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胰腺肿瘤专题研究
    • 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的疗效观察

      2011, 20(3):217-2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1

      摘要 (1042) HTML (0) PDF 951.24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S-1)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20例胰腺癌根治术患者予吉西他滨和替吉奥胶囊(S-1)联合化疗,2周1个疗程,每疗程第1天静脉滴注700 mg/m2吉西他滨,并连续7 d口服替吉奥胶囊每日50 mg/m2,之后停药1周,共10个疗程,并与20例单纯手术患者进行疗效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生存率。
      结果:化疗组中位生存期33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P<0.05);化疗组2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4%和3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和15.3%(P<0.05);化疗组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化疗前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化疗组化疗毒副反应WHO分级多为I,II级,未出现IV级毒副反应者。
      结论:胰腺癌根治术后予吉西他滨和S-1联合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较轻,是胰腺癌根治术后有益的辅助治疗方案。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

      2011, 20(3):222-2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2

      摘要 (652) HTML (0) PDF 1.62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4例施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保留了胃肠道的完整性、肝外胆道、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功能,仅在壶腹周围和胆管后方保留有少量胰腺组织。
      结果:病理证实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为内分泌肿瘤,2例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8~20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征象。
      结论:对于胰头部良性肿瘤,特别是摘除困难的,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是合理的选择。

    • Vater壶腹部肿瘤的局部切除治疗:附28例报告

      2011, 20(3):227-2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3

      摘要 (561) HTML (0) PDF 831.04 K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治疗Vater壶腹部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28例Vater壶腹部肿瘤患者实施局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胰瘘1例,切口感染1例,经相应治疗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10.7%。对25例随访1~9年,1,5年存活率分别为92%和32%。
      结论:局部切除可使部分壶腹部肿瘤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其创伤小、恢复快、对高龄、一般情况差、有严重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2011, 20(3):230-2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4

      摘要 (494) HTML (0) PDF 841.31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结果: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
      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 >胰腺外科专题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方法的改进

      2011, 20(3):234-2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5

      摘要 (861) HTML (0) PDF 878.95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
      方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论: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 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在胰肠吻合术后的疗效比较

      2011, 20(3):238-2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6

      摘要 (486) HTML (0) PDF 834.81 K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中36例胰管内置管外引流,67例胰管内置管内引流,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
      结果:胰管内置管引流103例中21例(20.4%)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外引流36例中4例(11.1%)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内引流67例中17例(25.4%)发生胰瘘;而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病例中5例(26.3%)发生胰瘘。胰管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非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管内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外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时胰管内安置引流与否似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无明显关系。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多因素分析

      2011, 20(3):241-2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7

      摘要 (485) HTML (0) PDF 850.00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 治疗性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2011, 20(3):245-2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8

      摘要 (575) HTML (0) PDF 845.45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2003年5月—2008年12月施行的4 810例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 810例ERCP中,共发生并发症245例(5.1%),其中急性胰腺炎113例(23%),急性胆管炎76例(1.6%),消化道出血33例(0.7%),十二指肠穿孔4例(0.1%),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19例(0.4%)。死亡2例(0.04%),1例为EST术后十二指肠穿孔,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为ERCP术后发生毛细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死亡。反复多次胰管显影是ERCP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原因,胆道梗阻因素的存在导致胆道引流不畅是发生胆道感染、败血症等的重要因素,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需及时积极处理。 
      结论:严格掌握ERCP及ES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巧,造影后保持胆道引流通畅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性ERCP的安全性。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2011, 20(3):249-2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09

      摘要 (734) HTML (0) PDF 844.52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titis,ABP)的优化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余收治的159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有无胆道梗阻分为轻症非梗阻型(68例)、轻症梗阻型(43例)、重症非梗阻型(27例)、重症梗阻型(2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先给予非手术治疗。对于伴有胆道梗阻的64例,根据解除梗阻的不同术式,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开腹手术组,对比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各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
      结果:不伴梗阻的95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且轻症组与重症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梗阻的64例中,入院后24 h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26例)各指标与内镜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差于后者(P<0.05)。
      结论:胆源性胰腺炎应分型而治。非梗阻型ABP(轻型和重症)早期非手术治疗效果好;梗阻型ABP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是治疗关键。内镜途径解除胆道梗阻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更满意,是治疗梗阻型ABP的首选途径。

