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血管外科专题研究
    • 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2011, 20(6):561-5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1

      摘要 (811) HTML (0) PDF 918.00 Byte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5月收治的16例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31.0±0.7)个月。1例为双侧发病,15例患者为单侧发病;发病部位颈总动脉5例,颈内动脉9例,颈外动脉2例。7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5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压迫症状,4例患者颈部外伤后出现颈部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
      结果:16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9例行外科手术,7例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平均(23.3±0.7)个月。超声检查:5例移植大隐静脉血管通畅;4例行覆膜支架患者例颈动脉通畅,瘤腔完全闭塞;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颈动脉闭塞,但无临床症状,未再外科干预。
      结论:颈动脉瘤发生率虽低,但潜在风险高,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开放手术疗效确切,血管腔内治疗微创,两者均为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 头臂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腔内治疗

      2011, 20(6):564-5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2

      摘要 (598) HTML (0) PDF 1.29 K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头臂血管假性动脉瘤(BCPA)或颈动脉静脉瘘(CVEF)患者的腔内治疗效果。
      方法:2003年9月—2011年3月笔者诊治10例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患者并行腔内治疗,其中假性动脉瘤7例,先天性动静脉畸形2例,外伤性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的病因为外伤或医源性损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锁骨下搏动性肿块,病程2 h至40年不等。10例均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明确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然后采用放射介入方法,用带膜支架封堵病变处破口,重朔血管。
      结果:8例假性动脉或外伤性动脉静脉瘘及1例先天性动静脉瘘达到满意疗效,1例先天性动静脉瘘畸形明显好转,动静脉瘘流量明显减少。
      结论:头臂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瘘采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方法微创、简便、迅速、安全、有效,有实用价值。

    •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外科及腔内治疗

      2011, 20(6):568-5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3

      摘要 (607) HTML (0) PDF 990.00 Byte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接受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手术;4例高龄且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接受腔内支架修复术。
      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获成功,1例接受腔内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腹膜后脓肿,经积极抗感染及手术引流后治愈;余7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存活良好,无复发。
      结论:外科开放手术及腔内手术均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对于高龄且合并症较多的高危患者应首选腔内手术治疗。

    • 腘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2011, 20(6):571-5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4

      摘要 (759) HTML (0) PDF 1.32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腘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腘动脉瘤9例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9例(患肢11条)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3.8岁。双侧腘动脉瘤2例,左侧4例,右侧3例;合并双侧髂动脉瘤1例。无症状1例,搏动性肿块2例,肿块伴局部疼痛3例,慢性下肢缺血1例,急性下肢缺血2例。外科手术7例,7个腘动脉瘤;非手术治疗2例(其中1例行双髂动脉瘤手术)。手术方法均采用腘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重建术。随访0.5个月至6年,术后搏动性肿块消失,疼痛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肢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有症状及直径大于2 cm的腘动脉瘤应早期手术治疗,特别是瘤腔内有附壁血栓更有手术指针。动脉瘤切除后行人工血管和自体静脉的置换近远期通畅率无明显差别。

    • 糖尿病对血管重建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

      2011, 20(6):575-5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5

      摘要 (523) HTML (0) PDF 853.00 Byte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7条肢体,单纯经皮动脉球囊扩张(PTA)9条肢体,PTA+支架20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手术4条肢体;非糖尿病组(NDM组)66例(7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8条肢体,单纯PTA 10条肢体,PTA+支架24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8条肢体。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保肢率。
      结果:围手术期病死率DM组为9.1%,NDM组为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DM组为88.1%,NDM组为93.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肢率DM组为81.6%,NDM组为83.4%,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并不增加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也不降低其远期生存率及保肢率。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慢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

      2011, 20(6):579-5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6

      摘要 (463) HTML (0) PDF 1.05 K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联合介入方法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的疗效。 
      方法:对2005—2010年采取介入联合手术处理的5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例患者均有典型股青肿表现,其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均消失,术前多普勒均提示左下肢深静脉无血流,术中DSA均提示左髂静脉受压狭窄,证实为Cockett综合征。5例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其中1例行支架植入,术后均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均恢复满意,足背动脉搏动恢复,下肢肿胀缓解,随访3个月至5年未见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疗效确切,效果好。

