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甲状腺两种切除术式喉返神经损伤的比较

      2011, 20(11):1157-11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1

      摘要 (525) HTML (0) PDF 1.12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探讨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所行249例438侧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共出现6例单侧喉返神经一过性损伤,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喉返神经伤发生率分别为1.38%(3/216侧)和1.35%(3/222侧),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
      结论:技术改进后的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相比,在避免喉返神经损伤方面,具有同等的安全性。

    • 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1, 20(11):1161-11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2

      摘要 (446) HTML (0) PDF 934.73 K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显露喉返神经(RLN)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RLN损伤的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甲状腺手术患者37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3例)显露RLN行甲状腺手术,对照组(200例)不显露RLN行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RLN损伤的发生率和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共显露RLN 198条,RLN损伤率为0.5%(1/198),6个月内功能恢复,对照组RLN损伤率为6.0%(12/200),其中4例6个月内部分功能恢复,8例永久性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RLN径路能有效降低RLN损伤的发生率。

    • 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

      2011, 20(11):1164-1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3

      摘要 (367) HTML (0) PDF 891.19 K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初次手术术中解剖喉返神经(RLN)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一医生施行的24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病例,其中单侧腺叶全切除术159例,双侧腺叶全切除术82例。按术中是否解剖RLN分为两组,其中解剖组145例,非解剖组96例。按术中涉及的RLN数量计算两组RLN损伤发病率。分析两组暂时性和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解剖组和非解剖组的暂时性和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为4.1%,0和5.4%,3.8%。两组暂时性RLN损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解剖组永久性RLN损伤发病率低于非解剖组(P<0.05)。
      结论: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解剖RLN可降低发生永久性RLN损伤的风险。建议在甲状腺良性病变行腺叶切除术术中常规解剖RLN。

    • >病案报告
    • 直肠阴道隔静脉血管瘤1例

      2011, 20(11):1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4

      摘要 (328) HTML (0) PDF 847.71 K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11, 20(11):1168-11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5

      摘要 (436) HTML (0) PDF 926.73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68例甲状腺手术中采用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的患者资料,观察术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
      结果: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0.54 %),无永久性损伤病例。
      结论:中间入路解剖喉返神经,能减少喉返神经的损伤,是预防其损伤的有效方法。

    • 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分析

      2011, 20(11):1171-1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6

      摘要 (750) HTML (0) PDF 886.84 K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TT)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手术放大镜下行TT的172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可能影响TT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结果:全组术中甲状旁腺显露率96.5%,喉返神经显露率98.3%。初治患者旁腺显露率高于再次手术者(98.7% vs. 77.7%)(P<0.05);术后平均血钙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2.057±0.016)mmol/L vs. (2.347±0.009)mmol/L](P<0.01);全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6.9%(29/172),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2%(2/172),再次手术者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初治者(11.1% vs. 0)(P<0.01)。术后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1例(0.6%)。
      结论:使用手术放大镜,在精细解剖的基础上行TT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提倡。

    • 多排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011, 20(11):1175-11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7

      摘要 (604) HTML (0) PDF 1.11 M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PTC行功能性颈清扫的术前MSCT结果,并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结果:38例患者MSCT检查阳性率为84.2%(32/38),且绝大多数淋巴结转移灶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52.6%(20/38),但该区小的转移淋巴结MSCT难以检出,而致6例假阴性。
      结论:MSCT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PTC初次手术建议常规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卡培他滨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2011, 20(11):1179-1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8