    • 老年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

      2011, 20(3):253-2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0

      摘要 (719) HTML (0) PDF 848.84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254例(老年组,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年龄<60岁)258例进行比较。
      结果:老年组,男∶女=1.00∶1.27。胆源性因素占发病原因的70.9%。其中轻症(MAP)218例,治愈216例,死亡2例(0.92%);重症(SAP)36例,治愈23例,死亡13例(36.11%)。病死率与年龄、轻重程度有关(P<0.01)。对照组,男∶女=1.00∶1.00。胆源性发病因素占46.1%。MAP 216例,均治愈,SAP 22例治愈19例,死亡3例(13.6%)。老年组血淀粉酶(1 054.97±775.60)U/L及总胆红素(40.97±37.11)μmol/L升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CT检查的阳性符合率(68.9%)明显高于B超(22.8%)(P<0.01)。老年组行手术治疗65例,ERCP 46例占70.8%,常规手术治疗26例,对照组手术治疗51例,其中ERCP 28例,常规手术治疗23例。老年组有35例发生不同种类并发症(13.8%)多于对照组的20例(78%)(P<0.05)。
      结论:老年AP胆源性因素居多。血淀粉酶及总胆红素升高明显;并发症多;病死率高。CT是AP首选的辅助检查。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ERCP对于胆道梗阻、感染引起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较为适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且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 >基础研究
    • MAP3K1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3):257-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1

      摘要 (531) HTML (0) PDF 1.09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3激酶10(MAP3K1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检测MAP3K10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显示MAP3K10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100%呈强阳性)明显多于癌旁组织(仅25%呈弱阳性)(P<0.05);(2)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91.7%的胰腺癌组织中MPA3K10蛋白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3)qRT-PCR检测显示,MAP3K10mRNA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前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
      结论:MAP3K10在胰腺癌中存在异常激活,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 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3):261-2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2

      摘要 (566) HTML (0) PDF 1011.82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
      结果: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癌旁组织为37.5%,正常胰腺组织为20%,三者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检测方法结果一致。
      结论:AnnexinⅠ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提示AnnexinⅠ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腹腔感染并SIRS患者血清MDA和SOD的影响

      2011, 20(3):265-2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3

      摘要 (541) HTML (0) PDF 847.00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腹腔感染SIRS时加用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方法:将50例腹腔感染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及观察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结果:观察组第2,4天血MD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SO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体温、白细胞计数下降亦快于对照组。
      结论:在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能降低损害因子MDA,升高保护因子SOD,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对治疗SIRS有增强作用。

    • 乙醛脱氢酶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1, 20(3):269-2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4

      摘要 (498) HTML (0) PDF 1.02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ALD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
      结果:ALDH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75/98),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H1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该3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阴性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患者。
      结论:ALDH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 >临床研究
    •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2011, 20(3):273-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5

      摘要 (763) HTML (0) PDF 834.06 K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预防及处理。
      方法:对收治的胆石症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253例,其中微创保胆取石术13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95例。
      结果:120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非器质性胆囊切除后综合征11例(9.2%),133例保胆术后发生非器质性保胆术后综合征11例(8.3%)。
      结论:胆囊是否切除与胆囊手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无直接关系,胆道压力变化及长期清淡饮食导致的胆道顺应性下降可能是发生胆囊切除或保胆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胆囊功能的保留对缓冲与维持正常的胆道压力至关重要;胆道功能康复训练将有效降低上述症状的发生率。

    • 两种胆肠内引流术临床效果的比较

      2011, 20(3):276-2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6

      摘要 (608) HTML (0) PDF 880.86 K (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襻式胆肠内引流术与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不同胆肠内引流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行胆肠改良襻式内引流术39例和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45例,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减黄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胆管炎发生率。
      结果: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两组的手术吻合时间分别为(53±112)min和(72.4±9.5)min;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9.2±4.4)h和(93±6.5)h;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1%和13.3%。改良袢式组各项指标优于Roux-en-Y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改良襻式胆管-空肠内引流术的近期和长期疗效肯定,可作为胆肠内引流的首选手术方式。

    • 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的应用:附82例报告

      2011, 20(3):279-2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7

      摘要 (932) HTML (0) PDF 834.32 K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LTCBDE)的可能性及应用技巧。
      方法:对82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LTCBDE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MRCP检查确诊。
      结果:8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术中出血30~80 mL,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4~6 d。82例随访3个月至1年未发现胆管狭窄或残余结石。
      结论:掌握合适的适应证,LT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和并胆总管结石的合理术式。

    • 利用腹腔镜技术改进开腹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

      2011, 20(3):282-2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8

      摘要 (748) HTML (0) PDF 848.87 K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应用于开腹脾切除术的借鉴价值。
      方法:总结以往的腹腔镜脾切除术, 设计新的开腹脾切除术的流程(改进开腹脾切除术)。选择61例脾切除术病例, 分为传统开腹组和改进手术组, 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并发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
      结果: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97.3±23.6)min,术中出血量(264.4±46.6)mL, 24 h引流量(285.5±76.5)mL。改进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52±13.7)min,术中出血量(105.0±31.0)mL, 24 h引流量(110.3±39.5)mL;上述指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无术中大出血和胰瘘发生,改进手术组的术中治疗费用较传统开腹组高(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进后的开腹脾切除术在控制手术时间和出血风险上具有优势。合理地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创理念。

