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胆道肿瘤专题研究
    • 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2011, 20(2):111-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1

      摘要 (625) HTML (0) PDF 972.08 K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者的发生率为5.45%;术前诊断率为83.3%。5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率38.9%;病理诊断为腺癌; 45例患者(占总数的83.3%)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行根治性手术病例平均存活21个月,行姑息性引流手术病例平均存活8.5个月,仅行探查术病例存活平均3.5个月。
      结论:胆管癌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较差,有可能时应力争行根治性切除。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2011, 20(2):114-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2

      摘要 (753) HTML (0) PDF 914.28 K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6年间行手术切除的4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手术切除的类型,R0切除38例,R1切除6例,R2切除0例。25例患者切除后采用了将空肠袢断端前壁与胆管残端开口上方肝脏断向缝合的新胆管空肠吻合方式,19例患者采用了传统的胆肠吻合方式,新的吻合方式较传统吻合方式可明显减低胆瘘的发生(χ2=4.565, 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手术切除的范围、是否R0切除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是否R0切除(P<0.05)。
      结论:影响术后肝门部胆管癌生存期的因素为肿瘤的临床分期和R0切除;采用新的吻合方式,可在尽量减少正常肝组织切除的条件下,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2011, 20(2):119-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3

      摘要 (675) HTML (0) PDF 1.22 M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外科治疗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1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6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2例,右半肝切除+胆总管取栓3例,肝段切除+胆总管取栓4例,左半肝及肝门部胆管切除+胆肠吻合1例,肝中叶切除+胆总管取栓+门静脉取栓1例,扩大左半肝+左肝管取栓1例,右半肝切除+右肝管切除取栓1例,肝Ⅴ,Ⅵ段切除+断面取栓术1例,胆总管取栓2例。术后发生胆瘘1例,持续引流34d后拔出引流管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均得到随访,平均生存时间23.6(4~63)个月,现存活6例,最长的存活时间为5年余。
      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明确诊断后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2011, 20(2):123-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4

      摘要 (773) HTML (0) PDF 1.13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PB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治疗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1995—2009年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中以英文检索词为“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的主题词,限定论文语种为英文的文献。采用Stata9.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比较PBD组与未行PBD(NPBD)组术后病死率、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1 82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入选。PBD患者术后、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NPBD的恶性黄疸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86,0.364,0.786,0.819,0.265);术后切口感染率PBD组明显高于N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荟萃分析显示PBD并未提高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没有必要将胆道引流作为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常规术前准备措施。

    • LY294002对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1, 20(2):129-1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5

      摘要 (588) HTML (0) PDF 1.21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PI3-Kinase抑制剂LY294002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作用。
      方法:MTT法检测LY294002对QBC93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Y294002诱导的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分析LY294002对于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磷酸化及caspase9的表达作用。
      结果:LY294002可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促进其凋亡。Western-blotting显示,LY2940022可抑制Akt磷酸化水平,促进caspase3,9的蛋白表达。
      结论:LY294002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活性,上调促凋亡分子caspase3,9的表达,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的增殖,诱导其凋亡。

    • 维拉帕米改善QBC939对顺铂耐药的实验研究

      2011, 20(2):133-1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6

      摘要 (558) HTML (0) PDF 860.46 K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对胆管癌细胞QBC939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用MMT法测定维拉帕米(Verapamil,V)对顺铂(Cisplatin,DDP)的半数抑制剂量及剂量效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顺铂对QBC939细胞的半数抑制剂量(IC50)为335.5 μg/L,联用10 μg/mL,20 μg/mL,40μg/mL维拉帕米时顺铂的半数抑制剂量分别为73.20 μg/L,29.12 μg/L,17.30 μg/L,较单用顺铂明显降低(P<0.05),且呈明显的维拉帕米剂量依赖性(P<0.05)。
      结论:维拉帕米能够改善QBC939对顺铂的耐药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

    • >胆石微创治疗专题研究
    •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

      2011, 20(2):136-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7

      摘要 (850) HTML (0) PDF 838.68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10年5月98例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患者,包括急性重症胆管炎术后20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术后66例,肝胆管结石术后12例,经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98例患者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技术均实施成功,一次成功取石成功者95例(96.9%),二次取石成功者3(3.1%)例,所有患者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均被取净。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0%),9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9.2%),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管残余结石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微创等优点,是治疗胆总管末段嵌顿残余结石的理想选择。

    • 弃用夹子及超声刀的无异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011, 20(2):139-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8

