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胰腺外科专题研究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28例临床分析

      2011, 20(9):905-9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1

      摘要 (683) HTML (0) PDF 1.01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手术经验,分析并发症和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间施行的328例PD的临床资料,包括标准PD 281例,保留幽门的PD 8例,扩大PD 39例。
      结果: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4.1%(112/328)。前5位并发症依次为胃排空延迟(16.5%),胰瘘(11.9%),出血(7.0%),腹腔感染(5.2%),肺部感染(4.9%)。再手术率为6.1%(20/328)。病死率为3.0%(10/328)。壶腹周围癌202例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51.5%,33.8%,中位生存期为38个月;淋巴结阴性患者(144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7.6%,40.6%,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淋巴结阳性患者(58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1%,36.4%,16.8%,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淋巴结阴性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显著高于淋巴结阳性患者(P=0.003)。胰头癌42例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6%,29.1%,9.7%,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其中淋巴结阳性患者(11例)的3年以上生存率为0。非壶腹周围癌16例中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9.6%,19.8%,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
      结论:严格掌握扩大切除的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壶腹周围癌和胰头癌的重要预后因素。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非壶腹周围癌如局部进展期胃肠癌的治疗选择,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 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

      2011, 20(9):909-9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2

      摘要 (520) HTML (0) PDF 1.07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改良组)和传统胰空肠端侧吻合术(传统组)两种术式,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
      结果:改良组4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0.4%),其中胰瘘1例(2.1%);传统组3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6.7%),其中胰瘘5例(16.7%),1例死于术后胰瘘并发腹腔感染、出血。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较好方法。

    • 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探讨

      2011, 20(9):913-9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3

      摘要 (441) HTML (0) PDF 900.94 K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总结2006年2月—2010年8月16例胰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病变实行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为保留脾脏血管胰体尾切除,1例为切断脾血管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
      结果:术后发生胰瘘9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3例(其中1例为胰瘘后发生出血),胸腔积液2例。9例胰瘘者,8例经非手术治疗,3~7周痊愈,1例并发出血后行数字减影脾动脉栓塞止血,第17周痊愈。另2例腹腔出血者,1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二次手术,见脾静脉分支出血,结扎止血。全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胰体尾部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可首先选择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手术安全,疗效好。

    •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期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2011, 20(9):917-9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4

      摘要 (674) HTML (0) PDF 906.66 K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期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南开医院收治的88例SAP进入感染期并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时的时间分为A组(发病1~2周),B组(发病3~4周)和C组(发病5周以上)。比较各组手术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血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病死率、再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APACHE-Ⅱ评分和血C反应蛋白水平B组[4.74±0.82,(84.81±4.65) U/L]明显低于A组[9.14±0.33,(103.40±4.40)U/L]及C组[8.69±0.30,(122.40±3.86)U/L](均P<0.01);手术后病死率、再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B组(6%,27.66%,23.40%)比A组(12.03%,90.32%,51.61%)及C组(40%,80%,80%)均明显减少(均P<0.01)。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期最佳手术时机是发病后的3~4周,该时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少,再次手术机率和死亡率降低。

    • 介入超声联合胆道镜微创化治疗胰周脓肿

      2011, 20(9):921-9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5

      摘要 (429) HTML (0) PDF 897.09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超声联合胆道镜建立治疗胰周脓肿微创化的模式。
      方法:对52例确诊胰周脓肿患者实施介入超声穿刺置管引流,而后扩张窦道,胆道镜清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52例患者,50例经此方法治愈,治愈率96.2%,2例因穿刺引流效果欠佳改行开腹手术引流。50例患者平均治愈时间73 d,其中1例并发肠外瘘,2例并发出血,均经非手术治愈。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1年以上,无胰周坏死组织残留。
      结论:介入超声联合胆道镜治疗胰周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予推广应用。

    • >基础研究
    • 人胰腺癌细胞STAT3下游耐药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