       

    • >文献综述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易位的研究现状

      2011, 20(3):286-2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19

      摘要 (1557) HTML (0) PDF 870.88 K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IBD可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是SAP肠源性感染的来源。目前研究认为,S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释放、肠黏膜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全胃肠外营养、肠运动障碍等诸因素相关。早期预测和评估IBD有利于及时采取肠黏膜屏障保护措施,减少SAP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重症急性胆管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2011, 20(3):292-2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0

      摘要 (441) HTML (0) PDF 835.19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合并严重感染而引起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衰竭的危重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及时诊断和救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ACST近年来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包括ACST的病因、诊断标准、诊断的技术方法以及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等。

    • >简要论著
    • 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意义

      2011, 20(3):295-2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1

      摘要 (745) HTML (0) PDF 837.95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的意义。
      方法:将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即晶胶联合组(A组)和晶胶联合大黄组(B组)。观察不同复苏方案对红细胞压积(H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胃黏膜pH值(pHi),血乳酸,液体滞留总量,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D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治疗后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后的HCT为(30.5±6.9)%,ScvO2为(81.0±15.8)%,pHi为(7.9±1.5),血乳酸为(1.3±0.7)mmol/L,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70.0±16.8)h,液体滞留总量(425.5±90.5)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0.8)d,病死率为6.7%,MODS发生率为20%(P<0.05)。
      结论:SAP早期,以晶、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同时联合应用大黄,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缩短正平衡持续时间,增加组织灌注和氧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显著改善SAP的预后。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7例诊治分析

      2011, 20(3):298-3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2

      摘要 (463) HTML (0) PDF 1.03 M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
      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
      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 >临床报道
    • 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在胰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2011, 20(3):301-3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3

      摘要 (448) HTML (0) PDF 897.14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
      方法:2004年4月—2009年7月对30例PD术行胰肠吻合时,先用4-0 Prolene线往返缝合胰腺断面,然后用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胰肠吻合,主胰管外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全组吻合时间平均(15.0±1.7)min,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瘘,无胰腺残端及空肠袢出血。
      结论:以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行胰肠吻合,并采用荷包捆绑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011, 20(3):303-3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4

      摘要 (488) HTML (0) PDF 1.21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胰十二指肠手术方式的改进以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胃瘫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经腹壁引出体外。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空肠营养管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袢远侧。
      结果:68例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胰瘘,发生率为8.82%;通过持续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而治愈。3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生率为4.41%;经空肠鼻饲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治愈。全组无1例死亡。
      结论:该术式的改进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胃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2011, 20(3):306-3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5

      摘要 (480) HTML (0) PDF 835.09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癌、十二脂肠乳状癌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各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
      结果:共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5%。其中胰瘘并腹腔感染9例,胆瘘并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1例;死亡4例,病死率4.3%。其中3例死于胰瘘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人造血管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正确评估患者病期的手术耐受力,规范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附72例分析

      2011, 20(3):309-3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6

      摘要 (693) HTML (0) PDF 832.69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72例根据接受手术时间早晚及是否进行肠内营养(EN),分为: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早期+TPN+EN组,延期+TPN组,延期+TPN+EN组。全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死亡23例,延期+TPN+EN组在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较其他组有明显降低,而在术后并发症与其他组无区别。
      结论:在早期维持SAP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态的情况下,延期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充分引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体会

      2011, 20(3):312-3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7

      摘要 (918) HTML (0) PDF 822.76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7例;总治愈率为88.9%(56/63),其中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1.3%(42/46),手术组治愈率82.4%(14/17)。
      结论:正确把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原则可提高治愈率。

    •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2011, 20(3):314-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8

      摘要 (449) HTML (0) PDF 1.18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1例病灶位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
      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 疝修补术前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2011, 20(3):317-3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29

      摘要 (575) HTML (0) PDF 837.96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疝修补术手术前行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疝修补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后10 min使用抗生素,A组于扩容性补液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后使用抗生素, B组于给予生理病理需要量的1/2后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升压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A组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优于B组;在应用升压药方面,少于B组;3项临床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结论: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前抗生素在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麻醉后10 min使用效果为好,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

    • >病案报告
    • 以间歇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门部胆管癌1例

      2011, 20(3):321-3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30

      摘要 (596) HTML (0) PDF 954.73 K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肝片形吸虫病1例

      2011, 20(3):322-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31

      摘要 (506) HTML (0) PDF 873.73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注射法治疗复发并多发坐骨结节囊肿1例

      2011, 20(3):323-3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3.032

      摘要 (485) HTML (0) PDF 877.75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