    • 腘静脉嵌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2011, 20(6):582-5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7

      摘要 (1288) HTML (0) PDF 939.00 Byte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腘静脉嵌压综合征(PVES)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VE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22例;年龄34~58岁(平均44.5岁)。左侧31例,右侧20例,双侧10例。25例表现为单纯小腿肿胀、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36例为反复淤滞性皮炎、小腿胀痛,其中8例长期溃疡不愈。病程5~20年,42例疑诊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9例诊断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10例曾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术。6例经彩色B超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经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狭窄程度均达70%以上。根据造影,属高位狭窄11例,中位狭窄14例,低位狭窄36例。25例由于症状相对较轻,采用循环驱动袜治疗。36例因症状严重,行手术治疗。
      结果:25例保守治疗者,经循环驱动袜治疗后,小腿肿胀和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6例手术患者症状减轻,静脉溃疡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愈合,29例随访3个月至5年,13例己经放弃弹力袜工作和生活,16例在长时间站立后仅内踝部轻度肿胀,以间断弹力袜治疗,另7例失访。
      结论:腘静脉嵌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与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极为相似,很容易被误诊,应予重视。对严重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 腘静脉肌袢代瓣术治疗重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2011, 20(6):585-5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8

      摘要 (735) HTML (0) PDF 847.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腘静脉肌袢代瓣术进行深静脉瓣膜重建对重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疗效。
      方法:选取106例CEAP分级4级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肌袢代瓣联合浅静脉手术组和单纯浅静脉手术组,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2年的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
      结果:两组术后14 d VCSS总分及疼痛、静脉曲张、炎症及溃疡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VCSS总分[(3.5±1.8)vs.(4.7±3.1),P=0.039]、静脉曲张(P=0.026)与水肿(P=0.021)评分肌袢组较单纯浅静脉组显著下降。
      结论:对CEAP分级4级以上,且合并严重静脉水肿的PDVI患者,肌袢代瓣术联合浅静脉剥脱术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浅静脉手术。

    • 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外科及腔内治疗

      2011, 20(6):589-5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09

      摘要 (575) HTML (0) PDF 1.35 K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并发心包填塞的外科及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BCS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发生急、慢性心包填塞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其中3例联合行心包切开减压及下腔静脉破口修补术,1例联合行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
      结果:除1例因误诊为急性右心功能不全而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外,其它患者均治愈。2例单纯心包引流患者术后1个月再次行介入治疗治愈Budd-Chiari综合征。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无不适及双下肢无水肿;超声提示心包腔内无积液,无腹水,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
      结论:心包填塞是BCS介入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外科手术和/或腔内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多学科的有效合作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 >病案报告
    • 腹腔干动脉闭塞伴巨大胰十二指肠动脉瘤1例

      2011, 20(6):593-5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0

      摘要 (660) HTML (0) PDF 817.00 Byte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血管外科专题研究
    • 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2例及一家系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1, 20(6):594-5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1

      摘要 (546) HTML (0) PDF 1.17 K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报告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EDS)患者2例,并总结其中1例5代家系的情况,以增进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分析ED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家系成员的特点,就其发病机制及血管型EDS的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等方面复习文献。
      结果:例1为动脉瘤样扩张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手术时发现血管脆弱易撕裂,术野渗血明显,术后再次出血死亡;例2为左髂动脉瘤破裂出血经介入治疗,病情暂时平稳,但术后多次复发。例2家系中5代13例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
      结论血管型EDS是一类极为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其血管合并症常导致患者灾难性后果;外科治疗并发症和病死率高。