      摘要 (437) HTML (0) PDF 900.57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以卡培他滨(希罗达)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
      方法:42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23例为既往使用蒽环类治疗失败,给予希罗达联合诺维本治疗(诺维本25 mg/m2,化疗周期的第1天及第8天各静脉滴注1次;希罗达2 000 mg/m2,口服,2次/d,服用2周,每3周为1个周期);19例既往未曾采用蒽环类治疗,给予希罗达联合吡柔比星(吡柔比星35 mg/m2,化疗周期的第1天及第8天各静脉滴注1次;口服希罗达,剂量、用法疗程同上)。所有患者至少接受化疗6周期后方可评价疗效。
      结果:希罗达联合诺维本组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4例,进展(PD)2例;有效率为 73.91%(17/2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4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8.1个月。希罗达联合吡柔比星组CR 5例,PR 7例,SD 2例,PD 5例;有效率为 63.16%(12/19);TTP为个7.8个月,MST为17.5个月。两组之间化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其中III~IV度占52.4%;手足综合征II~III级者占19.0%。
      结论:卡培他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效果确切,毒性反应可耐受。

    •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2011, 20(11):1184-11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09

      摘要 (338) HTML (0) PDF 885.36 K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997—2007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以发生脑转移的133例患者作为脑转移组,以未发生脑转移的1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就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组织学分级为3级,肿瘤长径大于5 cm,雌激素受体(ER)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PR),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绝经与否与脑转移无关(P>0.05)。
      结论: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HER-2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ER可能是乳腺癌脑转移的独立保护因子。

    • 戈舍瑞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

      2011, 20(11):1188-11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0

      摘要 (542) HTML (0) PDF 898.00 K (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戈舍瑞林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内收治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研究组(常规化疗+戈舍瑞林)和对照组(常规化疗),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月经情况及化疗期间与化疗结束后随访1年内的激素水平变化。
      结果: 80例患者均完成化疗,化疗期间均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研究组和对照组月经恢复率分别为85%和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研究组在戈舍瑞林联合化疗期间,雌二醇(E2)水平减低到绝经后水平,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也明显降低;对照组在化疗期间E2水平逐渐降低,FSH和LH则明显增加。
      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戈舍瑞林,能有效地防止化疗引起的卵巢功能损伤,使大多数中青年患者维持正常月经及生育能力。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1, 20(11):1192-11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1

      摘要 (421) HTML (0) PDF 887.87 K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7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术前CDU和FFDM检查结果与最后诊断对比,评价两项检查方法各自的准确性及两项联合的诊断效能。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DU和FFDM检查,CDU、FFDM及两项联合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和82.24%;89%和75.7%;97%和88.78%。经ROC分析,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整体准确性依次为两项联合>CDU>FFDM。CDU,FFDM对乳腺癌肿块影显示率分别为95%和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绝经前、后乳腺癌检出率,CDU分别为93.5%和83.3%(P>0.05),FFDM分别为80.4%和96.3%(P<0.05)。绝经前乳腺癌检出率CDU与FFDM无明显差异(P>0.05),绝经后乳腺癌检出率FFDM高于CDU(P<0.05)。
      结论:CDU检查对肿块敏感性高,FFDM对绝经后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两者联用可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整体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11, 20(11):1196-11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2

      摘要 (430) HTML (0) PDF 881.50 K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资料完整的38例TNBC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病理特点、分子标志物、复发与转移状况,并与同期非TNBC进行比较。
      结果:≤35岁的患者在TNBC及非TNBC中分别占21.05%(8/38)和5.14%(15/292)(P<0.05)。TNBC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60.53%(23/38),高于非TNBC的43.49%(127/292)(P<0.05),TNBC组中组织学III级者52.63%(20/38)高于非TNBC组的35.27%(103/292)(P<0.05),TNBC中有瘤周脉管侵犯者占31.58%(12/38)高于非TNBC的15.41%(45/292)(P<0.05)。TNBC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E-钙黏附蛋白(E-cad)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1.58%(31/38),78.95%(30/38),65.79%(25/38),高于非TNBC组的39.73%(116/292),61.30%(179/292),48.29%(141/292)(均P<0.05)。远处转移率在TNBC组中分别为23.68%(9/38),非TNBC为11.99%(35/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NBC较多见于年轻患者,浸润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 >基础研究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16/p53/p38MAPK/Wip1通路的改变及意义