      摘要 (918) HTML (0) PDF 848.67 K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554例LC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电凝钩显露胆囊,根据胆囊三角情况采用顺行或逆行方式切除胆囊。解剖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将长约10 cm的可吸收缝线送入腹腔,腹腔内打结结扎胆囊管及胆囊血管的近端,远端用电凝钩电凝直接离断。 
      结果:554例中除1例因胆囊穿孔,致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例因与结肠形成内瘘而中转开腹外,其余5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0~70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平均13 mL。术后无出血、胆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03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7个月,未发生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每例住院节余费用平均约2 000元。 
      结论:LC术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胆囊切除的方法经济、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使用夹子所致的并发症,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 急性胆囊炎术前超声征象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的关系

      2011, 20(2):143-1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09

      摘要 (1004) HTML (0) PDF 842.16 K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术前腹部超声检查征象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转开腹的关系。
      方法:对226例急性胆囊炎LC患者术前行腹部超声检查,记录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胆囊窝有无积液,胆囊颈管是否有结石嵌顿,胆囊与周围粘连,胆囊三角粘连情况。分析超声显像与LC转开腹的关系。
      结果:208例成功完成LC,18例中转开腹。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胆囊容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管结石嵌顿,胆囊颈粘连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增厚和胆囊颈粘连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超声检查预测急性胆囊炎LC转开腹简便易行,对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 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

      2011, 20(2):146-1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0

      摘要 (594) HTML (0) PDF 845.52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60例择期行LCBDE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处理方法(n=28)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法(n=32),比较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快速康复外科组术后进食时间、排便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LCBDE患者中的应用安全、经济、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础研究
    • 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肝内胆管的影响

      2011, 20(2):150-1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1

      摘要 (660) HTML (0) PDF 1001.71 K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内胆管和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肝固有动脉结扎(HAL)组和HAL+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组,动态观察术后3,7,30 d血清生化指标及肝内汇管区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行PCNA和TUNEL染色统计汇管区胆管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
      结果:(1)3组血清生化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HAL组术后3d出现汇管区炎症反应,表现为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叶间门静脉管壁增厚和胆管细胞退行性变,术后1个月后汇管区炎症反应基本恢复正常,无胆小管反应。APS组汇管区炎症反应较HAL组明显减轻,未见明显胆管细胞的退行性改变。(3)3组汇管区微血管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大鼠肝组织TUNEL原位凋亡检测均未见阳性胆管细胞;3组汇管区胆管细胞核增殖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可以改善肝固有动脉结扎后早期汇管区的缺血性炎症反应,并可促进肝损害的早期恢复。

    • survivin shRNA表达质粒对GBC-SD细胞生长的抑制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2011, 20(2):154-1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2

      摘要 (623) HTML (0) PDF 1.44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针对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重组质粒pEGFP-survivin对胆囊癌细胞(GBC-SD)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设计、合成包含BbsI酶切位点的针对survivin的shRNA,与BbsI酶切后真核表达载体pEGFP-H1连接,将其定向克隆至H1启动子下,构建成重组载体pEGFP-survivin;采用脂质体法将pEGFP-H1和重组质粒导入GBC-SD细胞中;用G418对转染的细胞进行稳定筛选。用RT-PCR测各组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以合适浓度的顺铂(DDP)(3.0 μg/mL)作用相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GBC-SD,GBC-SD/EGFP,GBC-SD/survivin 3种细胞存活率,TUNEL法观察细胞调亡。
      结果:pEGFP-survivin成功构建。GBC-SD/survivin细胞中的survivin表达水平较其余2种细胞明显下降(分别下降74.7%和71.5%);经DDP作用后,GBC-SD/survivin细胞存活率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3种细胞均可见棕色凋亡细胞核。
      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survivin shRNA的细胞株GBC-SD/survivin。survivin shRNA能明显降低GBC-SD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提高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011, 20(2):159-1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3

      摘要 (501) HTML (0) PDF 857.32 K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筛选反应停作用于胆囊癌细胞后的相关差异蛋白,探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出胆囊癌细胞的差异蛋白,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共发现36个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P<0.05)。实验组中13个表达下调,23个上调。选择其中差异在3倍以上的10个蛋白质斑点作为差异表达的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蛋白质点。
      结论: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有一定作用。通过差异蛋白质点进一步探索其对胆囊癌的作用点,可为研究反应停的抗胆囊癌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 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DNApkcs和Ku70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2011, 20(2):163-1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4

      摘要 (590) HTML (0) PDF 1.14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pkcs和Ku70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pkcs和Ku70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胆囊腺癌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率(50.0%,51.9%)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2.6%,82.6%)、腺瘤性息肉(80.0%,80.0%)和慢性胆囊炎胆囊上皮(91.4%,88.6%)(P<0.05或P<0.01);高分化腺癌、淋巴结未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者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者(P<0.05或P<0.01),但与胆囊腺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P>0.05)。胆囊腺癌中DNApkcs与Ku70两者表达呈高度一致性(χ2=48.07,P<0.01),DNApkcs和Ku70表达阳性者术后生存期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
      结论: DNApkcs和Ku70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关,高水平表达者恶性度低及生存期长,DNApkcs和Ku70可能成为一个反映胆囊腺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之一。