    • >基础研究
    • 精氨酸加压素对脓毒症大鼠动脉压力反射的影响

      2011, 20(6):599-6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2

      摘要 (495) HTML (0) PDF 1.23 K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通过中枢及外周给药对脓毒症大鼠动脉压力反射(ABR)的影响。
      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1)分别于大鼠造模后4、8和12 h检测两组大鼠压力反射(ABR)功能以及下丘脑视上核(SON)和室旁核(PVN)精氨酸加压素(AVP)的表达,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2)大鼠造模后8 h侧脑室注射AVP(50 ng),以等体积的人工脑脊液(aCSF)为对照,于给药后5 min和30 min测ABR功能;(3)大鼠造模后6 h静脉持续泵入AVP[2 ng/(kg·h)],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5 min和30 min测ABR功能。
      结果:CLP术后,大鼠ABR功能以及SON和PVN中的AVP阳性细胞表达随时间呈进行性降低和减少。侧脑室注射AVP或静脉持续输入AVP均能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的ABR功能,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存在中枢AVP的减少和ABR功能降低,可能是脓毒症进展的关键因素。脓毒症早期给予外源性的AVP可改善大鼠的ABR,延缓脓毒症的进展。

    • >病案报告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2011, 20(6):604-6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3

      摘要 (415) HTML (0) PDF 744.00 Byte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2011, 20(6):605-6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4

      摘要 (731) HTML (0) PDF 1.19 K (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成功率高的兔腹主动脉瘤(AAA)模型建立的方法。
      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应用CaCl2浸润法建模,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浸润法。6周后观察两组动物腹主动脉扩张率、大体形态学及显微病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兔腹主动脉直径扩张至(124.12±8.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的病理改变为中膜弹性纤维组织严重破坏,平滑肌细胞减少。
      结论:CaCl2溶液浸润法制作兔AAA模型简单可行,为AAA的实验性治疗研究提供一种合适的造模方法。

    • 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变化

      2011, 20(6):609-6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5

      摘要 (565) HTML (0) PDF 904.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
      方法:取剖腹手术时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作为观察组,以非糖尿病患者的肠系膜相应部位小动脉血管作为对照,通过BL-420张力描记系统记录两组动脉血管对于K+,NA,5-HT,S6c及ET-1等5种缩血管受体激动剂反应的量效曲线。
      结果:K+引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张力分别为(5.39±1.19)mN和(2.92±0.78)mN(P<0.01);观察组对于NA收缩的Emax和pEC50分别为(162±10)%,6.57±0.14,对照组为(97±19)%和5.94±0.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引起Emax和pEC50观察组为(41±14)%,6.21±0.19,对照组为(3±1)%和7.4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6c对于对照组不引起明显收缩,但对于观察组的Emax和pEC50分别为(60±14)%和7.81±0.76(P<0.01);观察组对较低浓度(<10-11 mmol/L)的ET-1反应性高于对照组(P<0.01),较高浓度时反应性稍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肠系膜小动脉对于K+及α受体,5-HT,ETB等缩血管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由于对受体结合力增强所致。这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相应并发症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临床研究
    • 1148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布研究

      2011, 20(6):614-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6

      摘要 (480) HTML (0) PDF 994.00 Byte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其基础疾病的病因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年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1148例BC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按发病部位分为肝静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下腔静脉混合发病3种类型8种亚型;对各类型的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区域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20年来BCS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成人多发,男女比例为1.00∶1.25。下腔静脉型发病率最高,肝静脉型次之,肝静脉并下腔静脉混合型最少。患者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居多,其中江苏占50.61%。有7.75%的BCS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
      结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治的BCS患者以下腔静脉阻塞型为主,患者多居住于黄河流域附近,病因不明,但可供BCS基础疾病的病因研究提供参考。

    • >病案报告
    • 肝脏巨大肉瘤样癌手术切除1例

      2011, 20(6):617-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7

      摘要 (487) HTML (0) PDF 820.00 Byte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多层螺旋CT对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

      2011, 20(6):618-6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8

      摘要 (648) HTML (0) PDF 1007.00 Byte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17例RPH患者的MSCT(16排或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腹腔血管显像(CT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脾静脉及侧支循环的CT表现。
      结果:胰源性14例,脾源性1例,白血病2例。CT显示脾静脉闭塞占35.3%,狭窄占64.7%;可见胃底静脉曲张占70.6%,胃体静脉曲张占76.5%。
      结论:MSCT能显示RPH的病因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RPH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后腹腔镜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及自体肾移植治疗复杂性肾动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1, 20(6):621-6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19