      2011, 20(9):925-9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6

      摘要 (579) HTML (0) PDF 1.24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和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人胰腺癌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入激活因子3(STAT3)下游耐药相关基因,为探索STAT3调控耐药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人胰腺癌细胞SW1990与siRNA沉默STAT3后SW1990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初步筛选STAT3下游耐药相关基因。
      结果:按差异显著性标准从47 000条基因(代表38 500个明晰的基因)中筛选出具有表达差异的基因共有982条(2.55%),其中上调表达2倍的基因有592条,下调表达2倍的基因有390条。与耐药相关基因有:显著上调的拓扑异构酶IIα(TOPOIIα)、肿瘤坏死因子凋亡诱导相关配体(TRAIL);显著下调的富半胱氨酸61(CYR61),Ras肿瘤基因家族成员(RAP1A),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BAG1),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
      结论:胰腺癌耐药是一个多基因、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用siRNA技术沉默STAT3基因后,有6条耐药相关基因发生改变。为进一步研究STAT3与胰腺癌耐药的关系提供新的线索,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病案报告
    • 内镜钛夹治疗结肠癌术后吻合口大出血1例

      2011, 20(9):9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7

      摘要 (455) HTML (0) PDF 756.32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础研究
    • 5-Aza-dC和TSA对胰腺癌Panc-1细胞TFPI-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表达的影响

      2011, 20(9):931-9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8

      摘要 (584) HTML (0) PDF 924.22 K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对胰腺癌Panc-1细胞系中TFPI-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Panc-1细胞经5-Aza-dC和TSA单独或联合处理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TFPI-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Panc-1细胞经5-Aza-dC单独处理或与TSA联合处理后,TFPI-2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产生逆转,表现为非甲基化,原本不表达TFPI-2 mRNA及蛋白的Panc-1细胞重新表达,TFPI-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21±0.050和0.887±0.042,蛋白表达量为0.613±0.092和0.712±0.059,两者作用效果相似。经TSA单独处理的Panc-1细胞TFPI-2基因启动子区仍为异常高甲基化状态,原本不表达的TFPI-2基因未见重新表达。
      结论:Panc-1细胞中TFPI-2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5-Aza-dC单独作用或与TSA联合作用均能逆转TFPI-2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使该基因重新表达,但TSA对受抑制的TFPI-2基因无逆转作用。

    • S-腺苷蛋氨酸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1, 20(9):935-9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09

      摘要 (676) HTML (0) PDF 936.14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4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2个剂量的SAM(100 mg/kg,200 mg/kg)预处理+SAP模型组。各组于造模后18 h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取肝脏组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肝脏TNF-α表达和血AMY,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P<0.05);2个剂量的SAM预处理均能明显抑制SAP大鼠肝脏TNF-α表达,降低血AMY,ALT,AST水平(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
      结论:外源性补充SAM对SAP后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TNF-α的表达有关。

    • 血管生成素-1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2011, 20(9):940-9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0

      摘要 (685) HTML (0) PDF 1.17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合并胰性脑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Bal b/c小鼠5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NP模型组, Ang-1治疗组,每组又均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9,18,24 h取材。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的方法(50 μg/kg,1次/h,7次)制备小鼠ANP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在制备ANP模型后腹腔给予注射Ang-1(100 μg/kg)。按预定时间点处理各组小鼠,测定血清中淀粉酶,IL-6,TNF-α的含量,进行胰腺组织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计数。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两组小鼠血清淀粉酶,IL-6,TNF-α,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脑组织MDA含量,含水量,脑组织微血管内白细胞计数,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均P<0.05);与ANP组比较,治疗组除脑组织MDA含量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Ang-1对于小鼠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其介导的脑组织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 siRNA靶向抑制GHR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1, 20(9):945-9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1

      摘要 (467) HTML (0) PDF 1.10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人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表达,观察GHR基因沉默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设计特异性siRNA,构建针对人GHR真核质粒的表达载体(pcDNATM6.2-GW/EmGFP-siRNA-GHR),用电转染法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培养48~72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H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GHR mRNA水平变化。
      结果:转染siRNA后,与对照组相比, 转染组细胞增殖速率、GHR的蛋白表达量、GHR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构建的pcDNATM6.2-GW/EmGFP-GHRsiRNA能有效地下调SW480细胞中GHR的表达,从而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