      2011, 20(11):1199-1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3

      摘要 (524) HTML (0) PDF 1.18 M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16/p53/p38MAPK/Wip1通路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PTC组织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Wip1,p38MAPK,p53及p16蛋白的表达,并将Wip1蛋白高表达与p38MAPK,p53,p16蛋白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PTC组织中Wip1蛋白高表达率为64.3%(45/70),与正常甲状腺组织(0/20)有明显差异(P<0.01);Wip1高表达率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各因素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ip1蛋白高表达与p38MAPK,p53,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620,r=-0.356,r=-0.550,均P<0.01)。
      结论:PTC中存在p16/p53/p38MAPK/Wip1通路异常,其机制可能与Wip1异常上调后抑制p38MAPK,p53,p16有关。Wip1可能为甲状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11):1203-12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4

      摘要 (697) HTML (0) PDF 1.04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2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水平。
      结果: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P<0.05);D2-40,VEGF,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D2-40,CK19,galectin-3,VEGF及EGFR的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2-40,VEGF和EGF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对预测淋巴结的转移与否可能有帮助。

    •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癌干细胞量的研究

      2011, 20(11):1208-1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5

      摘要 (565) HTML (0) PDF 1.07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癌干细胞量的差别。
      方法:根据分子亚型将乳腺癌组织标本分为A(乳腺腔内A型),B(乳腺腔内B型),C(HER-2过表达型),D(基底样型),E(正常细胞样型)5组,通过集落细胞法计数各组癌干细胞球,分析乳腺癌干细胞量与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关系。
      结果:A,B两组的癌干细胞球数分别为(1.1±0.2)/1 000细胞和(1.3±0.1)/1 000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癌干细胞球数为(8.6±1.0)/1 000细胞,明显多于A,B组(均P<0.05);D,E两组的癌干细胞球数分别为(22.4±1.2)/1 000细胞和(17.7±2.0)/1 000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多于前3组(均P<0.05)。
      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含有不同量的癌干细胞,对预测乳腺癌预后可能有一定意义。

    • 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2011, 20(11):1212-1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6

      摘要 (632) HTML (0) PDF 1.37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导管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3种标志物在UDH,ADH和DCIS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该3组间calponin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p63的表达量依次为UDH组>ADH组>DCIS组(均P<0.05);CD10的表达量在UDH组与ADH组间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均明显高于DCIS组(均P<0.05)。IDC组几乎无CD10和p63的表达,肿瘤间质有少量calponin的表达,与前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联合应用CD10,p63及calponin标志物的检测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CD10和p63特异性较好,而calponin的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

    •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11):1216-12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7

      摘要 (427) HTML (0) PDF 913.46 K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glypican-3基因的表达,计算其阳性率;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该基因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结果:glypican-3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 mRNA的表达率越低(P<0.05);但其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glypican-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glypican-3蛋白的表达量越低(P<0.05)。
      结论:glypican-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 CD34和α-SM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20(11):1221-12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8

      摘要 (452) HTML (0) PDF 885.14 K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CD34和α-SM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乳腺良性病变、32例导管原位癌和150例乳腺癌的间质成纤维细胞中CD34和α-SMA的表达情况,分析CD34与α-SMA的关系。
      结果:CD34和α-SMA在乳腺良性病变、导管原位癌和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0%(90/100)和49%(49/100),91%(29/32)和81%(26/32),4%(6/150)和99%(148/150)。其中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和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均P<0.05),而其表达在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原位癌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α-SMA的表达在3种组织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与α-SMA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CD34和α-SMA是乳腺间质成纤维细胞改变的敏感指标,两者联用有助于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 乳腺癌中ALDH1的表达与其分子亚型及ABCG2的关系