    • >临床研究
    •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胆道大出血

      2011, 20(2):169-1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5

      摘要 (623) HTML (0) PDF 838.88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对胆道大出血的处理效果。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将导管放置于肝动脉后造影,显示肝脏出血部位,然后将微导管置于出血的分支血管,注入栓塞剂进行止血。
      结果:全组23例胆道大出血(13例为肝外伤术后、6例为肝胆管结石病术后、4例为原发性肝癌),造影显示肝右动脉分支出血12例,肝左动脉分支出血5例,肝左右动脉分支均有出血6例。肝动脉分支中断、动脉瘤及造影剂外溢与胆道显影是其典型表现。23例均顺利完成选择性出血血管栓塞,其中多个出血点分支血管栓塞11例。止血成功率100%。无继发出血及开腹止血病例,无出血死亡病例。全组随访0.5~3.0年,无胆道再出血及栓塞所致并发症。
      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是胆道大出血的一种有效、简便、微创的方法。

    • 肝外胆道再次手术原因分析:附152例报告

      2011, 20(2):172-1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6

      摘要 (531) HTML (0) PDF 854.01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以期提高再次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再次手术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8个月期间收治的152例肝外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既往手术原因、方式及再次手术的原因、方式。
      结果:全组肝外胆道再手术原因:胆道残余结石(36例),结石复发(80例),胆道感染(12例),胆道损伤(18例)及其他(6例)。再次手术以胆总管探查+胆肠吻合为主,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残石率为4.6%。
      结论: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胆道残余或复发结石(76.4%);胆道损伤亦不容忽视。

    • >病案报告
    • 后纵隔巨大Castleman病1例

      2011, 20(2):1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7

      摘要 (371) HTML (0) PDF 815.07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2011, 20(2):176-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8

      摘要 (728) HTML (0) PDF 850.72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来共收治的78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78例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74例,其中术式包括:(1)囊肿完整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52例;(2)囊肿大部分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9例;(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其中1例为胆总管下端囊肿癌变);(4)11例癌变患者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胆管癌根治术,3例行姑息性外引流术;(5)1例患者因合并胆总管囊肿破裂出血并胆汁性腹膜炎而行单纯外引流术。74例手术患者中获随访54例,随访率为73.0%,随访2个月至7年,平均39个月,良性患者情况良好。癌变患者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失访,7例行胆管癌根治术患者5例得到随访,生存期2~5年,中位生存时间2.3年,3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期2~1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
      结论: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易发生癌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治的关键所在,其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及胆-肠重建为基本原则。

    • >病案报告
    • 走行于直肠阴道隔间的高位内盲瘘1例

      2011, 20(2):1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19

      摘要 (499) HTML (0) PDF 807.73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诊疗体会:附6例报告

      2011, 20(2):180-1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0

      摘要 (723) HTML (0) PDF 837.63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中3例为 III型,3例为IV型。肝蒂血管损伤包括肝左、右动脉及门静脉左、右支损伤。2例因病情危重未能再次手术分别于首次手术后第3天和5个月死亡,其他4例产生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及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至2008年3月已随访6个月至17年均健在。
      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肝蒂血管损伤处理棘手,是胆囊切除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其预防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肝蒂血管的出血。

    • 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

      2011, 20(2):183-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1

      摘要 (580) HTML (0) PDF 850.07 K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和指征。
      方法:对近3年间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149例与T管引流3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术后分别有2例和13例术后腹腔引流液含胆汁,均未作特殊处理,持续引流3~7 d后消失。一期缝合组术后平均输液量5.2 L,平均正常进食时间2.2 d,平均住院时间7.2 d;与T管引流组的术后平均输液量(11.1 L),平均正常进食时间(6 d),平均住院时间(16.7 d )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3年,胆管一期缝合组无胆管狭窄及胆管结石发生,T管引流组有5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胆管狭窄,狭窄部位为T管引流处,均经再次行手术治疗。
      结论:在经过严格选择的胆总管结石行择期胆总管探查病例中,经术中胆道镜排除残石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8例报告