    • 肠型胃癌组织异常表达miRNAs的鉴定

      2011, 20(9):951-9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2

      摘要 (613) HTML (0) PDF 1013.85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筛选肠型胃癌组织异常表达的miRNAs。
      方法:采用miRCURYTM基因芯片(v.14.0)分析6例肠型胃癌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设定平均上升或下降倍数大于2倍和P值小于0.01为显著性差异标准;选取部分基因芯片分析中呈异常表达的miRNA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在29例肠型胃癌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中进一步检测,并对两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40个miRNAs呈显著表达上调,其中24个基因已证实在胃癌癌组织中表达升高;36个miRNAs呈显著表达下调,其中19个已报道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降低。用RT-qPCR检测6个在基因芯片分析中表达上调的miRNAs和5个在基因芯片分析中表达下调的miRNAs,结果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相一致,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呈高度正相关(P<0.01)。
      结论:该研究鉴定了肠型胃癌组织中一系列新的异常表达的miRNAs,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临床研究
    •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1, 20(9):956-9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3

      摘要 (430) HTML (0) PDF 928.83 K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5例胰腺癌和30例胰腺良性疾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C-1水平,并与CA19-9作比较。
      结果:胰腺癌患者的血清MIC-1水平[(1 589.8±838.5)pg/mL]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者[(400.6±104.3)pg/mL]及健康对照者[(386.1±145.5)pg/mL](均P<0.01),而胰腺良性疾病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1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5.7%,93.3%,93.8%,84.9%和0.973,分别高于CA19-9的对应值74.3%,90.0%,89.6%,75.0%和0.862。两者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83.3%。在胰腺良性疾病患者中,MIC-1阳性率显著低于CA19-9阳性率(3.3% vs. 26.7%,P<0.05);伴有黄疸者的CA19-9阳性率显著高于无黄疸者(55.6% vs. 14.3%,P<0.05),而有无黄疸对MIC-1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血清MIC-1对胰腺癌的综合诊断能力优于CA19-9,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 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游离脂肪酸的改变及其意义

      2011, 20(9):960-9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4

      摘要 (528) HTML (0) PDF 892.53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胃转流术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检测20例T2DM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血浆FF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并以20例健康人群做对照。
      结果:T2DM组15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T2DM组术前FFA,HOMA-IR,FPG,PPG,HbA1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组术后3~6个月FFA,HOMA-IR呈进行性下降,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FPG,PPG,HbA1C,BMI亦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T2DM组FFA与HOMA-IR在术前,术后3,6个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P<0.01),0.46(P<0.05),0.48(P<0.05)。
      结论:胃转流术能降低T2DM患者血清FFA,并由此减轻患者胰岛素抵抗,这可能是胃转流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之一。

    • 胃癌胰腺被膜微转移的研究

      2011, 20(9):963-9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5

      摘要 (464) HTML (0) PDF 926.52 K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胰腺被膜肿瘤微转移的诊断方法。
      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CK20 mRNA和CEA mRNA在胃癌患者胰腺被膜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67例胰腺被膜组织CK20 mRNA和CEA mRNA均阳性(微转移阳性)者22例(32.8%)。胃癌胰腺被膜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
      结论:RT-PCR法检测CK20和CEA的mRNA是诊断胃癌胰腺被膜微转移灵敏方法。胰腺被膜微转移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其检测对胃癌根治术的清扫范围有指导意义。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手术策略