      2011, 20(11):1225-12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19

      摘要 (443) HTML (0) PDF 1.08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表达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各分子亚型、ATP结合膜转运蛋白超家族G成员2(ABCG2)的关系。
      方法:根据免疫学标志物(ER,PR,HER2,CK5/6)把179例乳腺癌标本分为5类分子亚型: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和正常乳腺样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LDH1及ABCG2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179例乳腺癌中43例(24.0%)呈ALDH1阳性表达。ALDH1的表达率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有明显差异(P=0.003),在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和正常乳腺样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17/102),21.4%(3/14),54.5%(13/22),33.3%(8/24)和17.6%(3/17)。ALDH1阳性表达与ABCG2的表达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2)。ALDH1和ABCG2的表达均与术前化疗与否有关(P=0.027和P=0.033),ALDH1的表达与HER2表达有关(P=0.006)。
      结论:小部分乳腺癌呈ALDH1阳性表达,且ALDH1表达率在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中表达具有差异性。ALDH1阳性表达与ABCG2无明显关系。

    • 纳米炭吸附紫杉醇对胃癌淋巴结内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1, 20(11):1230-12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0

      摘要 (411) HTML (0) PDF 1.10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米炭(CNP)吸附紫杉醇(PA)靶向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疗效。
      方法:选取30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术中先以纳米炭吸附紫杉醇行淋巴靶向化疗后再行手术,对照组直接手术。术毕即取胃癌周围淋巴结送病检,将病检证实有癌转移的淋巴结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及p16的阳性表达。
      结果:试验组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28.6±5.2)]%明显高于对照组[(7.0±1.9)]%(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淋巴细胞第一站与第二站间Bcl-2和p16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淋巴细胞Bcl-2的阳性表达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56.7%)(P<0.05),而p16的阳性表达率(63.3%)明显高于对照组(23.3%)(P<0.05)。
      结论:PA-CNP混悬液能靶向作用于胃癌转移淋巴结,使Bcl-2表达下降及p16表达增加,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钼靶X线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1, 20(11):1235-12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1

      摘要 (583) HTML (0) PDF 897.53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乳腺钼靶X线摄片的表现,尤其是肿块影、散在钙化点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而对乳腺癌生物学指标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临床意义也逐步增加。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及预后评价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 PI3K通路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2011, 20(11):1240-12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2

      摘要 (394) HTML (0) PDF 891.37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通路与乳腺癌病理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已逐渐被阐明,PI3K有望成为靶向治疗的新型靶点。笔者就近年PI3K通路的活性异常与乳腺癌细胞发生发展、转移、耐药的关系以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可行性的研究进展

      2011, 20(11):1244-12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3

      摘要 (427) HTML (0) PDF 880.17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有其深远意义。笔者仅就SLN示踪定位的方法和注射部位、SLN的诊断方法、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假阴性率及其原因和对策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MP-3在乳腺癌演变中的作用

      2011, 20(11):1247-12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4

      摘要 (441) HTML (0) PDF 895.34 K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基质降解代谢的主要酶类(MMP-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笔者就MMP-3的生物活性及其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PPARγ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1, 20(11):1250-12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5

      摘要 (454) HTML (0) PDF 905.03 K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属于II型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一员。配体激活的PPARγ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等方式调节肿瘤的形成和进展。细胞中PPARγ通过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关联发挥作用,因而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新的靶点。笔者就PPARγ及其配体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主要内容涉及上述诸多方面的问题。

    • 贝伐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2011, 20(11):1255-12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6

      摘要 (465) HTML (0) PDF 886.86 K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管增殖在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可以特异性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肿瘤血管增殖。但目前对于贝伐单抗适应证的更新存在分歧。对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加用贝伐单抗可以提高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客观反应率(ORR),但未证实有总生存率(OS)的显著提高。笔者现就贝伐单抗在乳腺癌治疗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良恶性乳头状增生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中的鉴别意义

      2011, 20(11):1259-12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7

      摘要 (624) HTML (0) PDF 1.00 M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乳头状增生良恶性病变特点。
      方法:选择9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经常规HE染色,光镜检查,并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乳头状增生良恶性病变细胞核的大小。
      结果:恶性乳头状增生:乳头分枝多、密集,核深染,可见泡状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砂粒体等特征;良性乳头状增生:乳头分枝少,乳头细长或短小,被覆细胞与正常甲状腺上皮相似。良恶性病变结构、细胞核形态之间存在差异。原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瘤10例,复查后符合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乳头状增生。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过程可诱发癌变,良恶性乳头状增生的鉴别诊断对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 乳腺癌中白介素8表达及其与疾病复发转移的关系