      摘要 (669) HTML (0) PDF 1.56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复杂性肾动脉瘤1例的诊治经验。
      方法:报告采用后腹腔镜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重建和自体肾移植治疗复杂性肾动脉瘤1例的治疗经过及结果,并复习文献。患者,男,27岁。术前彩超、CT及CTA示:动脉瘤体4.5 cm×4.0 cm×3.0 cm大小,靠近肾门,位于肾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累及6根分支。采用后腹腔镜切取右肾后,离体肾脏采用4 ℃低温肾脏保存液灌注、离体行肾动脉瘤切除及自体大隐静脉肾动脉重建,然后通过原取肾切口将肾脏移植于右髂窝。
      结果:手术顺利,时间为6.5 h,失血约50 mL,肾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 min和2.5 h。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CTA及2周和3个月彩超复查显示右髂窝移植形态正常,肾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无狭窄,肾静脉血流通畅,输尿管无狭窄。
      结论:后腹腔镜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成形和自体肾移植用于治疗远段和/或累及分支的复杂性肾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可行。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处理

      2011, 20(6):626-6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0

      摘要 (1002) HTML (0) PDF 839.00 Byte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腹腔内出血的情况。
      结果:168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2.6%(38/168);因大出血而再次手术止血11例,发生率6.5%(11/168);再手术的病死率27.3%(3/1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合并胰瘘或腹腔感染。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与胰瘘或腹腔感染密切相关。完善围手术期的处理,预防与及时发现、积极处理胰瘘和腹腔感染可以减少腹腔内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 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150例报告

      2011, 20(6):629-6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1

      摘要 (854) HTML (0) PDF 749.00 Byte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的可信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经脐单孔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为两孔法完成手术,其余均成功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率98%,手术时间30~100 min,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出院时仅见脐部皱褶外,均无可见的腹壁瘢痕。
      结论: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必需要手术组熟练使用改良的器械及密切配合。

    • 术尔泰溶液在腹腔镜急性化脓性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1, 20(6):631-6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2

      摘要 (690) HTML (0) PDF 836.00 Byte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术尔泰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19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术尔泰应用组106例(观察组),未应用术尔泰组90例(对照组)。两组在腹腔镜阑尾切除后,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亮,吸除残液,治疗组再加用术尔泰腹腔冲洗、部分留置;脐部腹膜缝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碘伏消毒处理。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72 h后腹胀及粘连性肠梗阻二次手术发生率,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106例中无切口感染,术后72 h后腹胀者4例(3.7%),术后疼痛10例(9.4%),恶心呕吐6例(5.6%),腹腔脓肿0例;对照组90例中脐部切口感染3例(3.3%),术后72 h后腹胀者16例(17.8%),疼痛46例(51.1%),恶心呕吐28例(31.1%),腹腔脓肿8例(8.8%)。
      结论:术尔泰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减少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 >文献综述
    • 静脉分子标记物EphB4在自体静脉移植术中的表达机制及功能

      2011, 20(6):634-6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3

      摘要 (460) HTML (0) PDF 845.00 Byte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对动/静脉分子标记物ephrinB2/EphB4研究的深入,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部分移植物狭窄的机制可能会有新的认识。笔者就静脉分子标记物EphB4在自体静脉移植术中的表达机制及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抑制移植静脉狭窄的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预处理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2011, 20(6):637-6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4

      摘要 (440) HTML (0) PDF 855.00 Byte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不仅不能恢复组织器官功能,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通过某些预处理方法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能够对组织或器官IRI产生保护作用。笔者就药物预处理、其他化学药品预处理、缺血预处理以及转基因治疗对IRI的影响进行综述。

    • 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

      2011, 20(6):641-6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5

      摘要 (455) HTML (0) PDF 890.00 Byte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硬化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方法。笔者对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硬化剂的分类及选择、各种应用方法及硬化疗法的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探讨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病案报告
    • 空肠起始部憩室并肠梗阻1例

      2011, 20(6):643-6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6

      摘要 (390) HTML (0) PDF 809.00 Byte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文献综述
    • 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11, 20(6):644-6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7