      2011, 20(9):967-9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6

      摘要 (436) HTML (0) PDF 950.70 K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的最佳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9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8例临床资料。
      结果:恶性肿瘤38例,肿瘤最大径3~25 cm,平均9.94 cm;良性肿瘤40例,肿瘤最大径7~42 cm,平均18.36 cm。完整切除59例,姑息性切除15例,探查活检4例;完整切除组中联合脏器切除18例(30.51%),联合切除的器官依次为结肠、小肠、肾脏、胰腺和脾脏;血管重建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04%,73.68%,42.10%,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67%,33.3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复发再手术15例。
      结论:完备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受累器官的联合切除是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关键,复发后积极再手术仍可提高生存率。

    • 胃癌患者腹液中CK20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1, 20(9):971-9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7

      摘要 (590) HTML (0) PDF 919.44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液中CK20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49例胃癌患者腹水或腹腔冲洗液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同期10例行非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腹水CK20 mRNA阳性率50.00%,腹腔冲洗液CK20 mRNA阳性率35.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CK20 mRNA表达总阳性率38.78%,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P<0.05)。胃癌组CK20 mR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细胞学检查阳性率(10.20%)(P<0.05);CK20 mRNA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相关(均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CK20 mRNA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阴性者显著缩短(20.95个月 vs. 33.24个月)(P<0.01)。
      结论:胃癌患者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检测,可早期诊断腹腔微转移,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 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

      2011, 20(9):975-9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8

      摘要 (665) HTML (0) PDF 930.36 K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方法:比较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行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RY,120例)和改良“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mPJIP,122例)2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的变化。
      结果:PRY组和mPJI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8±0.2)h和(3.6±0.1)h(P>0.05);PRY组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13例(10.8%),4例(3.3%)]明显高于mPJIP组[9例(7.4%),3例(2.5%)](均P<0.05);营养指标比较,mPJIP组在体质量改变、总蛋白改变、预后营养指数上显著优于PRY组(均P<0.05)。
      结论:改良“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mPJIP)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是全胃切除术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病案报告
    • 以反复发作肝脓肿为首发表现的直肠癌1例

      2011, 20(9):9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19

      摘要 (391) HTML (0) PDF 749.58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研究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2011, 20(9):979-9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0

      摘要 (574) HTML (0) PDF 909.44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合并甲状腺癌(甲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 859例结甲中142例(7.6%)合并甲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2例均行手术治疗。112例为初次手术,30例为二次(补充)手术。男∶女=1∶3.1,临床表现以结甲表现为主。术前超声检查疑诊合并甲癌55例(38.7%),其中结节砂砾钙化21例。1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行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5.6%(68/90)疑有恶性病变。45例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FNA),确诊率48.9%(22/45)。138例术中冷冻切片快速病理诊断准确率96.4%,假阴性5例,无假阳性病例。甲癌83例为单发癌灶,59例为多发癌灶,病灶<2 cm者占75.3%。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75.4%)。64例伴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腺叶+峡部全切除术;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和同侧或双侧中央区(VI区)淋巴结清扫;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术中或术前怀疑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加行改良颈清扫术。142例术后均予以左旋甲状腺素治疗,101例行131I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8例患者复发并进行2次手术治疗,1例由于甲状腺癌肺转移死亡。
      结论:结甲合并甲癌以乳头状癌为主,病灶以<2 cm多见。术前超声、FNA和术中冷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可提高结甲合并甲癌的检出率,有效避免漏诊误诊。对结甲患者加大跟踪随访强度可提高合并甲癌的早期检出率。

    •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2011, 20(9):984-9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1

      摘要 (701) HTML (0) PDF 902.02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患者进行评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监控下经股动脉将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夹层近端第一破口;术后即行DSA。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以后每隔1年行CTA随访,随访患者生存状况、内漏类型及残余夹层真假腔内径。
      结果:腔内修复后,术中造影发现I型内漏6例,其中2例内漏在cuff植入后消失;2例近端内漏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漏血少,假腔显影浅淡,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发现1例内漏仍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II型内漏2例,因漏血少,未予处理。术后6个月发现其中自行封闭1例;另1例内漏仍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78例患者中,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者15例。其中2例出现左上肢窃血综合征,并伴有乏力症状;2例2年后出现脑梗死;1例6个月后出现Stanford A型夹层而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余患者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 >文献综述
    • 腹部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策略