      2011, 20(11):1262-12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8

      摘要 (395) HTML (0) PDF 911.48 K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基因表达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5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90个月。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55例乳腺癌IL-8的mRNA相对表达值,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的表达情况;分析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ER,PR,C-erbB-2和IL-8的相对表达及治疗方式等与预后的关系。运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IL-8预测疾病复发的能力。
      结果:ROC发现IL-8相对表达值取5时,能获得最佳的预后能力。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淋巴结有转移,未进行内分泌治疗,ER阴性,IL-8 相对表达高(比值≥5)时乳腺癌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RFS)较短(P=0.0029,0.035,0.026及0.0027)。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淋巴结和IL-8相对表达倾向为预测乳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因素(P=0.017及P=0.094)。
      结论:乳腺肿瘤内IL-8相对表达量可能是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参考因素。   

    • CA153|CA125及CEA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2011, 20(11):1265-1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29

      摘要 (477) HTML (0) PDF 873.12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A153,CA125,CEA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
      方法:对450例患者行CA153,A125,CEA检查,其中正常体检对照者40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286例,乳腺癌患者124例。
      结果:CA153,CA125,CEA的检测结果从正常对照者到乳腺癌患者之间呈逐渐增高的趋势,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53,CA125,CEA检测乳腺癌的特异度均较高。CEA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A153,CA125,CEA的联合检测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寻找更有价值的乳腺肿瘤标志物。

    • 乳腺癌微血管生成及nm23表达的临床意义

      2011, 20(11):1268-12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0

      摘要 (369) HTML (0) PDF 876.14 K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nm23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6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的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和nm23的表达及两者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结果:全部肿瘤标本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并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MVD计数为3~33个/400倍视野(平均11.6±7.0),nm23阳性表达率为81.5%。MVD与nm2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1),且两者分别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P=0.014,0.005)。nm2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38)。
      结论: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生成促进了淋巴转移,而nm23的表达可抑制淋巴转移;联合检测MVD及nm23对评估肿瘤淋巴转移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 >临床报道
    • 甲状腺良性肿瘤腔镜手术50例分析

      2011, 20(11):1271-12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1

      摘要 (368) HTML (0) PDF 822.58 K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采用胸乳径路完成的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50例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相关技巧、并发症及效果。
      结果:50例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均达到完整肿瘤切除的目的、无肿瘤残留,且手术创伤小、美学效果肯定,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胸乳径路行甲状腺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微创、美学等优势,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成功率高。

    • 133例可触及乳腺肿块手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1, 20(11):1273-1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2

      摘要 (409) HTML (0) PDF 868.15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合理诊疗方法。
      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因可触及乳腺肿块而进行手术的患者1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3例患者中单侧乳腺肿块117例,双侧乳腺肿块16例。其中良性肿块101例,占总数的77.55%。良性肿块中又以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症为多。乳腺恶性肿块32例,浸润性导管癌23例,黏液癌4例,其他共6例。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性肿块诊断的灵敏度81.90%,特异度为84.85%;恶性肿块的灵敏度84.85%、特异度96.49%。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对于恶性肿块诊断准确率为84.85%。根据术后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生物学特征将乳腺恶性肿块进一步分型,其中Luminal A型(ER+/PR+/C-erB-2-)最多,共13例,Basal-like基底样型(ER-/PR-/CerB2-,三阴乳腺癌)为5例。
      结论:高频彩超对可触及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率,术中快速病理确诊,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但仍有一定的误差率。最终诊断以术后常规病理学结果为标准,经免疫组化获得生物学指标有助于个性化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

