);4例行其他手术。105例均随访1年,未见明显不适。结论:十二指肠憩室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多经消化内镜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多数可以保守治疗,外科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2011, 20(10):1098-11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1

      摘要 (737) HTML (0) PDF 890.27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 >文献综述
    •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进展

      2011, 20(10):1101-11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2

      摘要 (409) HTML (0) PDF 912.45 K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排便及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的选择、辅助性放化疗的应用、补救性手术的实施,以及远期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笔者就此进行综述。

    • 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及其应用于大肠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1, 20(10):1106-11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3

      摘要 (478) HTML (0) PDF 895.53 K (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从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经验的最新数据表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产生类似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R)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并对实体瘤如大肠癌有治疗作用。笔者就allo-HSCT中产生GVT及其GVT的免疫机制和近几年本allo-HSCT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Wnt/β-catenin通路与KLF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1, 20(10):1109-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4

      摘要 (378) HTML (0) PDF 905.50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β-catenin作为Wnt通路的核心蛋白,调节Wnt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和转录,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β-catenin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其功能激活和在核内聚积,调节肿瘤发生发展、弥散甚至转移。转录因子KLF4主要在分化期的胃肠道上皮等细胞内高表达,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KLF4在多种胃肠道肿瘤中表达降低,且敲除胃肠道上皮KLF4后,胃肠道上皮呈增殖及分化改变,这表明KLF4是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β-catenin与KLF4相互作用对胃肠道肿瘤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011, 20(10):1113-1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5

      摘要 (523) HTML (0) PDF 899.05 K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笔者就目前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从病因、肉芽肿形成的条件和成分、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1, 20(10):1116-11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6

      摘要 (407) HTML (0) PDF 910.15 K (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肠肌纤维母细胞(IMF)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异常、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纤维化效应有关,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大肠癌中HSP70和HSP90α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2011, 20(10):1120-1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7

      摘要 (392) HTML (0) PDF 892.86 K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 70和HSP 90α在58例大肠癌和24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SP 70和HSP 90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77.6%,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 P<0.05), 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1, P<0.05)。HSP 70和HSP 90α表达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HSP 70和HSP 90α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大肠癌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20(10):1123-11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8

      摘要 (462) HTML (0) PDF 1.11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硒蛋白-P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和55.7%,在正常黏膜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其他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2011, 20(10):1126-11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29

      摘要 (422) HTML (0) PDF 970.98 K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χ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 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 DYX1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10):1129-1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0

      摘要 (450) HTML (0) PDF 950.15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临床报道
    • 应用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病因及防治分析

      2011, 20(10):1132-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1

      摘要 (672) HTML (0) PDF 886.64 K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应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经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大出血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吻合口出血时间术后6~16 d,出血量均在1 000 mL以上,5例有出血性休克表现,其中5例有吻合口瘘。4例经二次手术横结肠造瘘好转,2例经肛门放置直肠支撑管压迫止血成功,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死亡。结论: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的高危因素;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可能是防治该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2011, 20(10):1135-11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2

      摘要 (513) HTML (0) PDF 791.60 K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 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伴有消化道出血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2011, 20(10):1137-1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3

      摘要 (537) HTML (0) PDF 946.62 K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6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病变部位以降部和球部多见,分别经内镜、上消化道钡餐及上腹CT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检测示:CD117阳性6例,CD34阳性4例,S-100均为阴性,Dog1阳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消化道出血可以是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的临床表现并往往是其首发症状,合理选择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手段。

    •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1, 20(10):1140-1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4

      摘要 (464) HTML (0) PDF 991.48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治疗晚期食管癌中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笔者收治的1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行X-线引导胃造瘘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一次顺利完成操作,用时约5~10 min。术后出现造瘘管周渗血1例,术后出现造瘘口感染3例,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发症。结论: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胃肠道营养的途径。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2011, 20(10):1143-1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5

      摘要 (425) HTML (0) PDF 886.14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最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附214例报告

      2011, 20(10):1146-11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6

      摘要 (477) HTML (0) PDF 880.96 K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6.7%;术后形成肛瘘7例(3.2%),其中3例属于患者术后没有及时换药而形成皮下瘘,另4例则是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切开而造成肛瘘复发。术后有较明显肛门疼痛6例(2.8%),使用镇痛药经止痛泵静滴或肌注后缓减。发热体温﹥38°患者23例(10.7%),采用先锋必或两种抗生素联合静滴,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均在3~5 d内得到控制。结论: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能够有效地一次性根治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并发症少,再形成肛瘘的机率低。

    • 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疾病:附51例报告

      2011, 20(10):1148-11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7

      摘要 (352) HTML (0) PDF 1.00 M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51例不同肛管直肠病变,采用渐进性“掘进式”操作行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不同的直肠病变采用了本术式,包括了直肠狭窄5例,良性肿瘤2例,广基息肉2例,直肠脱垂10例,早期直肠癌8例,严重痔疮15例,盆底综合征6例,直肠阴道瘘3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病灶复发,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该术式可作为肛门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治疗重度痔疮亦优于其他术式。

    • 腹腔镜手术治疗382例胆道疾病的体会

      2011, 20(10):1152-11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8

      摘要 (359) HTML (0) PDF 870.73 K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2011, 20(10):1154-11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0.039

      摘要 (401) HTML (0) PDF 868.59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