      2011, 20(9):988-9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2

      摘要 (431) HTML (0) PDF 914.23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外科手术后VTE的预防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针对术后VTE预防尚缺乏指南性建议。本文就目前国内外VTE发病情况及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

    • >病案报告
    • 胃壁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2011, 20(9):9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3

      摘要 (354) HTML (0) PDF 756.18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null

    • >简要论著
    • CD5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1, 20(9):993-9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4

      摘要 (534) HTML (0) PDF 1.12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CD55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CD55在12例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qRT-PCR结果显示CD55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胰腺癌组织中细胞阳性率(100%呈强阳性)明显超过癌旁组织(仅16.7%呈弱阳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91.7%胰腺癌组织中CD55蛋白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
      结论:CD55在胰腺癌中相对高表达,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影响。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1, 20(9):996-9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5

      摘要 (418) HTML (0) PDF 1.03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12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SPTP患者中,女11例,男1例;患者平均年龄31.7岁。术后随访均无复发。肿瘤平均直径约7.6 cm,组织学示瘤细胞大小一致,片块区与乳头状结构相混,细胞核圆,核分裂不常见。免疫组化观察a-AT阳性(11/12),Vim阳性(12/12),CD10阳性(11/12),PR阳性(10/12),Syn阳性(4/12),EMA阴性(0/10)。
      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恶性程度低,多发于中年女性,治疗效果较好。

    • 早期放置螺旋型鼻肠营养管治疗重症胰腺炎的应用价值

      2011, 20(9):999-10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6

      摘要 (716) HTML (0) PDF 954.02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螺旋型鼻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对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方法: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TPN组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N组留置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能量供应相同。观察营养指标、临床效果、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果:EN组7例于置管后24 h内到达空肠上段,2例于48 h内到达预定位置,余6例利用胃镜辅助置管成功。营养管留置时间为(26.7±4.3)d;EN组营养指标较TPN组明显改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降低。
      结论: 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可作为SAP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首选途径。

    •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1, 20(9):1002-10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7

      摘要 (506) HTML (0) PDF 888.34 K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12月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及直肠系膜全切除术,手术远近端切缘距离肿瘤病灶分别在2.5 cm及10 cm以上,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技术行断端吻合,观察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疗效。
      结果:200例患者均行一期手术。无死亡,术后12例伤口感染,143例出现肛门刺激症状,8例术后排尿障碍,12例吻合口瘘,6例性功能障碍,2例吻合口狭窄,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或缓解。术后均给予患者FOLFOX4化疗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术后5年内随访168例,吻合口复发5例,盆腔复发转移8例,肺转移2例,复发转移率为8.9%;死亡64例(38.1%)。3年生存率为 82.5%,5 年生存率为 65.0%。
      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法具有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 >临床报道
    • 双荷包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1, 20(9):1004-10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8

      摘要 (389) HTML (0) PDF 881.78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双荷包胰胃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合理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2月施行的12例双荷包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420.3±11.7)min;术中失血量(1 021.5±37.8)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4±2.7)d,无1例胰瘘发生,切口感染1例(1/12)。
      结论:双荷包胰胃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残端重建方式。

    • 十二指肠损伤35例诊治分析

      2011, 20(9):1006-10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29

      摘要 (379) HTML (0) PDF 881.61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35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确诊12例,术中确诊21例,漏诊2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占88.6%,Ⅱ级以上损伤占82.9%,均采取手术治疗,治愈3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死亡4例。
      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尽早确诊,尽早手术,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十二指肠损伤治愈率的关键。

    • 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外科治疗

      2011, 20(9):1008-10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0

      摘要 (363) HTML (0) PDF 887.95 K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包括胰腺损伤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1例。行Whipple手术1例,胰尾部切除+脾切除术3例,胰腺周围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10例,胰腺周围穿刺引流术1例,同时进行合并伤的治疗。
      结果:术后发生胰瘘12例,胰腺周围脓肿5例。治愈14例, 1例经胰周穿刺引流治疗后1个月突发出血死亡。
      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手术方式需个体化,术中遵循损伤控制性理念,胰周放置多根双套管,术后持续冲洗和负压引流,早期肠内营养等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局麻下改良和单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对比研究