    • 乳腺癌亚甲蓝示踪SLNB替代腋淋巴结清除术的初步研究报告

      2011, 20(11):1276-12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3

      摘要 (356) HTML (0) PDF 866.39 K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可行性。
      方法:对75例SLNB手术、病理诊断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75例患者行SLNB,67例(89.33%)成功。其中快速病理检查报告18例阳性,49例阴性;49例SLN阴性中术后HE染色病理证实2例(4.10%)有癌转移,再行ALND;平均随访45个月,仅1例前哨活检阴性患者术后15个月证实前哨位置淋巴结有癌转移。另46例至今未见复发。
      结论:单一亚甲蓝示踪法SLNB准确性较高。对器材无特殊要求,学习曲线短。对于SLNB阴性患者,可不需行ALND。

    • 葡萄胎致双侧乳房红肿误诊炎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2011, 20(11):1278-12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4

      摘要 (563) HTML (0) PDF 860.39 K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葡萄胎致双侧乳房红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为炎性乳腺癌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例葡萄胎致双侧乳房红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治疗过程。
      结果:5例患者行乳腺皮肤活检排除炎性乳腺癌诊断,乳腺红肿均在行葡萄胎清宫术后痊愈。
      结论:葡萄胎也可导致双侧乳房红肿,呈橘皮样改变,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炎性乳腺癌,延误病情。

    • 麦默通微创旋切在乳腺隐匿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评估

      2011, 20(11):1280-12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5

      摘要 (378) HTML (0) PDF 861.74 K (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在乳腺隐匿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B超引导下应用麦默通对210例乳腺隐匿性疾病患者施行微创旋切术。
      结果:210例患者中的356处病灶均被完整切除。术后并发血肿8例,皮肤淤斑5例,无术中出血、切口感染、皮肤破损等并发症。
      结论:乳腺麦默通旋切术能完整切除病灶,并能取足量组织进行确定诊断,具有微创、安全、瘢痕小、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乳腺隐匿性疾病诊治的首选方法。

    • 绝经后乳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临床应用

      2011, 20(11):1282-12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6

      摘要 (390) HTML (0) PDF 863.37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内分泌治疗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76例经空芯针穿刺活检或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前激素受体阳性的予以内分泌治疗,受体阴性的予以新辅助化疗(TAC方案)。内分泌组21例,来曲唑2.5 mg qd。TAC组55例(紫杉醇150 mg/m2,表柔比星60 mg/m2,CTX 500 mg/m2,静脉滴入d1)。2~4个周期后观察肿瘤、腋窝淋巴结的变化。
      结果:术前内分泌治疗后达到临床部分缓解(PR)10例,有效率47.62%;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4 例,PR 36例,共40例有效,有效率为72.73%。内分泌治疗组疾病进展(PD)11例,占52.38%;腋窝淋巴结肿大者16例,PR 7例,有效率43.75%。新辅助化疗组疾病进展15例,占27.27%;腋窝淋巴结肿大者42例,临床CR 4例,PR 20例,有效率57.14%。
      结论:绝经后新辅助治疗可有效缩小肿瘤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降低肿瘤分期,增加保乳手术或手术切除的机会。

    •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婴幼儿化脓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2011, 20(11):1284-1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7

      摘要 (305) HTML (0) PDF 871.00 K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婴幼儿化脓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5例婴幼儿化脓性关节行切开排脓、清创、VSD术,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结果:25例婴幼儿化脓性关节,均行VSD 1~3次后关闭切口。平均随访2.1年(4个月至4年),术后无复发。
      结论:婴幼儿化脓性关节使用 VSD引流能够良好的控制局部感染,能缩短治疗周期,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 >病案报告
    • 胰腺假性囊肿克雷伯杆菌感染膈下游离气体1例

      2011, 20(11):1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8

      摘要 (310) HTML (0) PDF 1.10 M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粪石性小肠梗阻术后短期内再发粪石1例

      2011, 20(11):12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11.039

      摘要 (286) HTML (0) PDF 752.30 K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