      摘要 (417) HTML (0) PDF 850.00 Byte (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对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笔者就静脉血栓(VTE)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首次VTE的发生时间、VTE治愈后的抗凝治疗诱发因素、首发位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等。

    • >简要论著
    • Fascin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20(6):647-6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8

      摘要 (547) HTML (0) PDF 1.10 K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Fascin蛋白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肝门胆管癌组织及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
      结果:Fascin蛋白在14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均不表达(0%,0/14),而在肝门胆管癌组织中Fascin蛋白呈高表达(589%,33/56),且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Bismuth-Corlette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
      结论:在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属于一迟发事件,并与肿瘤侵润和转移相关,Fascin蛋白的高表达预示着预后不良。

    • 腹主动脉瘤患者外周血CD4+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2011, 20(6):651-6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29

      摘要 (581) HTML (0) PDF 923.00 Byte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D4+ CD28-T细胞在不同阶段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清中的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腹主动脉瘤患者20例,其中小腹主动脉瘤10例,大腹主动脉瘤1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组受检者外周血CD4+,CD8+,CD4+ CD28-T亚群数量及占淋巴细胞的比例,运用酶联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上述各组人群血浆中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表达水平。
      结果:腹主动脉瘤组CD4+ CD28-T细胞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CD4+ CD28-T细胞在小腹主动脉瘤组升高最为显著(P<0.05)。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表达水平亦呈显著升高。
      结论:不同发展阶段腹主动脉瘤患者血清中CD4+ CD28-T细胞表达升高,AA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在AAA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存在全身免疫反应的激活,外周血中T细胞亚组发生改变,导致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性扩展。

    • >临床报道
    • 透析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

      2011, 20(6):655-6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30

      摘要 (579) HTML (0) PDF 1.05 K (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对8例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进行介入溶栓治疗,采用肱动脉穿刺入路,将4F导管管头置于血栓处,每8小时泵入20万U尿激酶,辅以肝素抗凝,间断回撤导管。
      结果:闭塞2周以上的2例动静脉内瘘血栓未能溶开;余6例为48h至1周以内者均成功溶栓并恢复血流,透析时血流量可达到250 mL/min。6例发生穿刺点皮下出血,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和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通畅率100%,均达到透析要求。
      结论:1周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采用经肱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的治疗

      2011, 20(6):658-6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31

      摘要 (585) HTML (0) PDF 1.03 K (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forgaty导管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急诊行forgaty导管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患者就诊较晚,术中均取出血栓,术后患肢仍有疼痛,复查彩超和下肢血管CTA见在原来血管栓塞位置还有血栓栓塞,再次行介入治疗后好转。
      结论: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尽快急诊手术取栓,术前最好行下肢CTA检查,如果发现有髂血管的动脉硬化闭塞或血管远端流出道的狭窄闭塞,建议在DSA下取栓,以能一次全面彻底治疗。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2011, 20(6):660-6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32

      摘要 (388) HTML (0) PDF 828.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以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于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或顺行转移至缺损区进行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
      结果:术后供瓣区愈合良好,除1例皮瓣边缘坏死1.0 cm宽,1例边缘起小水泡外,其余均成活良好。切取皮瓣最大面积为16.5 cm×10.5 cm。修复后外形较满意,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切取简便,易存活,不损伤小腿主要动脉,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技术改进
    • 一种处理下肢静脉曲张皮肤粘连以及异常交通支的简单办法

      2011, 20(6):662-6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6.033

      摘要 (591) HTML (0) PDF 6.68 K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处理下肢静脉曲张术中的皮肤炎症粘连以及合并存在的交通支病变的方法。
      方法:2008年3月—2011年1月,笔者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明显炎症粘连或C4以上患者62例(81条肢体),在控制下肢出血情况下应用剪刀钝性、锐性分离处理下肢交通支静脉病变以及皮肤炎症粘连。
      结果:62例患者的81条小腿病变交通支以及皮肤粘连病灶均得到有效处理,病变得到控制,溃疡愈合良好,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廉,并发症极少。
      结论:驱血下剪刀分离法能有效处理小腿静脉交通支病变以及皮肤炎症粘连情况,操作简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