      2011, 20(2):187-1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2

      摘要 (602) HTML (0) PDF 907.33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
      结果:18例平均年龄64.3岁,男女比例为1∶5。术前诊断率为77.8%。1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一期肠切开取石手术,8例行一期行肠切开取石及二期胆囊切除加胆肠内瘘修补术,6例行一期手术解决肠道梗阻同时处理病变胆囊及胆肠内瘘,1例既往有胆肠内引流手术史患者一期行肠切开取石、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原胆肠吻合口整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9%,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5.5%),为术后第4天死于心肌梗塞。
      结论:胆石性肠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胆石性肠梗阻应尽早外科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文献综述
    • 炎症因子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

      2011, 20(2):191-1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3

      摘要 (494) HTML (0) PDF 846.82 K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炎症存在于胆囊结石发生过程中,已普遍接受,但是其致石机制尚不清楚,笔者从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免疫炎性反应、促成核蛋白系统、胆汁类脂质代谢等方面,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实验研究,综述炎症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肿瘤骨转移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2011, 20(2):194-1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4

      摘要 (555) HTML (0) PDF 1.13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肿瘤的骨转移由非常复杂的事件链交织而成,现代“土壤与种子”学说认为,上皮性实体肿瘤在向远处转移时,首先突破血管壁,经过上皮-间质化,在血小板的包被下,受选择素和趋化因子的作用,通过解剖捷径,定植于远隔部位,继发成骨和破骨作用改变局部微环境,为新的转移创造条件。

    • >简要论著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2):200-2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5

      摘要 (637) HTML (0) PDF 1.20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33例为观察(A)组,肝内胆管结石组织32例为结石对照(B)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正常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胆管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EGFR在A,B组及C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6%(19/33),31.3%(10/32),0%(0/25);A,B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间及B,C组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1)。A组EGFR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局部浸润有关(P<0.01,0.05);肿瘤患者EGFR呈阳性者,其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者低(P<0.01)。
      结论:EGFR过表达在肝内胆管结石致肝内胆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横断和/或缺损伤的临床分析

      2011, 20(2):204-2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6

      摘要 (1472) HTML (0) PDF 824.81 K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横断伤的原因、特点、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8年间因行LC致胆管横断和缺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损伤中7例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4例萎缩性胆囊炎手术;5例术中发现,6例术后发现。后6例中2例表现为胆瘘,4例表现为胆道梗阻。6例为胆管横断伤,5例胆管横断并缺损伤。3例行胆管修补(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8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先行胆道外引流术)。1例胆管修补术后再狭窄再次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1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0.5~17.0年,无胆管(再)狭窄。
      结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萎缩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横断和/或缺损伤的高危因素;解剖不清是其直接原因;其病情复杂、处理困难、处理方法灵活多样。

    • >临床报道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分析

      2011, 20(2):206-2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7

      摘要 (699) HTML (0) PDF 827.79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6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4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腹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经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切除+脾切除术、一期和二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手术。治愈率84.1%(37/44),并发症发生率22.7%(10/44),无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9例,采用内窥镜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55.6%(5/9),病死率为22.2%(2/9),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应采取尽可能创伤小的手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应视为手术禁忌,采取内窥镜或内科治疗。

    • 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

      2011, 20(2):208-2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8

      摘要 (827) HTML (0) PDF 826.12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1月单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经脐单孔切除42例,二孔切除5例,三孔切除40例,手术时间20~110 min,平均37.5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7.5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d出院。
      结论: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可节省部分手术时间和费用。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性

      2011, 20(2):210-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29

      摘要 (881) HTML (0) PDF 823.61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间500例行LC的患者中,对年龄大于50岁的70例术前及术后行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例术前行胃镜检查,10例术后行胃镜检查。
      结果:发现3例合并胃癌(4.3%),11例合并胃或十二指肠溃疡(15.7%),4例有胃息肉(5.7%),1例有食管不典型增生(1.4%),6例伴有急性胃炎(8.6%)。胃镜检查合并有其他疾病总数为26例(37.1%)。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胃镜检查是必要的,可以避免胃肠疾病的漏诊。

    • 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56例临床体会

      2011, 20(2):212-2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30

      摘要 (439) HTML (0) PDF 821.23 K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的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6年收治的56例胆道结石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经再手术治疗。术后残留结石3例(5.4%),其中2例术后6周通过胆道镜取石成功。出现并发症9例(16.1%),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42例随访1~7年,发现有胆管炎发作者2例,结石复发1例,无须再手术治疗者。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全面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胆道残留或复发结石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技术改进
    • 胆管手术T管引流的改进

      2011, 20(2):214-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31

      摘要 (465) HTML (0) PDF 852.53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笔者通过在原T管内置入细硅胶管,制成类似于双腔或三腔引流管作用的改进型T管引流,解决了传统T管引流的一些弊端。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病案报告
    • 肝腺瘤手术后再发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

      2011, 20(2):2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2.032

      摘要 (480) HTML (0) PDF 1.01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