      2011, 20(9):1011-10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1

      摘要 (724) HTML (0) PDF 888.41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局麻下改良和单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两种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探讨个体化的疝修补方法。
      方法:采用疝环填充式修补术(Rutkow术式)和改良术式(Millikan术式)对各50例腹股沟疝进行治疗并将两组随机对比研究。
      结果:Millikan组手术平均时间(33±8.6)min,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及阴囊积液各1例,平均3.6 d出院;Rutkow组平均手术时间(28±6.5)min,术后并发尿潴留,切口感染,阴囊积液者分别为1,2,1例,平均4.6 d出院;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Rutkow组术后8 h和24 h疼痛程度显著高于Millikan组(P<0.05)。
      结论:局麻下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Millikan手术)更符合腹股沟管解剖和生理,具有术后舒适度较高的优点。

    • 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2011, 20(9):1014-10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2

      摘要 (462) HTML (0) PDF 1.03 M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治疗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23例的临床资料。术中行实时的超声监控和指引,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石清除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等方面的资料。
      结果:23例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3~6.2(平均3.5)h,术中出血量120~2 520 mL(平均430 mL),术后结石残余率为13.0%,均手术后2个月内经胆道纤维镜取尽残石。术后随访3~24个月后未见结石复发,术后未发生胆管癌。
      结论:经肝门上径路可以直接到达病变肝脏部位,可以有效的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减少创伤。术前评估及个体化的手术规划是减少术后肝衰竭的关键。精细的操作是肝门上径路肝切除成功的重要措施。

    •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诊治

      2011, 20(9):1016-10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3

      摘要 (549) HTML (0) PDF 1.01 M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6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是在对右下腹囊性包块或手术切除的炎性阑尾病检时发现,手术治疗效果良好。6例中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以体检发现右下腹囊性肿块入院;2例以突发右下腹痛,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入院;1例以右中下腹隐痛不适伴大便习惯改变,误诊为结肠肿瘤入院。1例术前诊断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 2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检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1例行回盲部切除术及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检均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癌;1例因阑尾切除后病检示阑尾黏液腺癌,累积全层,而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6名患者随访2~6年,均情况良好。
      结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发病隐蔽,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技术改进
    • CT引导的经皮经文氏孔病灶的穿刺

      2011, 20(9):1019-10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4

      摘要 (435) HTML (0) PDF 1.19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介绍CT引导下经皮经文氏孔病灶穿刺的技术,用于病灶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在CT引导下用18 G穿刺针为10例文氏孔内病灶穿刺13例次。诊断性穿刺6次,平均每次穿刺针道1个;治疗性穿刺7次,平均针道数为1.86个。治疗性穿刺植入125I粒子7例。
      结果:10例患者的13次穿刺均获成功,未发生需手术处理的并发症。6次诊断性穿刺均明确诊断,7次治疗性穿刺植入125I粒子后1个月复查,1例局部肿瘤完全消失(CR),5例肿瘤缩小(PR),1例无变化(SD)。
      结论:该穿刺技术只要找到安全的微隙通道,进行精确穿刺,采用恰当的治疗药物,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使用较为粗大的18G针穿刺是安全的。

    • 双腔T型管引流在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形术中的应用

      2011, 20(9):1022-10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11.09.035

      摘要 (382) HTML (0) PDF 889.62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T型管引流在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6例行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术中予以使用双腔T型管引流,术后将引流袋抬高至胆总管水平,并回输胆汁;对照组术中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术后引流袋低于胆总管平面约30 cm开放引流。
      结果:观察组术后5 d患者血红蛋白、体质量下降值、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日和住院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形术中应用双腔T型管引流,其术后恢复情况满意,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